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留意了沒有,今年的社會新聞裡總會看到若干個悲傷地消息:小學生因寫不完作文而飛身躍出自家陽臺、大學研究生擔心無法按時畢業就把自己掛在了實驗室,告別這個世界……
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我都在震驚之餘,感到困惑: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現在的孩子們都怎麼了?
直到最近讀到這本書,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我才恍然大悟,我們可能都錯在了這一點,無論大人、孩子,都無一例外。
我們慣常都認為「不瘋魔,不成活」。
連近年來大熱的匠人精神都崇尚:一輩子,專心只做一件事。
所以,當孩子出生以後,我們自然而然地把成為「完美媽媽」,當成畢生目標去努力。
同時,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也理所當然的要求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
可結果呢?
「完美媽媽」什麼樣?
「完美」意味著100%,百分之百的投入、百分之百的做好,不出現絲毫差錯。
意味著24小時投入到孩子的養育當中,孩子醒了,你得餵、你得哄、你得帶;孩子睡了,你還不能睡,洗衣服、收屋子、清理玩具、準備家人的一日三餐。
日復一日地陷入無窮無盡的家事中,拖著產後虛弱的身子、克制著因嚴重睡眠不足而易怒的情緒、強撐著因激素變化而導致的、無處發洩的焦慮和疲憊……
當你有一天撐不住了,你向家人尋求幫助:
老公可能嫌麻煩、也可能真的忙,躲去公司加班,而真實情況,你根本無從得知。
婆婆也可能會冷嘲熱諷道:我們那時候可都是自己帶孩子,哪有老人幫忙的?一邊帶孩子,一邊還得去廠裡上夜班,可沒你這麼嬌氣……
就算遇到個通情達理、願意分擔的好婆婆,你依然會因為麻煩了別人而時常感覺虧欠。
因為潛意識裡,你把「完美媽媽」當成己任,一旦做不到就開始質疑自己:
帶孩子不就是媽媽天經地義該做的事嗎?
份內的事都做不好,還有什麼臉去請人家幫忙?
以至於下次瀕臨崩潰前,你還是寧可自己強撐,也不願低頭求人。
更糟的是,有天你發現,即便你累到精神崩潰,依然止不住孩子的哭泣;就算你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時間,孩子還是有可能頭疼腦熱、腹瀉發燒……旁人開始責怪你,帶個孩子都帶不好;就連你自己都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沒用?
就算累到半死、即使拼盡全力,也像個傻子一樣的付出卻得不到任何肯定。然後心裡的某個地方開始一點一點碎裂,自信心崩了一地。
當年你信誓旦旦地想:我要做個「完美媽媽」。可面對現實,你卻只能「打碎牙往肚裡咽」,因為根本得不到理解。
你生生把自己逼進「全職媽媽」的死胡同,生命的縫隙全被孩子、家事塞滿。
突然某天,你發現自己時常精神恍惚、為一點小事就哭泣、睡眠質量差、總是的忍不住發火罵孩子,之後又開始悔恨、自責、內疚,直到抑鬱。
正像《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書中說:
當你的人生濃縮為一件事,而這件事一旦出現了偏差,那你就會覺得自己的整個人生都毀了。
還記得南昌地鐵站那位媽媽嗎?
因為孩子玩丟了5元的地鐵票,就對兒子大打出手。
網友們紛紛質疑:至於嗎?多大點兒事啊?
可當媽媽說出自己一個月才掙900塊,孩子一個月撫養費就要1000,可他爸從來沒給過一分錢時,大家都沉默了。
當一個人僅有這唯一的收入時,真的至於。
再看看作者書中的描繪,你也許更能感同身受——
回想一下你剛生完孩子坐月子時,是不是覺得暗無天日、人生灰暗?仿佛人生的意義只剩下餵奶、拍嗝、哄睡、換尿布了。
我曾見過有新手媽媽因為寶寶的一次排便和以前不一樣,就覺得自己很失敗而號啕大哭。
乍一看,你會覺得:至於嗎,不就一次便便的事?
其實這並不是便便的事,而是她的價值感在那個瞬間喪失了。
但實際情況卻是: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
只有寶媽被周圍的人很好地幫助和支持,她們才能提供給寶寶最好的愛與照顧。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
只是隨著價值感一點一滴的喪失,被逼進牆角的弱者,從來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我突然就理解了——
為什麼小學生作業做不完,就要跳窗戶?
看看孩子留下的字條,歪歪扭扭的寫著:「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一個小學生,大好青春都還沒開始,能幹過多少事?怎麼就「幹什麼都不行」了呢?
也許「寫作業」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充滿自卑感的話語,又似乎在提醒我們,她多渴求媽媽和老師,能夠給自己多一點肯定、一點鼓勵、一點支持和一點理解。
是不是像極了前文那個「牆角裡的自己」?
