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基本情況]
2001年各級普通學校基本情況
2001年各級成人學校基本情況
[制定「十五」教育規劃]
2001年6月21日,北京市制訂「十五」時期教育發展規劃。《規劃》到2005年教師學歷層次,幼兒教師20%達到大專學歷,初任小學教師應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小學教師60%達到專科學歷,初中教師80%達到本科學歷,高中教師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全部達到本科學歷,並使職業學校專業教師中的60%成為既是教師又是該專業行家的「雙師型」教師;教學科研型的高校教師80%應具有研究生學歷(其中有博士學位的達到30%以上),教學為主的本科高校60%以上的教師、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30%以上的教師應具有研究生學歷。
依照《規劃》,北京將加快教育布局結構調整。到2005年,普通小學、初中做適當調減,普通高中新建、改建示範高中60所,中等職業學校從300餘所調整到150所左右。高等學校總量調整到100所左右,成人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為40所左右,有學歷教育資格的民辦高校為10所左右。
在「十五」期間,北京將開闢2-3個佔地面積為533公頃-666公頃的高教發展新區,組建綜合性大學區,使其成為北京高教新的增長點和改革實驗區;新建、擴建大學生公寓300萬平方米,到2003年,基本實現大學生住宿「421」,即本科生4人1間,碩士生2人1間,博士生1人1間。重點建設30所高級示範性幼兒園,3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約100所高級中等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市屬綜合性大學和1個北京市青少年活動中心。
[教育經費]經市督導室檢查12個區縣和市政府1個局的結果顯示:2000年全市教育經費實現「三個增長」,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佔比例比1999年提高0.79個百分點;教育投入渠道拓寬,教育經費管理加強。建立市教育財政諮詢委員會,提高預算的科學性,預算執行情況明顯好於往年。推動「銀校合作」,銀行向13個高校貸款2.6億元,向區縣貸款5億元。以企業無息墊資方式推動中小學「校校通」工程,新建220個校園網。
[教師隊伍建設]
2001年,建立教師職業道德培訓制度。支持北京工業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以多種形式引進20名院士。在北京工業大學等6所高校22個專業設立特聘教授崗位。選派50名中小學校長或後備幹部赴美培訓,完成中小學教師第二輪繼續教育工程。重新核定市屬(市管)高校編制,修訂中小學編制標準。召開教師資格制度實施工作會,提出教師必須持證上崗的要求。根據《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研究制定了貫徹實施意見。先針對在職職工實行,後向全社會推行。教師資格認定機構將對申請人從中國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條件、學歷條件和教育教學能力條件幾個方面進行考察。經教師資格認定機構進行初步審查,通過面試、試講考試考核等方式考察申請人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專家審查意見,教師資格認定機構作出是否認定的決定。
[學校後勤社會化]
穩步推進校際區域聯合、行業聯辦,引進社會企業為學校提供專業後勤服務。大學生公寓竣工52.8萬平方米,新開工50.9萬平方米。由市區兩級營養餐生產單位配供學生營養餐達32萬份,提前實現了市政府年初承諾30萬名中小學生吃上營養餐的目標。全市已有市級學生營養餐定點生產單位49家,日供餐量達17萬份。另15萬份則由區級生產單位提供,有100多家條件符合標準的學校食堂,按營養、衛生標準為本校學生供應營養午餐。11月22日,由北京各高校自願組建的夥食聯合採購中心在北京大學成立,49所高校統一招標購買夥食原材料,發揮規模優勢。中心首次購大米需求量就超過250萬公斤。中心成立後不設實體,不設財務,根據成員單位對夥食原材料的需求,定期組織聯合採購,採購物資一般是有較大需求量的夥食原材料。此外,中心將邀請質量監督及衛生檢驗部門介入大宗購買,保證為高校師生員工提供優質、衛生、安全的夥食原材料。中心成員達到北京高校總數的70%。
撰稿 何勁松
基礎教育
[綜述]
