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析法案例:個案研究方法在外語教育研究中的使用

2021-02-19 研究與方法

個案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該方法側重現實個案現象的特殊性與複雜性,適用於揭示「怎麼樣」及「為什麼」的研究疑問。在使用上,個案研究法須在理論主張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研究問題,並以此指導資料收集,通過交叉數據分析得出嚴謹的結論。簡言之,個案研究方法使用是否得當,有賴於研究設計、數據收集分析及結果呈現等每一環節的操作是否規範及科學。雖然近年來個案研究方法在我國外語教育研究領域已有不少應用,但對該方法使用情況的回顧與反思卻甚少。鑑於此,本文檢索了我國外語類與教育類核心期刊近20年(1998—2018)發表的個案研究實證性論文,對其研究方法的適切性、規範性、科學性和可信度進行回顧、總結、評述與反思,以期拋磚引玉,引發學界探討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個案研究方法服務於我國外語教育研究。

2.1 研究問題 

本文擬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我國外語教育研究主要在哪些領域使用了個案研究方法?(2)在這些研究中個案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如何?

2.2 研究樣本的收集 

筆者首先以「外語教育」和「個案研究」為主題詞或核心關鍵詞,通過讀秀學術搜索、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以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等國內核心文獻資料庫搜索發表於1998至2018年間的核心期刊論文,分別為62篇、84篇、34篇及4篇;通過閱讀摘要,剔除了文獻綜述類、研究方法論類、語言學類、翻譯類和文學類等非實證性研究論文。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閱讀全文剔除3篇混淆個案研究與案例方法的論文和1篇混淆個案與量化研究的論文,進而對比各個資料庫搜索結果,合併各資料庫間及不同期刊類型(如同屬北大核心和CSSCI檢索的期刊)中的重複論文,保留了符合要求的21本期刊中的37篇論文。為防止漏掉關鍵論文,筆者又對這21本核心期刊中近20年發表的論文一一進行人工篩選,補選了14篇符合要求的論文。最後,筆者 以「外語」及「個案研究」為關鍵詞,在所有檢索到的核心期刊論文中再補選5篇論文,總共甄選出近20年發表於我國核心期刊中使用個案研究方法的論文56篇。

2.3 內容分析 

筆者根據這56篇論文的選題、研究問題、關鍵詞和結論等四個方面對研究主題進行了內容編碼,並將各個編碼分門別類,逐級歸納,形成類屬關係。最後筆者統計了每個主題的 論文數量及其佔總論文數的百分比,結果參見圖1。 

圖1 樣本論文的主題分類

2.4 評價標準的制定 

對樣本論文中研究方法的評價依賴於評價標準的制定。筆者通過重新閱讀經典文獻,確定個案研究的四大步驟,即: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及結果呈現,初步構成評述的四大方向。結合個案研究設計實施的具體要素,筆者對以上內容進一步分類,並定義了每個分標準的含義和評價目的,以判斷個案研究設計的科學性、適切性和規範性。例如研究設計環節的三個分標準分別是:研究問題的類型、個案的界定以及理論主張的提出。表1羅列了四大評價標準範圍內的十個分標準的具體含義及評價目的。

筆者隨後反覆閱讀56篇論文,根據表1個案研究各項標準一一進行了對照。圖2展示了各項標準中達標論文佔樣本論文總數的比例。下文將對樣本論文中個案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進行詳細評述。

表1 個案研究方法評價標準

圖2 樣本論文達標情況百分比

3.1 我國外語教育研究主要在哪些領域使用了個案研究? 

對應第一個研究問題,如圖1所示,論文主題主要分布在教師發展、語言教學、二語習得及課程開發四大領域。其中以教師、教學、教法為主題的論文居多;把學生作為個案對象的研究相對較少,其研究內容以二語習得和學生個人發展為主。從發表年份來看(見圖3),2000到2008年間年均發表的論文不超過2篇,2008年後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到2017年達到高峰(7篇)。總體來說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這也凸顯了回顧和評析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3.2 這些研究中個案方法的使用情況如何?

