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個案分析(精選五篇)
幼兒園個案分析(一):
班級:小二班
幼兒姓名:xxx
性別:女
年齡:4歲
教師:初梓然
一、案例背景
經過觀察該幼兒飲食習慣不好,吃飯時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存在。總是推遲吃飯時間,每次吃飯都比別的小朋友晚。吃飯前總會有各種事情。不是要去上廁所就是還有東西要玩,不能做到按時吃飯。
二、案例分析
1.該幼兒在家時家長異常疼愛,幼兒每次吃飯都要家長哄著才會吃。入學前幼兒每次吃飯家長都要給其一些玩具玩或哄好久才會吃,這就養成了幼兒吃飯前的一些不良習慣。
三、應對措施
第一階段:(第一周至第二周)
經過談心和說教啟發引導幼兒,使幼兒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按時吃飯。教導幼兒按時吃飯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並且經過一些漫畫故事來教育幼兒,好孩子是要聽教師的話按時吃飯的。並且和家長達成共識來一起引導幼兒,在此過程中逐漸減少幼兒飯前的玩玩具等的不良習慣。初期改變幼兒不良習慣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打罵幼兒。要以緩和的口吻來引導幼兒,讓幼兒自我意識到飯前要有好的習慣,不按時吃飯對身體是不好的。幼兒才會去改變,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第二階段:(第三周至第四周)
經過和家長達成共識督導教育幼兒養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經過第一階段的引導慢慢減少幼兒飯前玩玩具時間直至幼兒養成飯前不玩玩具和按時吃飯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不能太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逐漸減少幼兒飯前不良習慣。當幼兒飯前習慣有所好轉時要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經過賞識教育讓幼兒有成就感,幼兒發自內心的去改變飯前不良習慣。幼兒改掉飯前不良習慣後,家長要配合教師使幼兒這一按時吃飯的好習慣堅持下去。
四、矯正結果
經過這一段時間對芷煊的觀察與指導,天樂基本上改變了飯前玩玩具的不良習慣。此刻,孩子飯前習慣良好,能按時吃飯,即使偶爾飯前想玩玩具,教師和家長經過引導幼兒也會放下玩具,按時吃飯。家長反映,此刻我的孩子按時吃飯了,身體也比以前好多了,為此他們多次感激教師的關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長。
幼兒園個案分析(二):
一、案例實錄
(一)早上,銘銘很早就來到了幼兒園,班裡僅有一個小朋友.兩人在放好書包之後坐在一起開始聊天......突然,銘銘衝我大聲的說:"教師,樂樂帶玩具了,幼兒園不許帶玩具."還沒等我說話銘銘很快從她的手裡將玩具搶了過來拿給我.用渴望的眼神看著我要得到表揚.一旁的樂樂卻哭了起來......
二、案例分析
長期以來幼兒的願望得不到滿足,致使她產生了「這樣的東西不屬於我」「為什麼你有我沒有?」這樣的想法,從而漸漸構成了妒忌心理。不管是搶別人的東西,還是不斷的告狀都體現了幼兒的這種心理。當別人的東西比她的好或者別人表現的比自我強都會激發她的妒忌心理。孩子的妒忌具有明顯的外露性,具有攻擊性,破壞性。
幼兒妒忌與大人妒忌的不一樣之處,主要是不能有效地控制自我的情感。大人在十分妒忌時還會儘量忍受,心中雖然不高興,但也不會形之於色;幼兒卻直接而坦率地表露情感,根本不研究後果。就如銘銘看到樂樂的玩具產生妒忌心理一樣.那個玩具吸引她,她想要玩又怕樂樂不給所以就也"搶奪"的方式把樂樂的玩具搶來讓教師沒收,從而到達心理的平衡。之所以告狀是因為她好勝心強,想以此來引起教師的注意得到教師的表揚。
三、策略
1.要正確評價孩子。銘銘好勝心強,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表揚得當,能夠鞏固其優點,增加她的自信,促進她不斷提高;如果表揚不當或表揚過度,就會使孩子驕傲,進而看不起別人,認為僅有自我好,別人都不如自我,甚至當有人說別人好,沒說她好,她就難以理解,可是要和她講清楚沒有經過別人允許就搶別人的東西是沒有禮貌的也是不禮貌的.喜歡別人的東西能夠徵求他人的同意後一齊玩.或者找家長買給自我.當孩子理解了教師的意見後再給予其表揚.例如:"銘銘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等.同時要讓她給對方小朋友真誠的賠禮道歉,以便緩解尷尬的氣氛.好讓其明白知錯能改還是個好孩子的道理.
