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是在一間收容所裡學會走路的。」
這是《女傭的故事》第一篇文章《小屋》的第一句話,雖然只是簡單描述,但是卻讓我感受到了異常的壓力和作者糟糕的處境。
可就算如此,為了女兒,蘭德還是用一張黃色床單試圖增添幾絲明快與歡欣,盡全力將這間小屋打造成一個家。
看完這一小段樸實無華卻充滿真情實感的文字,我就知道,這本《女傭的故事》並不是一本賺人眼球的暢銷書。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有兩種情緒充斥著我,悲傷和希望。
悲傷的是生活在底層靠著各種補助的窮人是怎麼去疲於生存,希望卻是即使身處陰溝之中,卻也心存夢想的蘭德最終靠著信念和堅持過上了夢寐以求的生活。
雖然悲傷的情緒多過希望,但正是這一絲希望照亮了作者心中的夢想。
為了撫養女兒,作者史蒂芬妮·蘭德成為一名清潔工,在十多個主顧的家之間奔波。主顧們儘可能避免與她打交道或照面,她卻像一個遊魂一樣,通過清掃過程中對房子裡各種細節的觀察,思考著他們的生活、愛與憂愁。
作為底層人士的典型,本書的作者蘭德通過樸實而有溫度的書寫,將自己的工作見聞和獨自撫養女兒的種種艱辛分享給更多的人,打破了民眾眼中底層人士「稅金包袱」的刻板印象,也讓人們對貧薪階層有了更為客觀的認識。
《女傭的故事》被評為《紐約時報》2019年百本值得關注圖書、美國亞馬遜2019年百本最佳圖書等,同時也是前美國總統歐巴馬2019年夏季書單推薦,Netflix購下影視版權。
這本書不僅僅是蘭德一個人的故事,更是所有奮鬥不息、堅持追夢的底層人士的故事。
那麼,如果身處困境,我們如何實現夢想呢?依據書中作者所寫的不同故事和感悟,總結出以下三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即使身處困境,也心懷感恩相信明天會更好。
在成為一名母親之前,蘭德也曾有著遠大的志向,成為一名作家。
懷孕之後,儘管蘭德還是一門心思想要走另外一條人生道路,但卻逐漸愛上了即將成為人母的感覺。
蘭德的決定讓男友傑米勃然大怒,「我可不想你跟在我屁股後面討那該死的贍養費」。
儘管男友傑米對待蘭德態度越來越惡劣,但蘭德卻越來越想要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最終蘭德撕掉了大學申請書,工作去了。
雖然困苦的窘境會讓愧疚感包圍自己,但是蘭德還是對自己說,「第二天會好起來的,我能成為一個更好的母親」。
沒有人會給他們雪中送炭,蘭德只能和米婭相依為命。
儘管如此,蘭德還是對曾經的家人和現在一些給予她尊重的主顧們心懷感恩。
儘管米婭的生父傑米曾虐待蘭德,每次也接送米婭也都惡言相向。但是在蘭德的內心深處,傑米還是她的家人。
在與第二任男友特拉維斯漸行漸遠的時候,蘭德也看得出特萊維斯對米婭的關愛,還有米婭看向特拉維斯時露出的欣喜眼神。
在去其中一個主顧亨利家裡打掃的時候,蘭德更是感受到了被人尊重和來自他人的信任。
還有蘭德的老闆帕姆真誠問蘭德的境況並認真聽她講話時,蘭德更是倍感呵護,「甚至填補了我一生中都極度渴望的母親角色。」
來自他人偶爾的關愛對於蘭德來說,是艱難度日中的一縷陽光,讓她心生歡喜。
第二,失去獨立到重獲獨立,卑微的工作卻帶來了安全感。
在搬去第二任男友特拉維斯家裡之後,蘭德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失去獨立,沒有意識到獨立性能給她的母親身份賦予多大的價值。
因為在特拉維斯眼中,蘭德的價值取決於我在家以外、在農場裡做的工作。而在家中的打掃和做飯,於他而言,沒有任何價值。
最終,因為忍受不了伸手要錢卻被嫌棄的蘭德,重新開始找工作,最終找到了清潔工的工作。
就算是身體不適,蘭德也不想請假,因為如果不工作,意味著會失去一天的收入。
工作能力和賺錢本領是唯一的安全網,能夠防止腳下踏實生活再度崩塌。
雖然清潔工的工作異常辛苦,但卻是一份真正的工作。雖然這份工作在很多人眼中看起來無足輕重,但確實蘭德最後的避風港。
只要你心甘情願地跪在地上用雙手刷洗馬桶,那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就這樣,蘭德像一個隱形人一樣,遊蕩在不同的主顧們家中,認真清掃房間中的每一個角落。
經歷這麼多,蘭德知道,她需要知道有一個人可以改善她們的處境。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蘭德自己,埋下頭,在生活帶來的苦難中艱難前行。
第三,心存夢想,就算被掏空精力也咬牙堅持。
從記事起,蘭德就一直想當一名作家。長大後,她也寫過故事。
但是因為沒有學歷和技能,蘭德只能找到底層的工作。當做完那些沒人肯做的繁重工作後,蘭德早已被掏空精力
但是這麼多為了明天生存擔憂的困苦日子,讓蘭德逐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如果只是一門心思想著到下個月發工資前要怎麼過活,那改變未來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身為窮人,只考慮眼前的短淺目光雖然能夠防止一個人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但是也會讓人再也做不了美夢。
但是,一切都會變得更好,生活不會總是充滿苦難。
儘管被老闆和主顧們認可,但蘭德還是放棄了看似穩定的清潔工工作。
因為她內心有一種強烈的渴望,她的終點不應該是清潔工,而是一份學歷。這張證書意味著,除了自己家裡的,以後蘭德再也不用洗別人的馬桶了。
在排滿工作的日程表加上繁重的課業,蘭德並不去思考某件事情怎麼去做到,而是告訴自己必須做到,而且她真的做到了。
在米婭去洗澡或者忙著其他事情時,蘭德就會練習寫作,將腦海中想的東西在10分鐘裡連續不斷用鍵盤敲下來。
因為將這些日子書寫下來是她自己的一套方式,去珍惜、去描繪一幅生活與冒險的美好圖景。
網絡日記成為了蘭德不停雕琢的生命線,一扇呈現言語和照片的窗戶,一條切斷生活中壓力與恐懼的大道,讓她能夠專注於最愛的東西:女兒和寫作。
書中寫道,「或許有一天,我能將這些文字印成一本書給米婭讀」。
現在,蘭德做到了。
正如《女傭的故事》一書中的最後一篇文章《我們到家了》,蘭德和女兒一起登山。在下山的路上,女兒米婭幾次回過頭,自信地看著蘭德,眼睛好像在說,「我們做到了」。
「我們做到了」,不僅僅是指登上了山頂,更是在說我們找到了更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就像經過千辛萬苦登上山頂看到的美麗景色一樣。
但前提是,我們要心中有夢,敢於做夢!
主要參考書籍:《女傭的故事》,史蒂芬妮·蘭德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2020年06月。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私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