對應第二個研究問題,下文從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以及研究結果的呈現這四個方面來評述樣本論文中個案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具體每篇論文的達標情況可在附錄中查閱(本文略)。

圖3 論文發表年份分布

3.2.1 研究設計 

使用個案研究與使用其他研究方法一樣,須先明確研究設計。根據表1,研究設計下設的分標準包括明確研究問題、明確個案界定以及提出理論主張。這三大步驟是個案研究設計的基礎,也是評判其他步驟合理性與適切性的前提。據統計,有24篇論文(42.9%)能在這三個分標準上全部達標。除1篇論文外,其餘31篇論文(55.4%)也能在其中一項或兩項分標準上達標。其中,個案界定的達標率最高,共53篇(94.6%)。筆者發現,大部分論文(40篇,71.4%)能明確提出研究問題,並通過個案研究去研究某個特定現象, 並回答「怎麼樣」和「為什麼」的研究問題。這些研究問題有的涉及教師在師生關係情境中作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及方式,有的涉及新手教師是怎樣教學及其教學行為與所學教學原則的吻合度及成因,有的涉及大學英語寫作教師的教材觀及其影響因素。這些研究問題雖然主題不一,但都與研究目的相匹配。 

在40篇提出研究問題的論文中,筆者也發現有7篇論文的研究問題可能更適合採用其他研究方法來回答。例如,如果想了解教師群體的總體看法而非個人的獨特見解時,如「教師感到受益最多的活動是什麼?教師認為最有效的研修方式是什麼?」,則採用調查和檔案研究等方法可能會收集到更全面、更豐富的回答。如果研究問題是對於過往事件的考量,如「傳統中的教師學習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則可能更適合採用以歷史研究法為主、個案證據佐證為輔的方法。

第二個分標準中界定個案分析單元是個案研究的基礎,因為個案的選取對其研究結果有直接影響。絕大多數論文都能夠清晰地界定出個案分析單元。這些論文都採用了目的性抽樣,選取了多樣化且信息豐富的個案對象,這有利於個案研究得到充分翔實的數據。在這些明確個案界定的論文中,有4篇論文詳細地描述了抽樣過程和標準,這有助於提高研究設計的透明度。例如,陳芳、王薔明確交代了強度抽樣一組教師群體的原因;顧佩婭根據 「最大變異」策略,從符合條件的25名教師中篩選出在年齡、性別、學歷、教齡、教學單位等方面各不相同的9名教師作為個案對象。這些詳述抽樣過程和標準的做法,是提高研究設計透明度的有效途徑,值得借鑑與學習。

第三個分標準是關於理論主張的提出,用於引導研究者關注理論範圍之內的問題,這使得個案研究有線索可循,有助於有效地討論研究結果。有38篇論文(67.9%) 明確提出了理論主張。如鄭新民為了探究大學英語教師的認知問題,藉助「認知 情景和認知對象的交互作用對個人活動產生影響」這一理論主張,開展數據收集活動,其中包括觀察教師課堂教學(個人活動),訪談教師對教學的設想(個人認知)以及收集教師教學筆記、教案等相關教學文件(個人認知和活動)。論文的研究主張可以在研究結果的報告中加以呈現,作為研究結果理論貢獻的一部分。這些理論也為研究本身提供一個詳細完整的藍圖(徐碧美,2004),同時也體現了其研究工作的理論水平。