2.對孩子進行謙遜美德的教育。孩子因為自我有本事,但沒有受到注意和表揚,因而對那些受到注意和表揚的小朋友產生妒忌。所以在糾正妒忌心理同時還必須對孩子進行謙遜美德的教育,讓孩子懂得「謙虛使人提高,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讓孩子明白即使別人沒有稱讚自我,自我的優點仍然存在,如果繼續堅持自我的長處,又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自我的才幹就會更強,就會真正地長久地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家長還要了解自我的孩子,適當地指出她的長處和短處,使孩子明白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學習,幫忙孩子正確評價自我。[由Www.QunZou.Com整理]
3.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有妒忌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爭強好勝的性格。家長要引導和教育孩子用自我的努力和實際本事去同別人相比,競爭是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提高和取長補短,不能用不正當、不光彩的手段去獲取競爭的勝利,把孩子的好勝心引向進取的方向。
四.反思
在對嫉妒心理幼兒的教育實踐中,我覺得家園共育是整個教育過程的關鍵,家長認識到嫉妒的危害,幼兒認識到自我嫉妒的行為使自我不受歡迎,更不能解決問題。由於6歲的孩子自控力還不強,經過一段時間後,因嫉妒某些表現會反覆出現。輔導矯正嫉妒過程是漫長的,需要家園配合耐心細緻地開展工作,更需要針對性、特殊性、反覆性和長期性,使她們在正面的引導中逐漸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培養她們對自我心態進行自我調節的本事,學會用心理換位法去理解他人的心境,我運用了現實療法,交往分析法和情境等來減除心理壓力。並給予她很大的寬容,給予充分的接納和支持,為她的提高創造良好的教育情境。輔助家長學習,讓他們了解對嫉妒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幫忙家長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和家庭教育觀,改善教育方法,妥善解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構成家園教育共識。
孩子需要一個公平的寬容的心理環境,光靠教師重視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讓所有家長和孩子都能意識到心理健康對孩子的重要性,提高家長教育的技能和水平?如何開展和促進家園共育工作值得大家共同探討。
幼兒園個案分析(三):
一、案例現象:
伊爾潘是我班的一位小朋友,他有一雙大大的眼睛,一身黝黑的健康膚色,教師和小朋友們都說他長得像個小運動選手,尤其是他的嘴異常甜,我們都異常喜歡他。但接下來他的表現讓我感到很為難:
觀察一:早上進班級時,他會以衝刺的速度闖進教室,熱情的和教師打招呼問好,早餐時間到了,他會先看看是什麼飯,如果是他不喜歡吃的他會很生氣的撅起小嘴搬上自我的小板凳坐在最後面說:「我不想吃飯,我不吃飯······」這樣的話,誰要是勸他吃飯他就異常的不情願,這時候,教師就會苦口婆心的勸他哄他他才會吃一點,看到他最終吃了我們就安心一點了。
觀察二:中午的午飯時間開始了,伊爾潘趁教師不注意,偷偷的看看今日的午飯什麼之後看他的表情就明白愛吃還是不愛吃午飯,比如是菜比較多的炒麵、拉麵、米飯菜之類的飯他就又搬起小板凳走了坐在最後面,但如果是好吃的沒有放菜的肉抓飯他就會異常高興的搬上小板凳第一個坐在桌子前面等著教師開飯,每次遇到他不愛吃不想吃的飯時我們就會說:「伊爾潘,如果你不好好吃飯、吃菜,以後的肉抓飯你都別想吃了!」剛開始,這招對他還挺有用的,但時間長了他就還是不願意吃了!
