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現在養孩子,心理健康是剛需

2020-11-05 夏日蓮兒

前言:

女人從懷孕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要承擔生育的辛苦,懷孕時期已是不易,孩子出生更是如此。

攤上負責的爸爸,寶媽會輕鬆一些,如果是「豬隊友」般的老公,加上再無長輩們可依靠,寶媽真會心力交瘁。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是由天地出版社發行的一本關於親子·家教的書籍,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惑,減輕焦慮,找到育兒節奏。

讀書後的感想。

這本書會給寶爸寶媽們提供很多養孩子,帶孩子需要用到的知識,以及家庭關係的處理,書裡的案例,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你會在這些事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縱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寶媽。她把成為媽媽之後遇到的育兒方面的問題,和當了媽媽之後的心理變化,結合理論知識,寫下這本可操作性的育兒書籍。

書裡沒有晦澀的詞語,你會發現書裡講的就是我們自己,如果你也正被這些問題困擾折磨,那麼這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在這本書裡都會找到答案。

這本書會讓寶媽們在育兒和婚姻關係中少走很多的彎路。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不但全面透徹,關鍵是真實,並且易懂。

作者縱藝也是一個名叫可可的4歲半的孩子的媽媽,因為是心理諮詢師,可可媽掌握了很多育兒的理論知識,可是生下可可之後,她同樣很焦慮,她力求完美,每天把自己逼到極限,為此她甚至得了偏頭痛。

可見她焦慮的情緒和很多寶媽們都一樣,後來作者通過大量的學習和實踐,終於走出那段時期,也總結出可以幫助大家的經驗和心得。

這裡結合書中觀點談談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別用老觀念,老習慣來養孩子,棍棒底下出的不一定是孝子。

「現在的孩子真不好養,以前家裡都養幾個,也沒見這麼累人,沒怎麼看著,孩子也都健康長大了,可現在越看重孩子還這麼不省心。」

很多過來人會這樣指責現在的孩子,怪父母們溺愛孩子,言之灼灼。可是現在真的跟過去不一樣了,現在無論是物質生活,環境,所處時代都變化太大,養育孩子不但要保證孩子的溫飽和文化教育,還有心理問題更應該被關注。

40歲的李女士,兒子16歲,對於兒子,李女士付出了全部心血,可是卻發現兒子對自己越來越對抗,會對媽媽口出惡語,直到有一天,兒子對李女士揮出了巴掌。

把兒子當成生命的李女士很痛苦,她不明白自己傾其所有的兒子會這樣對自己,這樣不孝。

其實李女士兒子的成長中,媽媽是很寵愛他的人,可是爸爸卻是個對兒子管教很嚴的人,從小就被自己父親嚴加管教的爸爸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對兒子會時常動手。

而李女士在丈夫打孩子的時候她會站在旁邊或者避開。

李女士也知道這樣打孩子不好,但內心她也害怕丈夫。

家庭暴力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無論是施暴者,還是一旁觀看的人,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於是李女士的兒子在即將成人,有了反抗能力之後,他最先反抗的是比他弱的媽媽。

關於這種情況在這部書裡作者說:

打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絕對大於成年人互毆,因為成年人之間無論是智力還是體力上的差異,都不會大於成年人和孩子之間的差異。

而家暴會遺傳,大人打孩子無非就是欺負一個弱者,如今16歲的兒子對李女士動手也是欺負比他弱的。

作者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好好反思一下你的婚姻,你想給孩子營造的家庭環境,以及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孩子將來發展成什麼樣,後果你是否承擔得起。

父母要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或者存在性格缺陷,認識它並修正它。

作者還指出,被家暴的孩子,除了遺傳暴力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容易低自尊,以及自我意識混亂。

會讓孩子變得懦弱,或者認同施暴者,從而自己也變得很暴力,這樣孩子會慢慢失去保護自己身體的意識。

所以有些孩子在遭到校園暴力時,潛意識裡會有:我是可以被打的,我的身體是可以被侵犯的,因為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

