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懷學 紀實影社
請點擊上方 藍字 ▲ 關注 紀實影社
羅懷學,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
作品獲獎:
2000年《布朗族少女》 獲「第七屆亞洲風採」華人攝影比賽社會生活類二等獎;
2003年《童年時光》 獲臺灣「千禧之愛」世界華人攝影比賽金翼獎;
2003年《二十一世紀的刀耕火種部落》 獲「第十屆亞洲風採」華人攝影比賽社會生活類三等獎;
2004年《跳皮筋》等五幅作品 獲「第三屆奧地利國際攝影沙龍」入選獎;
2009年《布朗山中》獲首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入圍獎;
2012年《似水流年》獲「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一條大河」最佳攝影師提名獎。
作品參展:
2007年《布朗山中》 參加山西第七屆平遙國際攝影節作品展;
2011年《似水流年》 參加第三屆大理國際影會作品展;
2012年《似水流年》 參加上海第十二屆國際攝影節作品展;
2012年《似水流年》 參加第二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作品展;
2012年《似水流年》 參加第十二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三人聯展;
2014年《金沙江上最後的推溜人》參加第三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作品展;
2014年《金沙江上最後的推溜人》參加「前後左右——雲南中青年攝影藝術家當代影像」提名展;
2016年《故鄉的碼頭》參加第四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作品展;
2016年《布朗山往事》參加首屆「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展最終入圍20組作品展並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
作品出版:
2013年《布朗山紀事》攝影集出版;
2017年《故鄉》畫冊出版。
作品發表:
攝影作品曾載於《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攝影家》《人民攝影報》《中國攝影報》《上海外灘畫報》《麓客》《藝術雲南》等數十家報刊。
攝影作品集
羅懷學《故鄉》籤名版 198元包郵
出版: 雲南美術出版社
印刷: 昆明美林影印包裝有限公司
開本: 28.5x28.5x2.5cm
頁數:260頁
版次: 2017年05月第1版
ISBN 978-7-5489-2587-3
回得去的是家鄉,回不去的是故鄉。
我的家在滇東北的金沙江邊一個叫「煙囪壩」的壩子上。壩子不大,一面靠山,三面環水,江水繞著壩子流到東邊,轉個急彎調頭向北流去。金沙江兩岸自古「地無三尺平,出門就是山」,老百姓把兩岸平點的地方統稱「壩子」,「煙囪壩」也因平坦而得名。壩子中間,一條粗麻石鋪成的古驛道穿村而過。繞村流過的金沙江,是官府水陸聯運將雲銅運抵京城,鑄造錢幣的咽喉要道,有「黃金水道」之稱。民間將金沙江下遊這條水陸通道合稱「銅運古道」。
1999年至今,我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自覺不自覺之時,默默地摁下快門,用相機記錄著金沙江下遊兩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儘管拍得有些散漫、隨意和游離,少了些理性、系統和縝密,卻始終從未停止過拍攝。直到 2007年的一天,我在報紙上看到:國家要在距家鄉下遊60公裡的金沙江最末端建向家壩電站。突然間,我魂不守舍,一次次從省城昆明跑回老家,恨不得用手中的相機,把家鄉的山川風貌、人文景觀,通通定格在方寸之間的黑白膠片上,記錄下家鄉父老鄉親的生存狀態、生活場景和喜怒哀樂。為他們立此存照!聊以自慰一個遠方遊子對故鄉長長的思念!
2012年10月,向家壩電站蓄水發電,家鄉的山川風貌,人文景觀,連同兒時的美好記憶一道淹沒在了庫區湖底,成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心結!
【欲購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羅懷學《布朗山紀事》籤名版 110元包郵
出版: 雲南美術出版社
印刷: 昆明富新春彩色印務有限公司
開本: 25x25x0.6cm
頁數:64頁
版次: 2013年10月第1版
ISBN 978-7-5489-1456-3
布朗山,在雲南西雙版納境內,與緬甸接壤,屬亞熱帶雨林氣候,炎熱潮溼,山中聚居著近兩萬布朗族人。布朗族是雲南獨有的跨國土著山地民族,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一直保留著「刀耕火種、輪息拋荒」的原始耕作方式,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部落式生活。
