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翼政黨成大選「造王者」,下一個脫歐的會是瑞典嗎?

2020-12-19 澎湃新聞

9月9日,在經歷了夏季極端高溫天氣的考驗後,瑞典迎來了四年一次的議會選舉。

長久以來,作為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左翼的瑞典社民黨在瑞典歷史上長期執政,創造了「從搖籃到墳墓」的高度發達的福利國家體系。

但是,因帶有新法西斯主義色彩的極右翼政黨——瑞典民主黨在選舉前異軍突起,2018年議會選舉,被學界和西方媒體認為是最複雜且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選舉。

根據瑞典選舉委員會公布的初步計票結果,由社會民主黨、環境黨和左翼黨組成的中左翼陣營獲得40.6%的選票;由溫和聯合黨、中央黨、自由黨和基督教民主黨組成的反對聯盟中右翼陣營獲得40.3%的選票;對外來移民持敵視態度的極右翼政黨瑞典民主黨獲得17.6%選票,較上次大選增長了近5個百分點(2014年大選中瑞典民主黨得票12.9%)。

社民黨領導的中左翼陣營和溫和黨領導的中右翼陣營都沒獲得多數選票,新一屆瑞典政府的組成需要跨黨派聯合,也給了瑞典民主黨通過立法影響政策的機會。民主黨力量的激增,給瑞典政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衝擊了歐洲最穩定的政治秩序。《衛報》稱民主黨將作為「造王者」(kingmaker)發揮重大作用。

向左轉,還是向右轉——瑞典因此處於政治的十字路口。

瑞典民主黨矛頭所指:移民、福利、歐盟

瑞典民主黨創建於1988年,有著新法西斯主義的意識形態根源,最初是瑞典白人種族主義的一部分。起初作為一個邊緣小黨,鮮少引人注目。2010年,在議會中擁有20個席位,2014年,擁有49個席位。伴隨著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2015年瑞典接受了163000移民, 是所有歐盟成員國中按人均比例接受難民最多的國家。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以反移民為政治訴求的瑞典民主黨,支持率大幅攀升。給長期執政的瑞典社民黨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阿克森(Akesson)2005年成為民主黨的領袖後,瑞典民主黨一直在努力重塑自己的形象,將其徽標從火炬改為藍黃色雛菊,即瑞典國旗的顏色。聲稱自己是包容性的政黨,對種族主義持零容忍的態度, 將一些言辭態度激烈的黨員勸退離黨。但是該黨還是捲入種族主義的醜聞當中。根據Aftonbladet報的一篇報導,一位市政候選人曾在Facebook上分享了歌曲「瑞典人是白人,國家是我們的」。2017年,一些前成員組建了極右翼的瑞典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Sweden 簡稱 AFS)

除了在移民問題上發難之外,瑞典民主黨也高度關注國家福利。指責執政黨總是以移民作優先考慮的對象,犧牲了瑞典人的福利。耐人尋味的是,民主黨在經濟政策上的取向並不是右翼的(以市場為主導),而是以中左翼(強調國家調控)為導向。這樣一種經濟政策使民主黨得到更多的認同,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執政的社民黨即使對移民採取嚴厲的政策之後,也仍然不能挽回那些失望的選民。

此外,瑞典民主黨也是一個主張脫離歐盟的政黨,其領袖阿克森表示,歐盟不是在歐洲合作的方式。「我的立場是,我們應該重新談判我們作為歐盟成員國的條款,然後人民應該有最後的發言權。」

兩位著名的瑞典民主黨議員,克裡斯蒂娜·溫伯格(Kristina Winberg)和彼得·倫德格倫(Peter Lundgren)的觀點與阿克森的立場相呼應。他們本周發表了一篇聯合評論,表明瑞典民主黨希望瑞典離開歐盟。倫德格倫說:「多年前,我不會想到這是可能的,但是當我看到自去年以來所發生的政治變化,疑歐運動的快速發展,我認為在下次歐洲大選之後疑歐主義政黨將會組建歐洲議會最大政治團體,這是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但如果歐盟仍然像今天一樣,僅僅是一個具有非常明確的權力野心的政治聯盟,那麼我認為它沒有希望」。

