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科研能力不足
對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而言,科研能力是衡量碩士研究生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標,而作為教育成果集中體現的學位論文,其所反映出的科研能力的強弱,可以作為判斷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作者科研能力不足,是「不合格論文」中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佔比為38%。從學科門類來看,這一問題在人文社科類論文中比自然科學類論文更為嚴重。
1.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主要包括:文不對題。概念界定不清晰。論述不嚴謹、不充分,推理不嚴密。理論性或研究深度不足。研究重點不突出。
2. 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不足
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不足主要體現在:研究方法單一或不恰當。數據不夠真實有效。樣本選取的科學性不足。
3. 學科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和紮實性不足
學科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和紮實性不足即作者掌握的學科基礎知識不紮實、不系統,學科基礎知識薄弱,甚至出現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4. 論文結構不嚴謹
論文結構是論文的脈絡框架,只有建構好科學的框架體系,再充實以相應的研究內容,才能形成一篇較為規範的學術論文。論文結構的嚴謹性,是指論文各個章節之間存在明確的邏輯關係,論文結構安排合理。
2論文規範性欠缺
論文撰寫具有規範性是論文學術規範的基本要求。在本次學位論文抽檢中,論文規範性欠缺是「不合格論文」存在的第二大問題,佔比為29%。這一問題在自然科學類學位論文中更為突出。
1. 格式不規範2. 語言不規範3. 引證不規範
3論文創新性和價值性不高
論文的創新性和價值性,是論文立論的依據與落腳點。論文的創新性體現在研究思路的創新、內容的創新、方法的創新、結論的創新等多個方面;論文的價值性體現在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對現實問題的指導意義上。
論文的創新性和價值性不高,是「不合格論文」存在的第三大問題,佔比13%。「不合格論文」在此問題上,主要表現為:
論文創新性不足,難以區別出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和創新點。
論文結論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沒有達到研究應該有的價值水平;或研究結論不可靠,研究成果價值很低。這一問題在自然科學類學位論文中更為明顯。
4文獻綜述質量較低
文獻綜述是指在對前人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搜集、整理、分析、歸納和評估的基礎上,確定新的研究問題和研究路徑的書面論證過程。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深入了解和評價,是引出新的研究問題和方向的重要前提,也是判斷研究是否有意義的重要依據。文獻綜述的撰寫,直接影響到論文的整體質量水平。而在文獻綜述的撰寫上,大量「不合格論文」都存在參考文獻不足和綜述撰寫水平較低的現象,在論文存在問題中的佔比為 8%。
1. 參考的文獻數量不足2. 文獻綜述撰寫水平較低
5作者學術態度和行為不端正
作者的學術態度和學術行為的不端正,也是此次論文抽檢發現的較為嚴重的問題,有7%的專家評語明確提到了「學術態度不端正」或「學風不嚴謹」。而從「不合格論文」出現的本質原因而言,都可以歸結為作者學術態度的不端正和學風的不嚴謹。而學術態度和學術行為,是決定研究和論文質量最根本的因素。
在這一問題上,「不合格論文」的表現主要有:
工作量不足,即論文在撰寫過程中,作者沒有付出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論文的研究和撰寫工作,而是倉促寫成,敷衍了事。
存在抄襲現象,即抄襲他人的研究成果或直接照搬相關的文獻資料。
6選題意義和嚴謹性不夠
選題,即選擇論文所要研究的問題。論文選題,一是需要有新意,即有區別於同類研究的不同之處;二是需要有關鍵性,即需要在學科發展中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引起同行的關注;三是需要有可行性,即選題不能太難,要選擇主客觀條件基本具備,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研究目標的題目。
「不合格論文」存在的問題中,有5%是在選題上出現了問題,主要表現為:選題的意義不大,沒有明顯的研究價值。論文選題與所學專業無關,屬於其他學科和專業的研究範疇。論文立題不規範,論題太寬泛或所述不明,沒有聚焦論點,無法成文。
本文轉自:探索與爭鳴(ID:tansuoyuzhengming)
原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年第6期。
原標題為《不合格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典型特徵——基於論文抽檢專家評閱意見的分析》,本文為節選。
作者:李敏 |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後、陳洪捷 |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