二、案例分析:
1、好奇心、好勝很強。這時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強,不管對什麼東西都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我沒有的一些東西。他們總想弄個明白,想個究竟,所以他們會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壞。事實上,孩子所表現出的惡作劇、小破壞有時並非真的壞行為,但卻是一種不利於他人的行為。
2、父母對孩子管束較松,並且缺少溝通。由於伊爾潘的父母都是工作比較忙,很少照顧他,更別說和他交流了,平時都是老人在照顧他,並且十分寵他。家庭是孩子成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是他的第一個學校,沒有良好的環境和教育,孩子自然會有些嬌寵。而這種情緒是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重要因素。
這樣的孩子,太需要有人去關愛他、寬容他,需要有人去真誠地對待他了。
三、措施與效果:
針對伊爾潘平時的表現,我讓本事較強、愛吃菜的幼兒坐在他的身邊,時常關心他,照顧他。吃飯的時候,先讓他和其他幼兒交流,之後教師進行鼓勵、表揚、獎勵等多種方式。並與家長取得聯繫,在家多為孩子不愛吃菜的問題上多給予幫忙和支持,讓幼兒從小就懂得吃菜的重要性和益處。讓他在家裡時也學會多吃菜,培養他吃菜的興趣和好處。在日常活動中,多加強幼兒的鍛鍊以增強幼兒的體質,並多發展幼兒的興趣愛好。根據他的特點,在區角活動時我為他準備了許多有關「我愛吃菜」這樣的活動,讓他也學著感受,他十分感興趣。每次我都將他的心得體會展示給大家看,表揚他畫得越來越好了。另外,自由活動時,與他多交流,多講道理,他慢慢改掉了這些不良習慣。
針對孩子不愛吃菜這一問題,我在平時注意與孩子多交談,讓他重複其他幼兒的回答,並時常找機會讓伊爾潘在團體面前講述愛吃菜後有哪些好處。另外,請家長平時多與孩子交談,讓孩子在家多聽有關不要挑食故事,多接觸外面的環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動中,陪伴在他身邊,引導他一步一步接近做到不挑食的好習慣,漸漸地孩子不愛吃菜的壞習慣有了較大的改善。
幼兒園個案分析(四):
幼兒園大班個案分析:一個調皮孩子的轉變
一、案例現象楊帆小朋友胖嘟嘟的,十分可愛,可是他有一些習慣很不好。
觀察一:晨間自由活動時他會帶著同伴在教室或幼兒園竄來竄去,追逐打鬧;玩積木時,他會把所有的積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會神地聽講,他卻和周圍的小朋友頭碰頭講得熱火朝天,手舞足蹈……
觀察二:繪畫活動開始了,他趁教師不注意,拿著記號筆在畫紙上、桌布上亂塗亂畫,要不,就拍著桌子大聲叫「我畫不來」,當教師走近他時,他就對你笑嘻嘻的,讓你又好氣又好笑。
觀察三:他的口語表達本事較差,一緊張就小臉漲得通紅,讓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有時也會結結巴巴說不清楚,有時直接說「我不會」。
觀察四:自理本事特差,能夠說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媽媽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強。這時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強,不管對什麼東西都很感興趣,並且,我們那裡的積木他以前根本沒玩過,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我沒有的一些東西他們總想弄個明白,想個究竟,所以他們會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壞。事實上,孩子所表現出的惡作劇、小破壞有時並非真的壞行為,但卻是一種不利於他人的行為。
㈡家庭環境的影響,在家裡,他是小皇帝,上頭還有一個姐姐,長他6歲,他提出的條件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人人都會答應,使他養成了唯他獨尊的性格,以致,什麼都不會,因為有人包辦了。
三、措施與效果:
不良的習慣,不是說一時就能改正的,我軟硬皆施,表揚和批評相結合,每一天對他吹耳邊風,睡午覺時,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會反思的,逐漸,他慢慢改掉了這些不良習慣。針對楊帆畫畫時的表現,我讓本事較強的幼兒坐在他的身邊,時常關心他,照顧他,還手把手的教他勾線,教他塗色。並與家長取得聯繫,在家多為孩子添置一些繪畫工具,讓他在家裡塗塗畫畫,培養他的興趣。針對孩子口齒不清、說話結結巴巴這一問題,我在平時注意與孩子多交談,讓他重複其他幼兒的回答,並時常找機會讓他在團體面前講述。另外,請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談,讓孩子在家多聽故事,多接觸語言環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動中,陪伴在他身邊,引導他描述周圍的景色、人們的活動,讓他複述別人的話,漸漸地孩子的語言有了較大的提高。還有,午睡起床,讓他自我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滿頭大漢,我用鼓勵的眼光看著他,向他豎起大拇指,此刻,穿衣服對他來說,已經很拿手了。
