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從懷孕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要承擔生育的辛苦,懷孕時期已是不易,孩子出生更是如此。
攤上負責的爸爸,寶媽會輕鬆一些,如果是「豬隊友」般的老公,加上再無長輩們可依靠,寶媽真會心力交瘁。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是由天地出版社發行的一本關於親子·家教的書籍,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惑,減輕焦慮,找到育兒節奏。
這本書會給寶爸寶媽們提供很多養孩子,帶孩子需要用到的知識,以及家庭關係的處理,書裡的案例,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你會在這些事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縱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寶媽。她把成為媽媽之後遇到的育兒方面的問題,和當了媽媽之後的心理變化,結合理論知識,寫下這本可操作性的育兒書籍。
書裡沒有晦澀的詞語,你會發現書裡講的就是我們自己,如果你也正被這些問題困擾折磨,那麼這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在這本書裡都會找到答案。
這本書會讓寶媽們在育兒和婚姻關係中少走很多的彎路。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不但全面透徹,關鍵是真實,並且易懂。
作者縱藝也是一個名叫可可的4歲半的孩子的媽媽,因為是心理諮詢師,可可媽掌握了很多育兒的理論知識,可是生下可可之後,她同樣很焦慮,她力求完美,每天把自己逼到極限,為此她甚至得了偏頭痛。
可見她焦慮的情緒和很多寶媽們都一樣,後來作者通過大量的學習和實踐,終於走出那段時期,也總結出可以幫助大家的經驗和心得。
這裡結合書中觀點談談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現在的孩子真不好養,以前家裡都養幾個,也沒見這麼累人,沒怎麼看著,孩子也都健康長大了,可現在越看重孩子還這麼不省心。」
很多過來人會這樣指責現在的孩子,怪父母們溺愛孩子,言之灼灼。可是現在真的跟過去不一樣了,現在無論是物質生活,環境,所處時代都變化太大,養育孩子不但要保證孩子的溫飽和文化教育,還有心理問題更應該被關注。
40歲的李女士,兒子16歲,對於兒子,李女士付出了全部心血,可是卻發現兒子對自己越來越對抗,會對媽媽口出惡語,直到有一天,兒子對李女士揮出了巴掌。
把兒子當成生命的李女士很痛苦,她不明白自己傾其所有的兒子會這樣對自己,這樣不孝。
其實李女士兒子的成長中,媽媽是很寵愛他的人,可是爸爸卻是個對兒子管教很嚴的人,從小就被自己父親嚴加管教的爸爸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對兒子會時常動手。
而李女士在丈夫打孩子的時候她會站在旁邊或者避開。
李女士也知道這樣打孩子不好,但內心她也害怕丈夫。
家庭暴力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無論是施暴者,還是一旁觀看的人,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於是李女士的兒子在即將成人,有了反抗能力之後,他最先反抗的是比他弱的媽媽。
關於這種情況在這部書裡作者說:
打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絕對大於成年人互毆,因為成年人之間無論是智力還是體力上的差異,都不會大於成年人和孩子之間的差異。
而家暴會遺傳,大人打孩子無非就是欺負一個弱者,如今16歲的兒子對李女士動手也是欺負比他弱的。
作者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好好反思一下你的婚姻,你想給孩子營造的家庭環境,以及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孩子將來發展成什麼樣,後果你是否承擔得起。
父母要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或者存在性格缺陷,認識它並修正它。
作者還指出,被家暴的孩子,除了遺傳暴力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容易低自尊,以及自我意識混亂。
會讓孩子變得懦弱,或者認同施暴者,從而自己也變得很暴力,這樣孩子會慢慢失去保護自己身體的意識。
所以有些孩子在遭到校園暴力時,潛意識裡會有:我是可以被打的,我的身體是可以被侵犯的,因為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
父母這樣做時還告訴我,這是為我好,所以,在外面被打時,肯定也是我自己的錯。
而那些被霸凌的孩子多數都有這樣的特質。
所以作者說:
如果你已經打了孩子,也意識到了打孩子不好,那就去向孩子說明,你打他的行為是不對的,並且向孩子道歉,日後儘量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夠了。
如此,孩子的心裡就不會覺得別人侵犯我,甚至傷害我,是為我好,只要沒有這個想法,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作者還指出對於家暴的零容忍,不僅是指夫妻之間,也是指家長與孩子之間。
「孩子吃睡就行,如果睡不踏實,那就是奶不夠,不要抱孩子,會慣壞的。」
一些過來人經常會這麼說。
作者分享了她帶孩子時一個實例。
可可三個月大時,有一次,我用背巾背他下樓遛彎,好幾個阿姨圍上來,用過來人的口吻勸告我:「不能這樣慣著孩子,你就等著吧,以後遲早會把你累死。」
她們口中慣著孩子,就是指我用背巾背著孩子,而不是把他放在嬰兒車裡。
這些從小就沒有被自己父母溫柔對待過,婚姻中也沒有溫情的人,她們不會明白,那種親密有愛的關係是種什麼體驗。
因為缺乏愛的能力,她們看到媽媽和孩子很親密地在一起,會渾身不舒服,進而想要攻擊對方,甚至想方設法要把他們分開。
她們不知道嬰兒是需要很多的安全感和愛的,是需要經常被媽媽抱著的,是需要被理解,被滿足的。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愛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滿足的成年人,在安全、歸屬以及愛的滿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獨立。正是那些堅強、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經受住愛和聲望的損失。
從小就有安全感,在愛的溫情中長大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更強,長大後能抵禦更多的打擊。
以上只是我節選了書裡的幾個觀點,縱藝的這本書關於關注寶媽心理,孩子的養育和心理健康,夫妻關係,隔輩帶娃的心理衝突等給出了觀點和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這些都要讀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閱讀和學習。
比如:
這部書裡你會找到關於產後抑鬱是怎麼回事,並如何排解。
生二胎時,需要注意的兒童心理、家庭關係問題。
還有婚姻方面:
那些在婚姻裡痛苦卻沒有選擇離婚的人。
致「媽寶男」:還沒斷奶,就別結婚了。
等等。
這本書會在很多問題中幫到大家。
而我非常贊同作者的這個觀點:育兒即育己,只有當我們自己先穩定下來,打開自己心裡的結,才能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愛。
而高質量的愛,在現在的生活條件下,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物質條件,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最應該被關注的。
養育孩子,是一個大工程,當然我們不僅是媽媽,是爸爸,我們還是父母的兒女,我們更是自己。
但是如果孩子養育出現問題且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真的要伴隨我們,會讓我們寢食難安,哪怕直到去世前都無法安心。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事兒》,我們都要好好地去學習。
—END—
我是夏日蓮兒,平凡世界的平凡人,願以普通人的視角,和您探討人生的酸甜苦辣,分享人生感悟,喜歡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