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羅琳」:30歲單親媽媽,做6年清潔女傭,卻成暢銷書作家

2020-12-18 櫻汐筆談

在蘇格蘭古城愛丁堡,有一家名為「大象咖啡館」的小店,那裡是眾多「哈利·波特」粉絲們最熱衷的「聖地」之一,因為羅琳曾在坐在店裡的一張咖啡桌旁,孜孜不倦地創作《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不過,當時的羅琳可以說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她那時已經29歲,大學畢業7年,剛剛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丈夫家庭暴力傾向,有次甚至在凌晨5點,把妻子拖出門,猛打她的頭部。兩個人的女兒才幾個月大,是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兒。身心疲憊的羅琳從葡萄牙返回愛丁堡,但面前的生活卻是一片晦暗:沒有工作、沒有積蓄,還是個單親媽媽。無奈之下,她只能向政府申領救濟金。

在如此窘迫的境況下,多年前在火車上偶遇的一個小男孩,跳進了羅琳的腦海,他戴著圓圓的眼鏡,略顯凌亂的頭髮,眼神裡散發著好奇的光芒。羅琳以他為原型,開始創作哈利·波特系列。蘇格蘭的冬天陰冷潮溼,她只能經常帶女兒到外面的咖啡館中寫作,很快她發現,女兒在大象咖啡館裡會睡得很香。

於是,她常常點上一杯最便宜的咖啡,一坐就是一整天。那時很多咖啡館的常客都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個衣著樸素的年輕媽媽,一邊輕晃搖籃,另一隻邊也沒有停下手裡的寫作。

隨著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熱銷,以及影視作品的改變,原來那個貧窮的單身媽媽羅琳,已經躋身富豪排行榜,寫作的地點從街頭咖啡館,變成了高級酒店的豪華套房。在羅琳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底層女性的艱辛奮鬥史:靠著文字天賦和不懈努力,改寫命運並非完全不可能。

01 史蒂芬妮與《女傭的故事》:「美國版羅琳」的逆襲之路

在近兩年的美國文學界,一位名叫史蒂芬妮·蘭德的女作家名聲鵲起。在某些方面,她很像當年的J.K.羅琳,甚至比早年的羅琳還要「慘」:

史蒂芬妮28歲那年意外懷孕,不顧男友的反對決意生下女兒米婭,卻沒有料到這個決定將徹底改變她的人生軌跡。男友傑米性情暴躁,兩人的關係不歡而散,爭取女兒撫養權的官司更是耗盡了她的心力。

成為單親媽媽後的史蒂芬妮,面臨著四面楚歌的絕境:失業、錢包空空,無家可歸,暫時寄住在政府提供的收容所裡;父母早年離異,各自組建了新家庭,無力在經濟和精神上給予她支持。

再加上當時正值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經濟陷入一片蕭條因為懷孕中斷大學申請的史蒂芬妮,在找工作時更是常常碰壁。朋友給她介紹了修剪花園的零工,但收入很不穩定。後來,她加入一家清潔公司,做起了女傭的工作,整日往返於不同的家庭之間,以清理馬桶、打掃房間賺取微薄的收入。

儘管史蒂芬妮的工作勤懇努力,但長期體力勞動導致健康受損,不得不靠吃布洛芬緩解疼痛。而清潔女工的時薪在20美元上下,根本無法養活母女二人,她還得申請各種各樣的政府補貼:食品救濟券、醫療補助計劃、佩爾助學金、租房補貼等等。

史蒂芬妮說:在這片由孩子、漂泊和高壓組成的混沌中,我的世界寂靜無聲。

單親家庭的生活重擔、無人求助的困境,巨大的經濟壓力,社會上對於底層貧困者的歧視,差點要壓垮史蒂芬妮,好在她堅持了下來。

在女傭的工作之餘,她報名大學課程,利用女兒睡著後的時間瘋狂補作業,學到一兩點鐘是常有的事。她試著把自己的經歷發布在社交媒體上,意外地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一小時內的點擊量就有4、5萬,很多人給她留言,鼓勵她繼續加油。

