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 Work,Low Pay,anda mother's Will to Survive.
《女傭的故事》扉頁上印著的幾行英文,將史蒂芬妮·蘭德的一段人生經歷刻畫得淋漓盡致:艱辛的工作,微薄的收入,為母則剛的生存意志。
一位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的清潔女工,遭遇家暴,毅然決然地離開,帶著不滿周歲的女兒轉輾於政府提供給低貧戶暫居的收容所,依靠廉價的勞力獲取生活費用,憑藉著為女兒創造安全的生活環境和家園的執念,堅持自我學習成長,苦苦生存,並通過寫作最終改變了自己和女兒的命運,以最勤奮的勞動者最終實現了人生目標。
這是一個女人在社會底層掙扎與奮鬥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絕境之下一個女人的非凡力量。
謀生和生活是兩回事
我認識到,謀生和生活是兩回事。---------馬婭·安傑盧
史蒂芬妮·蘭德是《女傭的故事》的作者,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將一位單親母親在社會底層拼命生存的奮鬥軌跡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一路走來的腳印裡刻烙著太多太多的艱辛與無奈,而讓這位母親在孤立無援的境況下,讓她堅持生存下來的意念是:光是養活自己,那不叫活著,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
這個「家」不是政府提供給低貧戶暫時居住的收容所,不需要填寫許多申請表去排隊申請的公寓;這個「家」不是長滿黴菌衛生條件極差的一居室;這個「家」是真正意義上的家,是一位母親能為女兒打造的利於成長的安心家園:滿滿的愛,沒有好車,沒有海景房,卻擁有彼此。
要想生存下去,史蒂芬妮·蘭德必須先學會謀生,她作為一名清潔女工,以打掃房子為謀生工作,在十多個主顧的家之間奔波,在汙垢的世界消耗每天的精力與體力,觸目所及的是骯髒的馬桶、衣物,需要疏通的下水道,需要清理的油汙廚房臺面......
每天6到8小時的機械工作,從整理、吸塵到擦洗,在飽含汗水與淚水的浸潤中忍受背痛、肩袖損傷、膝蓋與腳踝的損傷,需要服用大劑量的布洛芬以緩解疼痛以便堅持工作下去......
清潔房子的工作意味著精疲力竭,意味著無法很好地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意味著在大庭廣眾之下面對的蔑視,得不到最起碼的作為社會屬性人的平等對待。在超市用食品救濟劵購物時,那些遠比她幸運的人居高臨下投來的批判目光,一個老人高聲說道:「不客氣」的嘲諷中自尊所遭受的傷害......
不是說你擁有謀生的能力就能生活得很好,也不是說你吃得了生活的苦就可以有個好的謀生職業,謀生和生活其實真的是兩回事。
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依靠
在史蒂芬妮·蘭德的生活中,遠在生理疲憊之上的是精神上的孤寂和面對情緒上的挑戰。
當面臨生活中一道又一道難關時,她的家人都不能伸出援助之手幫她一把:母親遠嫁歐洲,父親懦弱無力,更不要說自顧不暇的兄弟,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面對,自己扛著自己處理,當體力與精力一次次達到極限,她能做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後艱難地爬起來,如此反覆,不斷循環......
當女兒生病、發生車禍等等一連串的打擊接踵而來,史蒂芬妮·蘭德一次次咬緊牙關堅持繼續前行,出於對女兒源源不斷的愛,沒有崩潰,只有擦乾眼淚後的微笑,這堅忍的倔強無疑是照亮人生航行的燈塔,也是這本書所散發出來的耀眼光芒。
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自己最可靠。沒有人陪你走一輩子,所以你要自己適應孤獨, 沒有人會幫你一輩子,所以你要獨自奮鬥一生。
每次讓史蒂芬妮·蘭德重整旗鼓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幢漂亮的房子,一個家,女兒有自己的房間,裝滿了食物的食物櫃。她用最具化的物品刺激著自己那根不敢鬆懈的神經,她只有把自己抱得更緊,顧不得抹去臉上的淚水,心中默默念著禱詞,以消除足以吞噬的消極恐懼情緒,試著安撫自己的心神,不讓源源不斷的下附力量將她拖下恐懼的深淵,不停地提升自己「精疲力竭的新高度」,讓自己能夠看見,能夠思考,能在一個輕鬆的調笑之後活回自己。
反覆默念「沒人會死於驚恐發作」之類的話語,或是想像女兒蕩鞦韆的樣子,再伴隨著鐘擺的節奏進行深呼吸。這些都沒用。我需要知道有一個人可以改善我們的處境。我認定,這個人就是我自己,不是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家庭,那個人只能是我自己。我要埋下頭,在生活帶來的苦難中艱難前行。
在工作之餘,犧牲睡眠時間不斷學習網絡課程,女兒睡覺後喝著一大杯咖啡完成課程作業,因為史蒂芬妮·蘭德堅信:上學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是一件能獲得地位的事情。
帶著全新的目標去寫網絡日記
網絡日記在某個冬天成了史蒂芬妮·蘭德一道不停雕琢的生命線,堅持寫作,記錄貧困生活中的美好時光,攜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滿懷信心地陪著女兒慢慢成長。
將那些經歷過的掙扎和不知所措的迷茫能過一扇呈現言語和照片的窗戶,經由一條切斷生活中壓力與恐懼的大道,通往「與女兒共度的平靜」生活。
對焦一些美妙的時刻,清明的時刻,與女兒在一起的生活瞬間,坐在桌邊,將當下鮮活的場景保存在記憶中,學會捕捉讚嘆的主題,學會捕捉女兒好奇的目光,學會讓自己陶醉在為女兒而存在的幸福裡......
