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與有機碳

2021-02-15 有機碳肥


在有機質豐富的土壤,只要有一定的水分,微生物便十分活躍,一刻不停地幹活。它們的數量是天文數字,所以雖然個體微小,但團體能力卻非常大。他們幹活主要是分解有機質和分裂繁殖,也有孢子繁殖。它們幹活的結果,就使土壤內部發生著很多變化:大分子有機物被分解,其中分子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卻不具親水性的部分就成了土壤腐殖質,而分子量更小的,主要來自微生物代謝產物的有機質就成了植物有機碳養分,被植物和其他微生物吸收利用。有機質的分解和微生物的繁殖代謝過程,使土壤團粒化,土壤涵氣持水能力提高,並通過根際生物圈的作用助長根系的發達,從而使無機養分與有機養分在被吸收前就攀了「親戚」,無機養分被吸收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這一切必然反映到植株壯旺,葉片寬厚、葉綠素豐富,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更高。而這一切的變化、轉化、來源就是土壤有機質和微生物。微生物幹活的結果就是保持和增加土壤有機碳養分,即增強土壤肥力的「陰面」。

所以聰明的種地人應該學會使用這群不必付工資的勞動力。它們不但為你幹活,還幫你守護田園,抗拒大量土傳病害。當然它們雖是不必付工資,卻需要倍加呵護,這就是物質循環,培肥地力。


但很多農戶花了大價錢買的微生物製劑為什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這些無效的東西大部分送去檢測含菌量也都是合格的啊?這是因為這類微生物菌劑沒有自帶「食物」,都不含「碳」源(有機碳)啊。

碳是微生物最基礎的需求物質。

在實驗室培養皿或培養罐使用什麼做碳源?這也是沒有爭議。可是在微生物製劑生產出來了,作為商品賣給農民時,絕大部分微生物製劑卻都令人不解地不帶碳源。國家有關微生物製劑(或肥料)的行業標準中,只有微生物品種和含菌量,沒有製劑中含碳養分的指標。

這裡可能有一個誤會,以為土壤中存在有機質,「有機質/1.724=碳」,以為這個「碳」就是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事實上微生物製劑施入土壤中,微生物要定殖,要形成自己的生物圈以抵制土著微生物的脅迫,要適應土壤惡劣的環境,都需要大量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碳養分。這種碳養分土壤提供不了。因為在貧瘠的土壤中,碳養分非常稀缺,與氮(N)不能對等,更達不到25:1,所以這種不帶「軍糧」的空降兵被空投到土壤後,常常無聲無息地消失了。現在有些微生物製劑廠商為了向用戶顯示產品「有明顯作用」,甚至偷偷地往製劑裡加植物生長激素,這種產品還叫「微生物製劑」嗎?還有些微生物製劑用普通有機肥做基質,就取名為「生物有機肥」。施到地裡確實有改良土壤促生長作用,但其效果比等量的普通有機肥還差,究竟功能菌在其中起多大作用呢?

微生物製劑要補真正的「碳源」,功能微生物才能定殖和幹活。這種「碳源」的有效物質就是小分子水溶有機碳。只重視功能微生物的含菌量,不重視帶碳養分,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思維,是微生物製劑發揮不了應有作用的根本原因。微生物正常條件下20分鐘可繁殖一代,數量翻一倍,含菌量差1個次方(10倍)幾個小時就補上來了,可沒有可吸收的碳源,含菌量再高也是白搭。

最簡易、最經濟合理的辦法就是微生物製劑的生產廠家利用富含小分子水溶有機碳的有機碳肥做基質,或者直接生產含菌量達到千萬級或億級的有機碳菌肥。

如果農民手頭有某種微生物製劑,如何判斷它含不含「碳源」呢?首先看顏色,製劑是白色或灰白色,就不含「碳」。如果製劑是黑色或黑褐色,就取5克左右樣品裝進礦泉水瓶加入50倍清水猛烈搖動混均後靜置數小時,定會形成沉澱分層,如上清液呈黃色或淺棕色,就含「碳」;如上清液呈灰白色或混濁不沉澱,就不帶「碳」。