後來,史蒂芬妮從華盛頓州搬到了加拿大的米蘇拉,在那裡,她一邊做清潔女傭,一邊申請心儀已久的大學文學系,並且成功拿到了學位。知名媒體如《紐約時報》、Vox等紛紛向史蒂芬妮伸出橄欖枝,她的2篇文章在Vox上刊登時,拿到了500美元的稿費,差不多是她以往半個月的收入。

小有名氣之後的史蒂芬妮,把自己的經歷寫進了新書《女傭的故事》中。她真實地展示自己6年女傭生活的側面:在顧客家中是被無視的「隱形人」,在超市用食品券購物時被白眼的難堪,和不同居所間輾轉流離的無奈。

透過史蒂芬妮的講述,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年輕母親,為了給女兒一個安穩的「家」的奮鬥歷程,也可以窺見美國社會階層分化的殘酷現實,以及在住房、醫療、社會福利等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

02 三千萬分之一的縮影:貧窮所帶來的,不止是生活上的困窘

有數據統計顯示,美國目前有3000萬左右的人口,其生活依賴於政府的低收入補助。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女性群體,她們受到教育程度、照顧子女等限制,不得不選擇成為清潔女傭等體力勞動者。史蒂芬妮的經歷,就是這3000萬人的一個縮影。

貧窮,帶給他們的影響,首先體現在生活水平上。我們以史蒂芬妮為例,先來算一筆粗略的經濟帳。

史蒂芬妮為典範清潔公司工作時,公司向客人收取25美元/小時的費用,分給史蒂芬妮的是9美元,扣除交通成本和稅費後,到手只有6美元。為了貼補家用,她還在網上發廣告帖子,以個人身份受僱,這時可以拿到20-25美元的時薪。公司方面的單價雖低,但客源穩定,私下接單的單價高,但時有時無。

算下來,史蒂芬妮的月收入大概在1000美元上下,政府有各項補貼(300美元的食品救濟券、275美元的撫養補助等),刨去550美元的房租,剩下的錢要應付各項日常開支:電話費、網費、車輛保險費等。

一個月下來,幾乎剩不下什麼錢,所以史蒂芬妮必須精打細算:一張包三明治的錫紙會反覆用到破掉為止;不敢生病,身體疼痛難忍時就買最便宜的止痛藥;女兒長得很快,衣服都從二手寄賣店裡買。

即便把省錢做到了極致,她還是窮得叮噹響,她害怕去醫院,害怕車子出一點兒問題,因為一張帳單寄過來,她小心翼翼維持的生活就會被打回原形,只能再回到收容所去。

對於史蒂芬妮們來說,貧窮同時還意味著精神上的折磨,有時「能被當作人平等看待」成為一種奢侈。

在很多美國人的印象裡,窮人往往被和「懶惰」「道德水平低下」「邋遢」「癮君子」等負面詞彙劃上等號。

史蒂芬妮在收容所居住時,警察和社會工作人員會不時上門檢查,或是進行藥檢,或是查看房屋是否維持得乾淨整潔。

在超市用食品救濟券結帳時,從收銀員到其他排隊等候的客人,常常都會露出不耐煩的神情,有位大叔甚至在她結帳出門時,大喊一聲「不用謝」。言下之意,你們這些靠社會救濟生活的人,是用了我們辛苦工作繳納的稅金,是社會的「蛀蟲」。

當史蒂芬妮在客戶家裡工作時,她們被要求做到「隱形」,從廚房或者側門進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迅速離開。很多客戶對清潔人員的更換毫無察覺,她們沒有姓名、沒有故事,是如同「工具人」一般的存在。

人生是一場艱辛的旅程,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史蒂芬妮們而言,更是如此。

史蒂芬妮說:

我們以最低工資或者,在不同時段裡幹著好幾份工作來維持基本生活,還要給我們的孩子努力爭取一個安全的住所。可不知為什麼,沒有人看到我們的辛苦,不管一個人如何被生活的反覆無常打擊,他們只看得到結果,好像不管我在其他方面如何努力地去證明自己,「貧窮」總是和齷齪脫不了干係。