2001年,市教委落實「十五」教育計劃,推進義務教育高標準、高質量地均衡發展,滿足首都社會對高中教育和學前教育的需求。指導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初、高中的開課率達到100%,中心小學和農村完全小學的開課率分別達到70%和40%;召開素質教育報告會,開展素質教育典型經驗研討推廣活動;對小學小班化教育、以人為本管理學校模式、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雙主體教育、活動課教學、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質量等專題進行了深入研討;重申「減負」工作硬性要求,對學生上學時間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強化了對中小學教學用書的管理,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不允許違規上課、補課等。積極推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全年新建成校園網近300個,全市中小學校園網總數達到500個。開通19個區域性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傳播中心。每個中心配備4個網絡教室和1個電子閱覽室,為周邊學校開設信息技術課和培訓教師提供網絡化教學條件,並為中小學生和社區居民課餘上網提供健康場所。市教委安排專款共4500萬元,採取政府採購方式,為全市315所初中配備了計算機7500臺,全年新建計算機房300多個,實現了農村中心小學以上中小學「校校有計算機房」,1/10以上的中學達到平均10名學生擁有1臺計算機。山區中小學建設工程和1000所完全小學建設工程全面完成,20所學校參加了第三批示範高中學校建設方案評審論證。採取多種方式擴大熱點小學的服務範圍;拓寬小學升初中學生的選擇範圍,規範特長生招生,規範普通高中擇校收費,同時開展了收費檢查,糾正了一些違規行為。繼續完善招生考試改革,全市19個區縣級單位中有17個區縣實行兩考分離,強化了區縣招生考試工作的具體管理責任,不斷完善題庫建設,試行多樣化招生辦法。全面調整會考政策,使高中會考向中等職業學校和社會公民開放。
[學前教育]
2001年,北京市小學附設學前班856個。全市學齡前36周歲兒童有23.79萬人,入園兒童19.58萬人,入園率為82.3%。全市幼兒園園長和教師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有5488人,佔38.7%;中等專業學歷的有7955人,佔56.1%。
年內,《北京市學前教育條例》正式實行,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了法制化階段。學前教育機構依據成本測算收費標準,已有74所幼兒園獲準執行新的收費政策試點;舉辦學前教育機構以社會力量辦學為主體,與政府舉辦的學前教育機構在具體政策上一視同仁;倡導和支持開展周歲以下嬰幼兒的早期教育,突破了以往3-6歲接受學前教育的年齡範圍。市教委重點指導企事業單位自辦園體制改革試點,共有84所幼兒園辦理了體制改革證書。年內,北京市許多幼兒園降低收託兒童年齡,至9月統計,全市幼兒園中收託3歲以下兒童2.2萬人。
規範幼兒教育管理,召開了北京市幼兒素質教育研討會,總結推廣6所試點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經驗。在全市評選出10所市級「示範幼兒園」。貫徹執行《北京市託幼園所分級分類驗收標準及細則》,組織區縣驗收組成員和園長參加的學習培訓班,依據新《標準》對已評定了級類的幼兒園進行了年度考核。截止年底,全市共有623所幼兒園獲得等級證書,其中一級或一類園共計274所,佔全市幼兒園總量的15.9%。
[小學教育]
2001年,北京市小學比上年減少209所,在校學生減少7.87萬人。教職工減少2903人,其中專任教師減少3230人。繼續推進小學小班化教育實驗研究。全市有289所學校,1985個教學班的5.07萬名學生參加實驗。年內,市教委召開小學小班化教育實驗工作研討會,交流、展示各區縣推進小班化教育實驗經驗;179所完全小學通過市教委建設達標驗收,全面完成1997年市教委提出的建設任務。印發《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轉發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從2001年秋季開學起,全市城市小學和遠郊區縣縣城小學要從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有條件的區縣和學校可將開課的起始年級提前。
[中學教育]
2001年,北京市普通中學791所中有九年一貫制學校53所,比上年增加31所。其中,高級中學比上年增加10所;完全中學比上年減少23所;初級中學比上年減少9所。初中在校生比上年增加1.35萬人;全市45%以上的初中畢業的學生可以進入普通高中就讀。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上年增加1.5萬人,教職工比上年增加2400人,專任教師比上年增加1600人,專任教師佔教職工總人數的66.5%。生師比為14∶1。年內,北京市推進普通高中與職業類學校融通,將信息技術等學科的全市統一會考和考查項目管理權限下放到區縣;同時,允許各職業類學校在校生及所有公民報考;取消普通高中各年級學生報考科目的限定,全市不再單獨組織會考補考;對9個區縣(包括燕山地區)申報的61所學校進行了達標驗收;對北京市匯文中學等10所學校進行了首批示範高中學校建設正式評估,對2000年進行試評估的6所學校進行了複評。
[特殊教育]
2001年,北京市有公辦特殊教育學校25所,其中基礎教育段包括盲人學校、聾人學校、培智學校共24所,另有1所殘疾人高等教育學院--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殘疾兒童的入學率達到97%以上,宣武、順義等區縣的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市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特殊教育體系,殘疾人受教育的質量和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年內,召開了北京市第三次特殊教育工作會議,總結了「九五」期間特殊教育發展的經驗、表彰60名特殊教育先進個人、部署了「十五」特殊教育工作。
