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北京市首次提出了「博物館之城」的目標,同時陸續推出94項主題活動,以展覽、講座、活動等不同形式為公眾奉上一席精彩的文化盛宴。
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北京多家博物館在有序恢復開放的基礎上,著力推出線上展覽、線上直播等豐富多彩的「雲端」活動。博物館從線下走到線上,早已不是新鮮事。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各大博物館機構都在推進線上展覽與數位化資料庫建設的進程上按下了「快進鍵」。
而這一舉措恰恰與今年國際博物館日「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的主題相契合。藉助科技手段,博物館展覽打破了地域性的界限,向觀眾展示了形式更多元、內容更包容、與觀眾更加平等的博物館面貌。
10家名人故居紀念館在博物館日期間接力直播(圖源:北京市文物局官網截圖)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打造博物館之城@北京文博」直播間在網絡與觀眾見面。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北京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老舍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等10家名人故居紀念館接力直播,使全國各地觀眾足不出戶便能夠體味名人故事帶來的豐富精神文化傳承,感受北京成為博物館之城的深厚底蘊和文化內涵。
打造「博物館之城」的目的在於為更多群體提供具有個性化色彩的文化服務,探索博物館與不同群體聯繫的多元化,詮釋平等的博物館。博物館日期間,首都博物館推出「我和博物館」系列展教項目,面向公眾開展視頻、音頻、繪畫、攝影等作品徵集活動;疫情期間知名專家學者、資深文博工作者雲端開講,為居家學習的中小學生送上了一堂好課,實現了「博物館+校園」的實踐模式。
「博物館之城」的建設,不僅要依託於博物館的力量,更需要文化機構間的交流互通與有機融合。今年博物館日期間,北京博物館學會將進一步搭建溝通平臺,集結專業力量、傾聽不同聲音,探索博物館如何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北京地區博物館提升整體影響力,為北京打造「博物館之城」作前期探索和鋪墊。
(編輯:舒靚 李海鵬)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