正是這種廣泛存在的偏見與歧視,讓那些來自外界的微小善意顯得彌足珍貴。

社會工作人員朱莉陪史蒂芬妮辦收容機構、辦理租房補貼流程,而且言語溫和;主顧亨利在他家的日常板上,寫了「史蒂芬妮」而不是「清潔女傭」,還送給她兩隻大龍蝦,並且寫好了烹飪菜譜;當從前男友特拉維斯家搬走時,她沒有錢租房子,是好友們10美元、50美元的資助,幫她渡過了難關,一位女性友人還送給她一套嶄新的餐具。

03 「摺疊社會」的多重現實:階層分化、家庭暴力與社會福利

《女傭的故事》的主角是身處社會底層的單親媽媽,但史蒂芬妮的敘述並沒有局限於此,它所呈現出的美國形象是立體和多元的,不同階層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就像是一個「摺疊社會」。

作為一個清潔女傭,她得以窺探到無數中產或上流家庭的真實生活情狀。史蒂芬妮的許多客戶,都可以說是「美國夢」的典型模板:住著寬敞明亮的大房子,車庫裡停放著豪車和遊艇,夫妻雙方都有體面的工作,收入不菲,家務可以請女傭代為打理。

然而,這些「人生贏家」們也有諸多不為人知的苦惱。史蒂芬妮在做女傭期間,觀察到她的客戶中,有大多數都在吃各種類型的助眠劑、抗抑鬱藥,或者是止疼藥。

有一對從未露面的中年精英夫妻,早已分居兩個房間,丈夫的床頭柜上胡亂丟著髒襪子和《好色客》雜誌,妻子的房間裡有好幾本從便利店買回來的言情小說。另一位70多歲的老人,妻子和大兒子已經去世,他雖然經濟實力不菲,但飽受病痛折磨,每天都在身體的疼痛和對妻兒的思念中煎熬。還有一位「吸菸女士」的丈夫,原本經營一家建築公司,但經濟危機的衝擊之下,生意早已岌岌可危。

史蒂芬妮說:或許,要保住一棟兩層的房子、一段糟糕的婚姻,維持顯赫生活的錯覺所帶來的壓力壓垮了他們,如同貧窮擊倒了我一樣。在階層分化嚴重的美國,無論是薪資微薄的清潔女傭,還是出入高端寫字樓的金領,他們的生活被各種焦慮所包裹,區別只是在於所焦慮的內容和形式不同。

在揭露不同階層真實生活的同時,史蒂芬妮在《女傭的故事》中,還關注到了各類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家庭暴力和社會福利體系。

作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史蒂芬妮的前男友傑米有一次大發雷霆,把房車的窗戶打了個大洞,然後揚長而去。驚嚇不已的史蒂芬妮選擇求助於家暴與性侵中心,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才得以逃脫那個充滿怒氣、暴戾的環境,這也是她真正走向獨立的艱難一步。

史蒂芬妮的應對方式是勇敢和理性的,然而,在《女傭》一書的購買頁面上,看到這樣的評論:「男友不過就是打碎了玻璃,又沒揍她,這算什麼家暴?」言語之中透露出的信息,是指責史蒂芬妮太「矯情」。事實上,史蒂芬妮所遭遇的,雖然不是嚴重的肢體暴力,但男友長期以來惡言相向,動輒威脅的態度,給她造成的心理創傷同樣持久,這本身就是家庭暴力的一種形式。

在申請各類社會救濟的過程中,史蒂芬妮發現美國的社會福利體系問題重重。每一次僅僅為了「證明自己是窮人」,就要準備大量的材料。有時,花上大半天時間排隊,工作人員一句「這份材料不符合規定」,就前功盡棄。女兒米婭所在的日託班,雖然接受政府的,但其中部分老師由於收入太低等原因,對孩子的態度十分冷漠。

換句話說,美國社會福利體系看似頗具「人性化」色彩,實則在對「人」的考慮上,問題不是一星半點。

04 結語:幸福不會主動敲門,改變命運的密碼在自己手中

史蒂芬妮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很多人「窮人即懶惰」的刻板印象。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2019年夏季書單中,把《女傭的故事》列入推薦書目,他說:「這位單親媽媽的經歷……呈現出許多底層家庭如走鋼絲般的經濟困境,也在提醒我們,所有工作都值得被尊敬。」有媒體評論說:「下次要是還有人說窮人是懶鬼,就把《女傭的故事》給他們看。」