3.2.2 數據收集方法分析 

數據收集是決定個案研究成敗的重要一環。案例研究中最常見的數據來源有六種,分別是文件、檔案記錄、訪談、直接觀察、參與性觀察和實物證據。表2呈現了樣本論文在數據收集方法上的分布情況。其中,訪談(包括結構式、半結構式和開放式訪談)、觀察(直接觀察和參與性觀察)和問卷調查仍是最主要的數據收集方式。而文件(如日記、筆記、日程、大眾媒體文章、自傳等)和檔案記錄(如公共事業檔案、服務記錄、組織記錄、調查資料)等數據收集手段卻較少使用。另外,問卷調查的廣泛使用也顯示出定量數據在我國外語教學個案研究中的比重,這表明個案研究既包含定性數據又涉及定量數據,在數據收集上有著極大的包容度,也從側面說明個案研究人員在數據收集方法上仍有更多創新和突破的空間。

表2 數據收集方法分布

多數論文(61.7%)的數據收集方法在描述方面均比較清晰透明,獲得的數據也十分豐富。如楊魯新(2010:60)詳細介紹了訪談和課堂觀察的內容、次數以及時長,如「對A、B、C三名教師分別進行了23次(46小時)、17次(34小時)、20次(40小時)的課堂觀察以及7次(5小時)、4次(3小時)、6次(4小時)錄音訪談」。這些具體的數字有助於讀者判斷數據的翔實程度,但也仍有改進的空間,如還可以描述課堂觀察的具體目的、說明課堂觀察使用的數據採集手段(田野日記還是錄像錄音)以及提供訪談的問題提綱等,則數據收集過程將更加具體透明。一部分樣本論文對數據採集的過程說明還不夠詳盡,如有15篇論文(26.8%)未介紹訪談的次數和時長,也有小部分研究未介紹訪談形式(2.4%),或未說明觀察次數及時長(4.8%),或未解釋文獻資料內容的收集方式(2.4%)。

由於個案研究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數據收集方法應與研究目的相匹配。樣本論文中也有不少優秀的範例做到了這一點。如徐錦芬、範玉梅通過教師訪談而非課堂觀察,實現對教師教學動因的解析。楊魯新、高紹芬則恰當地採用課堂觀察深入探究了教師閱讀教學模式。而高強、劉振前則結合問卷和訪談兩種數據收集方法來了解教師教學理念。這些研究都充分運用了最為恰當的數據收集方法達到其研究目的。要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應在數據收集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研究問題是什麼,防止數據收集與研究問題脫節。

3.2.3 數據分析環節解析 

數據分析過程的嚴謹度是考量個案研究質量的基礎。然而由於質性數據分析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研究者通常會基於個人經驗,根據數據類型而採取不同策略。樣本論文中數據分析方法共分為五類,即類屬分析、敘事探究、情景分析、跨個案分析以及定量分析。表3總結了每一種方法的分析過程,並提供了相應的範例論文供讀者參考。

在這些論文中,有30篇論文詳細介紹了數據分析過程,這有助於讀者理解論文的主要發現是如何得到的。從發表年份來看,能詳細介紹數據分析過程的論文既有稍早發表的論文(如劉彩霞等,2011),也有近5年發表的論文(如李四清、陳堅林,2016)。這說明,我國外語教育界在使用個案研究方法時起點較高,並在注重數據分析的規範化和透明度上有較好的沿襲。我們也注意到,有17篇(30.4%)省略了數據分析過程,餘下9篇(16.1%)對數據分析過程介紹不完全,如缺少數據分析具體步驟的描述(7%)、缺乏訪談數據的分析(5%)、未談及研究者之間合作分析步驟(2%)或省略了跨個案對比分析步驟(2%)等。這些數據分析環節的缺失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個案的可信度和規範性。當然,論文發表中篇幅的限制可能是多數論文不能詳述數據分析環節的主要原因,這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彌補。如張潔、周燕等多篇論文都在文末解釋了省略數據收集和分析過程的緣由,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些舉措都有助於提升數據分析過程的透明度,從而提升個案研究的科學性和規範性。

