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汽車用英語怎麼說?」家長警惕過早開發智力,讓孩子變笨

2020-12-10 小天寶大玉兒

前段時間,有位教師曾分享過這樣一個問題:孩子還能感受到真實的世界嗎?

他列舉了這樣幾個例子:在行人匆匆的街道上,我們總是能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

「你背一背今天在幼兒園學習到的古詩!」

「寶貝你看小汽車,這用英語應該怎麼說?」

「我們看看這個廣告牌,上面都寫著什麼字啊!」...

這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見到的一幕,而不僅如此,在本該休息,在遊戲中感受世界的周六日,孩子們卻比平時上學還要忙,各種各樣的智力興趣班接踵而來,孩子們提前在起跑線上蓄力奔跑,但實際上超前真的會給孩子們未來的學習生活助力嗎?

對此,美國一位社會學家曾據大量數據對比得出結論:人為幹預固然可段時間內提高智商,但是一旦當這種人為幹預撤回時,那些被人為提高的智商大多數會下降回來!

一.為什麼家長們如此信服「智力開發興趣班」呢?

近幾年,智力開發班勢如破竹,成為家長圈們的寵兒,很多家長都願意花高價為孩子報課,但最終效果往往卻不盡如人意。

比如前段時間被新聞揭秘的量子波動速讀騙局,收取高價後卻被行業專家認定為這並非教育法,而是一種欺瞞與詐騙;不僅如此,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小天才班,各類智力開發興趣班都未能達到理想效果,有時甚至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家長依舊信服,且願意花錢為孩子報課呢?

1.憂患心理:

自古的育兒觀念中,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一說法。

而想要子女成龍成鳳,就需要讓孩子在起跑線上提前跑起來,這樣才能夠增加孩子未來勝出的機率。但實際上,提前開發孩子的智力,多早接觸知識對於孩子的成長意義並不大,反而會更好的安撫家長對於孩子成長的憂患心理。

還記得美國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嗎?小A在不會爬樓梯的年紀裡,通過提前訓練,強化鍛鍊讓他掌握了這項技能,這看似提高了孩子的智力和發育,但幾個月後,小B自然而然掌握了跑樓梯的本領,並且爬的比小A還要好。

這其實也說明了,家長之所以會信服智力開發興趣班,是因為內心的憂慮,想要孩子提前掌握某項知識技能,但實際情況卻是,當孩子自然生長到某個階段時,這項技能會順其自然的掌握。

2.從眾心理:

我曾在教育機構中聽到過這樣一段對話:

在教師與家長溝通時,曾問到了為什麼要為孩子選擇智力開發的興趣班時,很多家長是說不出原因的。百分之七十的答案均是,我朋友家、親戚家的小孩在學,我感覺挺好的,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學習!

而近年來大火的機器人編程教育,更是反饋出百分之八十的家長報課均是因為從眾心理。因為很多家長並不知道編程教育能帶給孩子什麼,也不知道搭建積木能讓孩子學到什麼,總之別人在學,我們家的孩子也要學。

所以,與其讓幼兒在家或是戶外浪費時間去玩,不如像其他孩子那樣報個智力開發興趣班,不浪費學習時間!

二.家長誤區:提前開發智力,真的會提高孩子的智商嗎?

無論是憂患心理還是從眾心理,對於家長而言,更希望那些智力開發興趣班能夠幫助孩子提高智商。

但實際上,從大數據來看:提前開發智力不僅不能夠提高孩子的智商,反而會對孩子產生許多不良影響,而家長如果意識到這不是「幫」而是「害」時,就能夠走出多報班的誤區啦!