父母這樣做時還告訴我,這是為我好,所以,在外面被打時,肯定也是我自己的錯。

而那些被霸凌的孩子多數都有這樣的特質。

所以作者說:

如果你已經打了孩子,也意識到了打孩子不好,那就去向孩子說明,你打他的行為是不對的,並且向孩子道歉,日後儘量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夠了。

如此,孩子的心裡就不會覺得別人侵犯我,甚至傷害我,是為我好,只要沒有這個想法,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作者還指出對於家暴的零容忍,不僅是指夫妻之間,也是指家長與孩子之間。

孩子除了吃喝拉撒,還有情感要求。

孩子吃睡就行,如果睡不踏實,那就是奶不夠,不要抱孩子,會慣壞的。

一些過來人經常會這麼說。

作者分享了她帶孩子時一個實例。

可可三個月大時,有一次,我用背巾背他下樓遛彎,好幾個阿姨圍上來,用過來人的口吻勸告我:「不能這樣慣著孩子,你就等著吧,以後遲早會把你累死。」

她們口中慣著孩子,就是指我用背巾背著孩子,而不是把他放在嬰兒車裡。

這些從小就沒有被自己父母溫柔對待過,婚姻中也沒有溫情的人,她們不會明白,那種親密有愛的關係是種什麼體驗。

因為缺乏愛的能力,她們看到媽媽和孩子很親密地在一起,會渾身不舒服,進而想要攻擊對方,甚至想方設法要把他們分開。

她們不知道嬰兒是需要很多的安全感和愛的,是需要經常被媽媽抱著的,是需要被理解,被滿足的。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愛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滿足的成年人,在安全、歸屬以及愛的滿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獨立。正是那些堅強、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經受住愛和聲望的損失。

從小就有安全感,在愛的溫情中長大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更強,長大後能抵禦更多的打擊。

結語:

以上只是我節選了書裡的幾個觀點,縱藝的這本書關於關注寶媽心理,孩子的養育和心理健康,夫妻關係,隔輩帶娃的心理衝突等給出了觀點和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這些都要讀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閱讀和學習。

比如:

這部書裡你會找到關於產後抑鬱是怎麼回事,並如何排解。

生二胎時,需要注意的兒童心理、家庭關係問題。

還有婚姻方面:

那些在婚姻裡痛苦卻沒有選擇離婚的人。

致「媽寶男」:還沒斷奶,就別結婚了。

等等。

這本書會在很多問題中幫到大家。

而我非常贊同作者的這個觀點:育兒即育己,只有當我們自己先穩定下來,打開自己心裡的結,才能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愛。

而高質量的愛,在現在的生活條件下,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物質條件,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最應該被關注的。

養育孩子,是一個大工程,當然我們不僅是媽媽,是爸爸,我們還是父母的兒女,我們更是自己。

但是如果孩子養育出現問題且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真的要伴隨我們,會讓我們寢食難安,哪怕直到去世前都無法安心。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事兒》,我們都要好好地去學習。

