許多人都喜歡寫一手漂亮的字體,其直接原因就是有利於考試及日常生活。一位朋友寫的字像小學生的字體,歪歪扭扭的。結果家長籤名時,被老師誤以為是孩子自己籤的,到家來家訪。這就很窘了!
那麼,怎樣將字體變好看呢?
一 「衡水體」:橫平豎直
如果你只是想應付考試,那麼「衡水體」就足夠了。這種字體工工整整的,像印刷體似的。簡單來說,只要做到「橫平豎直字對齊」七個字就可以了。這就像做廣播體操,隊列整齊,講究對稱的美,就會顯得好看,學習難度比舞蹈要低多了。
舉例說明,「十」「上」「下」「木」「重」幾個字。最簡單的的狀態就是豎放在橫的中間,如同電腦字一般。這種做法尤其適用於對稱的字或筆畫左右、上下差異不大的字。
這種情況下,字的重心即其中心,量的分配均勻。明代趙宧光說「寫左,意念在右;寫右,意念在左」,左右、上下比較之後,差異不大則字的重心可以居中居正,注意字的中線。
二 「黃金體」:黃金分割
但是,對於書法來說,就不能只講究「對稱美」這種簡單的美了。因為藝術拒絕死板,過於講究對稱會顯得刻板生硬。以「十」為例,要想讓字富於變化,顯得更好看,就要考慮把中豎移動?那麼是向左移還是向右移,移動多少呢?
書法家啟功先生創造了「黃金結字律」。按其說法,「中豎」右移到整個橫畫右側的「黃金分割點」(黃金分割點 ,是指分一線段為兩部分,使得較長的那部分原來線段的長度比約等於0.618:1的點)上,才會更好看。啟功說:「可以松一點兒、寬一點兒的字要靠在下邊,靠在右邊。這樣子寫出來就好看。(《啟功給你講書法》」
以「重」字為例,要以「黃金體」結字,可以選擇將長橫向左延伸(整個字重心偏右),來打破「對稱」的狀態。如是,字體就會「左窄右寬,左小右大」「虛左實右」的特點。
延伸一下,就是說字的重心要偏向「右上」(筆畫數量或分量左、下偏大的字例外),此即啟功弟子陳啟智所強調的「上緊下松」「先小後大」「先窄後寬」。(《漢字的藝術結構》)
三 「右軍體」:轉左側右
啟功先生藉助數學上的「黃金分割」理念,總結出了「黃金體」結字規律。但是,這還有一個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楷書是「靜態」的,行草書是「動態」的。蹲在樹杈上的鳥容易瞄準,飛行的鳥就很難打中了。在飛一樣的草書中怎樣找到字的重心及主筆呢?
再者,「靜」「動」也是要相互結合的。比如楷書雖然貌似「靜態」,也要寫出一定的動態美,此即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所強調的「真(楷書)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
所以,重心偏右偏上雖然好看,卻仍不夠完美。因為整個字依然是靜態的,沒有動感。怎麼更上一層樓呢?這個矛盾的解決就要依賴書聖王羲之了。董其昌則稱王羲之的結字特點是「似奇反正」,實現它的技法就叫——「轉左側右」(「轉左側右,乃右軍字勢。所謂跡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簡單來說,也就是向左繞轉、向右欹側,左低右高。
以「戈」字為例,它的大多數筆畫都分布在右邊,重心是偏右的。要想讓字實現動態平衡,可以讓橫傾斜一點。這樣字的重心在右邊(右邊量大),橫畫的傾斜又使它好像要往左倒,產生了重心往左偏的假象。如此,通過這樣的「重心假移」就很好地實現了「似欹反正」。
米芾對王羲之書法的這個特點體會得尤其深刻,因此董其昌特意對其進行讚美。而趙松雪在這個特點上體會的不深,所以他的字就偏於靜態,受到董其昌的批評。(「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此趙吳興所未嘗夢見者。惟米痴能會其趣耳。」)所以,我們要想達到書法的更高境界,就要設計好漢字重心的動態平衡上。再進一步,就是要做到陰陽、大小、藏露、濃淡、方圓、正斜等方面的平衡。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繫辭上》),書法要達到高境界,要得著意製造差異,擴大差異,最後再解決掉這個差異,如此方使書法的層次豐富,元素和諧,達到「陰陽中和」「動態平衡」,此就是董其昌所說「右軍書如鳳翥鸞翔,跡似奇而反正」。
劉熙載說「藝者,道之形也。」手寫體要流暢生姿,不能像電腦字那樣刻板生硬。為此,可以針對自身特點,試一下不同的技巧,將字寫得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