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女人,別把自己往牆角裡逼

2020-11-06 夢在指尖遊走

不知道你留意了沒有,今年的社會新聞裡總會看到若干個悲傷地消息:小學生因寫不完作文而飛身躍出自家陽臺、大學研究生擔心無法按時畢業就把自己掛在了實驗室,告別這個世界……

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我都在震驚之餘,感到困惑: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現在的孩子們都怎麼了?

直到最近讀到這本書,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我才恍然大悟,我們可能都錯在了這一點,無論大人、孩子,都無一例外。


當你的人生濃縮為一件事,這件事一旦出了偏差,你的整個人生就完了。

我們慣常都認為「不瘋魔,不成活」。

連近年來大熱的匠人精神都崇尚:一輩子,專心只做一件事

所以,當孩子出生以後,我們自然而然地把成為「完美媽媽」,當成畢生目標去努力。


同時,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也理所當然要求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


可結果呢?

「完美媽媽」什麼樣?

「完美」意味著100%,百分之百的投入、百分之百的做好,不出現絲毫差錯。

意味著24小時投入到孩子的養育當中,孩子醒了,你得餵、你得哄、你得帶;孩子睡了,你還不能睡,洗衣服、收屋子、清理玩具、準備家人的一日三餐。

日復一日地陷入無窮無盡的家事中,拖著產後虛弱的身子、克制著因嚴重睡眠不足而易怒的情緒、強撐著因激素變化而導致的、無處發洩的焦慮和疲憊……


當你有一天撐不住了,你向家人尋求幫助:


老公可能嫌麻煩、也可能真的忙,躲去公司加班,而真實情況,你根本無從得知。


婆婆也可能會冷嘲熱諷道:我們那時候可都是自己帶孩子,哪有老人幫忙的?一邊帶孩子,一邊還得去廠裡上夜班,可沒你這麼嬌氣……

就算遇到個通情達理、願意分擔的好婆婆,你依然會因為麻煩了別人而時常感覺虧欠。

因為潛意識裡,你把「完美媽媽」當成己任,一旦做不到就開始質疑自己:


帶孩子不就是媽媽天經地義該做的事嗎?


份內的事都做不好,還有什麼臉去請人家幫忙?


以至於下次瀕臨崩潰前,你還是寧可自己強撐,也不願低頭求人。

更糟的是,有天你發現,即便你累到精神崩潰,依然止不住孩子的哭泣;就算你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時間,孩子還是有可能頭疼腦熱、腹瀉發燒……旁人開始責怪你,帶個孩子都帶不好;就連你自己都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沒用?


就算累到半死、即使拼盡全力,也像個傻子一樣的付出卻得不到任何肯定。然後心裡的某個地方開始一點一點碎裂,自信心崩了一地。


當年你信誓旦旦地想:我要做個「完美媽媽」。可面對現實,你卻只能「打碎牙往肚裡咽」,因為根本得不到理解。

你生生把自己逼進「全職媽媽」的死胡同,生命的縫隙全被孩子、家事塞滿。

突然某天,你發現自己時常精神恍惚、為一點小事就哭泣、睡眠質量差、總是的忍不住發火罵孩子,之後又開始悔恨、自責、內疚,直到抑鬱。

正像《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書中說:

當你的人生濃縮為一件事,而這件事一旦出現了偏差,那你就會覺得自己的整個人生都毀了。



還記得南昌地鐵站那位媽媽嗎?

因為孩子玩丟了5元的地鐵票,就對兒子大打出手。

網友們紛紛質疑:至於嗎?多大點兒事啊?

可當媽媽說出自己一個月才掙900塊,孩子一個月撫養費就要1000,可他爸從來沒給過一分錢時,大家都沉默了。


當一個人僅有這唯一的收入時,真的至於。

再看看作者書中的描繪,你也許更能感同身受——

回想一下你剛生完孩子坐月子時,是不是覺得暗無天日、人生灰暗?仿佛人生的意義只剩下餵奶、拍嗝、哄睡、換尿布了。

我曾見過有新手媽媽因為寶寶的一次排便和以前不一樣,就覺得自己很失敗而號啕大哭。

乍一看,你會覺得:至於嗎,不就一次便便的事?

其實這並不是便便的事,而是她的價值感在那個瞬間喪失了。


但實際情況卻是: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

只有寶媽被周圍的人很好地幫助和支持,她們才能提供給寶寶最好的愛與照顧。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


只是隨著價值感一點一滴的喪失,被逼進牆角的弱者,從來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個人價值感的喪失,有多可怕?

我突然就理解了——

為什麼小學生作業做不完,就要跳窗戶?

看看孩子留下的字條,歪歪扭扭的寫著:「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一個小學生,大好青春都還沒開始,能幹過多少事?怎麼就「幹什麼都不行」了呢?