布朗族喜居深山,大多在山頂或山腰依山建寨,擇水而居。住竹木結構的「幹欄」式竹樓,樓上住人,樓下放養家禽牲畜、堆放雜物,通風透氣,冬暖夏涼,還能抵禦野獸的侵襲。
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村村有緬寺,寨寨有寨神,家家有火塘,事事要佔卦。布朗族認為:人的生老病死,禍福壽祿,全由佛主和各路鬼神掌管,得罪不得。每年,各寨都要舉行「開門節」、「關門節」、「賧佛節」、「升和尚」等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動驅神避鬼。家裡的火塘終年不滅,供奉著家族男女祖先神,也是取暖、作飯、待客的地方,還是男女青年「串姑娘」(談戀愛)的場所。男孩子十二歲後就要進緬寺當和尚,學傣文,念經書,升佛爺,也可還俗,結婚生子。男女婚姻嫁娶自由,雙方滿意,結「小婚」(從妻居),三年後,能生兒育女,結「大婚」(從夫居),至今還保留著濃鬱而獨特的民俗民風。
布朗族淳樸善良,生活簡樸、樂觀,祖祖輩輩廝守著那片平靜、安祥的樂土,過著安居樂業、悠然自得、隨遇而安的生活……
布朗族住的「幹欄」式竹樓。
在撿地備耕的同時,村民都會在自家的火燒地裡順便搭個地棚,因為,在旱谷成熟期,男人晚上都要守在地棚裡,看護莊稼不被野豬、老熊糟蹋。
種旱谷的工具,是隨手撿一根燒荒時留下的樹枝,或在林子裡砍根木棍削尖,在火上蘸一下火,就成了種莊稼的天然工具。
八月,雨季來臨,是布朗族播種旱谷的季節。種旱谷,一般是一個村子的人家,以換工的形式輪流播種。擇「兔日」、「蛇日」下種為最佳,因兔、蛇動物小,糟蹋糧食少,穀子打得就多。
點播時,男人手握一根七、八尺長的木棍戳窩,女人向窩裡丟谷種,男女配對進行,從坡腳倒退著向坡頭播種。
大人種穀子,孩子就在火燒地裡玩耍,等到吃中午飯前才去找回來,從箐溝裡拎來泉水,從頭到腳衝洗乾淨。
點種旱谷,是布朗族農活中最累的活計,為趕節令,中午飯只能在地裡煮著吃。平時,布朗族很少吃肉和油渾,播種時節,也是布朗族打牙祭的日子。
十月,山野泛黃,是旱谷收割的季節。收莊稼,是頭衝下從山頂往山腳下收割,為的是不讓身體碰掉穀粒,儘量做到顆粒歸倉。
村民在收割被野豬糟蹋過的旱谷,基本沒什麼收成。
打穀時,從家裡背來篾笆鋪在谷垛旁,把旱谷抱到篾笆上,用棍敲棒打,腳搓手揉。
打完一垛,撈去穀草,用腳翻劃著穀子,手拿竹筍殼扇子,來回揮舞扇去秕谷和雜草,留下黃澄澄的穀子。
每天打完旱谷,趁天沒黑,把穀子一袋袋挑回家,曬上兩日,便可裝倉入庫。
備好木料、草排,刨平地基,等到農閒,掐算個好日子,全寨人幫忙,兩天三就能蓋起一間幹欄式竹樓。
太陽沒落山,村民們就掛上銀幕,坐等鄉幹部檢查完工作後,出錢包電影給他們看,等到天黑,鄉幹部也沒來。
農閒時節,女人上山砍柴禾、打豬草,男人則留在家裡照看孩子、聊天、抽菸、打牌。
村長家放在山上的水牛,被豺狼咬掉了一個卵子(睪丸),用「六六六」粉拌泥巴,為水牛包紮化膿長蛆的傷口。
布朗族女人比男人承擔了更多的家庭責任,不但要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栽插點播等農活,樣樣離不開女人。
布朗族女人去箐溝裡洗完衣服,還要順便用鍋碗瓢盆拎些水回家。
布朗族自古以漁獵為生,槍是布朗族男人的命根子,寧願終生無女人,不能一天沒獵槍。收槍,好比收命。
村民從山裡背些山貨去街子上換些油鹽和必須的生活用品,近者,走三五個小時,遠者,要走十三四小時,天亮走到天黑。現代化交通工具成為他們的嚮往。
布朗族女孩清澈明亮的眼神裡,是布朗族的純樸與善良。
課間,孩子們用自已做的「雞公車」去山上推車柴禾回家,再繼續上課。
在布朗山的村村寨寨,孩子們最愛玩的遊戲就是「老鷹叼小雞」。
每年旱谷成熟的季節,布朗族就會用木頭和竹篾把中緬分界的南冬河堵成魚壩,讓從下遊到上遊產子的一種白鱗魚自投籮網,小魚放生,大魚留下。
布朗山村村都有緬寺,常出現「僧多粥少」沒家人送飯的情況,佛爺便會帶著小和尚拿著飯缽去寨子裡「討飯」(化緣),寨子裡的男女老幼天天天不亮,就端著剛煮熟的第一勺飯,第一口菜,跪拜寨心,等待化緣祈福。
「拴線」是布朗族最為原始的宗教習俗,據說能祛病消災,祈福平安。婚喪嫁娶,都要拴線,姑娘出嫁要請「布佔」和寨子裡的長者拴線祝福。
升和尚,是布朗族男孩子從小的嚮往。一般十二歲以後,就可以剃度入佛,學傣文念經書,過去,緬寺是布朗族唯一學習知識的地方,到成家立業的年齡,便可還俗,結婚生子。
賧佛節期間,從緬甸請來的大佛爺出行念經賜福,腳不能踩到凡間地氣,要用滑竿抬到賧佛的村民家,起轎落轎都要從「人毯」上踩過,誰要是被佛爺踩過,一生吉祥平安。
傣歷12月5日,是布朗族的「開門節」,各寨都要息工三天做佛事活動,「開門節」後,緬寺和尚就可以吃渾,回寨子「串姑娘」(談戀愛),白天回家參加家裡的農事活動。
【欲購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more
趙利文攝影作品集推薦
胡力攝影作品集推薦
王琦 鄭小樂攝影作品集推薦
閻志攝影作品集推薦
黃一鳴攝影作品集推薦
更多好書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聯繫微信:wsk382238759 dcy9966
閱讀原文
原標題:《羅懷學攝影作品集推薦《故鄉》《布朗山紀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