[21世紀課程改革實驗]
2001年秋季開學後,在崇文、石景山、順義、大興、燕山等5個區的所有小學和東城、西城、朝陽、豐臺、門頭溝、房山等6個區的部分小學起始年級開始實驗北京市基礎教育21世紀課程教材體系。新課程的特點:一是減少時空佔領,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二是增加課程的彈性,給學校和學生更多的選擇餘地;三是設置科學和社會等綜合課程,以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四是此次課程改革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上要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市教委對此次課程教材改革實驗的目的、原則、範圍、內容、步驟和工作要求等做了具體說明。年內,11個區縣,200多所學校,2萬多名學生參加了實驗。
[農村與山區中小學建設]
2001年,全市農村完全小學總數從「八五」末期的1016所減少到753所,各級用於完小建設的總投資為5.53億元,遷址新建農村完小111所,改擴建244所,有429所學校具有200米操場。各完小按標準設立專用教室,365所完小達到《北京市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中規定的一般標準,57所達到較高標準,完全小學幹部教師的年齡、職稱結構趨於合理,教育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專任教師中具有大專學歷已佔40%,並擁有了市、區縣、鄉鎮級骨幹教師。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
山區中小學建設在近3年裡,市、區縣共投入專項經費2.5億元,比原計劃多投入4000萬元。49個邊遠山區鄉鎮原有的493所中小學,按規劃撤併215所,保留下來的278所中小學辦學條件全部達到了市頒標準。近幾年山區生源逐年遞減,但中小學校生均規模卻由1998年不足200人增加到2001年的316人,共完成基建和修繕面積18萬平方米,添置教學儀器設備近20萬件(套),添置辦公和寄宿生活設施設備5萬餘件(套),添置圖書資料130萬冊。學校公用經費由1998年的中學年生均344元、小學年生均168元,增加到2000年的中學年生均601元、小學年生均289元。中小學教師年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中學10579元增加到2000年的14217元、小學由1998年的10536元增加到2000年的14126元。三年共計發放助學金和寄宿生夥食補助1230萬元,有近4萬人次的家庭經濟困難生和寄宿學生享受到專項補助。連續三年,全市邊遠山區中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合格率均達到高標準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要求。
撰稿 熊 紅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綜述]
2001年,北京市中等專業學校比上年減少41所,在校生比上年減少1.39%,畢業生比上年增加14.01%,招生比上年增加9.7%。技工學校141所,在校生6.63萬人,比上年減少6.36%;畢業生2.30萬人,比上年增加31.49%;招生1.85萬人,比上年減少27.42%;教職工5846人,比上年減少57.64%;專任教師3160人,比上年減少14.69%。職業高中比上年減少38所,在校生比上年減少7.53%,畢業生比上年增加1.86%。全市各類成人中等學校在校生比上年增加5.43%,畢業生比上年減少18.13%,招生比上年減少5.40%。年內,北京市制定中等職業學校現代化專業、骨幹特色專業評估指標體系,並開展了大規模的專業評估工作,評選出第一批26個骨幹特色專業及一批現代化標誌性專業。中等職業學校與國外的合作已發展到20個國家,開展了各種短期培訓和學歷教育合作項目共30多個。建立多渠道的教育融資體系,解決教育投入不足問題。通過引進外資貸款,加快了教學設備現代化。基本完成了第二期職教貸款項目的收尾工作,「九五」期間,北京職業教育共引進世行貸款475萬美元,國內配套資金3940萬元,共裝備11所學校,11個專業。爭取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教集團建成之際,引進外資貸款3000萬美元,全部用於建設學校的現代化實驗實習設備。
成人教育工作取得新的進展,舉辦了大量的有針對性的崗位資格培訓、轉崗培訓、項目培訓以及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全市各行業、企業開展崗位技術培訓達263萬人次,繼續教育達57萬人次。農村成人教育有了新發展,以項目開發為紐帶,新一輪科技推廣培訓正在全面展開。
[布局結構調整]
