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太原12月20日訊(記者王媛)12月17日,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傳來喜訊:該院研究員王益人與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冠軍、美國普渡大學教授達利爾·格蘭傑和南非金山大學教授凱薩琳·庫曼等人合作的論文《西侯度遺址26Al/10Be等時線埋藏年代:中國北方最早人類聚居地的證據》,在法國《人類學》雜誌2020年第11期上發表。此項課題研究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
王益人稱,近年來,中外考古學者合作將在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26Al/10Be)比值埋藏測年分析。這一課題研究歷時10年,今年該成果的面世,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
據介紹,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26Al/10Be鋁鈹埋藏測年,以宇宙射線撞擊地球表面物質,引起核反應生成放射性核素為基本原理,利用加速器質譜(AMS)分析鋁鈹同位素比值(26Al/10Be),獲得遺址埋藏年齡的一種新測年手段。測量對象是石英,可以有效應用於早期古人類遺址的年代測定。本世紀初開始,在考古學測年研究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揭示早期人類演化歷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西侯度遺址,是山西省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9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我省西南端風陵渡鎮以北7公裡的西侯度村,發現了一段距今100多萬年前的早更新世軸鹿角化石。1960年,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賈蘭坡,率隊發現了更多的動物化石和「三塊疑似人工打制的石塊」。1961至1962年,由山西省文管會王建帶領的團隊在西侯度進行了兩個年度的發掘,獲得相當數量的石製品和大量動物化石。
1978年,賈蘭坡、王建撰寫的《西侯度——山西早更新世古文化遺址》正式出版,對西侯度的文化遺物及地質地貌、地層、動物化石進行了全面研究。經中科院地質所教授錢方等利用古地磁測定,其絕對年齡為180萬年,成為東亞地區人類最早涉足的地方。1988年,西侯度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至2016年,沈冠軍、王益人等課題組成員,數次在西侯度6053E和6053W採樣,並在美國普渡大學格蘭傑教授所在的實驗室進行測年分析。這些樣品的測年每一次都指向240萬年附近,而誤差範圍在6萬年以內。
王益人表示,西侯度遺址26Al/Be10鋁鈹同位素埋藏測年是現代科技與古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完美結合的一大成果。243萬年,這一測年數據,使得西侯度遺址的石器成為了歐亞大陸目前所見最早的,有科學的同位素測年證據支持的古人類遺蹟。這一最新發現,將人為加工石器的歷史向前推進到了30萬年,更加證明了西侯度遺址所具有的科學價值。
(責編:溫文、李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