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裡發展紀實:小童裝織成大產業

2020-12-20 今日中國

  戶戶皆繡機,遍聞機杼聲。歷史上的織裡鎮便因織造業的興盛而得名。從古至今,紡織、刺繡等工藝在織裡一直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織裡人未曾辜負地名中這個「織」字,「無中生有」織就了佔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的童裝,作為童裝之都,童裝業是織裡的支柱產業。從家庭副業到形成專業市場,再到形成產業集聚,童裝產業的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織裡走過的發展軌跡。

  扁擔街裡的舊時記憶

  隨著織裡童裝的不斷發展,「時裝看巴黎,童裝看織裡」已成為織裡人最驕傲的一句話。走在織裡街頭,琳琅滿目的童裝,風格迥異的店鋪隨處可見。據統計,全國平均每兩件童裝中,就有一件來自這裡。很難想像,這樣一個「童裝之都」,竟然緣起於一條扁擔街。

  因為舊城改造,曾經的老街已不復舊貌,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這裡卻是一片熱鬧景象,勤勞的織裡人每天都會用扁擔挑著自家縫製的繡花枕套、兒童肚兜等小商品拿到路邊擺攤,扁擔街也因此得名。在中國第一座展示中國兒童服飾文化發展史的專業博物館—中國童裝博物館中,還詳細地展示了這些繡花枕套和小肚兜。

  1983年,當時的織裡工商所頂住壓力,在扁擔街上用玻璃鋼瓦搭起了36個簡易棚,用實際行動支持老百姓的自發經營行為。這不僅讓流動攤販們有了擋風遮雨的固定場地,更有了經商的底氣。生意紅火起來的同時,這些小商戶們也發現,兒童服裝越來越呈現出熱銷的態勢,於是越來越多的織裡人投身到了童裝製造行業。

童裝設計師們在織裡童裝設計中心交流學習

  進入20世紀90年代,織裡的童裝產業已經開始享譽全國,但與此同時,經營戶分散、市場專業性不強等弊端也逐漸凸顯。「扁擔街」這樣的經營模式已經開始制約產業的發展,搭建更大的平臺成了當務之急。1996年,佔地140畝、擁有900個經營店面的中國織裡童裝城正式開張。然而由於這裡距離城區有4.5公裡,開張之初,商戶入駐率很不理想,只有兩成不到。

  著眼長遠,當時的織裡鎮政府壯士斷腕,在將老城區內所有的經營點都劃入禁售區的同時在市場的專業化上下足工夫,專門面向商戶建立的研發中心,哪些款式和潮流同步,什麼樣的產品能夠熱銷,這些最新的市場信息都給商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

  1997年10月,童裝城迎來第二次開張。第一批進駐的商戶張曉雲清楚地記得,店面比原先大了一倍,租金卻只有老市場的7成,一年下來她就積累了1000多個客戶。

  不到一年,隨著900個店面的全部租出,童裝城一躍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童裝市場,藉助大平臺,織裡童裝產業從此開啟了大跨越的進程。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鎮童裝年銷售超500億元人民幣,佔全國市場的50%。

  織裡童裝漸成「微笑曲線」

  一件童裝,生產環節利潤只有15%左右,80%以上的利潤產生在前端的研發和後端的營銷環節。近年來,織裡狠抓童裝升級,摒棄之前「眉毛鬍子一把抓」的模式,注重「微笑曲線」兩端,著力提升設計和銷售能力。

  2013年,織裡投資2000萬元打造了全國首家童裝設計中心—中國織裡童裝設計中心。設計中心裡,除了一家家供入駐設計企業使用的獨立工作室外,還設有樣衣工作區、發布廳、設計沙龍及多功能廳等公共服務配套。中心承諾,「入駐企業只需要把設計人才帶來,其他環節所需要的配套服務,中心都有。」目前,童裝設計中心入駐優秀設計團隊20家,平臺常駐設計師240人左右。2017年,中心設計開發童裝款式達1.5萬件(套),發布流行資訊9.3萬條,成為織裡童裝流行趨勢、流行品牌的發源地。