另一位瑞典民主黨議員赫爾穆特·彼得森(Helmut Peterson)在談到英國脫歐時,直接明了地說,「是歐盟帶來了問題,我相信英國沒有歐盟會做得更好」。

極化、混亂,瑞典與歐盟路在何方

傳統上親歐的瑞典,此次選舉中,中左翼的黨團和中右翼的黨團,都未能獲得多數選票。極右翼的民主黨現在成為第三大黨,未來在政府組閣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力。民主黨反移民,強烈的疑歐主義、以及呼籲瑞典舉行是否繼續留在歐盟的全民公投的政治訴求,使得長久以來歐盟成員國中最為穩定的政治秩序受到了衝擊。

2018年是瑞典議會決定普及投票權並賦予女性和男性平等投票權100周年,令人感嘆的是,恰在此時,具有新法西斯主義色彩的瑞典民主黨卻成為政黨格局中力量強勁的一部分。環顧當前的歐盟,極右翼的民粹主義勢力聲浪高漲,歐盟倍受指責與詬病。按照法國參議院議長傑拉德·拉徹(GérardLarcher)的說法,歐盟因其自身的官僚主義而陷入癱瘓,歐盟精英與公民的擔憂脫節,歐盟面臨著能否繼續生存的危機。義大利的內政部長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對歐盟的前途也不樂觀。6月底,他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記者採訪時尖銳地說:一年之內,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團結的歐洲是否仍然存在。

歐盟的建構,原本是為了使歐洲大陸免於再次遭受法西斯主義的劫難,多元包容亦成為歐洲的價值觀的核心。 而今天民粹主義浪潮的興起,給歐盟的價值觀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對於瑞典民主黨的勝利,有學者認為是瑞典主流政治家的軟弱,是他們保持一種沉默的共識文化付出的代價。斯德哥爾摩經濟和商業史研究所研究員Tino Sanandaji指出,瑞典民主黨把犯罪和移民的禁忌主題(taboo subjects)推到了大選的前沿和中心位置,迫使主流政黨承認他們處理這些問題是失敗的。如果主流政黨仍然將移民以及與之相關的犯罪視作禁忌,不敢正視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並公開討論的話,瑞典的政治將繼續陷於極化和混亂之中。極右翼政黨的崛起所造成的社會分裂已顯露端倪,此次選舉的投票過程中,多名民主黨議員在投票站外受到攻擊,包括一名懷孕的女性民主黨議員。

