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關於「女人要不要做全職媽媽」話題在網絡上被激烈爭論。很多人認同這樣的:「全職媽媽久了,不僅與社會隔絕,還失去了競爭力。只能等待尊嚴被踐踏,甚至被淘汰。」
也有的人用實踐證明,全職媽媽也能家庭事業雙豐收。但就算是這樣,一提到「全職媽媽」人們總是一臉鄙夷。全然忽略了她們的艱辛與付出。但相對「全職媽媽」而言,「單親媽媽」的處境更難。如果人們用「無能」來形容全職媽媽,那「墮落」就是人們對單親媽媽,尤其是底層單親媽媽的偏見。
來自美國的史蒂芬妮.蘭德就是一位飽經滄桑的單親媽媽,她用《女傭的故事》這部書,記錄了她做單親母親的種種經歷。這些經歷裡有歧視、偏見、絕望,也有夢想、愛與希望。
這是一本社會紀實類的女性勵志書,也是在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的指路明燈,還是千千萬萬個在底層中掙扎的人,逃離苦難、重獲新生的範本。
此書一出,便獲得了《紐約時報》2019年百本值得關注圖書、《華盛頓郵報》2019年50部接觸非虛構作品、《底特律新聞報》2019年最受矚目新書、《福布斯》年度最受期待圖書、《魅力》雜誌2019年最佳圖書等多項殊榮。
《衛報 》《時代》《出版人周刊》聯袂推薦。
《柯克斯書評》《紐約時報書評》也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就是這樣一本人人稱頌的大作,為人們傳遞了哪些有用信息呢?
一、靠人不如靠己
按照正常發展,史蒂芬妮.蘭德上完大學,找一份收入穩定、環境不錯的工作。可女兒卻在計劃之外悄然來到她的世界裡,不慌不忙地打亂了她的人生。
因為未婚先孕,她不得不放棄上大學的夢想;因為不堪忍受男友的家暴和辱罵,她鼓起勇氣帶著年幼的女兒離開。可悲傷的現實是,當她離開後,卻發現無地方可去,哪怕娘家也無法給她提供幫助:離異的父母各自組織了新的家庭,沒人願意或者有能力救濟她。
走投無路的她,只能帶著女兒住進了政府提供的收容所: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勞改犯,還有像史蒂芬妮.蘭德一樣的單親媽媽……
這些人都來自被富人唾棄的底層:愚蠢、智力低下、好吃懶做、愛貪小便宜,手腳不乾淨,沒有鬥志,只能被碾壓。
這樣看起來這群人確實是無望的,可也不盡然。就像單親媽媽史蒂芬妮.蘭德,她就是一個特例。她早早認識到了自己絕望的處境,但她沒有氣餒,也沒有墮落,而是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撐起這一片殘局。
她一邊厚著臉皮接受國家的救濟,一邊做女傭,靠兼職做多份工作來維持母女倆的基礎生活。
雖然工作是苦的,生活是難的,身體是痛的,心理是受煎熬的,可她卻是足夠堅持的。因為工作極其認真,且為人真誠可靠,她漸漸獲得客戶和老闆的信任,因此她擁有了更多機會。機會多了,收入自然也慢慢多了,生活質量自然也好起來。
二、別弄丟了夢想
很多人活著活著就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走著走著就丟掉了自己的夢想。可忘記初心的人再也找不回自己,丟掉夢想的人就等於放棄了希望。
在絕境的泥潭裡拼命自救的史蒂芬妮.蘭德,沒有因為貧窮就自暴自棄,也沒有因為苦難而自甘墮落,而是在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難得的親子活動後,擠出時間重新撿起課本和筆,一邊自學大學課程,一邊堅持寫作。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艱難的,但與「想給女兒一個家」的夢想相比,這些都是實現夢想路上最堅實的可靠。更何況考大學和成為作家也都是她一直堅守的夢想呢!
夢想就是作者無窮的動力,這些動力幫助她克服重重困難,一點點擺脫艱難的困境,逐步實現了住進條件不錯的公寓、上大學、成為作家等夢想。
三、自信就是希望
阿納託爾法郎士說過:「為成就大事,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行動,還要夢想,不只是計劃,還要相信。」
為了成就偉大的事業,史蒂芬妮.蘭德不僅始終堅持夢想,她還靠實踐去踐行夢想,為此她還制定了周密的計劃:要找幾份工作;每周工作幾個小時;利用女兒去爸爸家的時間來自學課程、寫作業;晚上孩子休息後再寫作等等。
除了要行動,制定計劃外,她始終堅信自己完全有能力靠自己實現所有的夢想。就是因為有這份篤定,這份自信,她才能主動向陌生人推薦自己專業的清潔技能,也願意把自己寫的文字分享給更多人,還敢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辭掉當下的工作,去更好的城市打拼。於是才有了跳出被人僱傭的圈子,成為了擁有執照的自主經營者;也有了投稿雜誌被錄用的美好經歷;最終實現了靠個人為自己和女兒打造一個美好的家的終極願望。
整本書一共323頁,27節,講述了很多催人淚下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都不及「我他媽的做到了」這一句髒話更能表達一個單親媽媽苦盡甘來後的感動。是的,我被一個底層單親媽媽努力奮鬥的人生經歷打動了,更被一句髒話感動了。
這還是平生第一次覺得髒話竟然也可以那麼動聽,那麼解氣,那麼勵志。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