也許「寫作業」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充滿自卑感的話語,又似乎在提醒我們,她多渴求媽媽和老師,能夠給自己多一點肯定、一點鼓勵、一點支持和一點理解。

是不是像極了前文那個「牆角裡的自己」?


她縱身一躍,是對自己的失望?還是對現實的絕望?抑或是種解脫?


為什麼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無法按時畢業,就一掛解千愁?

他還只是「可能」無法按時畢業,或許都還有翻盤的餘地,他就那麼心灰意冷、決絕把自己了斷在了實驗室裡?

考研三年,熬夜做實驗,一次次的改數據,一次次地寫論文,三年,他何嘗不努力。但結果呢?

當人生只有一種價值標準的時候,一旦這個標準達不到,他就會否定掉自己的整個人生。


正如王小波說過的: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或許他只是怒了、累了、鑽牛角尖了,所以就煩了、倦了,拋下一切、毫無眷戀地離開了。

但其實推遲畢業又怎樣?不是還有考公務員這種第二選擇嗎?

哪怕公務員也考不上,就以一個大學本科生的文憑,也不至於找不到工作吧?

更何況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那些月入過萬的主播,有幾個學歷高的?

寫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上班做個公務員也不開心,就利用業餘時間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就靠寫作一書成名了嗎?

說白了,這個世界只要想得開,哪哪兒都是出路。只要你心態不崩,生活照舊;而一旦個人價值感沒了,心態隨時都有可能崩掉。


看到過智者的一句話說:

一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強大的根源在於:一件事情就算搞得再砸,我其它的事兒還有機會。

換句話說:

人生需要有多種不同的價值維度評價,有多種不同的價值感的來源。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裡就寫到——

大多數新手媽媽的怪圈是:一開始想做個好媽媽,於是努力克制自己,導致情緒積壓更甚,最後出現極端的情況,要麼變成一個什麼也不管的潑婦,要麼變成一個事事操勞的怨婦。

女性朋友們一定要想起楚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經歷怎樣的人生。

當孩子不再是你生活的全部時,你和孩子的相處才會達到一個很舒服的狀態。


那該怎麼做?

這個世界本就不存在什麼100%正確的「標準答案」,每個人身處的環境和時期也不盡相同,更不會有「萬人一方」、即刻生效的靈丹妙藥了。

我雖然無法告訴你具體該怎麼做,但我極力推薦這本書《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給你去讀、去思考,獲得啟發,從而去規劃出一條讓自己一生無悔的道路。


如果你還未踏入婚姻,我建議你讀它——

你會從書中提前了解到婚姻裡真實的家庭關係、以及你將可能面對的各種人際挑戰。


該跟什麼樣的人步入婚姻?答案會在你心中逐漸清晰。

如果你已婚未育,我建議你讀它——

為了迎接孩子的到來,你需要做好怎樣充分的準備?你的職業規劃該如何應對挑戰?為了給寶寶一個更好的「起點」,你需要做些什麼?


它都會在書中的故事裡,給你一個過來人的中肯建議。

如果你是準媽媽、或已婚已育,我都強烈建議你讀它——

生育前後女性身體和心理的細微變化,以及隨之帶來的家庭影響、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



這本書不會給你講大道理,它只會通過生活裡或有趣、或悲傷的一個個鮮活故事,讓你自己想明白,曾經那些怎麼也沒搞懂的真道理、或假名言。


比如,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許多人認為一定要逼迫孩子吃很多「苦」,才能成功。但可能長大了你才明白,練習球技的辛苦和心理上的痛苦,根本不是一回事。

身體吃苦,可以鍛鍊意志力;但假如心裡吃了很多痛苦,可能孩子的整個人生都沒辦法真正理解幸福、擁抱幸福。


再比如,我們常說:「父母在,不遠遊。」

但你想想,人的本能就是去探索、去發現新的事物。而只有受了重傷的鳥才無法飛離巢穴,就像心靈被「愛」和「親情」捆綁的成年人,他們把自己的世界限制在井口那麼大。

如果父母沒有離開山溝溝,又哪來我們今天城市的現代生活?那到了我們這一代,就該停止探索世界的腳步,偎縮在現在的城市,而不去探求更廣闊的天地和世界嗎?


正像本書的作者縱藝,筆名「可可的粽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所說的:

沒有哪種教育理念是可以不經思考就直接照搬使用的。

不斷地學習,不斷育兒即育己,只有當我們自己先穩定下來,打開心裡的結,才能給孩子提供更高質量的愛。


從讀這本書開始,讓我們進入「且學習且進步且享受」的人生新軌道吧。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圖片即可下單購買,全新正版包郵到家。迷茫困惑的問題,相信你都能通過閱讀,找到方向、找到答案,一起開心閱讀吧!


