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的劇情,複雜的人物,動感的音樂……音樂劇《謀殺歌謠》吸引了一群群觀眾。在上海大劇院演出至27日,它將展開全國巡演,而後回到上海繼續駐場演出。這只是一個開端,在製作人田元的計劃表上,還有兩部音樂劇中文版蓄勢待發。演出競爭日趨激烈,哪些因素決定了音樂劇中文版的命運?
歐美紅不夠,還得日韓紅
那麼多的百老匯音樂劇,為什麼偏偏選《謀殺歌謠》打開頭炮,華人夢想總經理、《謀殺歌謠》製作人田元說,「選劇的標準肯定是好聽、好玩、好看。《謀殺歌謠》音樂極富個性,辨識度高。戲劇是時代的產物,反映當下的喜怒哀樂,《謀殺歌謠》講述情感,是每個都市男女都可能會遇到的狀況,在當下中國極具現實意義。」
去年《危險遊戲》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吸引眾多音樂劇愛好者捧場。今年《謀殺歌謠》選擇了同一場地。導演胡曉慶直言,「中劇場培養了一批音樂劇粉絲,樹立口碑,我們希望通過演員,帶動粉絲走入劇院。」
原版《謀殺歌謠》 2012年於紐約一經推出,便受到熱烈追捧,之後在英國、日本和韓國上演的相應版本,同樣引起人們的觀劇熱潮。此次中文版不僅繼承原版衣缽,包含愛情、婚姻、謀殺等眾多不變的流行元素,又是年輕受眾喜愛的搖滾風,同時在情感上與中國本土觀眾產生強烈共鳴,人們不僅能夠跟著流行上口的旋律,一起抖腿、一起哼,還能在劇情中窺見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思考婚姻與愛情的本質。
「劇本不只談戀愛,而是討論婚姻的責任與擔當,如何面對婚姻之外的誘惑。」近兩三年,越來越多國外音樂劇推出中文版,胡曉慶表示,引進歐美音樂劇版權時,該劇是否經曆日、韓市場考驗,成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日本、韓國與中國觀眾情感類似,對於外國題材感受相通,大家審美越來越趨向一致,因此得到這兩國觀眾認可,比直接從歐美引進項目降低了風險。」
不同地域觀眾仍有各自鮮明特色,「大家喜歡有個性的藝術表達,不歡迎太過傳統的內容。但是同中有異,中國觀眾喜歡聽故事,故事內容要有力量。日本觀眾更小眾,劇情中帶有暗黑元素。而韓國觀眾要求一切漂亮,所以他們的演員長得差不多,沒有歐美版本的那麼大的區別。比如《謀殺歌謠》兩個男性角色,一個不安分,一個踏實穩重,在歐美版裡角色有明顯差異,在韓國版差別不大。」
年輕的觀眾選擇了年輕的演員
胡曉慶從北大英語系畢業後,去美國劇院工作了五年,而後在中戲獲得研究生學位,」在歐美,進劇院看戲和消費水平掛鈎,因此白頭髮觀眾居多。中國剛好相反,爸爸媽媽可能不太願意花錢看戲,反而年輕人有很多愛好。大學生喜歡看戲的很多。音樂劇歡樂、好聽、好看,投合年輕觀眾口味。」與觀眾年齡匹配,中國音樂劇演員偏向年輕,「演員從85到90後,大多在30歲以下,尤其是男演員。」
「《謀殺歌謠》小而精,四個角色,一周演出八場,音樂琅琅上口,是中國觀眾喜歡的有朝氣、很現代的流行搖滾風格。全劇都用歌曲串聯,沒有對白,對於演員的難度在於表達,剛唱完,又要開始唱。」隨著國內音樂劇市場擴大,音樂劇人才也在成長,很多學校開設相應專業,「演員培養有體系。會唱歌的老師就能教?音樂劇不太一樣,每個戲唱法都不同。百老匯有好多老師給演員上小課,天天練功。」
田元最知名作品當屬中文版《貓》和《媽媽咪呀》,而胡曉慶也曾是《媽媽咪呀!》中方導演,兩位業界翹楚六年後再度合作,是《謀殺歌謠》的品質保證。演員方面,則集合了冒海飛、蘇詩丁、朱梓溶、崔恩爾、劉同、蔣奇明、蘇江濤、李嘉珍八位各具特色的實力派。《謀殺歌謠》精良製作還體現在音樂、服裝和舞美燈光造詣上。因為要營造出酒吧的氛圍,整部劇演出採用了現場樂隊伴奏,舞臺被改裝成頗具工業風的搖滾酒吧格局。
田元透露,華人夢想在2017年內還會推出另外兩部百老匯劇目的中文版——《愛與謀殺的紳士指南》和《恐怖小店》,與《謀殺歌謠》組成「百老匯欲望三部曲」,其中的《愛與謀殺的紳士指南》囊括戲劇界最高獎「託尼獎」四項大獎。田元表示:「華人夢想以產品為導向,但同時為用戶服務,音樂劇產業還是在初級階段,我們願意做市場的培育者」。
本文圖片:主辦方供圖 圖片編輯:邵競 (編輯郵箱:sclj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