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對的,我贊同

2020-10-21 易楊烊


現在的媽媽面臨的輿論壓力要比以前的媽媽大得多。不上班,說你不掙錢;上班了,說你當媽不稱職,就算周圍人足夠包容,很多媽媽心裡也會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和家庭。

於是,越來越多的女性可能是生完孩子,就拖著還沒恢復好的身體去照顧寶寶,還要做家務,缺乏睡眠,個人空間被無限擠壓,缺乏支持和共情,整個人變得易怒卻沒有人理解。

養育孩子是女性一個人的事情麼?

1、媽媽們的日常狀態

朋友圈裡,看著朋友小宏發的動態,她成為寶媽有一段時間了,經常可以看到她在朋友圈裡曬自拍,當然是娃跟她的自拍,然後再配上一段文字,類似於帶孩子的辛苦只有媽媽知道,媽媽自己能理解之類的話。

國慶節放假也是她自己帶著娃搭車回家裡過節,所有的事情自己一手包辦,有時她也會為了老公好不容易下廚一次感到開心,但更多的都是自己帶娃的辛苦歷程。

不止她一個人,幾乎在我朋友圈出現的媽媽都是自己在帶孩子,孩子生病了也是自己請假,半夜三更帶著孩子看病然後照顧孩子,爸爸這個角色很少看見,甚至可能沒有。

我在想,結婚後的生活都是如此規律,固定的嗎?媽媽幾乎就是孩子的第一照顧人,爸爸在孩子的生活裡幾乎缺失,偶爾的幫忙照顧就被誇上天,真是一個好爸爸呀之類的。

其實,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當然,媽媽的作用是最關鍵的,畢竟孩子是自己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對於媽媽的依賴性也比較強,但是家庭的其他成員,也應相應地背負起一些責任,共同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2、丟掉「好媽媽」人設

有沒發現自己在做了媽媽之後,對自己的要求變得很高,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隨著孩子在自己身體裡慢慢長大,自己也會經常暗下決心,等寶寶出生後,我要怎樣怎樣,把自己想像成十項全能,帶娃高手。

因為對自己的期盼很高,時刻想當好一位好媽媽,於是不允許自己鬆懈,你不能有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能對孩子發火,你得時刻保持著對孩子溫柔有耐心,但是你也是一個有情緒的人,一旦你暴露出一點自己的真實情緒,別人就會指責你,這樣對自己的傷害更好。


所以為何不一開始就做好自己呢,不要給自己太高的要求,要知道,帶孩子從身體到心理,都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

例如,帶孩子其實是全天無休的,唯一能放鬆的就是孩子睡著以後,所以媽媽們在辛苦一天,孩子聽話睡著後的那一刻,其實享受的就是自由的那一刻,但是如果孩子還小,那半夜還得起來照顧。

特別是全職媽媽,歷來是被社會忽視的一種全職工作,家裡人也經常會低估了帶孩子的辛苦程度,不但不體諒全職媽媽們,有時在外受氣了還會回家撒自己老婆身上,對全職媽媽來說最可怕的也許不是身心俱疲,而是累死累活卻無人關心。

人無完人,我們無法做到完美,也不需要做到完美,在面對親子關係時,要做到不去追求完美,也許正是這些不完美,才讓我們與孩子間的關係變得獨一無二。

3、正視孩子的需求

在平時與孩子的相處中,你會嚴格控制孩子的各種需求麼?例如,孩子這頓應該吃多少米飯,他該喝多少水,他想要去玩搖搖車而你急著要回家做飯?

在書中《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有提到說,有自主意識的孩子或成年人有時會用拒絕進食或暴飲暴食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再小一點的孩子則是直接的高興就笑,難過就哭,他們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所以,吃,對他們來說,就是真的餓了。


還有的就是垃圾食品,大人們經常會對這些極其敏感,但是你要知道,人類都是有好奇心的,有時你越拒絕提供,孩子就越是想要。與其那樣,還不如放開了給他吃,總有吃膩了的時候。

尊重孩子,孩子並不屬於我們,他也有自主思想,我們能做的就是引導好他,讓他在方向上不會有太大偏差,然後讓他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

