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出生到六歲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時期,需要成人怎樣支持到他們的發展,李躍兒老師在上半年一次直播中講了這個主題。
內容比較長,今天開始我們來連載,預計用4篇連載完。你也可以先收藏,找安靜的時間細細看。
本文為連載第一篇。
今天想要跟大家談一談,孩子從出生到六歲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時期。
那我們看這個小布娃娃,是芭學園的老師自己做的,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娃娃,後面我再跟大家介紹。現在我想跟大家介紹的是,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是一個小小的嬰兒,有胳膊有腿有內臟所有的器官,我們成人有的一個嬰兒身上也有,但是我們不能說一個嬰兒就是一個成人,或者一個嬰兒就是一個縮小的成人。
因為嬰兒是將要開始發展的一個「發展體」。
(李躍兒老師此次直播畫面)
這樣的小小的一個嬰兒,他的物質身體從沒有到有要花多長時間呢?
從精子和卵子相碰的那一瞬間,要花九個月形成這樣一個小小的物質身體,那這個物質身體九個月就從媽媽的肚子出來了。
我們想一想在九個月之前呢這個小嬰兒是生活在水中,身體蜷縮著,他不用自己的肺呼吸,有點像水裡面的魚,水生動物。
有一天他從水生動物突然來到陸地,將用他的肺呼吸了,而且他身邊所有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那麼陌生。
為什麼人類的嬰兒比起老虎、獅子,比起貓比起狗,比起所有低等動物的嬰兒看上去要更加的「無能」?不認識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會喊爸爸媽媽,花一年才開始蹣跚學步,而小貓也就半小時,小馬是生出來站起來就能走路了。為什麼人類的嬰兒在出生時這麼「無能」?
生物學家發現我們人其實出生早了,要達到我們人完善的那種狀態,在媽媽肚子裡再待個九個月差不多。我們想一想,再呆九個月就差不多快一歲了,那麼至少他會爬了,能行動了,如果沒有食物他會爬到有吃的地方,會抓到東西給嘴巴去吃,就不會餓死對不對。所以說這樣看來,人的幼崽出生是很早的。
為什麼出生那麼早呢?一個是生理的問題,因為媽媽的產道很小,他們長到一歲那麼大那麼成熟就出不來了。另外一個呢?我們人類的精神必須要來到人類的生活環境中才能夠得到發展。
而什麼是「發展」呢?
一個小小的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的大腦裡邊有一種東西,大腦除了腦實質以外有一種東西,像什麼呢?我找一個東西啊,就有點像這個小花。
它有一個長長的柄。那把長長的這個柄呢我們叫做「軸突」,上面又分了很多小杈杈,我們叫做「樹突」,軸突和樹突必須在環境刺激之下連接起來,連接了以後神經元才長出來很多,密密麻麻,然後把信息互相交流。連結得越豐富,人的大腦就越聰明。連結得越不豐富,人類的大腦就越不聰明。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6歲之後上學的時候,腦子非常聰明非常好用。因為一個孩子學習不好,家長就瘋了,對不對。那到6歲之前我們如何為孩子預備一個上學的時候能夠非常好用的一個大腦呢?就是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
那我們從頭開始講。
嬰兒身體裡裝著精神的計劃
一個嬰兒出生之後,他的大腦裡頭那個剛才我說的神經元小小的一點點,生了一個小杈杈。
當他出生以後,他躺在媽媽的懷裡,躺在床上,他會用他的皮膚、用全身去感受環境。
當他第一下感受到環境,比方說我們用一塊布把嬰兒包起來,或者給他戴一個帽子,那麼他在二十公分的距離裡面吃著媽媽的奶,看到媽媽的臉,那麼這都是一個信息的刺激,就是他的皮膚接觸到的,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全都是外部環境的刺激。
這些外部環境刺激了以後呢,他大腦中的神經元就在快速生長、連接。
我們知道,人類在思考的時候是大腦裡面的神經元快速連接,快速整理,把自己大腦儲存的所有信息調動起來,看哪些能夠用在當下的情景中。
而嬰兒在媽媽肚子裡只有媽媽的心跳,只有血液流動的聲音、腸子蠕動的聲音,這些信息刺激不夠使得一個胎兒在媽媽肚子裡大腦神經元就能長得很豐富,就能很多的連接,所以他們必須出生以後才能夠去發展大腦的神經元連接。
所以這是我們養育孩子最關鍵、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呢,我發現很多家長是不知道的。他把一個孩子帶到世界上來,他只看到這樣一個肉體的嬰兒,不知道這個肉體的嬰兒其實是一個載體,在他的身體裡裝著一個要發展出精神的那個人的計劃。
那麼為什麼過了嬰兒期,從零歲到六歲就叫做幼兒期呢?