1.知識大於感官,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對於孩子而言,獲取知識的途徑源於感受和自主判斷。這種感受和判斷源於環境和他人,即當孩子呱呱墜地後,就會從環境和父母及他人身上認知世界和自我,並且主動模仿學習,然後逐步建立邏輯思維能力。

但是,如果我們提前將知識擠到孩子的大腦中時,孩子會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晦澀難懂的知識上,而漸漸的喪失了對真實世界的興趣和探知能力。比如:很多興趣班會將複雜難懂的物理知識融入到課程中,一遍一遍為孩子講解後,要求孩子為家長複數;在孩子還不懂古詩詞含義時,通過死記硬背要求孩子掌握,然後在展示出來。

這種學習方法確實在段時間內讓孩子擁有了很多知識,但從學習角度而言,這確是一種舍本求末的教育法,孩子沒有主動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和欲望時,久而久之就會對這些抽象知識失去興趣,而當他真正到了該起跑的年齡時,反而會出現厭學情緒。

2.各種能力要齊頭並進,而非一枝獨秀:

在孩子的成長中,智力固然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其他的能力卻也不容忽視。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總是有這些典型的案例,比如高智商的人因不擅長人際交往而丟失工作,比如考上高等學府卻因無法獨立而被勸退等等,這些成長中的問題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家長,孩子在幼年時不要只專注於開發智力,各項能力都應該被家長重視起來。

比如社交能力,多感官協調能力,運動能力,抗挫能力等等,這些能力不僅會助力孩子的學習,也會讓孩子在未來生活中如魚得水!

所以,當家長意識到孩子需要多種能力齊頭並進,而非智力一枝獨秀時,就不會掉進提前開發智力的深坑中難以自拔!

3.冰冷的知識會讓孩子失去情感體驗:

用知識去量化一個孩子的成長時,孩子就如同一個容器,以數值去衡量成長。

比如,今天認下來10個字,孩子的進步非常大;今天沒有完成算術題,今天就沒有任何長進...

當家長將過多的關注點放在知識層面時,就會讓情緒的體驗變得單薄,孩子眼中所認知到的世界也會被知識量化,而好奇心,想像力,興趣,挫折,熱愛等等這些情緒感受在孩子的生命中會漸漸弱化,甚至是消失。

久而久之,失去情感體驗的孩子會變得冷淡麻木,習慣用知識去量化結果,不關心他人甚至是父母。

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要拔苗助長!

其實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玩與學是同樣重要的,孩子需要適當寬鬆且自由的環境生長,在這個過程中去感受情緒變化,去感知真實世界,然後通過自我感知去建立真實世界的知識體系。所以對於家長而言,不要認為不報班孩子就不成長,反而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拔苗助長,才是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

1.報班建議一:尊重孩子的熱愛

在為孩子報興趣班時,家長不要求量求用,而是要先尊重孩子的喜好,當家長意願和孩子喜好相衝突時,不要急於否定孩子,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將智力開發興趣班換成孩子喜歡的課程,並且告訴孩子熱愛就要堅持下去,這會比盲目且強制的為孩子選課效果要好很多。

2.報班建議二:給孩子留出玩的時間

比起周六日全部佔用的報課選擇,家長可適當的為孩子選擇1~3門喜歡的興趣班,然後其他的時間還是留給孩子玩耍,一是讓孩子擁有快樂輕鬆的童年,二是在玩中讓孩子去感受真實世界,建立自我和世界的情感連接和思維能力,不要讓孩子的成長全部在書本和課堂中,多帶孩子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真實的感受遠比他人的講解要重要的多。

最後,讓我們回歸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孩子還能感受到真實的世界嗎?

當家長意識到各種超綱的興趣班並不能夠提前開發孩子的智力,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與世界更好的情感連接時,就會選擇將最真實的世界還給孩子,讓孩子有時間去玩耍,去認知,去熱愛,這個時候,真實的世界自然而然也會重新回到孩子的眼裡和心裡!