養育一個孩子,其實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所以不可能只有媽媽一個人的參與,還應該有著家裡的其他成員,當然,孩子本身也是自己成長路上最大的負責人,只有父母足夠強大,給予孩子足夠的愛,他才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作者縱藝,筆名可可的粽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二胎心理、親子關係等。這是她的一本關於親子育兒關係的書籍,文中還詳細介紹了各種在育兒過程中會遇到的一些問題。人不是生來就是聖人,粽子媽也是在育兒過程中邊琢磨邊思考,育兒即育己,願各位都能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全職媽媽: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這是我最近看兩本書《孩子:挑戰》《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的最大感觸。所以,男人啊,不是出一顆種子以後就不管事的,發芽,成長,都需要花精力花心思灌溉的。她在《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中,告訴我們如何打造良好的家庭關係,徹底改變「甩手掌柜」終結「喪偶式育兒」的問題。其實很多家長一談到親子關係時,大多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孩子的身上,從而忽略了自身的問題。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母性不是女性天然本能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母性不是女人天然本能,帶娃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業。傳統意識裡,母性是女人天然的能力,而實際上,母性是女人生完孩子以後被動養成的。全職媽媽歷來被社會所忽視,男性也時常會低估帶孩子的辛苦程度,他們甚至覺得做家庭主婦是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
  • 合格的丈夫,應從理解妻子開始: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為此,我甚至自己偷偷學習,設身處地把自己站在妻子的角度去理解,可有時候,妻子的暴躁還是讓我有些難以忍受。直到最近看了這本《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才更清晰地了解到,應該如何正確解讀一個全職太太的心理。「全職媽媽從來都不是『鐵血真漢子』」、「產後抑鬱怎麼辦」、「比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家長的心理健康」,等等,這些書中的知識點,都成為了汲汲而取的養分。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現在養孩子,心理健康是剛需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是由天地出版社發行的一本關於親子·家教的書籍所以有些孩子在遭到校園暴力時,潛意識裡會有:我是可以被打的,我的身體是可以被侵犯的,因為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父母這樣做時還告訴我,這是為我好,所以,在外面被打時,肯定也是我自己的錯。而那些被霸凌的孩子多數都有這樣的特質。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謹慎「烏拉那拉」式親子關係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終於看完了《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關於親子關係的第二章,作者縱藝基於一位心理諮詢師、知名母嬰博主以及寶媽的身份,講述了她自己在工作生涯、育兒生涯所看見、所聽見、所親身經歷的在親子關係上存在的21個問題,或者說是21個誤區。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育人不如先育己
    但是我們卻從根本上就錯了,因為照顧孩子,從來就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對於全職媽媽來說,因為要在家帶孩子,無法出去工作,靠著孩子爸爸一個人掙錢養家,從此也就慢慢失去了自我。認為一個人照顧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兒。全職媽媽厲來被社會所忽視,男性也時常會低估帶孩子的辛苦程度,他們甚至覺得做家庭主婦是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所以,對全職媽媽來說最可怕的不是身心俱疲,而是累死累活卻無人關心。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女人,別把自己往牆角裡逼
    直到最近讀到這本書,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我才恍然大悟, 正像《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從來都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只是隨著價值感一點一滴的喪失,被逼進牆角的弱者,從來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去直視全職媽媽真實的血與淚
    ,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說實話最初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作者不是記憶中的知名作家,曾一度懷疑這本書的內容質量,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從閱讀作者寫的自序開始,便打消了心中原有的質疑。這個問題,作者縱藝在《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一書中也給予了解答:曾經信息流通不如當前發達,當時因為產後抑鬱而自殺的人的經歷無法傳播到眾人的耳邊;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產婦還需要面對其他眾多生存問題的困擾,所以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還患有產後抑鬱。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新手媽媽自我成長指導全書
