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
知名商業諮詢顧問劉潤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觀點:頂尖高手總是想方設法給,而不是想方設法拿。
他提出了一個思維模型「價值空間」,這不僅是與商業息息相關的思維模型,在人際交往中,也廣泛存在。
劉潤老師提到了一件事。
一位認識多年的朋友打電話給他,向他尋求關於創業項目的建議。劉潤老師說:我個人用來判斷一個項目是否有前途,前途有多大的邏輯是:首先要看這個項目,有沒有創造「價值空間。
關於什麼是價值空間,他舉了一個例子:
假設過去100斤花生能榨25斤油,你改進了壓榨工藝,在品質不變的前提下,能榨出40斤油,這個項目就很有前途,因為你找到了一個「價值空間」。
別人的25斤和你的40斤之間,多出15斤,這就是你的價值空間。
你可以把這多出來的15斤油,拿出5斤分給消費者,消費者用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30斤油,他們會非常高興地從競爭對手那裡,投奔你的懷抱。
然後,你把另外5斤分給合作夥伴,合作夥伴也非常高興,這樣就有更多人願意幫你賣油了。
剩下的5斤留給自己,這是你應得的部分,這就是「價值空間」。
有了價值空間,每個人都盼望你成功。
那麼,沒有價值空間的事能不能做呢?也能,但是想有大成的難度很大。
把這個商業邏輯延伸到人際交往領域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了價值空間,每個人都盼望與你連結。沒有價值空間的人際交往,想深度連結的可能性不大。
講三個故事。
一位十年來一直靜靜躺在通訊錄裡的人,忽然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說自己剛剛辭職準備創業,希望能與我合作。
我很驚愕。因為除了給她備註了姓名,我已經不記得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有過交集。她也是如此。這些年來,我們連點讚的交情都沒有。
我問她,你希望我們在哪個領域合作?怎麼合作呢?她說,我還沒想太細,要不你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吧。我說,不必了,等你想好了再說。
她趕緊補充了一句,這件事對我很重要的。
你看,她不僅唐突,而且有點冒犯。對你很重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我發現這樣的人不是個例,而是廣泛地存在著。
我經常收到讀者留言,其中有一類很相似:我遇到了某個難題,能在下午答覆我嗎?我很急!
我的一位HR朋友談到了他在社群遇到的一位網友。那人加了他微信,閒聊了幾句,得知他是大型企業集團的HRD時,向他索要績效管理方案。理由是,對他升職大有幫助。
……
你有沒有發現,這類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我的心裡只有我,沒有他。
對我很重要;
我很急;
對我升職大有幫助
……
除了索取,在一段關係中,你有創造過新的價值嗎?
沒有價值空間的事情,如果是熟人,對方可能會幫你,但是對關係是一種消耗;如果不熟,人家憑什麼要幫你呢?
所以我建議,在人際交往中,首先要想的是:我能為對方創造什麼價值空間,而不是想:對方能我提供什麼價值。
「我特別希望事業成功,一個人勢單力孤,我很想連結優質人脈。」但是當你把連結人脈作為目標時,你是得不到它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脈是你創造了價值空間之後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一個目標。
如果你把連結人脈作為目標時,人生就會陷入一個很麻煩的狀態:過於功利。
每件事都要談人脈,無非是希望那些有本事的人能夠為你提供價值。小到信息,大到資源。這時,你就已經變成了一個純粹的索取者。
《哈佛商業評論》曾經講過一對概念:taker和giver,講的就是索取者和給予者。
給予者習慣性給予,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是一個「給予者」。索取者習慣性索取,凡事等著別人來張羅。他們也並不知道自己是一個「索取者」,索取早已變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為。
實際上,人際交往是遵循交換原則的。你希望你的交往對象對你是有價值的,你的交往對象亦是如此期待的。
一味索取,只會讓你們停留在互相知曉,有淺層交往的層面上,而不會有積極的情感連結。
這樣的人際關係,稱不上人脈。久而久之,變成一種人際消耗,路子就越走越窄了。
為什麼想要建立高質量人脈,首先要學會創造價值呢?
劉潤老師總結得很精闢:你能成功,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希望你能成功。 為什麼他們希望你成功?因為他們能從你的成功中獲益。
那怎樣創造價值呢?
美國職場人脈專家朱迪·羅賓奈特曾經寫過一本書——《給予者:創業時代人脈網絡的5+50+100法則》。
他認為:要想建立高質量人脈,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給予者,而不是一個索取者。
對給予者而言,能提供的最大價值,就是運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資源。
這時,你也得到了從他們那裡獲取更多資源的機會。
朱迪·羅賓奈特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5+50+100強關係人脈圈。簡單來說就是重新梳理你的社會關係,建立強關係人脈圈,然後對它進行有效管理。
具體分為以下三步:
1、分類
按重要性和親近程度對你通訊裡的聯繫人進行分類。從1到5 ,1代表最親近,5代表只是偶然相識。
根據分類來建立5+50+100強關係人脈圈。每個人擁有的頂級關係5人,關鍵關係50人,重要關係100人。
2、判斷輸入價值
思考,你的頂級關係5人、關鍵關係50人、重要關係100人曾經給你輸入過哪些價值?其中重要關係的100人,你們有多久沒有聯繫了?是否需要重新調整與他們的溝通頻次。
3、確定輸出價值
在你的5+50+100強關係人脈圈中,你曾經為他們提供過哪些價值?你是一個給予者嗎?如果不是,想想以後做些什麼能讓關係增值。
想要連結人脈,首先要能夠創造價值。
不搞單邊關係,不一味索取。躬身入局,先做一個給予者。
因為,頂尖高手,都是極致利他者。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籤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著有以職業生涯個案剖析為基礎的書籍《刻意成長》。書裡集中了職業轉型、職業定位、優勢升級、興趣變現、能力重塑等常見的人生發展問題,並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是為數不多的提供實戰性成長方法論的好書。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瑞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