2001年,堅持首都職業教育「一盤棋」的思想,統籌規劃各類職業教育資源,堅持以內涵發展為主的方針,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作用,使首都職業教育進一步符合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特別是首都經濟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增強了首都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功能。按照2000年北京市政府轉發的《關於中等職業學校結構布局調整的意見》,共撤銷、合併中等職業學校166所。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平均在校生規模已由調整前的680人上升到1120人。在調整的同時,重點抓了原市經委所屬市儀器儀表工業學校等6所中等職業學校的重組和資產置換,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新型現代化職業教育園區(職教集團)。該項目建成後將是北京市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集中職和高職於一體的職業教育基地。除此之外,北京部分城近郊區也根據本區的實際情況,建設高標準的現代化職業學校,2001年調整規劃已開始實施。部分行業的普通中專和技工學校實現了強弱聯合,優勢互補,提高了辦學效益。市教委制定了現代化標誌性學校標準,創建現代化標誌性學校的工程業已啟動。市農業學校、市商貿學校及市交通學校已率先建成了現代化標誌性學校。
[教育教學改革]
在加強骨幹特色專業建設的同時,及時調整設置重複、市場需求疲軟的傳統專業,優先發展適應北京市支柱產業和新興第三產業需要的專業。在專業設置上著力體現寬窄並舉、以寬為主的原則;在課程結構上體現綜合化,形成寬基礎、多方向的課程結構;加強外語、計算機等基礎課的教學,改善基礎理論教學體系,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提倡教育模式、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通過因材施教,從根本上提高了教育質量。職業教育圍繞以下四個方面深化了教育教學改革:一是加快了專業建設步伐,啟動現代化標誌專業及骨幹特色專業建設計劃。已評出24個特色專業及5個現代化標誌性專業。二是加強了基礎文化課教學,推動了中等職業學校的教材建設。統一制定了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課程教學要求,統一編寫了基礎課數學、語文、英語、計算機4門課程教材,繼續完善其他部分專業課的教材建設。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實行全市統一水平考試制度。三是積極推進了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指導實施各有關中等職業學校面向21世紀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項目計劃的全面實施,全部改革專業將與國際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接軌。四是全面推進學分制等教學制度改革。在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等彈性教學制度改革試點的基礎上,2001年前已在全市範圍內普遍推廣。
[招生和學籍管理改革]
擴大學校面向社會的辦學自主權,進行了各類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改革,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收全日制學生74282人,招收業餘(成人)學員5000人。與此同時,允許學校根據自身條件確定招生數量,允許學校在統一考試錄取招生、提前單獨考試錄取招生和登記入學三種招生形式中自主選擇。統一了職高、職業中專、成人中專三種證書的式樣,進一步擴大了學校在學籍管理方面的自主權,將畢業證書發放和學籍管理權下放給學校。取消了畢業證書的驗印程序,實行畢業證書發放的備案制度。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市教委與市人事局、市勞動局、市經委等9個委局聯合印發《2001-2005年北京市實施成人教育培訓工程的意見》,提出了實施「緊缺人才培訓工程」「社區教育工程」「現代企業教育工程」及「農業現代化培訓工程」4項工程的目標、任務。各區縣、各行業據此制定具體實施計劃,並開始落實。2001年全市各類成人培訓總數達到560萬人次。市教委制定了《關於大力發展社區教育促進學習化社區建設先進區縣評估指標體系》《關於加快發展社區教育的意見》等,朝陽、西城、石景山、豐臺、海澱區等已先後成立了社區學院。宣武、東城、海澱、石景山等區以及部分街道社區教育委員會制訂了《社區教育工作條例》和《社區教育委員會章程》,有的還制訂了社區教育評價方案,建立社區教育督導評價制度。市教委印發了《發展企業教育,創建學習型企業先進單位評估指標體系》,並已組織專家開展了試評估工作,2001年已評選出北京西單集團等第一批創建學習型企業先進單位。進一步加強了農村地區縣、鄉(鎮)、村三級辦學網絡建設,把在農村中推廣先進技術、普及科技知識,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作為培訓的重點。市教委與市科委、市農委共同印發了《2001-2005年在本市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示範項目的通知》,35個市級科技推廣示範培訓項目業已啟動。全市緊缺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加大,特別加強了加入世貿組織基本知識的培訓。把高級工商管理培訓作為重點,已開展培訓近萬人次。
