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機質豐富的土壤,只要有一定的水分,微生物便十分活躍,一刻不停地幹活。它們的數量是天文數字,所以雖然個體微小,但團體能力卻非常大。他們幹活主要是分解有機質和分裂繁殖,也有孢子繁殖。它們幹活的結果,就使土壤內部發生著很多變化:大分子有機物被分解,其中分子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卻不具親水性的部分就成了土壤腐殖質,而分子量更小的,主要來自微生物代謝產物的有機質就成了植物有機碳養分,被植物和其他微生物吸收利用。有機質的分解和微生物的繁殖代謝過程,使土壤團粒化,土壤涵氣持水能力提高,並通過根際生物圈的作用助長根系的發達,從而使無機養分與有機養分在被吸收前就攀了「親戚」,無機養分被吸收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這一切必然反映到植株壯旺,葉片寬厚、葉綠素豐富,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更高。而這一切的變化、轉化、來源就是土壤有機質和微生物。微生物幹活的結果就是保持和增加土壤有機碳養分,即增強土壤肥力的「陰面」。
所以聰明的種地人應該學會使用這群不必付工資的勞動力。它們不但為你幹活,還幫你守護田園,抗拒大量土傳病害。當然它們雖是不必付工資,卻需要倍加呵護,這就是物質循環,培肥地力。
但很多農戶花了大價錢買的微生物製劑為什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這些無效的東西大部分送去檢測含菌量也都是合格的啊?這是因為這類微生物菌劑沒有自帶「食物」,都不含「碳」源(有機碳)啊。
碳是微生物最基礎的需求物質。
在實驗室培養皿或培養罐使用什麼做碳源?這也是沒有爭議。可是在微生物製劑生產出來了,作為商品賣給農民時,絕大部分微生物製劑卻都令人不解地不帶碳源。國家有關微生物製劑(或肥料)的行業標準中,只有微生物品種和含菌量,沒有製劑中含碳養分的指標。
這裡可能有一個誤會,以為土壤中存在有機質,「有機質/1.724=碳」,以為這個「碳」就是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事實上微生物製劑施入土壤中,微生物要定殖,要形成自己的生物圈以抵制土著微生物的脅迫,要適應土壤惡劣的環境,都需要大量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碳養分。這種碳養分土壤提供不了。因為在貧瘠的土壤中,碳養分非常稀缺,與氮(N)不能對等,更達不到25:1,所以這種不帶「軍糧」的空降兵被空投到土壤後,常常無聲無息地消失了。現在有些微生物製劑廠商為了向用戶顯示產品「有明顯作用」,甚至偷偷地往製劑裡加植物生長激素,這種產品還叫「微生物製劑」嗎?還有些微生物製劑用普通有機肥做基質,就取名為「生物有機肥」。施到地裡確實有改良土壤促生長作用,但其效果比等量的普通有機肥還差,究竟功能菌在其中起多大作用呢?
微生物製劑要補真正的「碳源」,功能微生物才能定殖和幹活。這種「碳源」的有效物質就是小分子水溶有機碳。只重視功能微生物的含菌量,不重視帶碳養分,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思維,是微生物製劑發揮不了應有作用的根本原因。微生物正常條件下20分鐘可繁殖一代,數量翻一倍,含菌量差1個次方(10倍)幾個小時就補上來了,可沒有可吸收的碳源,含菌量再高也是白搭。
最簡易、最經濟合理的辦法就是微生物製劑的生產廠家利用富含小分子水溶有機碳的有機碳肥做基質,或者直接生產含菌量達到千萬級或億級的有機碳菌肥。
如果農民手頭有某種微生物製劑,如何判斷它含不含「碳源」呢?首先看顏色,製劑是白色或灰白色,就不含「碳」。如果製劑是黑色或黑褐色,就取5克左右樣品裝進礦泉水瓶加入50倍清水猛烈搖動混均後靜置數小時,定會形成沉澱分層,如上清液呈黃色或淺棕色,就含「碳」;如上清液呈灰白色或混濁不沉澱,就不帶「碳」。
不含「碳」的微生物製劑,如符合國家行業標準,我們還得承認它是合格產品,但使用中應混合有機碳肥產品。有機碳肥產品按說明書的用量略少均可。這樣使用定會產生C+B=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