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雕是漢族傳統建築的一種裝飾藝術,尤以民間建築為最,花樣繁多,造型優美,具有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目前,在山陝兩省的古民居大院中,磚雕已成為亮麗的風景吸引著遊人駐足。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磚雕作品大多出自河津藝人之手。
河津磚雕始於何時,無明確記載。1973年,中科院專家在河津考察時,曾在西湖潮、豔掌、東崖底、固鎮、莊頭等地土層中發現大量的灰陶、彩陶片,陶片多屬尖底瓶、罐等,紋飾多劃紋,經考證屬仰韶、龍山文化遺址,說明這裡的先民們很早就掌握了制陶燒磚技藝。元末明初,河津的琉璃灰陶產業興盛,當時以窯頭呂氏琉璃灰陶為最。明王朝修建故宮時,曾大量召集河津窯工燒制琉璃灰陶,使這一民間瑰寶走上頂峰。至今,在呂氏磚雕第九代傳人呂仁義家中,還保存有康熙二十三年的磚雕模具「馬頭」,光緒三十年的模具「香爐」等。
河津磚雕的繁盛與廟宇興建和晉商崛起密切相關。明清時期,山西境內各村各社建造壇廟寺觀蔚然成風,富起來的山西商人也競相誇富耀貴,大興土木。他們廣建高宅大院,講究雕刻裝飾,磚雕因此走下宮廷、廟宇,進入百姓民居。
磚雕圖案取材豐富多樣,多以民間喜聞樂見、吉祥如意的物象為題材,如梅蘭菊竹、荷花牡丹、山川河流、松柏垂柳、飛禽走獸等自然景物,或以現實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吉祥如意類為題材,如八寶博古、福壽供品、麒麟、二龍戲珠、五松圖、五子圖等。常見的磚雕紋飾類有龍紋、蓮紋、牡丹紋、幾何紋。這些磚雕裝飾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關注生命價值、企盼家族興旺、嚮往美滿生活、追求社會地位。如借桃代壽、借牡丹代富貴、借石榴代多子;以羊隱喻孝、以「暗八仙」隱喻祝壽;以梅、蘭、竹、菊比擬君子德行;以荷花比擬品德清廉;以蝙蝠諧音「富」、鹿諧音「祿」、雞諧音「吉」。民間工匠們將這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與寓意深刻的美好祝願賦予了豐富的想像力,將其繪成圖案,然後再按照工藝程序進行磚雕製作,不僅突顯著戶主的身份和意趣愛好,而且載負著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留下了時代深深的烙印。
據呂仁義介紹,磚雕的工藝流程比較複雜,一幅好的磚雕從原料選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經過選土、制泥、制模、脫坯、涼坯、入窯、看火、上水、出窯九道工序30多個環節。而且燒制磚雕的窯體積很小,利於掌握火候。燒制時一般不用「大火」,熱窯用的是「小火」,一天後才轉為「中火」,一般燒一窯磚雕的時間是十天左右。通常在燒完後會用自來水澆在燒窯頂部的土層上,讓水經過土層滲透過濾,將全窯中的磚雕淋透為度。色彩以青灰色為最好,這樣的磚經日曬雨淋,千年不碎。然後,打開「窯門」與「窯頂」,散熱冷卻兩天兩夜後出窯。成磚出窯時,須對殘次品進行嚴格剔除。一窯磚雕中,大抵可篩選九成左右的成品。
磚雕的製作形式分窯前雕和窯後雕兩種。清徐、寧夏等地的磚雕多為窯後雕。而河津的磚雕工藝較為先進,以窯前雕為主。首先選用紅粘土,將其曬乾、和泥,通過機械將泥漿和勻,然後開始打坯,後入窯焙燒。對一些簡單的工藝或用量較大的構件,採用模具生產。而對於一些有特殊要求或構圖複雜的,則要用手工一點一點的捏制。捏制前,首先按構件尺寸大小,選一塊牆面或地板,上面鋪上塑料布,打上底坯,根據燒制需要,將底坯切割成方塊,然後依照圖案,用泥進行捏雕。大樣出來後,雕工再以切、勾、削、剔等多種手法對泥塊精雕細刻,區分前、中、遠三層景致,勾勒出圖案的深淺層次、遮擋關係,最後對細部進行加工,磨光粗糙不光潔的地方,使整個作品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坯子打成後,要在底部進行編號,以方便安裝時對接,然後進行陰乾,四五天後再搬到太陽下高溫暴曬,最後才能裝窯焙燒。窯前雕的好處是泥質鬆軟,利於捏制,如有損壞,可及時修復。
河津磚雕歷經數百年,從民間起步,到皇室宮廷。從現有記載來看,窯頭呂氏傳人已歷九代,侯氏傳人已歷四代。呂氏傳人曾於光緒三十年創辦「居敬堂」字號,此後呂煥章、呂煥文兄弟再創「敬忍堂」、「二盛龍」等字號,將河津磚雕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如今,河津有名的磚雕廠達五家,產品遍布山陝寧蒙等地古建工地,先後湧現出省市工藝美術大師十餘名。北京南池子四合院、成都洛帶博客小鎮、重慶開縣文峰塔,山西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常家大院、李家大院,大同古城四合院、華嚴寺,西安關中民俗博物館、內蒙古土右旗美岱召等地的磚雕脊檁、影壁、花牆、門樓、墀頭、須彌座等均出自呂仁義之手,成了山西的金字招牌。
吳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