撰稿 吳曉川
高等教育
[綜述]
2001年,北京地區高校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長19%;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比上年增長17%,高校招生錄取比例達75%。2001年北京高校共畢業7萬人,初次就業率達到86.3%,比上年同期提高近6個百分點。年內,新審批備案本科專業32個,成人高校各類專業89個,全日制高職專業79個。市教委繼續開展教學檢查、評估工作,重點進行了高校本科專業畢業環節檢查,藝術、體育類高校外語教學檢查和高校實驗室評估,共對21個學校的42個基礎實驗室進行了評估。2001年組織推薦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申報工作,北京市上報項目共有91項獲國家級獎,佔全國獲獎總數的20%,其中國家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15項,二等獎75項。同時在北京市教師節大會上,對北京市級359項市級教學成果進行了表彰。在北京地區的高等職業學校、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等學校以及本科院校的職業技術學院中開展了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工作。2001年第一批推薦部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點14個,第二批推薦4個,經教育部專家評審,正式批准共16個部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北京地區普通高校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1月,考試通過四級1.90萬人、六級1.11萬人;6月,考試通過英語四級3.15萬人,六級1.04萬人。5月,北京地區有1842名考生報名參加了大學英語口語考試,共有1771人通過,其中獲得A級及A+級的考生有118名。
[教學工作]
2001年,實施北京高校重點教材建設計劃,推進「精品教材工程」建設,設立專項經費。各高校共申報792項教材建設項目,經專家評審,確定分兩期支持367項教材建設項目。實施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立項工作,共有61所高校上報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立項項目166項,經專家評審,共批准99個項目為北京市2001年度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立項項目,撥付項目經費176萬元。繼續推進學院路教學共同體建設,投入並推進了共同體網絡管理平臺的建設,已在學院路部分學校試點網上報名選課,2001年學院路教學共同體共開設公共選修課123門,輔修專業3個,選課學生達到2.51萬人。中關村地區和東方大學城地區高校教學合作項目開始運行,中關村12所高校啟動27門公共選修課供學生選修,2001-2002年第一學期共有1274名學生選修課程。東方大學城4所高校也已啟動5門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組織市屬市管高校共申報教改項目50項,經市教委專家組初審後,向教育部推薦14項,經教育部專家論證,承擔了第一批的4項項目,第二批2項項目,另有7項項目為參加單位。
[「110工程」建設]
11月,市教委召開了北京地區普通高校「110工程」(科技成果轉化工程)項目總結研討會。會議對「110工程」項目執行情況和主要成果進行了總結和交流。「九五」以來共批准「110工程」項目29項,累計支持資金5980萬元。通過對項目的資金支持,在節水節能、減少汙染促進環保、提供就業、替代進口(節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為首都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01年,共有13所北京地區的14項高新技術成果申請「110工程」周轉金支持,按照「110工程」項目實施辦法規定和有關程序,「110工程」辦公室組織對所申報項目進行了嚴密考察和論證,認為首都醫科大學等6所學校的6個項目符合有關要求和規定,所在學校積極支持,實施條件比較成熟。這些項目涉及生物醫藥、新材料、環境保護、精密測控及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與北京區域經濟和「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結合緊密。
[基礎課教學實驗室建設]