(我是@夢在指尖遊走 伴你塵世繁華,陪你共讀好書。若文章能給你帶來思考與價值,倍感榮幸。)

相關焦點

  • 全職媽媽: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這是我最近看兩本書《孩子:挑戰》《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的最大感觸。所以,男人啊,不是出一顆種子以後就不管事的,發芽,成長,都需要花精力花心思灌溉的。她在《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中,告訴我們如何打造良好的家庭關係,徹底改變「甩手掌柜」終結「喪偶式育兒」的問題。其實很多家長一談到親子關係時,大多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孩子的身上,從而忽略了自身的問題。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現在養孩子,心理健康是剛需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是由天地出版社發行的一本關於親子·家教的書籍,書裡的案例,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你會在這些事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別用老觀念,老習慣來養孩子,棍棒底下出的不一定是孝子。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對的,我贊同
    1、媽媽們的日常狀態 朋友圈裡,看著朋友小宏發的動態,她成為寶媽有一段時間了,經常可以看到她在朋友圈裡曬自拍,當然是娃跟她的自拍,然後再配上一段文字,類似於帶孩子的辛苦只有媽媽知道,媽媽自己能理解之類的話。
  • 合格的丈夫,應從理解妻子開始: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為此,我甚至自己偷偷學習,設身處地把自己站在妻子的角度去理解,可有時候,妻子的暴躁還是讓我有些難以忍受。直到最近看了這本《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才更清晰地了解到,應該如何正確解讀一個全職太太的心理。「全職媽媽從來都不是『鐵血真漢子』」、「產後抑鬱怎麼辦」、「比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家長的心理健康」,等等,這些書中的知識點,都成為了汲汲而取的養分。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謹慎「烏拉那拉」式親子關係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終於看完了《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關於親子關係的第二章,作者縱藝基於一位心理諮詢師、知名母嬰博主以及寶媽的身份,講述了她自己在工作生涯、育兒生涯所看見、所聽見、所親身經歷的在親子關係上存在的21個問題,或者說是21個誤區。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母性不是女性天然本能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母性不是女人天然本能,帶娃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業。傳統意識裡,母性是女人天然的能力,而實際上,母性是女人生完孩子以後被動養成的。全職媽媽歷來被社會所忽視,男性也時常會低估帶孩子的辛苦程度,他們甚至覺得做家庭主婦是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育人不如先育己
    但是我們卻從根本上就錯了,因為照顧孩子,從來就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對於全職媽媽來說,因為要在家帶孩子,無法出去工作,靠著孩子爸爸一個人掙錢養家,從此也就慢慢失去了自我。認為一個人照顧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兒。全職媽媽厲來被社會所忽視,男性也時常會低估帶孩子的辛苦程度,他們甚至覺得做家庭主婦是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所以,對全職媽媽來說最可怕的不是身心俱疲,而是累死累活卻無人關心。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為什麼你帶孩子如此痛苦
    這幾天在看《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自序的小標題就讓人特別有感觸:養孩子,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孩子感冒了,婆婆說,晚上你別睡覺太死,孩子踢被都不知道,孩子磕著碰著時,老公說,別總盯著你那破手機,對孩子也上點心……那個婚前時時刻刻把你放在第一位呵護的男人,結婚生子後馬上就像變了一個人,孩子和他媽,往往成了最重要的存在,而整日累死累活,甚至已經焦慮到快抑鬱的女人,他卻選擇性視而不見。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去直視全職媽媽真實的血與淚
    ,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說實話最初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作者不是記憶中的知名作家,曾一度懷疑這本書的內容質量,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從閱讀作者寫的自序開始,便打消了心中原有的質疑。這個問題,作者縱藝在《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一書中也給予了解答:曾經信息流通不如當前發達,當時因為產後抑鬱而自殺的人的經歷無法傳播到眾人的耳邊;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產婦還需要面對其他眾多生存問題的困擾,所以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還患有產後抑鬱。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新手媽媽自我成長指導全書