童裝設計大賽

  「我們主要做品牌系列,一個系列最多時有50多個版樣,一個版樣能賣到4000元。」中心入駐設計工作室「九色衣櫃」負責人霍潤才介紹,「九色衣櫃」的主打設計是羽絨童裝,團隊完成一個系列設計一般只需1個月時間。霍潤才說:「我把老公司的樣衣製作設備全都賣了,因為設計中心這裡都有,還免費使用。現在一心琢磨設計,已經跟迪士尼、西松屋等很多大品牌實現了合作。」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依託規模龐大的傳統童裝業,織裡的「網絡童裝市場」正在逐漸形成。僅2017年織裡童裝實現線上銷售額70億元。2012年織裡鎮與阿里巴巴集團經過多次磋商溝通,決定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打造「阿里巴巴-織裡產業帶」,織裡成為中國首家入駐阿里巴巴產業集群平臺的產業帶。截止到2018年二季度織裡鎮產業帶入駐商家4725家。織裡鎮的大河村、河西村和秦家港村更是有名的「淘寶村」,村裡的縫紉機都換成了計算機,截至2017年底,三村共有近2000家電商企業。

  馬偉忠是織裡鎮上第一批童裝經營戶,如今他掌舵的企業「布衣草人」把童裝通過網際網路賣到了國外,成為當地第一位嘗試跨境電商的人。「以前,我們也是前店後廠的模式,我還清楚地記得每天蹲在店門口打包的場景。」如今企業成立了電商部並開發了自己的電商平臺,產品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在一線城市開設設計分公司。布衣草人目前在海外電商市場已有8個站點,銷售額日均超1000美元。

  對於未來童裝業的發展,織裡也有深入的思考和謀劃。織裡鎮與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擬共同籌建中國童裝學院(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州織裡分院),為織裡童裝產業培養高契合度的人才,破解童裝產業人才難題。織裡鎮擬打造總佔地面積1000畝的童裝上市企業總部園,在全國範圍內招商,爭取把中國最優秀的童裝品牌全部集聚到織裡來,加快織裡由「童裝名鎮」向「童裝強鎮」轉變步伐;根據童裝產業對倉儲、配送、管理、結算、運營為一體化管理的需求,建設織裡童裝物流園區,將其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具有較大規模、信息反饋及時、運作方式先進的現代化大型倉儲物流基地。

  從「織童裝」到「織平安」

  織裡有兩座雕塑,講述著不凡的城市故事。

  一座在入鎮口,名叫「織夢」:三名織女背對背挽手成圈,矗立於石柱上,象徵織裡人齊心建設美好家園;另一座在鎮中心,名叫「涅槃」:一隻鳳凰衝破重重束縛,作沖天之舉,象徵織裡再次騰飛。

  織裡曾面臨發展的陣痛。12年前,「兩把大火」燒出了產業粗放發展帶來的安全隱患;7年前,一場群體性事件揭開了經濟迅速發展中的社會矛盾。是一關了之還是浴火重生?織裡根據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痛下決心進行轉型升級,花大力氣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為科學解決織裡鎮外來人口多、社會治安壓力大、童裝產業低小散、消防隱患多等實際問題,織裡鎮開展「智慧化」探索,提高信息的採集率、使用率,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代替人工操作,使用大數據分析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2012年,織裡鎮啟動實施「智慧織裡」項目。2013年,「智慧織裡」項目被列為浙江省政府20個智慧城市建設示範試點項目之一,是其中唯一一個以城市命名的試點。

  2018年6月29日,歷經5年的持續高標準建設,「智慧織裡」試點項目順利通過省專家組驗收。通過加強4G網絡、光網、專網、雲平臺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智慧安防」「智慧安監」「智慧人口管理」「智慧稅收」等子項目建設,如今織裡鎮的智能化管控水平已躋身全省前列。

  隨著清脆的警笛聲響起,手機APP中立刻出現了報警信息,緊接著聲光報警器出現反應,應急指揮中心接到報警信號後,火源的具體位置躍然屏幕……這是織裡童裝產業園內工作人員對智能預警系統的煙感報警器所進行的演示。在火災發生初期,只要探測到煙霧粒子,牆壁上的煙感報警器便會迅速作出反應,通過四重報警後,消防隊員能夠對事故發生地進行精準定位,並及時趕到進行處理。這是織裡鎮推進「智慧消防」的一個生動案例。近年來,織裡消防大隊研發並推廣應用了「智慧監管系統」「智能預警系統」「智慧用電」和「智慧用水」四大智慧系統,實現火災事故的「精確預警」「精確防範」「精確處置」和「精確指揮」。