不含「碳」的微生物製劑,如符合國家行業標準,我們還得承認它是合格產品,但使用中應混合有機碳肥產品。有機碳肥產品按說明書的用量略少均可。這樣使用定會產生C+B=1+1>2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有機肥生產工藝流程!
    一、微生物有機肥生產原理和微生物學過程   1、基本原理   好氧發酵是在有氧條件下,好氧微生物通過自身的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過程,將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氧化成簡單的無機物,從中獲得微生物新陳代謝所需要的能量,同時將一部分的有機物轉化合成新的細胞物質,使微生物生長繁殖,產生更多的生物體的過程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有機碳的濃度主要受植物碳輸入和損失之間的平衡控制,而降水操縱實驗中的這種複雜聯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生物酶活性的影響。微生物對有機碳的分解主要是通過產生降解碳的胞外酶(EEAs)來實現。微生物酶被認為是有機碳分解的最直接因素和限速步驟。
  • 有機碳元素增效劑,你知道多少
    「黑色黃金」有機碳元素增效劑:神奇的地球衛士 生物質「黑炭」的有機碳含量高達百分之35。原理就是把生物質放在缺氧和一定溫度條件下熱裂解乾餾形成的富碳產物,它有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積,較強的吸附力、新陳代謝力和抗生物分解能力,因此可應用於土壤改良、肥料緩釋劑、固碳減排等。豐夷有機碳元素增效可以是一個重要的工具,來解決糧食和耕地多樣性在嚴重的地區土壤貧瘠、有機資源、水和化肥供應不足等問題。
  •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8O-H2O方法測定土壤微生物碳利用...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白娥研究員團隊以長白山溫帶森林土壤為研究對象,利用18O標記的葡萄糖和18O標記的水作為兩種不同的O源,分析兩者對微生物DNA中O元素的貢獻。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是描述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標,研究發現引入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模型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測量一直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最新一些研究將18O標記的水加入土壤後進行培養,分析微生物DNA中18O的變化以獲得微生物的生長速率,進而計算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這種方法的前提假設是:微生物DNA中的O元素全部來自於水。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瀋陽生態所在測定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是描述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標,研究發現引入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模型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測量一直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最新一些研究將18O標記的水加入土壤後進行培養(圖1),分析微生物DNA中18O的變化以獲得微生物的生長速率,進而計算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
  • 土壤固碳能力與土壤有機碳分組有什麼關係?||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問與答之三十八
    活性有機碳對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機碳比較穩定,具有固碳作用。 ③ 利用酶氧化可將土壤有機碳分離出活性碳和非活性碳。  生物分組可以分離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潛在可礦化碳。土壤固碳能力與土壤有機碳生物學分組的關係如下: ① 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活性有機碳庫的主要組成部分,穩定性較差周轉期一般少於5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佔總有機碳的0.3%~7%,在農田表土中佔0.3%~4%。
  • GEB綜述丨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探究微生物地理模式的機制
    微生物宏觀生態學為理解微生物豐度、群落結構和空間、時間和分類學層次的功能提供了一個平臺。它強調自然選擇和微生物響應的整體效應,這些因素驅動微生物的生物地理模式。本文通過三個方面探究微生物的總體地理模式:微生物生物量碳、群落組成(真菌:細菌)、微生物碳利用效率。這些模式納入氣候、碳動力學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預測模型中。
  • 3.3 微生物與能量
    如果微生物獲取了營養,它接下來要做的是必須保存能量以進行生長,本小節簡介微生物與能量的關係。
  • 碳元素有多重要?
    植物當然也不列外,植物中碳元素的主要來源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還有部分土壤中的水溶性活性有機碳。碳是生命的基礎元素,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有益和有害微生物)當然也不例外。目前出現最多的碳肥,僅僅是單一的補充碳,但是它的前提是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必須要高。只有碳和有益微生物同補,這樣才能使碳和有益微生物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 理解了土壤微生物,才叫懂得有機農業!
    只有維持住一定量的微生物,才能改善作物養分供應,土地才有能力向農作物提供營養元素、生長物質、調控其生長,達到提高產量和品質,減少化肥使用,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也就是說,一旦實施有機農業,就要進行微生物的輸出,只有讓微生物進行土壤救助,我們才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濫用,才能將那些已經被損害的土地重新拯救回來!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生草覆蓋降低有機碳...
    然而,果園中存在不同農作管理措施,其對減弱水力侵蝕具有不同的作用,進而導致有機碳流失差異。因此,亟需開展果園生態系統中土壤有機碳流失的相關科學研究。生草覆蓋是果園種植中常見的農作管理措施。已有研究表明,水力侵蝕作用下,與裸地相比,生草覆蓋能夠減少260%-460%的徑流泥沙流失。
  • 通過小分子有機碳的高效循環利用,實現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小分子有機碳的高效循環利用,實現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2019-07-24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信格義循環經濟有限        瀏覽量: 2526 次 我要評論 引言近年來,我國漁業生產的快速發展令人矚目,特別是水產養殖業更是成績斐然。
  •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研究進展
    本文對比分析了國內外有關常規耕作和保護性耕作措施對土壤團聚體、土壤有機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線蟲影響的研究進展。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大團聚體的破壞,降低團聚體周轉速率,提高土壤結構的穩定性;保護性耕作提高表層土壤總有機碳及活性有機碳含量;保護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層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對真菌生物量影響顯著;保護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團聚體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樣性,但並未改變微生物在團聚體中的分布模式;保護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線蟲多度,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土壤有機碳來源於地表植被的光合作用,生物量碳輸入量決定著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觀點幾乎是全球碳平衡模型的一個基石。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量碳的積累與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並不總是同步或等效的,較高的生物量或凋落物產量並不一定意味著較高的土壤有機碳儲量。以往關於碳輸入的研究中可能缺失了某些制約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關鍵環節。
  • .& Technology:水熱炭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有機碳結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孫可教授課題組研究了水熱炭改良稻田土壤中土壤性質變化與微生物群落的相互關係,以及天然有機碳結構的變化。相關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7.149)。
  • BFS|土壤微生物化學計量和代謝熵與土壤有機碳變化的關係—1%SOC為關鍵閾值
    【主要內容】選擇有52年持續年代序列的復墾土壤,探究土壤微生物C:N:P化學計量比和微生物代謝熵(qCO2)沿土壤有機質梯度變化的特徵。研究以耕地區域及其邊緣區域作為有機質含量梯度存在差異的兩種土地利用類型,通過收集復墾後1、2、3、4、5、10、26、37、45、52年的土壤樣品,測定土壤養分、微生物量及微生物呼吸,建立微生物量化學計量比及呼吸熵與有機碳(SOC)含量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 MBC和MBN含量與SOC含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且當SOC含量>1%時,MBC的累積速率降低、而MBN的累積速率增加。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54:41 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 益科普|微生物最基本的三種分類 ——化能/光能、異養/自養、好氧/厭氧/兼性
    首先這是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是所有生命體必需的,這種物質最核心的特徵是含有「碳」元素,這裡可以類比廣告詞裡面的宣傳營養品時講到的鈣、鐵、鋅、硒。不同的是「碳」是構成生命體和生命體進行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元素,注意,是兩個方面的作用。生命體要想活命,就要「吃入」帶有「碳」元素的物質。
  • 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科技日報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