向左轉,向右轉,處於十字路口的不僅是瑞典的政治,恐怕還有歐盟。

(作者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歐洲議會大選極右翼席位增加,班農攪局是否成功?
    在義大利,薩爾維尼領導的極右翼的聯盟黨的得票率高達34%,薩爾維尼宣稱:「一個新歐洲誕生了,我很自豪我的聯盟參與了新歐洲的文藝復興」,他還打算聯合包括法國國民聯盟、德國新選擇黨在內的12個極右翼政黨,組建「歐洲人民和國家聯盟」在歐洲議會上發揮更大影響。在法國,勒龐重新命名後的極右翼的國民聯盟以24%的得票率高於馬克龍的共和前進黨的23%,得票率全國第一。
  • 脫歐鬧得政局動蕩、頻繁大選?是英國政治又到了新舊交替關口
    兩黨格局能夠保證大選選出一個獲得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該黨控制下院一半以上的席位,使得政府政策往往能夠在下院獲得通過。這可以保證政府穩定運轉,政府與議會不太可能撕裂,除非政黨內部發生分裂。然而,情況並不總是如此,每逢政黨格局變動之際,大選很難選出一個獲得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這時,小黨會成為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
  • 英國今大選 兩大黨難分伯仲或再現「懸浮議會」
    原標題:英國今大選兩大黨難分伯仲或再現「懸浮議會」中新網5月7日電綜合報導,7日,英國大選正式「開跑」,根據各項選前民調結果,在參加此次大選的各政黨中,由現任首相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和米利班德領導的工黨支持率遠超其他政黨。
  • A-Z丨馬克龍當選新總統 26個詞看懂2017法國大選
    一個是反移民、反歐盟的極右翼,一個是主張自由、支持全球化的中間派,法國選民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巴黎時間5月7日晚,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初步計票結果顯示,中間派獨立候選人、「前進」運動領導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以大幅優勢擊敗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馬麗娜·勒龐。年僅39歲的馬克龍由此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也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大國領導人。
  • 英國脫歐:一個沒落貴族的傲嬌遊戲
    兩年後,歐盟確定歐元作為歐洲單一貨幣,英國認為這會削弱英國經濟主權和英鎊地位,所以拒不加入歐元區。《申根協定》英國也沒有參與。近年來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歐債危機、恐怖襲擊、難民潮等問題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國民眾對歐盟的看法。英國極右翼政黨獨立黨藉此迅速壯大,改變了英國以保守黨、工黨、自民黨為主的政治版圖。該黨「脫歐」的宗旨被越來越多英國人所接受。
  • 一個是騙子,一個是流氓,你選哪一個?英國大選結果對華人的影響是什麼?
    首先來普及一下這次大選的幾個基本問題,懶人讀本10月31日,本是「脫歐」大限的英國並沒有降下歐盟的藍底黃星旗。英國民眾沒有如期脫歐,反而迎來了12月12日的提前大選。 雖然還有蘇格蘭民族黨、自民黨等政黨,但首相無疑會在保守黨詹森和工黨科爾賓之間產生。在此期間,科爾賓和詹森各顯神通,爭取選票。 詹森發布保守黨競選綱領,核心還是完成脫歐,外加教育、醫療、移民等七大板塊內容。詹森承諾,一旦保守黨獲得大多數席位,將會在2019年12月25日,聖誕節前再次將脫歐協議提交給議會投票。
  • 社評:希望美共和黨不朝著極右翼政黨墮落
    但是後來世衛組織特別強調反對將病毒與地域掛鈎,還專門給該病毒起了「COVID-19」這樣一個正式名稱,而且隨著疫情全球擴散,對華人和亞裔的歧視行為不斷在一些國家上演,大家都注意對病毒的稱謂,叫其「COVID-19」或者「新冠病毒」,就是應該的了。其實中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也沒有因為蓬佩奧等人叫「中國病毒」「武漢病毒」就怎麼感到受傷了。
  • 英國大選民調:詹森將大獲全勝,但有一個問題仍然不明朗
    圍繞著脫歐的議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消耗了太多的精力、財力,以及口水。下圖是2017年6月,也就是上次大選以來,英國各政黨的支持率走勢,深藍色是保守黨,紅色是工黨。從整體上來看,作為兩大傳統政黨,保守黨和工黨的支持率都是下滑的。
  • 這些世界政經懸念會帶來什麼影響
