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歷史的深圳體育館要重建了!老員工口述建館歷史

2020-12-19 深圳熱線

33年歷史的深圳體育館要重建了。從1985年開館到現在,有一群人對它有一種更複雜的感情。有愛,有不舍,也有希望和憧憬。

他們中有的人參與了深圳體育館整個團隊的籌建、開館和運營;有的從開館至今一直不離它左右,跟著深圳體育館一起變老。體育館沉澱了深圳經濟特區很多為人知和不為人知的歷史,而他們則是這座標誌性建築興衰的見證人。

張加秀是1998年1月被深圳市體委正式任命為深圳體育館館長的,他在任時間只有一年。在他之前,時年30歲的楊雨,是深圳體育館籌建和運營初期主管工作的負責人;時年23歲的宋愛民,是體育館一名普通的保安。讓我們聽聽老員工口述歷史。點滴故事,帶我們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然後深圳體育館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被勾勒成另外一個樣子,那是一個在當時先進到足以笑傲中國、笑傲亞洲的地方,它的輝煌值得懷念,它的未來也值得期待。

跟市領導的一次邂逅

楊雨1984年受當時的深圳市體委副主任蘇穗之邀,借調到深圳市體委。是不是留下來,他還猶豫。他是天津體育學院體育建築專業畢業的研究生,他的碩士論文是《天津市體育中心的規劃》;他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本科開設了體育場地學和體育心理學兩門課程。在蘇穗眼裡,楊雨就是主持運營深圳體育館的最佳人選;而在楊老師看來,這也許是他理論聯繫實際的絕佳機會。

讓楊雨下定決心留在深圳的原因之一,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當時體育館剛建了一半,有一天工地上來了一輛麵包車,車上下來一個人走過來說:"市領導要見見新館長。"楊雨只記得市領導當時戴著一頂柳條帽,但他說的一番話卻讓楊雨至今記憶猶新。

"他對我說,我代表市委市政府感謝你、歡迎你。"當時深圳最高的建築是國貿大廈,筆架山周圍沒有任何高層建築,放眼望去好像香港就在不遠處。市領導手一揮充滿激情地說:"看到香港了嗎?我們窮了幾十年,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能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靠我們,更要靠你們。深圳是一片熱土,我們一起努力,好好幹!生活上有什麼困難,你就來找我!"

市領導一番話,讓年輕的楊雨熱血沸騰:"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就是希望找一片熱土,甩開膀子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聽了市領導的話真的特別激動!"楊雨決定留下來,他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引進的第一名體育碩士,深圳體育界學歷最高的學者型人才。

深圳體育館地位超前

怎麼才能形容深圳體育館在當時的地位,深圳八大文化設施之一?設施之先進超過首都體育館和上海體育館,風頭已經蓋過了香港紅磡?楊雨舉了個例子做對比:

1985年興建的擁有5000個座位的煙臺體育館,造價100萬元人民幣;深圳體育館當時設計座位4000個(後來經過改造達到5500個),造價5500萬元。

當時的一位副市長對楊雨說:"這孩子剛滿月,你們就把書包、鉛筆盒都準備好了,這也太超前了!"副市長的比喻挺形象,但事實上當時深圳體育館還處在設計階段時,還有更超前的方案。但經過一番爭論,超前派輸給了現實派。

不管怎樣,深圳體育館的設計依然是超前的。

比如最先進的空調,從美國引進的最先進的中央空調系統,從座位下送風。

可升降舞臺,還有全國最先進的舞檯燈光和音響。還有先進的電子計分顯示設備,最先進的練習館、演員化妝間、運動員更衣室和有冷熱水的衝涼房……

先進硬體外加全新管理

硬體是超前的,管理上也是。體育館的對內管理採用了當時全新的模式,建館初期在編人員只有18人,維修、綠化、驗票等工作實現了服務外包。別的場館需要幾十上百人來做的工作,深圳體育館十幾個人就搞定了。

開館之初,深圳體育館的大型集會、文藝演出不斷。李連杰的武術公司在深圳體育館搞了一場演出,之後還有李寧告別體壇演唱會以及轟動全國的比基尼健美比賽……當時所有大型藝術團體都以在深圳體育館演出為榮,頂級的明星藝人從香港四大天王到國內眾多大牌歌手,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1986年在現在的深圳市體育中心南廣場位置舉辦的中秋燈會,十幾萬人前往賞燈,場面非常壯觀,在深圳轟動一時傳為佳話。這些活動在當時被稱為文化沙漠的深圳,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當時深圳體育館是政府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除了員工工資之外,其他費用大多要靠自己籌集。深圳體育館利用自己先進的設施,開辦了撞球室、壁球館、網球場,保齡球俱樂部引進了深圳第一條手工積分的球道。還有,深圳體育館從開館之日起就全館禁菸。

現在看來這些都很平常,但在當時突破了很多禁忌。體育產業這個概念近些年非常時髦,但在30年前深圳體育館已經開始嘗試,並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當時全國各大體育院校的應屆畢業生,寫論文都來深圳找楊雨老師,以深圳體育館的經營模式為論文藍本。

