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消金漫談
來源 | 消金漫談
縱觀消費金融戰場,助貸業務存續發展多年,依然是互金機構、持牌消金、銀行等衝高零售增量的利刃。
究其原因,在於中國零售業藉助網際網路平臺迅速崛起,消費升級,短時間內積累龐大零售客群。經濟下行壓力凸顯,銀行資產配置向零售端傾斜。
同樣藉助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消費金融行業出現持牌消金、互金機構、P2P等新業態,將金融工具以更加隱形、高效的手法嵌入消費場景。
據財新報導,截至2019年9月,助貸、聯合貸市場規模已經達2萬億以上,涉及數百家銀行等金融機構。其中,螞蟻金服超過1萬億,平安普惠3000-4000億,微眾銀行約2500億,三家合計佔市場90%。其餘市場份額被京東數科、百度系、民營銀行、持牌消金瓜分。
如果以泛消費金融口徑測算,剔除房貸、車貸、信用卡,光大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個人消費金融市場已經達5萬億規模。如果將信用卡業務算在內,市場規模約為13萬億。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眾多金融機構在助貸業務標準版本上,根據自身情況拆解重構、優化組合、創新再造,迭代出的子模式層出不窮。
助貸業務模式的子類有哪些?主要玩家的類別和規模?何種資產受到資金方青睞?增信模式如何助推助貸?增信模式的風險和隱患?助貸未來前景幾何?
下文將圍繞以上問題,從實際操作角度給予拆解剖析。
助貸業務
萌芽起源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總能孕育出新萌芽。
2008年,深圳市中安信業與國開行深圳分行、建設銀行深圳分行共同創新出「助貸機構+貸款銀行」的微貸業務模式,被認為是助貸業務的起源。
業務流程
助貸業務廣義上的理解是:助貸機構與金融機構合作,實現對客戶的貸款投放。
標準版的助貸業務流程如下:
標準版基礎上,銀行、持牌消金等金融機構為了鎖定風險和收益,主要圍繞增信措施衍化出許多高階版本。
機構與模式
助貸機構主要分為垂直類與聚合類兩類,後一類又分為開放平臺、貸款超市與金融科技機構。
垂直類助貸機構指提供某一垂類商品或服務的電商或服務平臺,將自身消費場景與外部金融機構聯通,為銀行、持牌消金、互金公司等提供客戶流量,例如攜程、懂球帝。
聚合類助貸機構指專門從事流量收集、篩選與分銷的機構平臺。
開放平臺主要指自身持有消金或小貸放款資質,在滿足自身對線上客戶需要同時,向外疏導流量的機構,通常模式為 C&B to B to C&B,例如馬上消金、維信金科。
貸款超市主要指本身無放貸資質,通過搭建獲客平臺渠道獲客,聯通資金機構,表現形式有網站、APP、論壇等,通常模式為 C to B to B,例如融360、貸超聯盟。
金融科技機構主要指本身無放貸資質,通過搭建技術平臺、連接眾多垂直類機構獲取流量,通過技術手段對流量進行篩選重組,再輸出給金融機構的業務形式,通常模式為B to B to B,例如品鈦,同盾。
聯合貸
站在流量與資金匹配的視角上,聯合貸(貸款聯營)實際上是助貸業務一種複雜高階版本。對合作方的資質要求更高、業務模式也出現實質性的進化,已然成為另外的一個精彩故事,日後有文獨立呈現。
法無定法,萬法歸宗。無論助貸、聯合貸,業務類型的定義、邊界經常發生變化,且玩家也在不同的業務模式間根據需要不斷切換。所以,不必糾葛定義,只要內化核心、融會貫通,就能事半功倍、行者無疆。
收費結算
市場主流的收費模式:
資金方收取全部費用,再將服務費或者利息返還給助貸機構或增信機構。
資金方收取利息費用,助貸機構或增信機構收取非利息費用。
市場主流的結算方式:
1.CPS模式:按照貸款本金固定比例。
2.分潤模式:按照IRR利息分成,可按照階梯區間定價。
熱門資產
在《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流出後,單筆金額10萬以下,期限12月內,強場景、受託支付、風險可控的資產受到銀行、持牌消金的特別青睞。
風險提示
在2019年下發的《關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P2P平臺轉型的兩條路徑:消費金融公司、網絡小貸公司,沒有提及助貸。
未來助貸的走向有可能和P2P網貸行業一樣,需要備案甚至持有資質,只是短期內可能性較小。
發展前景
存在即合理,助貸業務目前完美匹配流量方與資金機構的業務訴求。
在銀行、消費金融、小貸等金融機構未能完全健全自營渠道與獨立風控能力、打通任督二脈之前,助貸業務將繼續扮演連接資金資產的角色。
且隨金融科技與P2P平臺的轉型,未來助貸資產可提供的消費場景和資產類別將更加豐富。只是隨著競爭加劇,技術手段增強,助貸頭部聚集效應更加明顯。
掌握客戶,議價能力水漲船高,放貸機構利差壓縮,挑戰從來伴隨增長。
增信模式
高喊擁抱變化,卻時刻畏懼風險,這是金融機構的常態。
2019年1月和4月,浙江銀保監局與北京市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協會分別下發《關於加強網際網路助貸和聯合貸款風險防控監管提示的函》、《關於助貸機構加強業務規範和風險防控的提示》,要求商業銀行、持牌消金、小貸等在助貸業務中「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
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上述文件反倒成為助貸業務增信模式的少有的明確政策依據。
助貸業務增信模式主流分為:1.保證金模式。2.信託分級模式。3.融擔/保險模式。
保證金模式:
助貸機構向放貸資金方繳存一定貸款餘額比例的保證金,當出現壞帳時,貸款扣除保證金作為彌補貸款損失。
典型案例:樂信集團披露在助貸業務合作時,存入貸款餘額5%的現金作為保證金,對於逾期未還款項,資金合作夥伴優先使用保證金進行償付。
信託分級模式:
設計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並設置優先、劣後級,根據商業約定,助貸機構認購一定比例的劣後級作為整個業務模式的安全墊,資金機構認購優先級。
典型案例:趣店曾作為助貸機構設計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設計固定比例劣後級份額,趣店全額認購劣後級份額,並提供劣後級差額補足。
融擔/保險模式:
指引入融資擔保公司或者保險公司在底層債權形成前為資產提供增信,在貸款發生逾期由融資擔保公司或保險公司代償債務。融資擔保公司的產品有債權擔保,保險公司的產品主要有個人履約險和資產信用險兩類。
典型案例:平安普惠引入平安財險在助貸業務中提供信用保證保險服務。
融擔與保險,是一種風險分擔機制,並非「兜底」。
尤其是保險,已經實現了形式上的合規。但是無論融擔還是保險,都會設有封頂條件和免賠條款,或者要求助貸機構反擔保。一旦出現風險,實際風險承擔大概率還是助貸機構承擔。
後記
螞蟻金服,中國市場上最大的助貸、聯合貸資產提供方,萬億總資產不良率在1%-2%,香!
數百家金融機構追趕消費金融風口,搭上助貸機構的快車,突破地域限制,業務攀升,收益鎖定,牛!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回顧輝煌一時的趣店,被螞蟻金服拋棄,立刻摔下神壇,歷盡千帆艱難轉型,痛!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掌握客戶才能爭取主動。資金永遠都會有,技術跟著需求轉,創新根本不是事兒。
微局勢下的買方市場裡,各取所需,共同成長喜聞樂見。但是把眼睛蒙上,風險並不會消失,消失不見的只是與風險搏鬥的勇氣。
文中觀點系作者自身觀點,不代表消金界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