—END—

我是夏日蓮兒,平凡世界的平凡人,願以普通人的視角,和您探討人生的酸甜苦辣,分享人生感悟,喜歡就請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全職媽媽: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這是我最近看兩本書《孩子:挑戰》《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的最大感觸。所以,男人啊,不是出一顆種子以後就不管事的,發芽,成長,都需要花精力花心思灌溉的。,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這本書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網絡十大母嬰博主可可的粽子媽。
  • 合格的丈夫,應從理解妻子開始: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直到最近看了這本《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才更清晰地了解到,應該如何正確解讀一個全職太太的心理。「全職媽媽從來都不是『鐵血真漢子』」、「產後抑鬱怎麼辦」、「比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家長的心理健康」,等等,這些書中的知識點,都成為了汲汲而取的養分。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對的,我贊同
    現在的媽媽面臨的輿論壓力要比以前的媽媽大得多。不上班,說你不掙錢;上班了,說你當媽不稱職,就算周圍人足夠包容,很多媽媽心裡也會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和家庭。 於是,越來越多的女性可能是生完孩子,就拖著還沒恢復好的身體去照顧寶寶,還要做家務,缺乏睡眠,個人空間被無限擠壓,缺乏支持和共情,整個人變得易怒卻沒有人理解。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謹慎「烏拉那拉」式親子關係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終於看完了《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關於親子關係的第二章,作者縱藝基於一位心理諮詢師、知名母嬰博主以及寶媽的身份,講述了她自己在工作生涯、育兒生涯所看見、所聽見、所親身經歷的在親子關係上存在的21個問題,或者說是21個誤區。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為什麼你帶孩子如此痛苦
    這幾天在看《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自序的小標題就讓人特別有感觸:養孩子,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作者縱藝,筆名可可的粽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二胎心理、親子關係等。因為作者本身就是寶媽,她經受過女人孕育、生產,育兒一系列的過程,所以能對女人帶孩子期間產生的情緒都深有感觸。她的文字清新,淡雅,就像鄰家姐妹在與你緩緩交談,不知不覺間焦慮情緒就得到了安撫。她在書中詳細介紹了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並給出了指導方法。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新手媽媽自我成長指導全書
    作為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我每天被熊孩子氣的想打人,因此特別想找一本書,可以告訴我如何應對一團糟的家庭,怎麼樣不被自己的孩子氣死。可是市面上的書,要麼理論偏多,要麼就是針對孩子上學的問題,總沒有一本可以切中我的要害,直到看到這本《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女人,別把自己往牆角裡逼
    直到最近讀到這本書,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我才恍然大悟, 正像《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從來都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需要整個家庭的支持!只是隨著價值感一點一滴的喪失,被逼進牆角的弱者,從來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母性不是女性天然本能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母性不是女人天然本能,帶娃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業。傳統意識裡,母性是女人天然的能力,而實際上,母性是女人生完孩子以後被動養成的。全職媽媽歷來被社會所忽視,男性也時常會低估帶孩子的辛苦程度,他們甚至覺得做家庭主婦是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育人不如先育己
    但是我們卻從根本上就錯了,因為照顧孩子,從來就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對於全職媽媽來說,因為要在家帶孩子,無法出去工作,靠著孩子爸爸一個人掙錢養家,從此也就慢慢失去了自我。認為一個人照顧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兒。全職媽媽厲來被社會所忽視,男性也時常會低估帶孩子的辛苦程度,他們甚至覺得做家庭主婦是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所以,對全職媽媽來說最可怕的不是身心俱疲,而是累死累活卻無人關心。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去直視全職媽媽真實的血與淚