在那時,深圳體育館不僅是一個地標建築,還是參觀景點,深圳對外展示改革開放的窗口。就連中央領導到訪深圳,體育館也是要去的地方。

頂級安保設備保安全

當時深圳體育館的保安有多牛?宋愛民回憶的時候眼睛都在放光。人手一個對講機:當時連公安局的警察也沒達到這樣的裝備水平。

深圳體育館的保安制服,也是請設計師專門設計、從香港訂做的,比香港警察的制服還漂亮,大簷帽壓得很低,穿上那套行頭在街上走簡直是百分之百回頭率,保安們都覺得特別神氣。宋愛民還記得。1985年12月22日舉行開館儀式那晚深圳天氣特別冷,第一次在正式場合穿上制服的保安們在室外執勤,被凍得夠嗆。

在上世紀80年代初,從現在的銀湖這一帶向西望去,幾乎沒有任何建築。深圳體育館後來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成為深圳最宏偉、最值得驕傲的建築之一。但凡舉行大型集會和文藝演出,當時的深圳市中心就會西移,深圳體育館也瞬間成為全深圳市民關注的焦點。在體育館開館後的前三年,觀眾年流量是全深圳二三十萬人口的1.5倍,場館利用率全國第一。這次深圳體育館重建,可能會讓陪它度過這幾十年的人們來說很傷感,但相信新的深圳體育館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它一定會更加完美,實現多年來人們對它的希望。