2001年底,北京地區高校基礎課教學實驗室評估工作基本結束。此項工作自1997年4月開始,五年來,共有41所院校227個基礎課教學實驗室通過了合格評估,佔應評實驗室總數的78.8%。從1997年至今,基礎課評估實驗室共投入資金3億多元,其中學校投入1.9億元,政府部門投入1.1億元。通過評估,各高校加強了實驗室體制改革和實驗教學改革,並使實驗室的管理走向規範化、制度化。許多學校在基礎課教學實驗室建設方面創造了很好的經驗。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實驗實踐教學改革,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高等職業教育]
2001年,北京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據統計,2001年北京地區普通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6.52萬人,比上年增長27%。已有近30所普通高校,5所獨立設置高等職業教育學院,3所民辦高校,6所大學郊區分校(或大學高職學院)及7所成人高等學校舉辦普通高等職業教育。市政府新批准設置2所高等職業教育學院,即: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藝術設計學院。2001年,北京高等職業教育新增普通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點96個,使專業總數達到337個。開展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建設30個市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6個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制定了《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驗收標準(試行稿)》和《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管理規程(試行稿)》,規範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工作。實施《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計劃》,6項項目已正式批准為教育部國家級課題主持單位,另有11所學校為7項項目的參加單位。北京普通高職、高專招生全部實行並軌,共招生2.85萬人,比上年增長19.2%。
[成人高等教育]
2001年,北京共有成人高等學校102所,其中獨立設置成人高校41所,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函授、夜大學、繼續教育學院61所。成人高校招生13.03萬人。北京地區已有13所普通高等學校建立了(遠程)網絡教育學院,註冊在校生8.7萬人。北京市重點對成人高校本科教育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狀況和質量展開調研工作,聘請45名專家分為機電、計算機、經管等5個組,制定了「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評價方案」,按選題質量,能力水平、設計質量三個評價基元,14個評價要素,分別評價了不同類別的31所高校的2001屆355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評審)。通過評審,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推動畢業設計(論文)規範化,促進成人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
[大學科技園建設]
2001年,市科委、市教委共同組織了「北京市大學科技園」評審認定工作。經學校申請、專家評審、市政府大學科技園建設領導小組批准,確定北京化工大學科技園、北京師範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三校聯合科技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園、北京理工大學科技園、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園和北京工業大學科技園6個大學科技園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12月3日,市科委、市教委又補充認定北京郵電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兩所大學科技園為「北京市大學科技園」。至此,北京市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2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8個「北京市大學科技園」。12月13日,召開了「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建設經驗座談會。
撰稿 李同錚
審稿 杜松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