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小童裝織就大產業(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浙江省湖州市織裡鎮創新發展紀實
「戶戶皆繡機,遍聞機杼聲」,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裡鎮,因織造業興盛而得名。
從上世紀80年代一條僅0.8平方公裡的「扁擔街」起步,今天的織裡,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童裝基地,產量約佔全國一半。
初秋時節,記者走進湖州,看織裡一路如何走來。
加工外溢,調整產業結構
到織裡,不禁為這裡的「快」所震驚。拿張設計圖到作坊下單,當天就能出貨,展示在門店櫃檯。大批採購商常駐在此,每天都在街上看新款,一旦看中,立即打包發貨,第二天就擺上千裡之外的市場……完善的產業鏈,是織裡童裝的最大優勢。
然而,童裝產業屬於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人力資源成本上升,轉型升級也勢在必然。
2016年開始,吳興區鼓勵織裡童裝企業外發加工,補助企業為此增多的運輸、人工及管理等費用。織裡鎮聯合13個外地商會,合作異地辦園。這些加工生產基地多向安徽的宣城和安慶、江蘇的宿遷等地區轉移,童裝外發加工企業達4000餘家,帶動當地經濟的同時,為織裡換來騰籠換鳥的寶貴空間。
留下來的,一步步走向高端。企業加大技改力度,推動工藝、設備、產品升級。
在今童王生產車間,一套套全自動吊掛系統,將裁剪完的布料輸送到下一道工序,工人們坐在縫紉機前,伸手將布料取下,縫紉拼接後再繼續傳輸,最後一件完整的服裝出現在傳輸系統末端。以「機器換人」推進童裝產業自動化,不僅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而且機器裁剪非常精準,產品質量大大提升。
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在織裡被廣泛應用。鎮上50多家試點企業引入打版、裁剪、吊掛等成套自動化設備,今童王、布衣草人等13家童裝試點企業,投資1.8億元完成「機器換人」。生產線上人少了,從事電商、設計的人多了,後者目前已達數萬人,是2012年的十幾倍。
新舊動能在轉換,產業轉型正升級。過去,童裝產業一擴大,配套的砂洗、印花等行業也會「水漲船高」。這些行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又會造成汙染。現在,在南太湖高新區內,總投資10億元、佔地234畝的砂洗印染產業園拔地而起,淘汰落後產能的企業才能進駐。砂洗印花產業入園後,汙水一站式處理,綠色能源替代了原來的煤與柴油,控制住了汙染。2016年,織裡取締關停低小散童裝企業767家、砂洗印花企業500家以上。
淘汰落後產能騰出的空間,織裡用來培育新產業,培植經濟新亮點。
剛入秋,東尼科技產業園內一派繁忙景象。公司生產用於手機等高端通信設備部件的超微細導體、復膜線,一問世就供不應求。「如今織裡的高新電子企業快速發展,並逐步成長為新的產業陣營。」鎮黨委書記寧雲介紹,今年上半年,織裡以高新電子為引領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30億元。
隨著騰籠換鳥戰略深入,高新企業紛紛落戶,織裡新產業陣營不斷壯大。中電電氣投資15億元,在此建立新能源總部基地項目。今年上半年,織裡已引進總投資140餘億元的重點項目。
自主研發,佔據產業鏈高端
「一件童裝的生產利潤僅約15%,80%以上的盈利點在研發設計和營銷環節。」今童王董事長濮新泉思路清晰,企業要不斷攀向產業鏈高端。這已經成為織裡童裝企業的普遍共識:全鎮60%的童裝由外發加工完成,近500家企業擁有自己的設計團隊,著重獨立研發。
去年9月,第四屆「中國·織裡」全國童裝設計大賽在此進行。每屆大賽都會收到海內外上千件參賽作品,也吸引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優秀設計師在此集聚。目前,織裡童裝設計師團隊達860家,前幾屆金獎獲得者很多已經加入織裡設計大軍,100多名參賽設計師與本地企業籤約合作。一位優秀童裝設計師,年薪可達百萬元。
中國織裡童裝設計中心口號是:「入駐企業只需帶來設計人才,配套服務中心都有。」走一走,樣衣工作區、發布廳、設計沙龍、走秀臺應有盡有。2017年,這裡設計開發童裝款式1.5萬件,發布流行資訊9.3萬條,成為織裡童裝流行趨勢、流行品牌的發源地。
「我把老公司的樣衣製作設備全部賣了,因為這裡應有盡有,還免費使用。」設計工作室「九色衣櫃」負責人霍潤才非常滿意。他的企業主要做品牌系列,一個系列最多時有50多個版樣,一個版樣能賣到4000元。
原本以代加工跑量為主的織裡,現在已有省市著名商標47個,各類童裝設計師5000多名。
政府不斷助推產業做強。湖州建立織裡童裝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品牌化發展、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織裡投資70億元打造全產業鏈平臺——童裝產業示範園區,引進全國領先的童裝六位一體設計系統,建設一批童裝行業專用雲,整合完善童裝大數據平臺,成立全國首家童裝學院,培育打造童裝人才支撐平臺。
在織裡鎮的一條品牌街上,有80多家童裝企業精品館專做展銷,很少自己生產加工。林芊國際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培全說:「設計人才越來越集聚,童裝湧現的名牌越來越多。我們的目標,就是打破高端童裝被國外品牌壟斷的現狀。」
借力使力,電商蓬勃發展
電商洶湧發展,給織裡帶來的不是衝擊,而是機遇。
浙江布衣草人服飾有限公司從5臺縫紉機起家,如今童裝產品遠銷歐美市場,全國有200多家童裝專賣店。「這與我們抓住網際網路營銷的機遇密不可分。」董事長馬偉忠說。
2009年,馬偉忠一試水電商,就發現機遇:「1萬多件衣服在5分鐘內全部售完,賺了100多萬元。」企業不僅可使用國內電商,還通過亞馬遜跨境電商平臺遠銷歐美,現在海外電商市場有8個站點,銷售額日均超1000美元。
織裡鎮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優勢,建成集設計元素、電商元素、新商業元素為一體的電商眾創平臺。織裡大家園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裡,電商的全年培訓對象達4000餘人次。
本地居民羅玉花看到電子商務的商機,開設織裡鎮童裝電子商務孵化中心,找外地的技術學校合作,學生來培訓後就可以進企業就業。因為口碑好,企業委託她招生培訓的單子絡繹不絕。
2012年開始,織裡鎮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阿里巴巴織裡產業帶。截至今年6月,產業帶入駐商家4725家。大河村、河西村和秦家港村都是有名的「淘寶村」,村裡的縫紉機都換成了計算機。
電商在蓬勃興起。織裡目前登記在冊的電商企業5600多家,2017年實現線上銷售70億元。
今年上半年,織裡童裝在線銷售額累計超過50億元,線上交易額已佔到童裝產業交易總額的20%。(顧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