相關焦點

  • 老上海四大公司員工口述歷史
    新新公司(現為食品一店大樓)早報記者 儲靜偉 上海市檔案館近日開放的第24批檔案中,有一批反映老上海民族企業發展的珍貴史料,其中,老上海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現址為第一百貨大樓)上世紀30年代開業的特刊、照片、股票樣張、職工登記表等檔案,對見證上海民族工商業的創立與發展可管窺一斑。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2020年1月16日,經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黨政聯席會討論通過,決定成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任命武黎嵩副教授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
  • 【老專家口述歷史】何清濂:中國變性手術之父
    【老專家口述歷史】何清濂:中國變性手術之父 2020-06-13 0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新大社區開展「黨建+口述歷史·弘揚傳統文化」活動
    當老一輩慢慢老去,生活卻變得更加便利時,一些無形的精神財富也會慢慢被遺忘,出現傳承的斷層。如何將本土人居多且對民俗文化記憶保留較多情況下,進行保存及更好的傳承就變得極為重要。為此,深圳新大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工開展「黨建+口述歷史·弘揚傳統文化」高齡老人口述歷史活動。
  • 草山行館 燒了又重建
    位於臺北陽明山上的蔣介石來臺後首座官邸——草山行館,2007年被一場大火燒毀後,經過3年多重建,近日開門迎賓。曾被大火付之一炬位於陽明山半山的草山行館,佔地4275平方米,為上世紀20年代的日式建築,原本是為了接待日本皇太子裕仁所建。裕仁離臺後,一度被當成日籍名流聚會的溫泉別墅。
  • 探訪「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崔永元本人不任職(圖)
    調查:仍處試運行階段 崔永元本人不任職  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體是一棟四層小樓,前身是中國傳媒大學老圖書館。內設八個展館,主要分布在二、三層,四層則是資料室,「口述歷史」團隊在那裡按照分工夜以繼日的工作。在早先的採訪中,崔永元的助理穆雪峰告知記者,崔永元本人與研究中心「沒什麼關係」,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詢問了劉英力。
  • 重建後的草山行館
    位於臺北陽明山上的蔣介石來臺後首座官邸——草山行館,佔地4275平方米,為上世紀20年代的日式建築,原本是為了接待日本皇太子裕仁所建。裕仁離臺後,一度被當成日籍名流聚會的溫泉別墅。日本在二戰投降後,草山行館隸屬於臺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
  • 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推出「朝館夕室」功能
    口述史中心所在的樓,曾經是傳媒大學南圖書館。如今,整棟樓已被中心改造成5個小博物館(含6個展室)。除了奧斯卡館,還有連環畫傳奇館、都本基藝術館、都本基書畫館,在18時至22時開放為自習室,一共提供90餘個正式自習座位。每一個館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也讓每一個來這裡上自習的人無意間經歷了一次博物館奇妙夜的體驗之旅。
  • 禹國剛口述歷史:深圳證券交易所初建時「驚心動魄」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原標題:深圳證券交易所初建時「驚心動魄」□禹國剛(時任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本報記者昝秀麗整理 愛華電子公司正在深圳招聘幹部。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的我,很快就成了公司的黨委秘書兼日語翻譯。不同於現在人才流動的便捷,1981年調動工作需要辦理繁瑣手續,但我全家搬到深圳,辦完手續僅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深圳速度」。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免費開放 探秘申城歷史更多好去處
    據樂遊上海,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3月26日起正式全面對外開放啦!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場館的建築是1934年重建的原上海跑馬總會大樓,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是上海市中心城市最重要的近代建築之一。
  •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歷史項目工作組 《會計口述歷史(第二輯...
    近日,由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歷史項目工作組主編的《會計口述歷史(第二輯)》在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向廣大會計理論與實務界前輩的致敬之作,也是學院建立20年的獻禮之作。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扣慶為該書作序。
  • 邢小群:我為什麼會投身於口述歷史
    人文雖然也沾了一個文字,內涵卻比文學廣闊太多,幾乎涉及當代生活的一切價值焦點。什麼是大學,什麼是大學精神?個人與國家,公民與政府的關係應當怎樣定位?我們被遮蔽了哪些歷史,我們要重建什麼記憶?我有重點地選擇這些問題與學生切磋。還注意到媒介的變化,我們的視野不能僅僅局限於書本和文字,影像和聲音同樣有鮮活的信息,甚至可以提供更飽滿的思想和情感。
  • 2016年,中國口述歷史界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2016年是中國口述歷史發展的重要一年,與口述歷史相關的會議紛紛召開,論著不斷出版,機構相繼成立,與口述歷史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競相湧現。下面,筆者就為大家簡單回顧和總結一下口述歷史在過去一年的發展。與口述歷史相關的學術會議召開,2016年4月9日,「口述歷史與共和國史研究」高端學術論壇在四川大學舉辦,會議主題報告環節主題為「口述史與中國史學新空間:從我們的工作談起」。2016年11月7日至13日,口述歷史國際周和「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啟動,研討會主題為「傳承·傳播——口述歷史的教育與普及」。
  • 口述歷史在臺灣社區營造的應用: 以村史運動為主的探討
    然而,臺灣歷史學界關於社區營造領域應用口述歷史的討論較少[4 - 7]因此,本文以 1998 年「大家來寫村史」計劃所開創的「村史運動」為主要案例,介紹社區營造應用口述歷史的方法,進而探討其價值。回顧戰後臺灣口述歷史發展,以公部門的史政機關與學術單位為投入主力,包括: 「國史館」及其臺灣文獻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與臺灣史研究所等。
  • 王宇英|與古為新:口述歷史新書過眼錄
    2014年,口述歷史出版界的一件大事是七卷本《張學良口述歷史(訪談實錄)》的出版,從1991年12月到1993年8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對張學良做了60次訪談,這套多卷本口述歷史著作就是在這一訪談基礎上整理而來的,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遼寧大學、瀋陽張氏帥府博物館、溫州大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西北大學等單位的諸多專家學者共同完成
  • 深圳體育館,一個地標的消亡
    深圳福田區筆架山下,一座新體育館正在崛起,隆隆作響的施工聲中,仍有人記的被拆除的深圳體育館。深圳體育館曾是深圳的地標。1985年,深圳體育館落地,設備之先進,功能之齊全,超過首都體育館和上海體院館。此時的深圳人口不到百萬,有人稱體育館6000座位實在太多。體育館建成後獲獎無數,還為深圳拿下第一個魯班獎。2016年,華西三公司將這塊象徵「工匠精神」的獎牌,捐贈給深圳博物館永久收藏。
  • 這個1700年歷史的古城,被譽為深圳的根源,卻鮮為人知!
    南頭古城,又被成為新安古城,位於深圳南山區南頭天橋北,與中山公園相鄰,佔地面積約為38.5萬平方米,是在曾經的遺址上進行修復和興建的,追溯歷史的話,是深圳地區最早有建制的古城了。根據地方志和歷史資料查閱得知,在1700年前東晉就設置了東官郡,這也就是南頭古城最早的歷史了,而後來一直是寶安縣的治所所在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都一直是深圳原來的中心。這也就是為什麼南頭古城被譽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粵東首府、港澳源頭」、「深圳原點」了。
  • 南京首部村民口述歷史記憶正式發布
    現代快報記者獲悉,這是南京首部村民口述歷史記憶,採集了 100 多位原五裡村原住民的口述,從中精選入冊,用鄉音鄉情留住五裡村的歷史記憶。據悉,隨著國家城鄉一體化發展,從 2003 年起,浦口區五裡村村民陸續搬出幾代人賴以生存的土地。到 2017 年 4 月底,五裡村最後一間民房拆掉,村民徹底告別舊式農家生活。
  • 清華第一個體育館——西區體育館
    有人說,清華的體育場館大體可分為祖孫三代——第一代,當屬20世紀10年代建成的西區體育館以及西大操場;第二代,則是20世紀80年代落成的東區體育活動中心和東大操場;第三代,自然是在2001年清華90周年校慶前夕竣工的、在主樓北邊的綜合體育館和遊泳館了。  西區體育館分為前館和後館兩部分。
  • 古厝情深:回溯千載歷史 重建福州記憶
    倉山老洋房  林軼南:福州是個2200年的城市了,我們通過這個網站想要去重建它的記憶。差不多我們錄入了2000多個房子的信息,每個房子我們平均過去的文字內容,大概是在2000字左右,現在我們儲存的照片大概是在七八千張的樣子,然后里面有很多照片是1949年以前歷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