表3 數據分析方法分布及內容

三角驗證是提升個案數據真實性的常用方法之一。它通過多重數據來源之間的對比,消解由某一種研究方法可能帶來的弊端,從而提升整個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如王俊菊通過全面收集六位教師的多重數據,包括自傳、教學反思日誌、課堂觀察、課後訪談、小組座談等,對教師學習這一現象開展全方位、多角度校驗,獲得了可信度較高的研究結果。孫欽美、鄭新民在數據分析階段,邀請更有經驗的研究者加入,與作者一起對編碼的準確性和合理性進行互驗,從而確保分析過程的效度。雖然大多數研究都採用了多重數據來源(73.2%),但真正提及數據間三角驗證的卻寥寥無幾。研究人員可以在今後更靈活廣泛地使用三角驗證,如既可以對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三角驗證,也可以在數據收集者之間進行互相驗證,還可以對不同理論視角進行三角驗證。 

3.2.4 研究結果呈現 

在研究成果的呈現方面,筆者著重考察了56篇論文對個案和研究背景的描述程度及其理論貢獻程度。有14篇論文對研究環境和個案背景進行了「深描」。如熊淑慧根據一位中英文雙語者的自傳性文本,細緻描繪了該學習者的生活和學習背景,凸顯該學習者及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和典型性,為讀者深入理解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有利於提升該研究的遷移性和可推廣度。當然,筆者也注意到,多數論文(48.2%)省略了對研究環境和個案背景的描述,這可能與論文作者對讀者群體背景知識的預估有關。國內期刊論文的讀者多為我國研究和教學機構的工作及學習人員,他們大多是我國外語教育的親身經歷者和實踐者,對論文研究背景比較熟悉,可能也因此略去了「深描」的必要性。

另外在研究結果的理論闡釋上,依賴現有理論框架對研究結果進行驗證或闡釋的有16篇論文(28.6%);另有6篇論文(10.7%)在現有理論基礎上,重新建構出符合該個案的理論框架(李玲、林智中,2018;劉彩霞等,2011;孫欽美、鄭新民,2015;王豔,2011;張雲清等,2017)。這既說明個案研究人員已有一定的理論建構意識,又說明普及個案研究方法在理論建構方面的必要性。

本文回顧了近20年(1998—2018)發表於我國外語類及教育類核心期刊中使用個案研究方法的外語教育類論文共56篇,並從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及結果呈現四個大方面及其屬下的10個分標準對這些論文進行評述。筆者發現,多數論文能明確提出研究問題,選取有代表性的個案,並通過多種數據收集方式收集到信息豐富的數據進行相應的分析,但也還存在數據收集和分析過程闡述不夠詳盡和研究結果缺乏理論建構等問題。這表明,我國外語教育研究類論文基本正確使用了個案研究方法,但在透明度和理論高度方面還可以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為了方便我國外語教育研究者今後使用個案研究方法,筆者根據以上評述的各級標準製作了一個個案研究方法操作流程圖(如圖4所示),供研究人員按圖索驥。基於此圖,筆者對我國外語教育中個案研究方法的使用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在完善研究設計環節,要特別注意提出的研究問題是否適合使用個案研究方法。在界定個案方面,要明確個案與其環境的界限,找準案例並給予詳細介紹。研究初始階段即提出理論或假設,以引導個案研究的整體設計,從而增強研究的規範性和完備性。 

(2)數據來源要儘量多樣化,在廣泛使用訪談和觀察的同時,可以拓展數據搜索渠道,探索更多類型的證據,如採用立體化或多模態證據等。 

(3)在分析多重數據的過程中,應儘可能詳盡且完備地交代整個分析流程;使用三角驗證檢驗數據的可信度,提升研究的內外可靠性。 

(4)注重對個案及背景的深描,並在詳細描述的基礎上使用合適的理論框架對個案進行分析,或提煉出符合研究本身的理論框架,提升研究的理論貢獻和意義。 

個案研究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一樣,有其嚴格的使用規範和獨特的適切範圍,要用好個案研究方法絕非易事。筆者同廣大使用個案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員一樣,在評述中探索學習如何更好地使用及評價個案研究方法。由於筆者水平所限,評述觀點難免掛一漏萬,本文因此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由於搜索中關鍵詞使用的限制,樣本可能未能窮盡我國外語教育中使用過個案研究方法的論文(如題目未使用個案字樣,而實則是個案研究的論文)。其次,本文所制定的評價標準主要參照了西方學者所建立的個案研究方法體系,未能充分考慮到我國國情。今後的評述標準應既吸取西方研究的精華,也要立足國情,衍生出適合國情的評價標準。

