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侯度遺址被確認距今約243萬年

2020-12-22 瀟湘晨報

本報太原12月20日訊(記者王媛)12月17日,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傳來喜訊:該院研究員王益人與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冠軍、美國普渡大學教授達利爾·格蘭傑和南非金山大學教授凱薩琳·庫曼等人合作的論文《西侯度遺址26Al/10Be等時線埋藏年代:中國北方最早人類聚居地的證據》,在法國《人類學》雜誌2020年第11期上發表。此項課題研究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

王益人稱,近年來,中外考古學者合作將在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26Al/10Be)比值埋藏測年分析。這一課題研究歷時10年,今年該成果的面世,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

據介紹,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26Al/10Be鋁鈹埋藏測年,以宇宙射線撞擊地球表面物質,引起核反應生成放射性核素為基本原理,利用加速器質譜(AMS)分析鋁鈹同位素比值(26Al/10Be),獲得遺址埋藏年齡的一種新測年手段。測量對象是石英,可以有效應用於早期古人類遺址的年代測定。本世紀初開始,在考古學測年研究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揭示早期人類演化歷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西侯度遺址,是山西省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9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我省西南端風陵渡鎮以北7公裡的西侯度村,發現了一段距今100多萬年前的早更新世軸鹿角化石。1960年,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賈蘭坡,率隊發現了更多的動物化石和「三塊疑似人工打制的石塊」。1961至1962年,由山西省文管會王建帶領的團隊在西侯度進行了兩個年度的發掘,獲得相當數量的石製品和大量動物化石。

1978年,賈蘭坡、王建撰寫的《西侯度——山西早更新世古文化遺址》正式出版,對西侯度的文化遺物及地質地貌、地層、動物化石進行了全面研究。經中科院地質所教授錢方等利用古地磁測定,其絕對年齡為180萬年,成為東亞地區人類最早涉足的地方。1988年,西侯度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至2016年,沈冠軍、王益人等課題組成員,數次在西侯度6053E和6053W採樣,並在美國普渡大學格蘭傑教授所在的實驗室進行測年分析。這些樣品的測年每一次都指向240萬年附近,而誤差範圍在6萬年以內。

王益人表示,西侯度遺址26Al/Be10鋁鈹同位素埋藏測年是現代科技與古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完美結合的一大成果。243萬年,這一測年數據,使得西侯度遺址的石器成為了歐亞大陸目前所見最早的,有科學的同位素測年證據支持的古人類遺蹟。這一最新發現,將人為加工石器的歷史向前推進到了30萬年,更加證明了西侯度遺址所具有的科學價值。

