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在群裡有小夥伴問:「我男朋友總是打壓嘲諷我,說我胖,說我笨,說我什麼都做不好,我做什麼他都要說我哪兒哪兒做得不對。我因此表達不開心的時候,他總是似乎很無奈地說:我是為你好,希望你可以更優秀啊!但是,總是這樣我真的很不開心,我不知道這是我玻璃心還是他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也曾經會遇到這樣的人,他的樂趣似乎是來自於360度全方位戰勝所有的人,只能贏不能輸,其他人樣樣都不如他,打壓抨擊嘲諷,極盡所能地打擊別人,以獲得自己那點微薄可憐的快樂。
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我的建議是早點撤退,因為語言暴力比家暴更可怕,家暴傷害的是你的肉體,尚有法律可以保護,語言暴力擊垮的是你的自我認知,是你的自尊和自信,沒有任何法律保護,直擊人的心靈,讓你的生活伴隨著自我否定、低自尊,長此以往,嚴重的會導致抑鬱症。
02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下面這個故事:
阿聯宜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從自己的賣場選了兩盆植物,做了一組為期30天的實驗,等到實驗結束,看看語言的殺傷力有多大。
兩盆植物被罩子護住,放進一所學校裡,澆同樣的水,施同樣的肥,就連曬太陽也是同進同出,不同的是兩者接收到的語言,宜家讓一群孩子錄下侮辱或者讚美的話語,分別播給植物聽。
一盆每天被各種難聽的話懟:「你看起來很糟糕」「沒人喜歡你」「你怎麼還活著」。而另一盆則是沐浴在各種愛的鼓勵裡,聽到的是:「你真漂亮」「我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你正在改變世界」。
30天很快過去了,實驗結果其實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明明生長環境一樣,可是被言語霸凌的植物,葉子枯黃、形態萎靡,而飽受稱讚的植物,則生機勃勃、朝氣十足。如果連植物都能被影響到,那麼人一定也會。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語言暴力會成為刺痛他人的利刃。
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將這種語言暴力帶來的傷害刻畫的淋漓盡致:
莫妮卡·貝魯奇飾演的女主角,是一個美麗的尤物,有著美好的面龐和性感的身材,因為過於出眾而成為小鎮上所有女人嫉妒的對象,也成為所有男人意淫的對象。最終這些人用尖刀一樣的言語把這個女人的美一點點地毀掉了,讓她成為了一個平凡的女人。
莫妮卡成為平凡的女人之後,小鎮的女人開始幸災樂禍,並且開始送上她們廉價的同情。
因為你太美好,顯得我很不堪,所以我仇視你,不僅如此,我還要把你拉低到和我一個水平,操控你,徵服你,這樣的大同世界才讓我滿意。這大概就是電影中的小鎮人的陰暗心理。
03
一個人為什麼會在言語上有攻擊性呢?
從心理學上來說,人的性格受地緣、環境因素的影響。地緣因素,指地理緣由,例如島國日本、英國以及草原遊牧民族就更具有侵略殖民攻擊。而環境,指早年生活環境。
榮格的人格理論曾這樣說過:「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整合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的性格。一個人如果在被關注、被尊重的健康氛圍中成長,那麼就會成為一個人格健康的人,能夠以尊重、友善的態度去對待他人。相反,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的環境很壓抑,甚至是在暴力環境中長大,那麼很容易形成攻擊型性格,並把自己曾經承受過的傷害加諸在他人身上。」
我們無法了解到這類人在童年裡經歷過怎樣的痛苦和掙扎,但是可以明確的是,成年後他們是極度的自卑與自戀的矛盾結合體。
內心非常自卑,自我認同發生了很大的偏差,自卑的深層是喜歡不停地和他人做比較,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很差勁,對自己充滿憤怒,進而形成了「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虛弱,並以另外一種相反的方式把它投射到別人的身上,變成了:別人很差勁,別人有問題,別人讓他看起來不順眼,別人引起了他的憤怒,似乎他們天生就對別人有著莫名的憤怒和敵意。遇到美好的事物,天生有著一種破壞欲,因為美好的東西除了襯託出他的不堪外,沒有別的用處。
而如果他能用自己的力量把它們毀滅,就能體現出他的存在感了。你雖然美好,但是照樣受我操控,受我支配,被我徵服。通過這些行為來達到自我滿足、自我陶醉,類似於吸血鬼,通過吸取你的能量來給養自己,往往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能摧毀別人的自信。
本質上而言,這類人不懂得尊重別人,很難同別人溫和的溝通,極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不能也不願意發現和欣賞別人的優點。通過打壓別人來提高自己的自信,漸漸地你就會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他。這種通過傷害親近的人讓自己活得痛快的行為非常讓人厭惡,堵住別人的嘴,死不承認自己的缺點,給自己樹立優越感,有助於引導自己成功,引導別人失敗,既雞賊又卑劣。
04
群裡的小夥伴分還是不分,需要自己拿決定。不過有幾句話想要送給這類人:
1.你強與不強是你的事,我強與不強是我的事,與我們的關係和生活無關。
2.各人有各人的造化,真本事都是和自己比。
3.真要和他人比的話,也不能自己搶著當裁判,只能說明你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