圖4 個案研究操作流程圖

筆者希望能借本文拋磚引玉,引發相關研究人員深入討論如何在外語教育研究中完善個案研究方法,並通過學界共同的探索和實踐,更好地掌握這一科學而嚴謹的研究方法,從而獲得更加合理而審慎的研究結果服務於我國外語教育和研究。

作者簡介

原文標題:個案研究方法在我國外語教育研究中的使用情況評述——以近20年(1998—2018)發表的核心期刊論文為例

文獻來源:《中國外語》2020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一種新的個案研究方法:比較個案研究
    這篇是一種新的思路和看法,比較個案研究。將個案研究進行水平視角、垂直視角和橫向遷移視角去進行解讀。文章第一部分介紹了比較個案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紹了一個如何用比個案研究的案例。我讀來最大的感受就是論文寫作的「時空觀」吧。宏觀視角下的微觀案例研究,看到一個現象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是如何進行解讀。歡迎各位讀者在評論區共同探討。
  • 內容分析法 | 內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本研究在釐清這些誤區的基礎之上,重新梳理了內容分析法的方法論文獻。同時,針對公共管理的學科特色,本文提出了內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進行應用的前景與注意事項。【關鍵詞】研究方法;內容分析;科學方法;公共行政一、導言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通過對「內容」的分析以獲得結論的一種研究手段。
  • 幼兒園教學日記:淺談幼兒園的個案研究
    如何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裡能面對所有的孩子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我認為,開展教育個案研究無疑是一件有效的事。   教育個案研究是指教師將教育工作中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全過程記錄下來,寫成「教育案例」,然後圍繞案例中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學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形成相關研究報告的過程。
  • 小課題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法┃小課題研究方法專題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 2018年4月28日┃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之個案研究法
    教育科研方法之個案研究法徐冰鷗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一、什麼是個案研究「個案」通常又被稱為「案例」, 是指具有某種代表意義及特定範圍的具體對象個案研究資料的搜集方法相當多元, 為了搜集到更多的個案資料, 從多角度把握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 就必須結合教育觀察、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教育實驗、教育與心理測量、實物分析以及整理查閱文件、檔案記錄等多種研究方法, 綜合行動研究法、敘事研究法等各種研究手段。注重分析的科學性。
  • 案例研究法在教育課題中的應用
    定性研究方法包括人種學研究、民族志研究、現象學研究、案例研究、紮根理論、批判性研究、歷史研究等。其中案例研究法是一個對於教師來說教容易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一、案例研究及其要素案例研究(Case Study)也叫做個案研究,是質性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它的主要特點是注重對某一現象的具體實例(即個案)進行細緻的研究,而不重視將研究成果推廣。
  • 個案研究法研究述評
    之後,研究者對定量研究的熱情開始有所減弱,對個別教育現象進行深描的個案研究則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睞。個案研究(CaseStudy),又稱案例研究或個案研究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法國社會學領域,法國社會學家利普雷對工人階級的家庭狀況進行研究,他發展出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個案研究方法。
  • 作為質的研究方法之一的個案研究法的發展
    從個案研究方法的產生來看,它早先被用於罪犯學、工業社會學和社區研究中,在心理學及精神醫學方面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中主要用於兒童發展和教育社會學領域的研究,以研究特殊的對象,如適應不良的學生、或是問題青少年為主。近年來,這種強調自然觀察、深人透徹地關注個例的研究傳統已經涉獵到教育研究的其他領域,尤其是對教育發展計劃的評價上。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在質性研究方法中,主要介紹常用的三種研究方法,分別是:現象學(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以及個案研究(case study)。最後,筆者為大家附上了幾本基於質性研究方法的社會學書籍推薦。
  •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評
    ⑤  根據羅伯特·K.殷的理論,案例研究類型主要有四種:單案例研究、整體性案例研究與嵌入性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整體性多案例研究與嵌入性多案例研究(羅伯特·K·殷,2004)。也有學者認為「單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研究中使用案例數量差別,而不存在本質上的差別。」