你認為智力開發興趣班真的能夠幫助孩子提高智力嗎?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90%家長都在用笨方法「教笨」孩子!
    孩子最初跟同伴相比顯得出類拔萃,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孩子身上的光環逐漸消失了,甚至對學習本身喪失了興趣,他們似乎變「笨」了,做了這麼多努力,孩子卻越學越「笨」,這是為什麼呢?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習得性愚蠢」的概念。
  • 這些遊戲會阻礙孩子智力發育,孩子越玩越笨,家長別粗心了
    眾所周知,寶寶智力的開發需要家長後天去培養,哪怕有著天才基因,若不能得到合理引導,照樣表現不出來。而培養的手段就那麼幾種:老師言傳身教,孩子人生閱歷,家長陪同遊戲。前兩者沒什麼好講的,問題通常出在最後一點「家長陪同遊戲」上。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你在用笨方法教孩子嗎,快來自查| 育兒
    而實際上,孩子身上逐漸產生的「笨拙感」,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才是孩子越學越「笨」的根源之一。「笨辦法」1:過早地進行知識傳授,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本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打著「智力開發」的旗號,過早地對幼小的孩子進行讀、寫、算訓練,不考慮孩子的心理和智商發展情況,一味分派學習任務,制定學習目標,給孩子規定高標準、嚴要求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你還在用笨方法教孩子嗎?快來自查~
    「笨方法」1:過早地進行知識傳授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本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打著「智力開發」的旗號,過早地對幼小的孩子進行讀、寫、算訓練,不考慮孩子的心理和智商發展情況,一味分派學習任務,制定學習目標,給孩子規定高標準、嚴要求。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
    孩子最初跟同伴相比顯得出類拔萃,但隨著時間推移,有的孩子身上的光環逐漸消失了,做了這麼多努力,孩子卻越學越「笨」,這是為什麼呢?      現在一些家長,對教育孩子一直自帶恐慌,怕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沒有,怕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家孩子不會,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5個高質量的智力開發小遊戲,孩子在家就能玩,親測有效
    說起孩子玩遊戲,讓不少家長感到頭痛,孩子過早的接觸電子遊戲不僅僅不利於孩子大腦的開發,更會引出孩子視力下降、影響身體健康等等一系列問題。然而,孩子接觸一些高質量的智力開發小遊戲卻可以開發寶寶的大腦,讓孩子的思維得到訓練。
  • 孩子智力發展指數低咋辦?家長別急於否定孩子,貼上「弱智」標籤
    父母希望孩子學拼音比別人早、認漢字比別人多、說英語比別人好,這樣就能證明孩子智商高。現在就連孩子的開口說話的時間早晚,都能被當作判斷智商高低的一個標準。不管別人怎麼說,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有自信,按照正確科學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父母如果想要孩子在幼兒時期早點開口說流暢的話,那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 孩子的智力開發關鍵是三個階段,聰明的媽媽會用這樣的方法
    結果多數時候是不盡如人意的,很多家長把原因歸結於天賦,但腦科學已經證實了,大多數人的智商相差並不大的,也就是說沒有笨的孩子,只是我們沒有用正確的方式開發孩子的智商,本文給大家整理了開發孩子智力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到家長。
  • 一個聰明的孩子是怎麼變笨的?
    經常有家長說,自己孩子以前成績挺好,現在怎麼就越來越差了呢?一個聰明的孩子為啥就變笨了呢?2.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越大就越「笨」,可怎麼變「笨」的呢?一個孩子的智力活動受阻,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智力功能受抑制。成績好壞,本該是孩子通過自己的智力去解決的問題,但是很多家長都把這種智力活動轉換成了情緒上的壓力。
  • 有一種現象叫「習慣性愚蠢」,會讓孩子越長越笨,家長要留心