她縱身一躍,是對自己的失望?還是對現實的絕望?抑或是種解脫?
為什麼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無法按時畢業,就一掛解千愁?
他還只是「可能」無法按時畢業,或許都還有翻盤的餘地,他就那麼心灰意冷、決絕把自己了斷在了實驗室裡?
考研三年,熬夜做實驗,一次次的改數據,一次次地寫論文,三年,他何嘗不努力。但結果呢?
當人生只有一種價值標準的時候,一旦這個標準達不到,他就會否定掉自己的整個人生。
正如王小波說過的: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或許他只是怒了、累了、鑽牛角尖了,所以就煩了、倦了,拋下一切、毫無眷戀地離開了。
但其實推遲畢業又怎樣?不是還有考公務員這種第二選擇嗎?
哪怕公務員也考不上,就以一個大學本科生的文憑,也不至於找不到工作吧?
更何況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那些月入過萬的主播,有幾個學歷高的?
寫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上班做個公務員也不開心,就利用業餘時間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就靠寫作一書成名了嗎?
說白了,這個世界只要想得開,哪哪兒都是出路。只要你心態不崩,生活照舊;而一旦個人價值感沒了,心態隨時都有可能崩掉。
看到過智者的一句話說:
一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強大的根源在於:一件事情就算搞得再砸,我其它的事兒還有機會。
換句話說:
人生需要有多種不同的價值維度評價,有多種不同的價值感的來源。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裡就寫到——
大多數新手媽媽的怪圈是:一開始想做個好媽媽,於是努力克制自己,導致情緒積壓更甚,最後出現極端的情況,要麼變成一個什麼也不管的潑婦,要麼變成一個事事操勞的怨婦。
女性朋友們一定要想起楚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經歷怎樣的人生。
當孩子不再是你生活的全部時,你和孩子的相處才會達到一個很舒服的狀態。
那該怎麼做?
這個世界本就不存在什麼100%正確的「標準答案」,每個人身處的環境和時期也不盡相同,更不會有「萬人一方」、即刻生效的靈丹妙藥了。
我雖然無法告訴你具體該怎麼做,但我極力推薦這本書《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給你去讀、去思考,獲得啟發,從而去規劃出一條讓自己一生無悔的道路。
如果你還未踏入婚姻,我建議你讀它——
你會從書中提前了解到婚姻裡真實的家庭關係、以及你將可能面對的各種人際挑戰。
該跟什麼樣的人步入婚姻?答案會在你心中逐漸清晰。
如果你已婚未育,我建議你讀它——
為了迎接孩子的到來,你需要做好怎樣充分的準備?你的職業規劃該如何應對挑戰?為了給寶寶一個更好的「起點」,你需要做些什麼?
它都會在書中的故事裡,給你一個過來人的中肯建議。
如果你是準媽媽、或已婚已育,我都強烈建議你讀它——
生育前後女性身體和心理的細微變化,以及隨之帶來的家庭影響、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
這本書不會給你講大道理,它只會通過生活裡或有趣、或悲傷的一個個鮮活故事,讓你自己想明白,曾經那些怎麼也沒搞懂的真道理、或假名言。
比如,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許多人認為一定要逼迫孩子吃很多「苦」,才能成功。但可能長大了你才明白,練習球技的辛苦和心理上的痛苦,根本不是一回事。
身體吃苦,可以鍛鍊意志力;但假如心裡吃了很多痛苦,可能孩子的整個人生都沒辦法真正理解幸福、擁抱幸福。
再比如,我們常說:「父母在,不遠遊。」
但你想想,人的本能就是去探索、去發現新的事物。而只有受了重傷的鳥才無法飛離巢穴,就像心靈被「愛」和「親情」捆綁的成年人,他們把自己的世界限制在井口那麼大。
如果父母沒有離開山溝溝,又哪來我們今天城市的現代生活?那到了我們這一代,就該停止探索世界的腳步,偎縮在現在的城市,而不去探求更廣闊的天地和世界嗎?
正像本書的作者縱藝,筆名「可可的粽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所說的:
沒有哪種教育理念是可以不經思考就直接照搬使用的。
不斷地學習,不斷育兒即育己,只有當我們自己先穩定下來,打開心裡的結,才能給孩子提供更高質量的愛。
從讀這本書開始,讓我們進入「且學習且進步且享受」的人生新軌道吧。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圖片即可下單購買,全新正版包郵到家。迷茫困惑的問題,相信你都能通過閱讀,找到方向、找到答案,一起開心閱讀吧!
(我是@夢在指尖遊走 伴你塵世繁華,陪你共讀好書。若文章能給你帶來思考與價值,倍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