  東盛社區業主歸沈群正用手機繳納了本月的稅務,「原來我繳稅要一直跑到窗口來,現在只要在手機上用APP就能繳納,而且它還會定期提醒我,也不會忘記了。」「智慧稅收」的建設突破了傳統人工上門徵收、納稅人大廳繳稅的概念,提升資料庫信息正確性和保密性,提高開票工作效率。截至目前,使用網上納稅系統全面推送納稅通知簡訊13433條,分五次發送催繳通知簡訊合計14310條,通過「易辦稅」APP線上納稅137戶,合計金額304.46萬元。

  五年來,精做「智」文章使得織裡鎮的管理能力提升顯著。據統計,織裡鎮轄區內視頻監控在偵查破案方面發揮主要作用的案件佔比達70%,近五年刑事案件年平均降幅達18%。智慧用水系統、智慧安監系統建設,推行智慧用電設備的搭建,使全鎮市政消防栓完好率達到98.79%,消防滅火救援效能提升近20%,企業用電隱患綜合下降了37.9%,電氣火災數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6年,織裡智慧消防管理系統獲得省公安廳科技創新一等獎。

  國家級試點練好城市「管理學」

  隨著「中國國際童裝之都,太湖南岸工貿新城」的城市發展藍圖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裡鎮日益成形,越來越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來到該鎮追夢。雖說是一座鄉鎮,但人口達45萬的織裡已接近中等城市規模。

  城市的日益壯大,也帶來了一系列「城長」的煩惱。在改革開放初期,織裡曾流傳過這樣一句話:「遍地是黃金,遍地是垃圾」,城市環境的不堪重負由此可見一斑。如今,織裡工商註冊體已達3.6萬餘家,小轎車保有量13萬輛,各類三輪車超10萬輛。如何練好城市「管理學」,成為織裡的必修課。

  自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後,織裡城市管理進入了新階段。通過一輪又一輪的環境綜合整治,織裡這座城市環境面貌脫胎換骨。2017年,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織裡又亮出了城市管理的升級版—城市精細化管理。這套城市精細化管理,開出了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垃圾分類、裝修管理、佔道經營、流動攤販、亂貼亂塗亂畫、違建管控、市政維護和門前三包等十大方面的「藥方」。547名鎮機關幹部全面下沉到938條路段當「路長」,與網格內的安監、城管、環衛等「三員」對所管轄路段區域內的這十大關鍵「望聞問切」。並且,當地還創新舉措,打破部門界限,採取「交巡警+執法隊員」聯勤模式,每個社區由1名交通民警帶領4名交通協輔警和4名執法隊員聯合執法。

  如今的織裡,不論新老城區都是道路整潔、車輛往來有序,就連三輪車都有了專門的「停車位」。曾經樓下遍地是垃圾的模樣早已不復存在。為了解決和長期保持社區環境,許多老社區還實施了「樓道長」制度。

  雲村退休老書記姚金江就是如今雲村社區的一名樓道長,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早晚在社區樓內長廊和樓下巡邏,提醒住戶不要在樓梯、長廊以及樓下背街小巷內堆放垃圾。據姚金江介紹,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中,社區樓下的背街小巷中,就連三輪車位和垃圾桶的間隔都經過精確設定,極大改善了社區居住環境。

  新老織裡人共築「織裡夢」

  從1969年1月開始廣播,時至今日已經50年,織裡鎮的這檔「金牌」廣播就叫「王金法廣播」。主講人王金法今年70歲,是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他的溫情電波每日早、中、晚都會在織裡的空中飄揚,用最接地氣的土話講明國家政策,講透法律法規,說活城鄉故事,成為助推當地社會治理「永不消失的電波」。

  隨著社會治理的深入,「王金法廣播」開到了車間。2012年,該鎮開辦了針對廣大外來新居民的普通話廣播節目「車間好聲音」,《織裡城市·播報多看點》《今天知禮秀》《好歌送給你》《車間文化禮堂》《邀你說織裡》《知禮·青年說》等欄目,還會邀請員工和企業主做節目,每天分3個時段播出。