於是,生活的最愛便是————女兒和寫作。
令人欣喜的是,史蒂芬妮·蘭德將自己的工作見聞和獨自撫養女兒的種種艱辛記錄在了VOX專欄中,文章在3天內點擊量超過了50萬人次,一位善於用文字向世界傳達情緒的女人終於被脫穎而出,成功被世間看見,改變了自己貧苦的命運,也改變了女兒的命運。
儘管努力,所有的事情最後都會水到渠成
史蒂芬妮·蘭德,單親媽媽,清潔工,社會救助對象,同時也是一位專欄作家,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等。她自小就想成為作家,曾經每天只有六美元生活費的處境並沒有令她放棄追夢。逃離家暴的男友時,身無分文的她只能和九個月大的女兒躲進收容所,並利用助學貸款、社會福利津貼勉強度日。
如今,史蒂芬妮·蘭德靠自己的雙手為女兒提供了穩定的生活,也實現 了作家,同時史蒂芬妮·蘭德參與了經濟困難報導項目,致力於推動針對經濟不平等問題的高質量新聞報導,為底層人士發聲,鼓勵那些處在掙扎邊緣的人參與進來,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些改變,是那個穿梭在各式令人驚嘆的豪宅裡打掃房間的史蒂芬妮·蘭德想不到的,那個時候的她只會通過房子的細節,思索房子主人的生活、愛與哀愁,那些被她命名為植物之家、大廚之家、小丑之家、囤積之家等等的主顧們不曾想到,當時的清潔工會有日後如此不一樣的人生。
史蒂芬妮·蘭德再一次用親身經歷證明了:那些打不死你的終將使你強大,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時間會給你最好的答案,你儘管努力,所有的事情最後都會水到渠成。
弱者才會不停地抱怨生活,而真正的強者總會找到改變現狀的途徑。
無論多堅硬厚重的現實,只要不斷向光努力生長,都能讓你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上蒼總是仁慈的,總是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為你打開了一扇窗,而你只要不放棄,總能找到那個向外野蠻生長的出口,哪怕那個出口小到深陷困境的你,以當時的能力無法看見。
一切被解救的前提是保持渴望
我依然在孤寂中掙扎,對陪伴的渴望依然縈繞不去,可我不是一個人,女兒將我從那一切中解救了出來。
當一個人在貧困的惡性循環中陷得太深,可能就再也找不到重新爬上去的軌道了,生活中只剩下苦難,但史蒂芬妮·蘭德總是相信所有事情走到最後都會開始變好。
這讓我們想到了吸引力法則:「同頻共振,同質相吸」。
我們的意念、我們的思想是有能量的,腦電波也是有頻率的,它們的振動會影響其他的東西。
大腦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磁鐵」,會發散出比任何東西都還要強的吸力,對整個宇宙發出呼喚,把和你的思維振動頻率相同的東西吸過來。 積極的想法吸引積極的事物,消極的想法吸引消極的事物。心裡想的最多的事物,你的生活,也將變成你心裡最經常想像的樣子。
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過來的!
一切被解救的前提是保持渴望,保持積極的心態,不離棄,不放棄。夢想總是要有的,那是支撐你走下去的希望,那是向前行進的目標,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夢想就會慢慢實現。
人生路上,每一步都算數。
結束語
《女傭的故事》是一位清潔女工成長的回憶錄中,在這些文字裡,我們看到了美國涉及住房、醫療、就業、社會福利制度的現狀,我們也看到了社會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個體婚姻的不同存在形式以及不同的消費理念......
不管什麼樣的社會,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之下,能局囿自己腳步的只能是自己,沒有人可以為你的人生設限,任何人都可以設計自己的人生,只要有夢想,且夢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曾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