    1、拔苗助長,無力感挫傷孩子的自信心過早的傳授知識,忽視孩子自身的感受。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過早的去發掘孩子的各種潛能。要求孩子去挑戰一些超出同齡人的事情。有些家長還自作聰明,為了防止孩子驕傲自滿,設置了過高的目標。很多孩子為了讓家長開心,盡力去做,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力是有限的。
  • 家長的4種行為,竟會把孩子變笨,再不改孩子就毀了
    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能夠幫助孩子激發潛能,越來越聰明,而錯誤的行為和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笨,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缺少自信,父母某些不經意的行為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特別是以下4種行為,家長們都對照看看,如果有符合的,一定要及時停手!
  • 家教問題報告:幼兒智力開發過早易養成被動型人格
    信息 家教問題報告:幼兒智力開發過早易養成被動型人格 其中,低齡兒童智力過早開發、中國孩子素質能力缺失,以及不同城市衍生的「個性化」等問題已成為新時代家庭教育的痛點。  低齡兒童智力開發過早  《報告》顯示,在嬰幼兒(0-3歲)時期,近一半的家長開始擔憂孩子的閱讀能力,甚至高於對孩子性格問題和睡眠問題的關注。幼兒園(4-6歲)階段也同樣如此。
  • 媽媽關心則亂,過早灌輸知識,讓孩子正在偷偷變笨
    有些父母總認為自家孩子比較笨,主要體現在學習方面,同樣的教學,為何差距這麼大呢。因此歸其原因,好像在於自己孩子身上,從此就更加的要求孩子刻苦了。都說勤能補拙,然而不論給孩子補了多少課,學習成績依然不夠理想,父母為此擔憂不已。
  • 別總說孩子腦子笨,了解「智力三元」理論,正確激發孩子的潛能
    但是影響孩子智力的因素有很多種,父母與其責怪孩子笨,還不如找到正確的方法來教導孩子。了解「智力三元理論」能夠幫助家長更好的理解孩子智力的構成,從而更好的幫助孩子激發潛能、開發智力。01.什麼是「智力三元」理論?
  • 家長的這4種常見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下面這4種常見行為,容易讓孩子慢慢變笨,值得家長警惕:父母愛大吼大叫提到朝孩子吼叫,很多家長都充滿無奈。「我也不想吼孩子,可是不大聲發脾氣,他根本不聽話。」「每次吼完就後悔,但下次脾氣上來了還是控制不住。」
  • 缺鐵,可能會讓寶寶腦子永遠變笨、笨、笨……
    上學後,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經常多動、愛走神兒。於是各種批評加糾正,總認為是孩子的問題。然而,這個鍋孩子堅決不背!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小時候缺鐵,可能長大以後腦子會變笨!這對異常重視寶寶智力發育的年輕父母來說,可是晴天霹靂。
  • 孩子變笨可能是家長的過錯,請靜下心來,看看你家有這種情況嗎
    ,多數孩子都是通過後天的學習逐漸開發大腦的。在這個時候,家長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天生的智商都差不多,父母的教育方式、生活習慣拉開孩子們的差距。你知道嗎?孩子變笨可能是家長的過錯,需要父母們反思一下。「變笨」不止是在學習上,還有心理上,父母情緒波動大,經常表現出負面情緒,孩子對此無法像成年人一樣進行消化處理,只能擠壓在心中,這種情況下孩子易受驚嚇,父母臉色一變或者是聽到大一點的聲音就開始緊張。
  • 家長不經意間的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你家中招了嗎
    過早的傳授知識,忽略孩子的感受近些年有一部分家長一直叫囂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笨」字掛在嘴邊上,要不然就是你怎麼這麼笨,你看看誰誰誰家的孩子等等,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接受這種心理暗示,變得畏縮不前,不敢去嘗試。
  • 這8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父母趕緊收手…
    當爸媽的都希望孩子能越來越聰明,而實際情況是,很多家長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變越笨了!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一條大魚放進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大魚餓了就遊上去捕小魚,沒有一隻能逃得過它的捕捉。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大魚,再放進水池裡。
  • 「這孩子怎麼笨成這樣?」智力水平的高低,別只看表面
    當媽媽的和當孩子的都不容易。有時候媽媽總會覺得,和孩子同班的那些小朋友都挺聰明的,怎麼到了自家孩子這裡,就越看越笨?有時孩子一道題講不通,家長甚至恨不得掰開自己和孩子的腦子,交換一下知識。「好好的孩子,怎麼會笨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