沒有人願意選擇貧窮,但貧窮無疑限制了個人的選擇與生活。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斯特·迪弗洛和阿比吉特·班納吉,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提出,對於經濟條件優渥的人來說,他們在無形之中擁有了比較優勢:不用擔心飲食、住宿等基本生存需要,擁有更廣泛的信息渠道,因此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自我價值的實現。

相反,對於那些在貧窮線上掙扎的人而言,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為餬口而奔波,身心俱疲之餘,鮮有餘力和機會去自我提升。於是,在一個階層分化顯著的社會中,「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幾乎成了一條定律。

打破這樣的糟糕循環,既需要社會福利制度方面的改善,更需要個人堅定的意志力和執行力。

在經典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中年失業又失婚的落魄業務員克裡斯·加納,一度窮到和兒子睡在公共衛生間,到教堂蹭免費食物,但他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了知名的金融投資家。

史蒂芬妮在疲憊到極點時,還是要抽出時間申請助學金、上網課、寫作業,她說:「工作能力和賺錢本領是我唯一的'安全網',能夠防止我們腳下的踏實生活再度崩塌。」

克裡斯·加納成功了,史蒂芬妮也實現了兒時的作家夢想,縱使人生苦難重重,但找到努力的方向,並為之付出,就會有美夢成真的可能。

相關焦點

  • 窮到住收容所的28歲單親媽媽:如何擺脫貧窮陷阱?從女傭逆襲作家
    就美國勵志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完美的演繹了真人原型克裡斯·加德納從走投無路到聞名世界的逆襲故事。歐巴馬2019年推薦書單《女傭的故事》,就是作者史蒂芬妮·蘭德的真人紀事,堪稱女版《當幸福來敲門》女性勵志典範。
  • 《女傭的故事》:活在美國底層的單親媽媽,如何翻轉命運?
    這些都是來自於,一個活在美國底層的單親媽媽的內心獨白,她叫史蒂芬妮 蘭德。史蒂芬妮是單親媽媽,但同時,她也是清潔工、社會救助對象,現在還是位專欄作家。她把自己做清潔工的回憶和獨自撫養女兒的經歷,發布在VOX專欄中,專欄3天內就達到50萬的點擊量,後出版了《女傭的故事》《女傭的故事》一經出版,就成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福布斯》最受期待圖書,《魅力》年度最佳圖書,還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選為2019年夏季書單。「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光是養活自己,那不叫活著」。
  • 在美國社會,一個人從女傭成為作家要經歷些什麼?
    撰文 | 董牧孜《女傭的故事》,[美]史蒂芬妮·蘭德著,低音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家政」的工作看似平凡,卻是最熟悉每個家庭最隱秘細節的人。史蒂芬妮·蘭德(Stephanie Land),單親媽媽、清潔工、社會救助對象,同時也是一位專欄作家,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等,著有暢銷書《女傭的故事》。圖為史蒂芬妮·蘭德與她的女兒。蘭德的經歷,印證了「人生實苦」,或許可以稱為逆天改命的「勵志」。她是真正的社會底層:單親媽媽、清潔工、社會救助對象。後來,她同時也成為了一位專欄作家。
  • 《女傭的故事》:單親媽媽的成長之路
    建議所有女性都讀一讀美國底層單親媽媽史蒂芬妮.蘭德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所寫下的回憶錄《女傭的故事》,書中,史蒂芬妮.蘭德記錄了自己的大半生,從原生家庭的不幸,到自己遭遇渣男,放棄學業的錯誤抉擇,然後女兒出生,單親媽媽帶著女兒生活,領取救助金,做女傭,給富裕人家打掃衛生,在一次次命運重創下,單親媽媽帶著女兒,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為女兒創造了穩定的生活,也實現了自己的作家夢,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逆襲