  「平時工作時總感覺缺少點什麼,自從『車間好聲音』開通後,工作時心情更加愉悅了,希望越辦越好!」來自安徽省歙縣的陳師傅在織裡打工10多年,第一次在車間裡聽廣播格外興奮。

  「原來車間裡比較沉悶,員工彼此間交流較少,現在『車間好聲音』響起後,員工臉上的笑容多了。」當地一家服飾企業負責人如是說。「車間好聲音」拉近了童裝企業主和員工之間的距離,讓新老織裡人的關係也更加融洽。

  除了享譽50年之久的老織裡人「王金法廣播」之外,由新織裡人何維麗發起的「平安大姐」工作室也是織裡家喻戶曉的存在。

  「平安大姐」發起人徐維麗是河南人,2003年來織裡經營童裝。說起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她如是說:「我來織裡做服裝生意已經十六七年了,織裡早就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這些年,我在這片政策惠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土地上賺了錢,口袋鼓了,還想為這片土地做點貢獻。」

  當她把想要成立一個矛盾調解中心的想法告訴周邊的好姐妹後,大夥一拍即合,隨即成立了「平安大姐」工作室。來自九個省十六個地區的24名「老闆娘」紛紛響應。2015年12月24日,「平安大姐」志願團成立,並正式命為「湖州市吳興區平安大姐社會工作室」。

  自成立「平安大姐」後,徐維麗帶著姐妹們堅持每周一、周五在織裡鎮織南調解中心輪流提供調解服務。勞資糾紛、房屋租賃糾紛、員工與老闆之間的矛盾等都是大姐們調解的對象。

  來自吉林的李大姐因房租問題與房東發生糾紛,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心情抑鬱的李大姐一度想要自殺。得知該情況後,「平安大姐」們主動找她談心,不僅給予心理輔導,還幫她找好新店面,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兩年多來,她們總共為新居民朋友調解各類糾紛358起,成功調解了279起,化解成功率達78%,大姐們參與調解的事項沒有一起被投訴。

  「平安大姐」有愛心、樂於奉獻,而且都在織裡打拼多年,將企業由小做到大,在新居民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她們的加入使調解工作更有效率和活力,與政府調解形成了有效互補。

  改革開放40年來,織裡童裝產業轉型、小城鎮轉型,新老織裡人成功走出了一條團結打拼、和諧相處、共謀發展的「織裡之路」,小小的童裝織就了織裡的大產業。

  

