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DxOMark公布了EM1 ,Mark II的評測結果,然後隨處可以看到各種攝影媒體發了諸如「史上最強M43」之類UC體的新聞,然後就把DxOMark評測文章中的圖隨手一貼,草草了事,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閱讀方式。
要看懂這份評測報告,你只需要一點基礎知識,我們就以幾個問題開始。
DxOMark是誰?
DxOMark是一家相機跑分網站,哦,不,是一家嚴肅的相機評測網站。
DxOMark有什麼不同?
與世界上所有其他的相機評測網站/媒體不同,它通過自己的評測體系針對相機給出了量化的評測結果,即打分。
這就意味著:你不會看到實拍對比圖,不會看到握持體驗,不會看到焦外成像測試,你唯一能看到的就是數字。
DxOMark的測試範圍?
DxOMark只測試圖像傳感器和鏡頭。
其中,圖像傳感器僅測試在RAW格式下的畫質。
DxOMark用哪些指標衡量圖像傳感器?
如果你只想看一個數字,那就看Overall Score,顧名思義,總分,絕大部分機器得分在0到100之間,極少數超過100。
比如EM1 Mark II的總分是80分。
這個分數有多高呢?下面就是M43畫幅下的前1-5名,EM1 Mark II比第二名高5分,總分的提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提高1分也是非常難的:
如果好奇的你還想進一步了解細節,那麼有三項可供參考:
Portrait (Color Depth) 肖像分數,關聯色深,色深簡單理解為有多少種顏色,單位為bit,二進位,例如1bit,表示只有黑白2種顏色,數值越高,色彩過渡就越真實,22以上為優秀,差距小於1,可忽略
Landscape (Dynamic Range) 風景分數,關聯動態範圍,優秀的動態範圍簡單理解為大光比場景能保留的細節,單位為ev,12以上為優秀,差距小於0.5,可忽略
Sports (Low-Light ISO) 運動/戶外分數,關聯30db信噪比時的感光度大小,單位為ISO,相差小於25%,可忽略
關於色深,動態範圍以及低光下ISO表現的細節不需要去理會,你只要理解其代表了不同拍攝題材的分數。
因此,當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圖的時候,就會發現,EM1 Mark II 在色深和動態範圍上其實提升並不大,但在低光ISO的數值上,將近提升了50%! 那這個數值具體有什麼意義?
要想知道其意義,那還得介紹一下18%信噪比(SNR),18%表示亮度,數值越高,表明噪聲越低。
這個數值是衡量一臺相機在不同ISO下(不僅是高感)傳感器畫質最重要的指標。這正是我們關注的嘛:EM1 II的畫質到底比EM1好了多少,和Pen-F相比又好了多少?
這裡只選取了print模式(300dpi、8*12寸印刷格式)下感光度從200到3200之間的畫質表現,因為SNR低於30db的圖像質量對於我來說就不可接受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DxOMark自行研究。
其中EM1 Mark II平均甩了EM1約3.3db,有著非常顯著的提升(信噪比每提升6db,噪聲降低一半)。
而EM1 Mark II和早一年問世的Pen-F相比,也有顯著的提升,甚至我開始認為Pen-F上的那塊CMOS是SONY IMX 269,這塊CMOS則是奧巴和松下自己搞的Live MOS,因為奧巴暫時還沒有辦法把混合對焦技術移植到SONY的CMOS上。
推測的依據是除了畫質相差較大以外,兩塊CMOS的尺寸也是不一樣的,EM1 Mark II的長度比Pen-F大了0.1cm。
因為價格相近,DxOMark又拿出了D500和EM1 Mark II相比,還有打醬油的D750,給出的結論是:
While the E-M1 Mk II sensor proved to be competitive in some aspects with the APS-C sensor in the D500
所以又有媒體跳出來說,EM1 II已經超越APS-C了...
咱們M43黨還是要尊重殘酷的事實:EM1 Mark II的CMOS和六年前的D7000差不多,略低於3年前的D7100,要超越D7200可能要等EM1 Mark III問世了。
注意:這裡只是做RAW格式下圖像傳感器的比較,要說總體素質,EM1 Mark II和D500不相上下。
DxOMark的評測有參考價值嗎?
這是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只考慮RAW畫質,那麼看DxOMark沒錯,如果不是,那麼僅供參考。該理性的時候理性,該感性的時候就感性。
最後祝大家新春快樂,我已經踏上回家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