    作為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我每天被熊孩子氣的想打人,因此特別想找一本書,可以告訴我如何應對一團糟的家庭,怎麼樣不被自己的孩子氣死。可是市面上的書,要麼理論偏多,要麼就是針對孩子上學的問題,總沒有一本可以切中我的要害,直到看到這本《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三個原因讓我喜歡這本書
    ,養孩子一事,一直是離我很遙遠的。儘管,家裡的三個外甥也是我看著長大的,但畢竟不是我親自生養,所以我仍然不能體會當母親的那種快樂與艱辛。看到這本《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也是一種緣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親身的經歷,她才能在書裡寫出那麼多的真情實感,並把自己的經驗介紹給準備當媽媽或者剛剛當媽媽的女性朋友。因為有親身的經歷,那些話語才能一句一句切中要害,就如讀者自己遇到的問題一樣真實。
  • 孩子是女人生的,切不可把養育孩子的事,捆綁在一個女人身上
    傳統的中國家庭,正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 造就了這種錯誤的分工,形成了 把養孩子視為女人一個人的事,孩子的成長如何?教育如何?也習慣性地視為與女人密切相關,這是錯誤的觀點,是對女人的偏見,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然而這種分工和觀點,多少年來,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卻一直在繼續。
  • 大學教授說:母性不是女人的天然本能,帶娃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業
    前言最近讀了一本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書,作者縱藝,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育兒的一本書,這本書也是教每一位寶媽怎麼去愛護自己,怎麼去處理家庭關係,還有夫妻關係的一本書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感觸和如何實現自我成長的方法
  • 女人別捨不得,男人這3句話,是在逼你主動提分手!
    或許這樣自己就不會那麼心痛。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準備跟你分手的男人,是一定會讓你主動提出分手的。隨後不管你怎麼挽回,都沒有絲毫可能性。因為不是你真的想分,而是他逼著你提的。」很多男人都會這樣,不願意背負一個對感情不忠誠的罵名,即使在分手的時候,也不願意承擔責任。這樣的男人,帶給女人的,其實只有傷害和眼淚。
  • 真正讓男人仰慕,女人欽佩的,是那些富養自己的女人
    你的氣質裡,藏著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一個真正懂得富養自己的女人,舉手投足間洋溢著自信優雅的氣質,精神世界充實富足,遇事淡定從容,內心從未覺得慌亂。一個懂得富養自己的女人,讓男人發自內心的仰慕,也讓女人欽佩不已。這裡的「富養」並不指物質生活的滿足,而是對精神生活層次的追求。真正懂得富養自己的女人,並不一門心思追求浮華的東西,一身大牌,讓自己看起來珠光寶氣。而是用知識和愛好來填充乏味的生活,和普通人不一樣,她們有著高瞻遠矚的眼界,遇事會處事不驚,淡定從容。
  • 女人強勢怎麼了?強勢的女人大多是被生活逼出來的
    這位成功女性在視頻中如是描述:女人在外面哪怕你能獨當一面,但是回到家一定要溫柔似水,說話應當和顏悅色,而不是大喊大叫。在家裡對老公孩子一定要溫柔,這樣才有利於家庭建設。聽起來好像沒毛病對吧?其實只要拋開字面的邏輯往真實生活裡看上一眼,上面的話都是屁話!回家大聲說話就是強勢了嗎?
  • 聽說自己深愛的女人就要嫁給別人了,他著急的坐上飛機就往家趕
    本想著逼走了前兒媳就能給兒子大勇找一個門當戶對的自己滿意的好兒媳,可兒子大勇自從離婚後就像變了一個人,成天不是煙不離手就是酒不離口,再不就是坐了麻將桌上下不來。馮大媽看著兒子日漸墮落也犯愁,到處託人給兒子介紹對象,可每次都被兒子怒懟回來。
  • 「為了孩子能承受一切」:女人別逼迫自己堅強,愛的得體才是智慧
    常聽人說:「為女則弱,為母則剛」,也時常有人會為此感動,可是我卻覺得,「為母則剛」的女人,更多的是被生活逼出來的無奈和堅強。01朋友去年剛生完二寶,大寶才四歲,為了照看兩個孩子,她回家做了全職媽媽。可即使她每天不用工作,兩個孩子仍然讓她忙得像個陀螺。
  • 女人坐月子,聽到這幾句話情緒會瞬間崩潰,家人可別往槍口上撞
    再說了,產後沒奶或奶水少,又不是女人自己能控制的,動不動被說女人也很委屈很抓狂好嗎?而且,寶寶哭不都是因為吃不飽,他可能愛哭、拉了尿了、熱了,幹嘛都怪在女人產後奶水少上呢?所以,建議家人不要動不動就抱怨產婦奶水少,那真是往槍口上撞。「不就帶個孩子嘛,至於那麼矯情?」
  • 女人到中年,逼自己養成這些好習慣,餘生會很幸福
    歲月從來不敗美人,越自律的女人越自由,想要餘生過得舒心,就必須逼自己養成這些習慣,好好活自己,只有靠自己不斷成長的人生,才足夠自由,足夠幸福。女人到了中年,不要再糾結愛與不愛了,踏實地做自己吧。中年女人就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狀態和境界,好好去享受生活,去豐富自己,不再糾結愛與不愛,你只做最好的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心,經濟上也獨立,孩子也照顧的很好,至於男人變不變化,還愛不愛你,那就看他自己的福氣了,你也不必費勁心思的去掌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