相關焦點

  • 小童裝織就一座城——記織裡童裝產業四十年發展歷程
    1992年8月,湖州市政府批准成立織裡經濟開放區,給予織裡鎮很大的發展自主權;1995年6月,織裡鎮被國家體改委等11個部委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單位,賦予部分縣級經濟管理權限。一系列開放政策的出臺,讓織裡童裝產業迎來了集聚爆發期,1997年,緊靠318國道建立的「中國織裡童裝市場」,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批發商,「織裡童裝」區域品牌開始在全國童裝市場叫響。
  • 小童裝織就大產業——浙江省湖州市織裡鎮創新發展紀實
    來源:人民日報小童裝織就大產業(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浙江省湖州市織裡鎮創新發展紀實「戶戶皆繡機,遍聞機杼聲」,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裡鎮,因織造業興盛而得名。2016年,織裡取締關停低小散童裝企業767家、砂洗印花企業500家以上。淘汰落後產能騰出的空間,織裡用來培育新產業,培植經濟新亮點。剛入秋,東尼科技產業園內一派繁忙景象。公司生產用於手機等高端通信設備部件的超微細導體、復膜線,一問世就供不應求。「如今織裡的高新電子企業快速發展,並逐步成長為新的產業陣營。」
  • 小童裝成就大產業 浙江織裡童裝「產業變革」紀實
    從一條佔地面積僅0.8平方公裡的「扁擔街」起步,發展到中國最大的童裝基地。近年來,織裡童裝也在不斷發生「產業變革」,從重製造向重研發轉變,從傳統商貿向新興服務業轉變,一個全新的「中國童裝之都」正在逐漸形成。  正如吳興區委書記吳炳芳所言,織裡,是吳興區經濟重鎮、產業大鎮,是45萬新老織裡人創新創業、追逐夢想的地方。
  • 浙江湖州:小童裝撐起富民大產業
    談及織裡產業發展的經驗,織裡鎮黨委書記寧雲說,改革開放40年來,織裡憑藉「敢想敢為、創新創強、開放開明」的精神,實現了改革、創新、發展。做強優勢富民產業「一根扁擔挑著膽量與命運,兩隻布包裝滿希望與憧憬,北上那長城內外王府井,南下那深圳特區椰樹林。」
  • 「小童裝」闖出「大世界」——傳統產業轉型帶動綜合發展的「織裡...
    新華社杭州9月11日電題:「小童裝」闖出「大世界」——傳統產業轉型帶動綜合發展的「織裡樣本」新華社記者吳帥帥、馬劍一邊,窄窄長長的扁擔街留存了改革開放之初童裝馬路市場的記憶;一邊,童裝電商小鎮、織裡童裝產業示範園等釋放發展新動能。這就是位於太湖南岸的湖州市吳興區織裡鎮。
  • 織裡童裝政協委員會客廳聚焦童裝產業發展
    「織裡可以圍繞兒童產業鏈進行延伸,不僅僅是做童裝。」「能否成立童裝流行趨勢研究所,更好加強童裝時尚研究?」12月6日,織裡童裝政協委員會客廳走進織裡童裝商會,共商如何「讓新時尚引領織裡童裝」。目前,湖州市織裡鎮共有童裝生產企業1.3萬家,年產童裝14.5億件(套)。助推當地童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織裡童裝政協委員會客廳成立的初衷。會客廳「廳長」是湖州市政協委員、浙江布衣草人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水琴。她從事童裝生產經營多年,為更好推動童裝產業發展,邀請企業家朋友、專家到會客廳聊一聊。
  • 小童裝撐起富民大產業——來自浙江省湖州市織裡鎮的報導(下)
    談及織裡產業發展的經驗,織裡鎮黨委書記寧雲說,改革開放40年來,織裡憑藉「敢想敢為、創新創強、開放開明」的精神,實現了改革、創新、發展。  做強優勢富民產業  「一根扁擔挑著膽量與命運,兩隻布包裝滿希望與憧憬,北上那長城內外王府井,南下那深圳特區椰樹林。」這首1997年創作的歌曲《走南闖北織裡人》,唱出了織裡人響應改革開放號召,激發童裝產業活力的過程。
  • 湖州織裡:中國童裝名鎮的發展亮點解析
    目前織裡鎮已成為浙江省產業最為發達、民營經濟最為活躍、市場化程度最高、經濟增長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最為富有、勞動力轉移最為充分的地區之一,是湖州市的經濟強鎮、童裝名鎮、市場重鎮,也是太湖南岸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一方熱土。  從七十年代滋生的手工刺繡發展至今逐步形成的童裝產業是織裡鎮第一大產業,也是全市最具特色的產業。
  • 童裝名鎮的產業之變管理之變城市之變——裡裡外外看織裡
    在織裡,企業和產業的活力展示著小鎮特有的韌性。從改革開放初期家家戶戶踩縫紉機、全國各地跑市場開始,「農民創業」歷經艱辛,「織裡童裝」聲名遠揚。  生產園區、面輔料市場、線上交易、設計中心、設計大賽……縱觀近年來織裡童裝的業態和模式之變,每一步都踩在了點子上。童裝雖小,但織裡在波折中實現新飛躍,在方寸間做出大生意。
  • 裡裡外外看織裡
