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當地時間8月19日,在中國商務部宣布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後,澳大利亞全國農民聯合會(National Farmers』Federation)向政府呼籲,需「培育」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此外,反對黨工黨農業部門發言人也指責現任總理莫裡森對中澳兩國局勢升級負有責任。
必須指出的是,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所言,這是一起正常的反傾銷調查立案。中方主管部門將依法公平、公正地開展相關調查工作。另外,澳農民聯合會負責人也相信,澳方應獨立對待每起調查。
《衛報》:澳大利亞農民向政府呼籲,「培育」中澳貿易關係
8月19日,澳大利亞全國農民聯合會向《衛報》表示,他們沒有理由相信,中國政府會將貿易調查,擴展到澳大利亞大麥、紅肉以及葡萄酒以外的領域。
但全國農民聯合會的執行長託尼·馬哈爾(Tony Mahar)假設稱:「萬一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那麼重要的是,我們就應該像對待大麥、紅肉以及近期的葡萄酒(調查)一樣,按照各個問題的性質,單獨進行處理。」
馬哈爾補充說,中澳兩國之間貿易關係是「廣泛且多樣化的」,政府和農業界應該竭盡全力,保持兩國之間對話的「開放性」。「作為一個國家,無論在農產品出口、礦產、旅遊還是教育領域內,我們都必須繼續培育、推進這些關係。」
《衛報》介紹稱,澳大利亞對中國的主要農產品出口包括羊毛、棉花、穀物、奶製品和海鮮等。而中澳之間2015年籤署的《中澳自貿協定》為澳大利亞相關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據澳大利亞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是澳大利亞大麥作物出口的「大客戶」,佔據澳大利亞大麥出口總額的70%。
馬哈爾表示,這項協議從籤署開始,就促進了澳大利亞30%的的農產品出口增長,因此這一協議的價值「毋庸置疑」,並且將在未來許多年裡,繼續為澳大利亞農民、出口商,以及中國消費者「帶來益處」。
針對中國發起對澳大利亞產葡萄酒反傾銷立案調查的決定,莫裡森18日辯解稱,中澳兩國之間是「互惠關係」,中國消費者同樣「受益於我們提供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但他也聲稱,政府「絕不會在任何問題上放棄我們的主權」。
不過,反對黨工黨對此並不買帳。工黨農業部門發言人喬爾·菲茨吉本(Joel Fitzgibbon)18日在接受澳大利亞「2CC」電臺採訪時指出,莫裡森對中澳兩國之間的局勢升級「負有責任」。他還認為,澳大利亞政府之前以新冠病毒為由頭,推動所謂疫情「獨立國際審議」,是對中國「不必要的冒犯」。
儘管澳大利亞國內有些聲音質疑,中國立案調查葡萄酒反傾銷的決定,與兩國之間的關係有關。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8日回應稱:這是一起正常的反傾銷調查立案。經了解,中方主管部門今年7月6日收到了國內葡萄酒產業提交的反傾銷調查申請,經過依法審查,認為該申請符合法定條件,並於8月18日發起調查。中方主管部門將依法公平、公正地開展相關調查工作。
另外,《衛報》也援引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程敬業稱:「這是一項正常的反傾銷調查。沒有必要對此進行過多解讀。」
路透社8月18日援引澳大利亞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在8月早些時候,澳大利亞已要求中國商務部對裁定向澳大利亞大麥徵收「雙反」關稅的程序進行正式覆審。今年5月,中國宣布將從5月19日起,對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徵收73.6%反傾銷稅、6.9%反補貼稅,徵收期限為五年。
這樣一起經過充分調查後依法裁定的貿易案件,卻引來澳大利亞政客及媒體的無端指責。「報復」、「威脅」、「第一槍」......等字眼頻繁出現在澳大利亞媒體的描述中。但中國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5月18日曾對此回應道,有關案件是一起正常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中方始終嚴格按照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世貿組織相關規則進行調査,並作出上述最終裁定。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