  • 傳播研究方法大總結(內附內容分析法操作範例)
    室內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室外實驗法並成為「實驗法」);懷特與盧因研究把關人時採用的個案研究法等等。定量研究操作的是事實體系,定性研究操作的是概念體系,這是由研究者使用的分析機器所中介決定的。量化分析的中介是數字以及數字之間的相對關係;而質化分析的中介是人類語言表達出的每日經驗的概念,將人們帶到一個更細緻的脈絡中。但在本質上,所有的理論又都是質化的。現今的傳播研究中,學者們往往將定量研究方法與定性研究方法綜合起來使用。
  • 論文中「文獻研究法」不是研究方法,你怎麼看?
    而在論文中,其中有一部分是研究方法。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領域,不同方法偏好,使用的方法自然也不同。不過,你有沒有注意到,無論使用何種方法,有一個叫「文獻研究法」的方法經常被不約而同提到?它被使用的次數不一定是最多的,但它幾乎進入到所有學科和領域,各個專業的學生和老師都時常見到它。我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在下筆之時,竟然也寫過它。
  • 本科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內容
    如何在論文中恰當的選用研究方法呢?下面為大家詳細分析。一、本科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內容?1、調查法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 教育研究生論文研究方法(12種研究方法介紹)
    那麼,教育研究生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一、教育研究生論文研究方法  1、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  歸納就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原理;演繹則是從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個別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
  •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的抽樣邏輯
    個案研究方法是國內社會學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同時又是對其反思得最少的方法之一。這麼說的理由有二:第一,國內有關個案研究方法的研究論著數目極少;第二,那些運用個案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論著,對個案研究法的反思也很不充分。對個案研究方法的反思的缺乏,導致一些學者混淆了個案研究方法與問卷調查法的不同邏輯,常常不適當地生搬硬套問卷調查法的邏輯和評價標準來評價個案研究。其中,最常混淆的地方之一便是抽樣邏輯。
  • 幼兒教育個案研究方法指導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教育個案研究方法指導   一、什麼是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對一個有著特定範圍的現象(如一個機構、一種課程、一個人
  •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基本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那究竟這門學科具體要學習哪些內容呢?我們來共同看一下。光組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研究內容傳統的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其研究內容多側重於學前兒童的肌體本身以及託幼機構的教育環境與學前兒童身體發育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 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
    二、定量研究方法    定義:又被稱為量化研究或實證研究,主要是在大量量化的事實基礎上,深度闡釋和預測研究對象,根據一定的邏輯關係提出其理論觀點。其步驟為:確立研究對象——確定研究方法——搜集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其主要方法有:抽樣調查法、實地調查法、內容分析法、實驗法和個案研究法。
  •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的應用比較
    2015-10-08 王建政 中國管理研究【IACMR】中國管理研究【IACMR】隨著近年來基層教師參加教育科研的人數和學校教育研究課題數量的劇增,我們發現許多課題研究的方案中存在一個嚴重的通病:在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選用」內容中,簡單套用某一「方法」(如「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很少將研究目標、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在此基礎上選擇並描述所採用的方法。
  •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的應用比較
    ,我們發現許多課題研究的方案中存在一個嚴重的通病:在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選用」內容中,簡單套用某一「方法」(如「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很少將研究目標、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在此基礎上選擇並描述所採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