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媽媽面臨的輿論壓力要比以前的媽媽大得多。不上班,說你不掙錢;上班了,說你當媽不稱職,就算周圍人足夠包容,很多媽媽心裡也會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和家庭。
於是,越來越多的女性可能是生完孩子,就拖著還沒恢復好的身體去照顧寶寶,還要做家務,缺乏睡眠,個人空間被無限擠壓,缺乏支持和共情,整個人變得易怒卻沒有人理解。
養育孩子是女性一個人的事情麼?
1、媽媽們的日常狀態
朋友圈裡,看著朋友小宏發的動態,她成為寶媽有一段時間了,經常可以看到她在朋友圈裡曬自拍,當然是娃跟她的自拍,然後再配上一段文字,類似於帶孩子的辛苦只有媽媽知道,媽媽自己能理解之類的話。
國慶節放假也是她自己帶著娃搭車回家裡過節,所有的事情自己一手包辦,有時她也會為了老公好不容易下廚一次感到開心,但更多的都是自己帶娃的辛苦歷程。
不止她一個人,幾乎在我朋友圈出現的媽媽都是自己在帶孩子,孩子生病了也是自己請假,半夜三更帶著孩子看病然後照顧孩子,爸爸這個角色很少看見,甚至可能沒有。
我在想,結婚後的生活都是如此規律,固定的嗎?媽媽幾乎就是孩子的第一照顧人,爸爸在孩子的生活裡幾乎缺失,偶爾的幫忙照顧就被誇上天,真是一個好爸爸呀之類的。
其實,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當然,媽媽的作用是最關鍵的,畢竟孩子是自己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對於媽媽的依賴性也比較強,但是家庭的其他成員,也應相應地背負起一些責任,共同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2、丟掉「好媽媽」人設
有沒發現自己在做了媽媽之後,對自己的要求變得很高,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隨著孩子在自己身體裡慢慢長大,自己也會經常暗下決心,等寶寶出生後,我要怎樣怎樣,把自己想像成十項全能,帶娃高手。
因為對自己的期盼很高,時刻想當好一位好媽媽,於是不允許自己鬆懈,你不能有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能對孩子發火,你得時刻保持著對孩子溫柔有耐心,但是你也是一個有情緒的人,一旦你暴露出一點自己的真實情緒,別人就會指責你,這樣對自己的傷害更好。
所以為何不一開始就做好自己呢,不要給自己太高的要求,要知道,帶孩子從身體到心理,都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
例如,帶孩子其實是全天無休的,唯一能放鬆的就是孩子睡著以後,所以媽媽們在辛苦一天,孩子聽話睡著後的那一刻,其實享受的就是自由的那一刻,但是如果孩子還小,那半夜還得起來照顧。
特別是全職媽媽,歷來是被社會忽視的一種全職工作,家裡人也經常會低估了帶孩子的辛苦程度,不但不體諒全職媽媽們,有時在外受氣了還會回家撒自己老婆身上,對全職媽媽來說最可怕的也許不是身心俱疲,而是累死累活卻無人關心。
人無完人,我們無法做到完美,也不需要做到完美,在面對親子關係時,要做到不去追求完美,也許正是這些不完美,才讓我們與孩子間的關係變得獨一無二。
3、正視孩子的需求
在平時與孩子的相處中,你會嚴格控制孩子的各種需求麼?例如,孩子這頓應該吃多少米飯,他該喝多少水,他想要去玩搖搖車而你急著要回家做飯?
在書中《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有提到說,有自主意識的孩子或成年人有時會用拒絕進食或暴飲暴食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再小一點的孩子則是直接的高興就笑,難過就哭,他們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所以,吃,對他們來說,就是真的餓了。
還有的就是垃圾食品,大人們經常會對這些極其敏感,但是你要知道,人類都是有好奇心的,有時你越拒絕提供,孩子就越是想要。與其那樣,還不如放開了給他吃,總有吃膩了的時候。
尊重孩子,孩子並不屬於我們,他也有自主思想,我們能做的就是引導好他,讓他在方向上不會有太大偏差,然後讓他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
養育一個孩子,其實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所以不可能只有媽媽一個人的參與,還應該有著家裡的其他成員,當然,孩子本身也是自己成長路上最大的負責人,只有父母足夠強大,給予孩子足夠的愛,他才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作者縱藝,筆名可可的粽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二胎心理、親子關係等。這是她的一本關於親子育兒關係的書籍,文中還詳細介紹了各種在育兒過程中會遇到的一些問題。人不是生來就是聖人,粽子媽也是在育兒過程中邊琢磨邊思考,育兒即育己,願各位都能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