(責編:溫文、李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
    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山西考古學家王益人等中外學者確定: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
    山西考古學家王益人等中外學者確定: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 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 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權威測年手段證實243萬年前--山西西侯度有人類存在痕跡--山西青年...
    本報記者 田璐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與南京師範大學沈冠軍教授、美國普渡大學達利爾·格蘭傑教授和南非金山大學凱薩琳·庫曼教授等人合作,對近年來在山西運城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
  • 廣東這個遺址對研究史前人類意義重大
    收藏周刊記者發現,這一重要遺址的發現可謂意義重大。 其中,遺址出土的距今1.35萬年的「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可確認葬式的墓葬,它為開展東亞和東南亞的國際性史前人類遷徙、交流課題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青塘遺址發現的距今約1.7萬年的陶器,也為證明華南地區可能是人類最早生產和使用陶器的地區填補了證據空白。
  • 山西偏關發現距今約4500年史前寨堡遺址
    記者日前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黃河左岸的偏關縣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寨堡,從其地理位置可見,該寨堡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堡遺址,被專家稱為天峰坪遺址。 這次新發現的天峰坪遺址位於黃河左岸的偏關縣天峰坪鎮天峰坪村東,地處關河入黃河口處附近,是一座孤懸河岸的小型寨堡。
  • 江西吉水發現一處史前遺址 距今約5000年左右
    江西吉水發現一處史前遺址 距今約5000年左右 2019-12-03 17:43:54 來源:新華社  |  作者:袁慧晶、李嘉盈【江西發現史前遺址】日前,江西文物工作者與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學者在江西省吉水縣烏江鎮發現一處史前環壕遺址——盆形地遺址,將江西吉泰盆地的人類活動歷史推前至距今5000年左右。
  • 距今約3500年 一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重見天日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這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是考古專家在對鞏乃斯河流域,哈勒哈西特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哈勒哈西特墓葬群是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代墓葬,由大約三十多座單人墓葬組成。讓考古專家沒想到的是,距這些墓葬約50釐米的下方,他們又發現了一處人類生活的遺蹟,留存明顯的用火、用煤痕跡以及房屋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這一發現擴大了早期人類在這一區域的活動分布,對進一步完善伊犁河谷考古學年代譜系,復原這一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文化】稻作之源——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中國數字科技館
    盆地東西長約4000米、南北寬約1000 米,北面是石灰巖構造的大、小荷山,相對高度在50—300米之間,南面是洞口,大源盆地東面有條大源河,流經仙人洞旁。從考古報告中有關遺蹟、獸骨和植物遺存在各個時期出現的情況可知,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的人類活動流動性仍然很大,特別是在距今2.5萬至2.3萬年間,生計方式以狩獵為主,主要的獵物為斑鹿、麂、麝、獐等鹿科動物和野豬等大中型哺乳動物。在這兩個地點遺留下來的各類文化遺存都比較單純也比較少。
  • 英德青塘遺址入圍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文、圖/羊城派記者 陳強 通訊員 黃振生記者從清遠英德市有關部門了解到,在2月19日揭曉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中,英德青塘遺址入圍終評。青塘遺址發掘面積共計54平方米青塘遺址位於廣東省北部清遠市所轄英德市青塘鎮。
  • 2021浙江省考繳費確認最後時間-浙江公務員考試網
    2021浙江省考繳費確認最後時間  浙江公務員考試網:2021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報名繳費即將結束,繳費確認時間為2020年12月20日9時—12月22日17時。也就是說,今天17時後,便無法繳費確認了!還未繳費確認的考生就需要抓緊時間了!
  • 山西黃河左岸發現距今約4500年史前寨堡遺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對外通報,當地考古人員在黃河左岸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寨堡,從其地理位置可見,該寨堡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堡遺址,被專家稱為天峰坪遺址。新發現的天峰坪遺址位於黃河左岸的偏關縣天峰坪鎮天峰坪村東,地處關河入黃河口處附近,是一座孤懸河岸的小型寨堡。該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所在地三面環河鄰溝,位置封閉,地勢險要,具有極強的防禦色彩。
  • 衝繩發現日本最古老全身人骨 距今約2.7萬年
    中新網5月23日電 據日媒報導,近來,在位於日本衝繩縣石垣市的白保竿根田原洞穴遺蹟內,於去年發現的多具舊石器時代的人骨中,有一具距今約2.7萬年、為日本國內最古老全身骨架。
  • 青塘遺址考古成果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通過考古發掘,青塘遺址發現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連續的地層堆積,共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遺存等各類遺物一萬餘件,建立起距今約2.5萬至1萬年完整的地層與文化年代序列。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初步判斷是一處鮮卑早期的墓葬遺址。從距今8400——7600年的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等裕民文化時期遺存的考古發掘表明,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裕民文化是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裕民文化延續1000年左右。為適應生存環境,聚落人群通過季節性遷徙利用資源,並建築有固定半地穴式房屋。秋冬季人群居住較為集中,聚落規模較大,以捕獵、製作工具為主要生產方式。
  • 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其中,廣東省英德市青塘遺址入選。考古專家介紹,經過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遺址建立起距今2.5萬年至1萬年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個重要遺蹟,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餘件。這一考古成果是華南史前考古重大新突破。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獲"2018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網4月11日訊 近日,備受矚目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京揭曉,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由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舉辦的評選活動,集中展示每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墓葬與人骨具有重大價值今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了「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包括: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疆尼勒克吉仁臺溝口遺址;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慶合川釣魚城範家堰南宋衙署遺址
  • 藍田猿人遺址
    「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裡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裡處的陳家窩村兩地。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中國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屬古遺址類。 1963年9月,在陳家窩村厚30米左右的紅色土層底部,發現了一個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
  • 入圍終評項目一:廣東英德青塘遺址
    ,建立起距今約2.5萬至1萬年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 黃門巖1號洞地點發現墓葬一座,出土保存較為完整的人骨化石一具,其葬式為蹲踞葬,年代距今約13500年,人骨旁發現骨針1枚,可能為隨葬品。該墓葬是國內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人骨是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