    作為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我每天被熊孩子氣的想打人,因此特別想找一本書,可以告訴我如何應對一團糟的家庭,怎麼樣不被自己的孩子氣死。可是市面上的書,要麼理論偏多,要麼就是針對孩子上學的問題,總沒有一本可以切中我的要害,直到看到這本《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為什麼你帶孩子如此痛苦
    女人成為媽媽後有多難,孩子難帶,老公不管,長輩跟著摻和,動不動簡單的育兒問題就升級為一場家庭大戰,孩子怕,老公躲,婆婆指責,女人反駁幾句,男人來勁了,我媽這麼大歲數幫你帶孩子做飯,沒功勞也有苦勞吧,說你幾句怎麼了?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三個原因讓我喜歡這本書
    ,養孩子一事,一直是離我很遙遠的。儘管,家裡的三個外甥也是我看著長大的,但畢竟不是我親自生養,所以我仍然不能體會當母親的那種快樂與艱辛。看到這本《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也是一種緣分。應該說,這個觀點對於我來說,並不是很新穎,因為作為一個作者,我自己策划過不少的圖書主題,什麼樣的觀點都曾經構想過。所以,收到這本書的時候,也只是想隨手翻閱一下,想著大概瀏覽就可以了。但沒想到,這本書的內容還是吸引了我。為什麼呢?
  • 大學教授說:母性不是女人的天然本能,帶娃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業
    前言最近讀了一本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書,作者縱藝,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育兒的一本書,這本書也是教每一位寶媽怎麼去愛護自己,怎麼去處理家庭關係,還有夫妻關係的一本書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感觸和如何實現自我成長的方法
  • 婆婆對我說:女人唯有生養孩子最見功勞
    我現在是個二寶媽。兩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是在老家帶孩子,婆婆幫我一起看。 女人嘛,無論到哪裡,都少不了談論孩子。每次別人看到我孩子,或者我看到別人孩子,經常發出的這樣的感嘆:「真快啊!轉眼間孩子就這麼大了!」往往這時候,總會蹦出一個年長的女性,發出另一個感嘆:「就經掌(養育)孩子最見功!」「做啥活都看不出來!桌子擦了一會又髒了,碗洗了一會又得洗,幹什麼活都沒用。
  • 孩子是女人生的,切不可把養育孩子的事,捆綁在一個女人身上
    傳統的中國家庭,正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 造就了這種錯誤的分工,形成了 把養孩子視為女人一個人的事,孩子的成長如何?教育如何?也習慣性地視為與女人密切相關,這是錯誤的觀點,是對女人的偏見,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然而這種分工和觀點,多少年來,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卻一直在繼續。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溫柔媽媽的背後,都有一個好爸爸
    每一個女孩在成為母親之前都很溫柔每個女孩在成為媽媽之前,性格都很溫柔,也會幻想著自己對孩子會很溫柔,看到別人對孩子沒有耐心,很嚴厲,就會想著自己以後一定不要這麼對孩子。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如此。夫妻關係確實比親子關係重要《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一書中,作者認為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哪一個更重要,需要看情況,可在我看來,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只有夫妻關係和諧,孩子和父母之間才能更好。
  • 一段婚姻,講求的不是一個人的「犧牲」,而是兩個人的「成全」
    愛了一個人,就堅守到底,即使是錯愛,或者「犧牲」自己,都要去維護它。 但愛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舞臺,不是一個人說愛就愛,不是一個人說守就守。 愛情和婚姻同樣,一直以來都是需要兩情相悅,講求的不是一個人的犧牲,而是需要兩個人的成全。
  • 能打動女人心的,不是「我養你」,而是這幾句
    「我養你」,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承諾。當男人對女人信誓旦旦說「我養你」的時候,就是在對她表忠心,在對她訴說心中的情與愛。當然,是真心願意給你衣食無憂的生活。正是因為女人吃這一套,很容易被這句情話打動,而死心塌地的跟著男人,所以很多渣男打起了這句情話的主意。「我養你」,不再是單純的愛的宣誓,更不是單純的愛的承諾。而是很多渣男,騙取女人芳心的套路,試圖用這樣一句情話,而騙取女人的信任與芳心。
  • 我媽養我大不易,憑啥侍候你做月子?男人應是婆媳關係的向陽花
    侍侯你不是她的義務。」中國的傳統,侍候兒媳婦做月子,已不是一件新鮮事兒,可剛生完孩子的王豔,遇到了一件鬧心事兒。王豔是剖腹產,在醫院住了五天都是老公在侍候,婆婆負責送飯,回了家,王豔跟老公商量,想讓婆婆來家裡侍侯一個月,可老公一句話就堵了回去。宋剛的一句話,讓王豔冷的心裡直發麻。
  • 我放棄婚姻是因為:未婚夫需要的不是妻子,而是免費養孩子的保姆
    比如有些女人在面對感情的時候,因為輕易相信男人的花言巧語,結果糊裡糊塗嫁錯了人,婚後苦不堪言,雖然離婚後認真總結了經驗,吸取了教訓,認識到自己不能輕易相信男人的花言巧語,但如果不把這些覺悟銘記於心的話,之後還有可能重蹈覆轍。
  • 懷孕永遠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
    雖然娃在我肚子裡,但生孩子這事兒難道就是我一個人的事情嘛?貢獻完精子就不用再管了嘛?懷孕的種種不適,頻尿、腰酸背痛、水腫、睡不好、孕吐、飲食改變甚至更多更多,還不是都要我們女人自己承受,難道你能幫我痛、幫我累、幫我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