    在織裡,企業和產業的活力展示著小鎮特有的韌性。從改革開放初期家家戶戶踩縫紉機、全國各地跑市場開始,「農民創業」歷經艱辛,「織裡童裝」聲名遠揚。  生產園區、面輔料市場、線上交易、設計中心、設計大賽……縱觀近年來織裡童裝的業態和模式之變,每一步都踩在了點子上。童裝雖小,但織裡在波折中實現新飛躍,在方寸間做出大生意。
  • 「小童裝」闖出「大世界」 小鎮織裡40年成就中國童裝之都
    從無到有:從繡花枕套孕育而來的大產業今年76歲的吳小章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年輕時補貼家用的小手藝,竟會成就家鄉的支柱產業。上世紀70年代初,吳小章還是織裡軋村中學的老師,擅長繪畫的他自己設計了繡品圖案,做成繡花枕套、帳沿,偷偷售賣。
  • 湖州織裡服裝輔料市場
    計 ,至 2002年 ,全鎮有童裝生產企業六千多家 ,有 七萬多人專門從事童裝產業 , 從事繡花 、 印花 、 砂 洗等相關產業經營企業1,652家 ,從事面料 、輔料 、 縫紉機銷售等配套行業經營企業二千餘家,去年成交額逾百億元.
  • 時裝看巴黎 童裝看織裡 2020第二屆織裡童裝時尚周舉行
    央廣網湖州10月20日消息(記者 王海鵬 通訊員 張丹丹 王儒綱 吳英)2020第二屆織裡童裝時尚周暨第十二屆國際時尚色彩大會於10月19日~21日在國際童裝之都——浙江湖州吳興區織裡鎮舉辦。  據悉,為期3天的時裝周分為開幕式、走進織裡、童裝供應鏈對接會及品牌聯合秀、第十二屆國際時尚色彩大會暨2022春夏季流行色趨勢發布會和織裡童裝產業發展峰會。
  • 瞭望丨織裡繡出美好生活
    織裡打造童裝產業園,實現童裝產業高新化的轉型升級,改變了織裡「低小散」的企業狀態,規模化生產,再造織裡發展新優勢;    創新體制機制。    經濟發展起來了,生活富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裡打拼安家。截至目前,織裡鎮共有人口45萬,其中外來人口35萬,比中西部一個地級市的人口規模還要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0.5%。    21世紀初,在經濟高度發展後,織裡鎮人員結構、產業矛盾、治理滯後等問題凸顯。
  • 三天能出貨,線上年銷售額70億,淘寶店激活織裡童裝產業
    2016年,湖州織裡的童裝產業已小有名氣,童裝廠家手裡攥著大量經銷商訂單,一個訂單就是上萬件貨,而「做淘寶的」,在當地還只是一小撮不起眼的「小生意」,許多淘寶商家不得不選擇從經銷商拿貨,完全做不到自己定製生產。對於接淘寶店這樣三四百件體量的訂單,大量廠家是「愛搭不理」的。
  • 「童裝之都」浙江織裡 讓更多人在這裡找到「家」
    「借著這裡的氣場,生意做得完全不一樣」作為童裝之都,童裝業是織裡的支柱產業。從家庭副業到形成專業市場,再到形成產業集聚,是改革開放40年織裡走過的發展軌跡。目前,織裡的經濟體量佔湖州市吳興區的三分之一,是引領湖州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 中國小城鎮建設的「織裡樣本」:一根扁擔挑出中國童裝名鎮
    「一個扁擔兩個包,走南闖北到處跑」據湖州市吳興區委書記吳智勇介紹,改革開放40年,織裡湧現出一批像姚志霄一樣的童裝生產經營者,他們是織裡服裝產業求新求變的親歷者,也是織裡城市發展的推動者和受益者。織裡座落於太湖南岸,是隸屬於湖州市吳興區的一座浙北小鎮。
  • 專訪湖州市吳興區區委常委織裡鎮黨委書記陳永華
    陳書記:織裡童裝產業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末,由「一根扁擔兩隻包、大江南北到處跑」的家庭小繡品一路走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童裝產業集群。目前,織裡鎮童裝生產企業年產各類童裝12億件(套),年銷售額超350億元,佔國內市場1/3,是全國最大的童裝生產和銷售基地。
  • 尋找屬於織裡的「大案牘術」
    原標題:尋找屬於織裡的「大案牘術」 「遍聞機杼聲」,故名織裡。眾所周知,浙江湖州織裡在歷史上因紡織業興盛而得名。改革開放以來,織裡漸漸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的童裝產業重鎮。 市場經濟的活躍是一種巨大的力量,這種巨大的活力體現在野蠻生長中,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 浙江織裡:40年織就中國童裝夢
    改革開放40年,浙江省湖州市的織裡鎮,從窮鄉僻壤成長為今天的中國童裝之都,連續4年入圍全國百強鎮,45萬人在這裡就業發展。2017年從織裡發向全球的童裝數量達13億件,佔據中國童裝市場的50%份額。  40年來,織裡人在改革致富的道路上逐漸形成了敢想敢為、創新創強、開放開明的織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