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因為監管的問題,P2P落下了帷幕,大批量的平臺將往助貸模式發展,那麼說爛了的助貸模式到底是個什麼鬼?
我們知道傳統的P2P分為借款人和投資人,雙方彼此都沒有見過面,依靠網際網路的宣傳和雙方對平臺的信任,完成了兩個完全不認識人之間的借款過程。
那麼助貸模式是啥呢?
其實很好理解,P2P模式其實就是匯聚星星之火,他們的投資人可以看成是散戶,那麼助貸模式就可以看成是抱上了大腿,網貸機構的融資渠道不再受限於個人,而是依靠大機構的資金來源。比方銀行、信託。
之前P2P雷潮爆發,導致個人破產、跑路、被騙的例子太多,相對來說,持牌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就遠遠要比個人強得多。
很多人沒看懂,大批硬實力不夠、沒有持牌的網貸機構被叫停後該如何存活?未來網貸行業是否會「消亡」?
這裡其實大家搞錯了一個概念,監管只會打沒有「資質和實力」的網貸,真正意義上持有「網絡小貸牌照」的機構依然存在。所以只能說:P2P行業的市場會縮水,淘汰了大批量小公司。但是借貸行業其實並不受影響,因為大批量沒有「過關」會成為導流機構。
你可以這麼理解,它們自己已經沒有放款權限。但不妨礙它們依然可以成為那些資方的獲客渠道,風控以及貸後管理等等。(不過信審好像不會外包授權)
總之除了融資端的對象產生了變化之外,整體運作模式並無太大差別。雙方各司其職,優勢互補。其實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未來不會再看到那麼多跑路新聞了!當然,出於平臺的經營風險與聲譽考慮,那些消費金融和助貸機構目前都還在市場磨合期,未來怎樣,還得觀望。
特別申明:未與作者取得聯繫,如有侵權,請原作者速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稿並給予酬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