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天有超過6000萬個快餐盒使用,這要如何治理?
網絡訂餐的普及,確實大大提高了人們就餐的便利度,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垃圾。最近,餓了麼、百度外賣、美團外賣三家外賣平臺就因外賣餐盒引發的環保問題再度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高度現代化的都市生活,催生了一種名為「宅文化」的社會現象。雖然導致一些人歸隱自宅,但是最能彰顯「宅文化」的,則一定是「外賣業」。也正因為「外賣」,讓宅人們生活愜意。社會越發達,生活越便利,但同時也一系列的帶來了很多負面環境問題,外賣包裝泛濫成災,構成嚴重的環境汙染。
近日,有媒體就外賣包裝對100名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發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的受調查者在外賣中收到的是透明的一次性塑料餐盒;21%的受調查者收到的是泡沫餐盒;可降解餐盒和其他包裝各佔6%,紙盒僅佔1%。筆者觀察到,點一份簡單的外賣——哪怕只是一碗麵條,也至少要產生以下垃圾:塑料碗、塑料湯匙、一次性筷子、牙籤、紙巾、塑膠袋、訂單條……不難發現,其中大多數是難降解的塑料製品。曾有環保組織研究分析了100個外賣訂單,發現平均每單外賣消耗3.27個一次性塑料餐盒/杯。這意味著,目前中國網際網路訂餐平臺上,每天使用的塑料餐盒超過6000萬個。
可見,小小外賣所帶來的垃圾危害不可小覷。當前,外賣送餐使用的塑料餐盒和餐具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塑膠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均是自然環境下很難降解的普通塑料。這些塑料製品的去向,一般都是和各類生活垃圾混雜在一起被送進填埋場或焚燒場。而未經專業處理的填埋和焚燒無疑會給城市垃圾處理場附近的土壤、水和空氣帶來嚴重汙染,給自然環境造成很大壓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重複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廣普及不夠。目前,很多外賣平臺出於成本考慮,使用的外賣材料多是一次性、不可回收利用的,不符合環保要求,從源頭上導致了汙染的產生。另一方面,塑料回收渠道不暢。雖然外賣垃圾中有部分可回收,但由於回收價格低、再資源化成本高,回收者一般不願撿滿是油汙的外賣餐盒,就算撿回來也要耗時耗力清洗,因此塑料餐盒在回收市場上並不受回收企業或個人的歡迎。此外,回收難還與我國垃圾回收體系尚不完善有關。塑料餐盒作為低附加值回收物,難以進入再生資源回收渠道,即便消費者主動將塑料垃圾分類,由於回收體系不完善,環衛車在清運垃圾時也有可能把各類垃圾混在一起拉走。
治理外賣垃圾,當務之急是立規建制,幫助、引導並強制外賣平臺制定外賣行業環保自律公約、平外環保計劃,落實環保措施,以及為消費者提供「自備餐具」或使用「環保餐盒包裝」的選擇。同時,向廣大消費者宣傳環保常識,幫助消費者樹立環保意識,倡導消費者使用「環保餐盒包裝」,拒絕使用非環保餐具,共同撐起環保責任大旗。與此同時,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需要全體公民集體行動。一是從小培養全體公民的環保意識,即把環保功課做到機關、學校、企業、社區等,形成人人以保護環境為榮、以汙染環境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集體向不環保的行為宣戰;二是全社會建立垃圾分類制度,並使之成為全民的生活方式,從源頭對垃圾進行分類,養成習慣,形成自覺,科學處理垃圾。
當下,垃圾處理還比較粗放,垃圾分類沒有全覆蓋,即使有的地方實行了垃圾分類,也沒有嚴格執行,流於形式,究其根本,還是當下國民環保意識的不高所導致的,提高國民環保意識,是中國目前治理快餐盒汙染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