    ,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說實話最初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作者不是記憶中的知名作家,曾一度懷疑這本書的內容質量,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從閱讀作者寫的自序開始,便打消了心中原有的質疑。這個問題,作者縱藝在《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一書中也給予了解答:曾經信息流通不如當前發達,當時因為產後抑鬱而自殺的人的經歷無法傳播到眾人的耳邊;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產婦還需要面對其他眾多生存問題的困擾,所以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還患有產後抑鬱。
  •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三個原因讓我喜歡這本書
    ,養孩子一事,一直是離我很遙遠的。儘管,家裡的三個外甥也是我看著長大的,但畢竟不是我親自生養,所以我仍然不能體會當母親的那種快樂與艱辛。看到這本《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也是一種緣分。就比如她在寫那一節「對孩子發火,就不是好媽媽了嗎」一樣,如果她沒有兒子可可,她根本不可能理解一個孩子皮起來是有多鬧騰。她說她也對可可發過火,只是比較講究技巧。這是一個母親的真心話。
  • 孩子是女人生的,切不可把養育孩子的事,捆綁在一個女人身上
    傳統的中國家庭,正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 造就了這種錯誤的分工,形成了 把養孩子視為女人一個人的事,孩子的成長如何?教育如何?也習慣性地視為與女人密切相關,這是錯誤的觀點,是對女人的偏見,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然而這種分工和觀點,多少年來,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卻一直在繼續。
  • 「假富養」正在危害孩子心理健康,關於富養的誤區,你知道多少?
    現在有些父母提供充足物質的方式來撫養孩子。由於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他們希望通過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來表達對孩子的愛。然而,只關注對孩子金錢上的養育是一種錯誤的方式,它也叫做「假富養」。金錢觀之所以不正也是因為父母對他進行了「假富養」。那麼,什麼是「假富養」呢?一、什麼叫「假富養」?「假富養」孩子的父母很注重在表面上下功夫。
  • 老人總說以前孩子好養,現在養個孩子,也太難了吧--真的嗎?
    就說長輩那個時代,兄弟姐們眾多,每個孩子張嘴對於現在來說只是一口飯的問題,對於以前的孩子來說則是否能夠生存下去,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健康順利的長大,所以生存活下來就是幸運了~在過去,養育孩子,單純就是生、養、把孩子拉扯大就可以,如果能有出息是最好的。
  • 婆婆對我說:女人唯有生養孩子最見功勞
    我現在是個二寶媽。兩個孩子小的時候都是在老家帶孩子,婆婆幫我一起看。 女人嘛,無論到哪裡,都少不了談論孩子。每次別人看到我孩子,或者我看到別人孩子,經常發出的這樣的感嘆:「真快啊!轉眼間孩子就這麼大了!」往往這時候,總會蹦出一個年長的女性,發出另一個感嘆:「就經掌(養育)孩子最見功!」「做啥活都看不出來!桌子擦了一會又髒了,碗洗了一會又得洗,幹什麼活都沒用。
  • 養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現在的心境說不上波瀾不驚,但也沒什麼緊張的。正所謂「一回生,二回熟。」至理名言也。現在老大4歲多,作為父母,已經初步從養孩子的瑣碎中解脫出來了。現在又要進入一個新的徵程,如果你問我,養孩子的感覺是什麼樣?有什麼心得體會?我有三點感受可以分享。第一,養孩子絕對是一種複利行為。所謂複利,就是每天的收益都在原有的本息收益上再增加。
  • 生養孩子需要家庭系統的支撐
    生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聽到過很多女性抱怨:結婚生孩子後,我完全變了一個人,變成了我不喜歡的樣子。結婚生子對一個人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女性朋友們有期待,也有擔憂:正在孕期家人建議回家養胎,真要停止工作嗎?生完孩子後還要繼續工作嗎?孩子誰來帶?懷孕後在老家養胎,和伴侶分開的日子如何和他相處?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問題都會令人糾結。
  • 大學教授說:母性不是女人的天然本能,帶娃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業
    前言最近讀了一本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書,作者縱藝,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育兒的一本書,這本書也是教每一位寶媽怎麼去愛護自己,怎麼去處理家庭關係,還有夫妻關係的一本書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感觸和如何實現自我成長的方法
  • 中年夫妻面對的現實:我們養的不是孩子,而是「碎鈔機」!
    小時候以為,世界上最貴的東西是玩具,生娃後才發現,原來最貴的是養孩子。爹媽這個稱謂,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的,因為就連孩子的興趣,都特別的費錢。每個小朋友對爸媽銀行卡的消費速度,堪比你猛吸奶茶時的冷酷無情。有時在寶媽群裡聊天,每當聊到想去紋眉、做拉皮、打水光針,都會加上一句:等我有錢了一定去。
  • 現在的孩子比過去更難養嗎?
    在上一期特別篇裡,湯姆和大家分享了各國產假的情況,也提出帶孩子不僅是寶媽的事,也是父母、家庭、國家和全社會的事。這一期,我們來聊一聊孩子好不好養的話題。經常聽到有人說起「現在的孩子不好養」、「過去養孩子很容易」之類的話,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