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時間,「大學生作弊墜亡事件」,因為在場的監考老師沒能重視並制止,「老師」一詞備受爭議。
但最近「小學生墜亡事件」的出現,「老師」一詞又再次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原本表明事發當天沒有責罵孩子的涉事老師,在多日後卻又承認了不僅曾掌摑過墜樓學生,還體罰過其他學生,並且被數名往屆畢業生實名舉報。
事情的快速反轉,讓網友陷入了新一輪的「真相」尋找。
但不管真相如何,都已經隨著那個10歲女孩的縱身一躍,再也無人可知,也無從查起了。
唯一值得人注意的是,兩位「老師」在「墜亡事件」發生前後的態度。
「大學生作弊墜亡事件」中的大學生作弊被發現後,在考場哭泣了足足了20分鐘之久,這足夠老師發現並處理,但老師只是從他身邊來回經過而已。
甚至學校在事情發生後的回應也只是:教室監控顯示並經同考場學生證實,考場內未發生有教師激烈言語或師生言語衝突。
冰冷的話述回答得,這好像不是一條人命。
「小學生墜亡事件」裡涉事老師就全程保持著神隱,不管是墜亡事件發生後30分鐘才聯繫家長。
還是家長群裡突然群起的「點讚」老師無責,又或是那個孩子的葬禮,她也並未有隻言片語的安慰。
不聞不問的冷漠,最能悄無聲息地殺死一個人。
2
老師,你正用「冷漠」殺死我
前幾年有媒體報導了一位學生中途休學,無論家長怎麼勸說,換一所學習也仍舊不願去上學。
而最後從孩子嘴中得來的是:他受不了老師對他的態度。
因為老師比較喜歡成績好的學生,而他的成績並不好,算得上拉低班級平均分的一波。
事情的起源是他有次和老師打招呼,老師看到了他,但是並沒有回應他,就從他身邊走過。
然後每次上課舉手問題,老師也總是自動忽略他,下課問問題,老師也總是愛答不理,敷衍了事。
你可能會覺得這有點小題大做了,只是老師不太搭理他而已。
那你就錯了,永遠不要忽略「冷淡」對一個人的傷害,因為這也是一種暴力。
它會奪走一個人的價值感,那人就會陷入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自尊水平階段。
他們甚至會不斷反思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最後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自己的存在價值是什麼?
一旦這種價值觀丟失,就對生活中其他事情也一併失去了信心,因此他不願意去學校,任何一所都不想。
老師的冷淡與漠視給了他十足的心裡暗示,讓他清楚的知道,他成績太差了,去哪所學校都沒用。
除了「冷淡」「輕視」也是,它們都屬於冷暴力的一種。
高一的時候,她和班裡的一位男同學打鬧,沒有聽見上課鈴聲!
班主任在走廊看見他們,直接說了她一句「不要臉」,因為這一句看起來隨意的話。
從那以後,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再也不敢和男生交流說話,甚至到了現在被家裡催婚的地步,依然談男色變。
與成人相比,孩子都是脆弱與敏感的,但又及其天真。對於自己接受的事物都保持著深信不疑的態度。
就比如小時候母親同孩子解釋女孩子沒有喉結是因為她長在脖子後面,等到長大後,每次說到喉結。
孩子都要反應許久,才能在腦海中反應出女孩其實有喉結,只不過不明顯而已的答案,因為母親的話已經在他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了。
長期承受他人的這種精神虐待,成長很快就成為一場水淹的洪災,而水裡摻雜了太多的玻璃碎片,早已分不清水與玻璃,由此原地不動或者變身刺蝟成了他唯一的自救。
3
家長,也容易成為施加「冷暴力」的對象
心理學家劉吉吉博士通過對北京、天津、武漢、長沙四大城市兩千多個家庭的調查。
發現有93%的家庭對自己的婚姻質量不滿意,70%以上的家庭有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而50%以上家庭冷暴力最終會過渡到孩子身上。
而研究表明:受到冷暴力的孩子,在心靈深層會被植入「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等信念。
成年之後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到自暴自棄的泥潭中。輕則失去活力,沉默寡言,重則抑鬱不堪,自殺自殘。
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過:「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是啊!沒有回應,任憑你叫得再大聲,得來的仍是孤獨。
草坪上孩子在開心的放風箏,她的家長就坐在附近安心的玩手機。
這個時候孩子大喊:「媽媽、媽媽,快看我」,可是喊了好幾遍,直到孩子跑到媽媽身邊,她的媽媽才緩緩的抬起頭:「恩恩,媽媽看到了。」
孩子不甘心,於是又跑出去,這次她從更的地方跑過來,風箏也飛的更高了喊聲也更大。
可是孩子的媽媽在旁玩手機,絲毫沒有回應。
就這樣好幾個來回,孩子失望的不再喊媽媽,自己在旁玩了起來。可是怎麼也不像剛剛那樣用力的奔跑,而是在草地上沮喪的走著。
而她的媽媽卻在一邊被手機吸引到無法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甚至孩子在奔跑的時候還險些幾次摔跤,自己都不知道。
這雖然是小說中對於母子生活狀態的描寫,但卻是生活中大多家長與孩子交流狀態的縮影。
甚至你自己都不曾發覺,你用這種敷衍的態度的對待孩子,可能從一開始你不重視。
忽略、不重視,也許只是你一次沒有看他今天學校手工課的作品;也許只是一次你沒有聽她分享的校園小秘密;也許只是你一次沒有參與他的家長會。
久而久之,等你突然心血來潮地想參與到他的生活中時,你的孩子卻對你說出了拒絕。
你控訴於他的冷漠、不近人情,卻不知道這場「冷暴力」遊戲是你先開始的。
所以,不要等你的「冷漠」讓你「失去」孩子時,才恍然發現孩子他需要溫暖。
其實,他一直都需要,只不過,你選擇沒看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