  • 一個未婚單親媽媽,從鐘點工逆襲成暢銷書作家,她做到了這3點
    最近在看史蒂芬妮.蘭德的回憶錄《女傭的故事: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以下簡稱《女傭的故事》),我雖然對作者的某些人生選擇並不認同,但是,作為單親母親,蘭德在困境中表現出來的堅強和責任心,以及對夢想的不懈奮鬥和追求卻打動了我。
  • 女傭的故事:在美國,一個底層單親媽媽會經歷哪些?
    28歲,她生下女兒米婭剛剛7個月,不斷遭受到來自傑米的暴力、侮辱,被逼無奈之下,她帶著女兒逃了出來,進了收容所,過著每天只有6美元生活費的窘迫日子。30歲,她迫於生計,開始成為家政公司的女傭。32歲,她再次與同居男友分手,帶著女兒搬入窗臺上長滿黴菌的一居室,用7種社會福利救濟加替人擦洗馬桶的收入,勉強維持兩人的生活。同時,還有一個女人,她靠著「陽光女性」的獎學金,30多歲進入全美國排名靠前的蒙大拿大學攻讀創意寫作課,以一己之力帶著女兒搬到了少年時夢寐以求的米蘇拉。
  • 《女傭的故事》:除了領低保、靠男人,單親媽媽還有別的出路嗎?
    穆靜都做了什麼,竟能惹得眾怒?一、難道除了依靠男人,單親媽媽就沒有別的出路嗎?難道除了依靠男人,單親媽媽就沒有別的出路了嗎?我想,美國的單親媽媽史蒂芬妮·蘭德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她的處境絲毫不比穆靜強,但成為單親媽媽的這些年,她不靠男人,依舊成功扭轉了自己的命運,將自己從不斷下墜的沼澤裡救贖。
  • 《女傭的故事》:刷馬桶作家的回憶錄,單親媽媽漫長的尋家之旅
    《女傭的故事: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並不是虛構類文學,而是作者——史蒂芬妮.蘭德的真實經歷,而史蒂芬妮也並不是什麼知名作家,她是一個單親媽媽,一個清潔工,靠跪著清潔馬桶實現了自己的作家夢,用抹布與清潔劑為自己與女兒找到了一個家。
  • 一本給單親媽媽們的教戰手冊,《女傭的故事》:跪著也能翻轉命運
    最終在專欄中,文章獲得了3天內點擊量超過了50萬人次的瀏覽量,當文字成書後,史蒂芬妮說這本書是由「單身媽媽們養育」的,寫實而富生命力。。史蒂芬妮的原生家庭早已四分五裂,她的媽媽因外遇,迫切地想逃離做妻子和母親身分的枷鎖,史蒂芬妮曾經想要和母親親密靠近,卻讓人感到她仿佛準備向母親討要什麼東西,一心只顧自己與現任丈夫快活、連漢堡錢也不願意替史蒂芬妮付的母親,她奮力想贏取母親的關注卻是何其艱難。
  • 《女傭的故事》:底層單親媽媽只配墮落?她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前段時間,關於「女人要不要做全職媽媽」話題在網絡上被激烈爭論。很多人認同這樣的:「全職媽媽久了,不僅與社會隔絕,還失去了競爭力。只能等待尊嚴被踐踏,甚至被淘汰。」也有的人用實踐證明,全職媽媽也能家庭事業雙豐收。但就算是這樣,一提到「全職媽媽」人們總是一臉鄙夷。全然忽略了她們的艱辛與付出。
  • 《女傭的故事》:未婚先孕單親媽媽的底層掙扎,給了我們三點忠告
    我國家庭關係緊密,一般離婚媽媽會獲得娘家的支持,外公、外婆、舅舅等家庭成員,多多少少會彌補單親媽媽家庭所缺失的部分,而在美國,成年的子女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從自己的原生家庭分離出來,如果她們不幸成為單親媽媽會是怎麼樣呢?掙扎在底層的單親媽媽史蒂芬妮·蘭德,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所寫就的《女傭的故事》,就向我們清晰地呈現了一幅單親媽媽的悲催處境。
  • 《女傭的故事》:未婚先孕單親媽媽的底層掙扎,給了我們三點忠告
    我國家庭關係緊密,一般離婚媽媽會獲得娘家的支持,外公、外婆、舅舅等家庭成員,多多少少會彌補單親媽媽家庭所缺失的部分,而在美國,成年的子女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從自己的原生家庭分離出來,如果她們不幸成為單親媽媽會是怎麼樣呢?
  • 《女傭的故事》單親媽媽的奮鬥史:「反脆弱」才是救命稻草