此刻楊帆已有了可喜的提高。早上來園時很有禮貌地向教師問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處;繪畫時不但能根據教師的範畫進行勾線,還能經過想像進行添畫;有時還主動幫忙清潔教室、給小朋友講故事……
幼兒園個案分析(五):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上廁所
小班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萌發時期,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有的幼兒霸佔心理很重,認為什麼都是我的,不會謙讓;有的幼兒較膽怯,羞於交往,害怕對方拒絕自我,但其內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說笑遊戲的;有的幼兒缺乏起碼的禮貌知識,在活動中撞倒了對方或踩痛了對方連一句"對不起「都不說。所以,幫忙小班幼兒在生活小事中構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對其自我人格的建構和社會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片段一:小朋友上廁所
一次活動後休息時,孩子們有的喝水,有的上廁所。這時,廁所裡傳來了爭執的聲音:"這是我第一個搶到的!教師,他推我!"
"不行,我就要第一個!"
"哇!"(哭聲)……
原先,小朋友一齊擁到廁所裡,由於人多廁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廁。可天天就是不願等,一進去就要搶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樂意了,他就動起了武力…··像這樣的事情幾乎每一天都上演好幾次。
小班幼兒剛剛從家庭中走出來,他們的獨佔心理比較明顯。在他們的意識中,"我搶到的就是我的。""我搶不到就打你、咬你。"所以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常常發生衝突。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想經過廁所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幫忙幼兒獲得進取的自我意識。
我們明白幼兒模仿力極強,尤其是小班幼兒,他們能經過模仿去學習攻擊性行為,同樣也能夠經過模仿去學會謙讓、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為。故事《小螞蟻搬豆》中井然有序、團結合作的小螞蟻形象深深感染著孩子,給幼兒樹立了好榜樣。於是我們把可愛的小螞蟻畫下來,一個一個排好隊貼在廁所的牆面上,並且高度和幼兒的視線一般同齊。這樣,他們上廁所時,看到排著隊的小螞蟻,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隊等待入廁。在等待的過程中,還能夠數數小螞蟻,複述故事中的情節:小螞蟻排好隊,一個跟著一個,很快就把豆豆運到了家裡…··"漸漸地,我們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時都要向幼兒嘮叨一句:"上廁所時要排好隊,不要爭搶。"耳邊經常聽到的是:"教師,我排好隊了。教師,我讓東東第一個小便。"……
片段二:小腳印讓我們變勇敢
小班幼兒初入園時,由於從家庭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靠成人的照顧,不安全感就產生了,尤其是懼怕幼兒園廁所裡的蹲坑。有的幼兒一天尿溼褲子好幾回;有的幼兒上幼兒園幾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乾燥;有的幼兒因憋大便而經常拉在褲子裡。
如何讓孩子們不害怕上廁所呢我們認為,營造適合幼兒的廁所環境勢在必行。既然孩子們害怕蹲坑,我們就在每個廁坑的兩邊選適中的位置用環保油漆畫上了可愛的小腳印,孩子們看了既喜歡又感到新奇,都爭著去踩自我喜歡的小腳印。這樣一來既減輕了孩子們的心理壓力,又激起了孩子們主動上廁所的欲望,並且當孩子們把自我的小腳和廁坑邊的小腳印對準後蹲下來大小便時,不會弄到外面來,真的是一舉多得。
之後,我們還試著用幼兒喜愛的小動物形象來營造"廁所文化";課後,我們還為他們播放一些簡便的音樂,以緩解緊張情緒。孩子們在入廁時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褲子的現象漸漸消失了。
今日的幼兒園教育是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生活環境對幼兒生活本事的作用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營造"廁所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為、語言、表情都在傳遞著信息,在告訴我們他們的需求、困惑和感受。誠然,生活小事中還蘊含著更多的教育價值,正等著我們去探索、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