    英國「脫歐」進程磕絆?  在2016年6月舉行的全民公投中,52%的英國投票者選擇脫離歐盟。這一結果震驚世界,也將英國社會撕裂成「脫歐」和「留歐」兩派。  事實上,英國選擇「脫歐」,主要原因之一是想拿回在人員流動等問題上的自主權,以更有效地限制外來移民進入和保護本國人就業崗位。但另一方面,英國也想留在歐洲共同市場內以繼續享受經濟上的好處。
  • 英國「脫歐」公投百科: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
    2013年,英國首相卡梅倫承諾如果其領導的保守黨贏得2015年大選,將在2017年底前舉行「脫歐」公投,以回應保守黨和極右翼政黨英國獨立黨日益高漲的「脫歐」呼聲。「脫歐」派認為,自從1975年英國在退出歐共體公投中選擇留下後,就失去了話語權,歐盟自那時起也發生了改變,對成員國進行了更多的控制。卡梅倫當時稱:「是時候讓英國人民擁有自己的聲音。
  • 歐洲議會選舉後的政治生態激變下,中歐關係應從三邊角度思考
    在此次被稱為「歷史性大選」的選舉前後,英國脫歐、極右翼勢力崛起、歐洲議會最高職位選舉中的力量博弈等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同時在歐洲政治生態變化的背景下,中歐雙邊關係的未來走向則更多地處於多邊格局的變化和影響之下。
  • 英國大選保守黨獲「壓倒性」勝利,「脫歐之路」進入快車道?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3日報導,在12日這場「決定國家未來走向的大選」中,首相鮑裡斯·詹森所屬的保守黨在下議院650個席位中贏得365席,取得該黨自柴契爾夫人1987年勝選以來的最大勝利,而工黨遭遇80多年以來的最慘選舉結果。英國路透社說,對於曾在議會屢次遭遇「脫歐」議題僵局的詹森來說,這次大勝意味著一種「自我證明」。選舉結果同時預示著,他能在明年1月31日前如期實現「脫歐」。
  • 2019的英國:脫歐變「拖歐」 大選破僵局
    2019年,英國經濟幾近衰退,外交亦無亮點,國內政治完全圍繞「脫歐」展開。脫歐大戲反轉不斷,延期三次脫歐,歷經兩任首相,挑起一場大選。持續三年多的脫歐僵局,直到2019年底才看到一點起色。英國學者麥可·伯利形象地指出,「特雷莎·梅像一個過分勤勉的蜘蛛,陷入了自己織就的過於繁雜的網中」。  詹森延續了梅的處境。在議會投票中,多名保守黨議員反水,政府兩天遭遇「三連敗」,「關停」議會的做法還被最高法院判定「無效」。詹森舉步維艱,試圖通過提前大選突破重圍。提前大選的動議三次提出三次被否,直到延期脫歐已成定局,反對黨才為之放行。
  • 2017脫歐的國家有哪些?勒龐再放言法國脫歐
    在英國成功脫歐之後,歐盟內部開始炸裂,許多早有脫歐想法的國家都蠢蠢欲動。對於金融市場來說,最危險的便是2017年的法國大選。法國大選極右翼國民陣線總統候選人勒龐極力主張法國脫離歐盟。近日,她再次聲明,如果贏得法國大選,她就要帶領法國退出歐元區並引入「新法郎」,還鼓勵義大利也拋棄歐元。
  • STD標準外匯:脫歐進結局大盤點,因脫歐不確定性依存英鎊走勢難料
    除了特雷莎·梅自己,所有人都認為她可能會輸掉這次投票,但誰也不確認接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以下是脫歐進程可能出現的幾種結局:脫歐協議回到議會進行表決脫歐草案已經達成,不會做出改變。另外一種選擇就是無協議脫歐。
  • 盤點:英國政壇各黨派就脫歐問題立場一覽
    中新網10月30日電 據英國天空電視臺報導,當地時間10月29日,英國議會下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首相詹森要求提前舉行大選的議案,英國將於12月12日迎來大選。儘管選民們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但脫歐無疑仍是選民們的最大關切。那麼,英國各黨派在脫歐問題上分別秉持何種態度和立場呢?
  • 新政府幾度「難產」,義大利會成為歐洲政治「火藥桶」嗎?
    參考消息網5月30日報導自今年3月大選結束,直至今日,義大利組閣努力屢屢失敗,奎裡納萊宮一周內出現了兩位新總理。義大利是歐盟創始國之一,經濟體量位居歐洲第三,其政府的穩定性對歐盟可謂至關重要。義大利政府組閣一波三折之際,整個歐洲似乎被義大利帶著上了過山車,玩的是「心驚肉跳」。
  • 英國提前大選: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
    英國的大選(general election)是讓公眾投票選出議會代表,除特殊情況外,首相人選將由議員選出。合資格並且註冊的選民可以投票選出代表該選區的候選人。  候選人通常是政黨成員,但也有不屬於任何政黨的獨立參選人。在選區(constituency)內獲得最多票數的參選人當選成為議員,會在下議院擔任代表該選區的議員。
  • 英國脫歐之後,下一個和歐盟分手的國家會是誰?
    英國脫歐了,下一個和歐盟分手的國家會是誰?也許是波蘭。不同的是,對於英國,歐盟有千般不舍;而對于波蘭,歐盟則是恨不得將它踢出局。可惜事與願違,想留的留不住,不想留的卻死活留了下來。波蘭在經濟上受益於歐盟,卻在制度上給歐盟帶來了令人頭疼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