    《女傭的故事》這本書就講述了一個未婚先孕的單親媽媽,獨自帶著女兒,拿著政府的救濟,輾轉在各種破舊的出租屋、收容所中,憑藉著清潔工這份工作,在社會的底層苦苦掙扎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這位單親媽媽史蒂芬妮·蘭德,她是一個清潔工,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她的文章出現在《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報》上。
  • 一個單親媽媽決定好好活下去
    下面這段描述實在是讓人感到無比辛酸:「為了擦洗那間淋浴間,我不得不把自己的右手攥成拳,然後用指節拼命往下按。擦洗淋浴間地面時,為了不讓手受傷,我會夾緊自己的手肘,將整個上半身的重量都施加到右手,去擦洗肥皂沫和汙垢。右手幹累了,我就用左手代替。但頭幾個月裡,每當完成一天6小時的清潔回到家後,我連餐盤都捧不住,食品袋也拎不動了。」
  • 文壇巨匠,世界十大暢銷書作家
    ,許多作者整個職業生涯中不停的撰寫書籍,為讀者提供了許多值得閱讀和思考的好故事,以下就是全球十大暢銷書作家的名單:10 J·K·羅琳沒有人能夠抵抗哈利波特系列的熱潮,感謝JK羅琳和她的想像力,羅琳除了是一名小說家外,還是英國編劇以及電影製片人,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全球的讀者無法抵擋這個神奇的魔法世界
  • 美國單親媽媽如何奮力翻轉命運,這本《女傭的故事》分享給你
    這是《女傭的故事》第一篇文章《小屋》的第一句話,雖然只是簡單描述,但是卻讓我感受到了異常的壓力和作者糟糕的處境。可就算如此,為了女兒,蘭德還是用一張黃色床單試圖增添幾絲明快與歡欣,盡全力將這間小屋打造成一個家。看完這一小段樸實無華卻充滿真情實感的文字,我就知道,這本《女傭的故事》並不是一本賺人眼球的暢銷書。
  • 世界作家首富J.K.羅琳與中國的情結
    《福布斯》雜誌公布2017年全球收入最高作家榜,創作《哈利·波特》奇幻小說系列的英國女作家J·K·羅琳以9500萬美元收入躋身榜首。J·K·羅琳,本名喬安娜·羅琳,其著於1997年至2007年間的7本《哈利·波特》系列奇幻小說被翻譯成65種文字,總發行量超過4億本。「哈利·波特」這個品牌的價值估計高達70億英鎊。
  • 美國單親媽媽如何奮力翻轉命運,這本《女傭的故事》分享給你
    可就算如此,為了女兒,蘭德還是用一張黃色床單試圖增添幾絲明快與歡欣,盡全力將這間小屋打造成一個家。看完這一小段樸實無華卻充滿真情實感的文字,我就知道,這本《女傭的故事》並不是一本賺人眼球的暢銷書。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有兩種情緒充斥著我,悲傷和希望。
  • 她是單身媽媽,做著女傭工作,4年時間從社會底層到作家可能嗎?
    《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芭芭拉·埃倫賴希曾以大學肄業、中年離異、無收入來源的「不幸」身份潛入社會底層,只用1000元美金作為租房的起始資金,在底層體驗生活,最後得出結論:在美國擁有數百萬人在底層工作,卻只能賺得約6美元的最低時薪。即便一個人打兩份工,他們的收入也僅能支付房租和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以,他們再勤奮也很難從貧窮中翻身。
  •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當選英國最偉大在世作家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環球在線消息:據「法新社」報導,暢銷書「哈利波特」作者羅琳6月8日被票選為英國最偉大的在世作家,擊敗重量級文豪如魯西迪,以及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劇作家品特等名家由「Book雜誌」舉行的民意測驗顯示,羅琳的票數比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奇幻小說作家普萊契多三倍。其次是「布克獎」得主麥克伊旺.魯西迪及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魯西迪是一九八八年「魔鬼詩篇」的作者。「Book雜誌」編輯奇妮說:「這項調查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觀察,讓我們了解到英國大眾認為怎樣的作家可稱得上『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