是因為這個時間是他們蘊藏在身體裡的那個精神的胚胎展開來的時間。就像精子和卵子相碰的那一瞬間他只是一個受精卵,他要用九個月把他的物質身體長成。而人類的物質身體裡的那個精神,他需要整整6年去長成。
到多大才能成熟呢?全世界普遍的看法是到20歲左右才能成熟。所以我們國家規定的是到20周歲才可以結婚。當然了,有人也不聽,16歲就結婚了,那他很可能還沒有成熟的精神去承擔一個對孩子的養育、對家庭的責任。
當然了,我們現在說老公都長到40歲了也不能承擔,那是我們從小沒有教育好,沒有養育好。那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將來長到21歲的時候精神還是個嬰兒吧,所以呢我們今天就來講,一個嬰兒從出生那一刻到6歲他要建構的那個精神的人都要經歷哪些時間段,我們要用什麼去幫助他。
剛出生時 安全感是首要的
首先,一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需要安全感的。就像我們自己被突然來的直升飛機給抓去了,抓到烏幹達哐的把我們扔到非洲荒漠上,然後我們就看著一群黑人提著長矛朝著我們跑來,那個時候你是不是非常非常害怕呀?
你不知道這群黑人跑過來,圍著你又跳舞又唱歌哦哦叫是要吃你還是在歡迎你。這個時候如果你掉臉一看,看到遠遠站著一個老奶奶,「我認識那個人,就是李躍兒!」哎看到她笑得那麼燦爛,是不是你就會心想「啊這群黑人肯定是歡迎我的,不是吃我的,你看李躍兒都沒被吃」,是吧?這就叫做安全參照點。
所以說一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媽媽就是他的安全參照點。因為在他沒出生的時候跟誰在一起啊?跟媽媽在一起,雖然他沒有看到媽媽,但是媽媽的味道、媽媽的情緒、媽媽所有的情感,媽媽走路的時候他就上下顛,他生命所有的信息都是跟媽媽連接在一起。
在一個嬰兒的身體上,似乎他們的靈魂是在物質身體之外的,他們能夠感到媽媽所有的一切,所以說嬰兒的生命體就是一個敏感體,極其極其敏感,媽媽高興不高興憂傷不憂傷他們全部能夠感受到,全部能夠吸收。
剛出生的時候,如果媽媽憂傷煩躁抑鬱,那麼這些精神狀態全都能被孩子吸收。
所以呢,剛出生的時候,這個安全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剛出生的時候沒有把安全感給他建構好,那麼這個孩子將來可能會用很多時間去尋求安全感。
嬰兒吃手是怎麼回事
一個嬰兒出生了以後,我們能夠看到的第一個行為,除了吃奶和手攥得緊緊的「抓握反射」和「吸吮反射」以外,就是先把手塞到嘴裡。
人類的嬰兒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無論哪個民族哪個階級有錢沒錢,他們的幼崽從零歲到六個月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先把手塞到嘴裡,接著就抓到什麼啃什麼。
我有時問身邊一些有孩子的人,或者是已經有孫子孫女的老人,問他為什麼孩子在六個月之前會抓到什麼啃什麼?有的人說餓了唄,有的人說玩唄,有的人說長壞毛病了唄。
我在小區裡親眼看到幾個家長,不知道是阿姨還是奶奶,在討論如何能夠阻止孩子把手伸到嘴裡去吃手。他們有的人說打一下就好了。
那現在我們看一看吃手是怎麼回事呢?
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他手是蜷著的,他在肚子裡就開始吃手了,而吃手是人類的發展中第一個「革命」。
什麼是「革命」呢?
嬰兒在出生之後,你會看到他的手還不能夠被他的大腦神經所控制,他會亂揮。有一天,他突然把手伸到嘴裡,手就不再拿開了,然後他的嘴巴感受到了手指頭,手指頭感受到了嘴巴,這個時候他大腦出現了什麼情況呢?神經元chuachuachua開始連接。
就是當他吃到手的那一刻,他的大腦開始快速地發展。我們叫做「口的敏感期」。那這個時候,你覺得你的孩子吃手,害怕他將來會成一個壞毛病,經常吃手什麼都不幹,那麼你不讓他吃手,這就像是你拿著大鐮刀把孩子第一個學習行為和第一個發展行為給砍掉了。那個時間蒼天安排的是人類必須通過吃手才能夠獲得大腦的發展,你不讓他吃。
接下來他吃手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他能夠抓到東西塞給他的嘴巴。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人類很聰明,造了安慰奶嘴,還有磨牙棒,說哦他是長牙了,牙痒痒。我們只看到了物質的需要,沒有看到跟物質需要同時的精神需要,所以就給他嘴巴裡塞一個安慰奶嘴,塞一個磨牙棒,就成天磨去了。
我們看一看人類的嬰兒,為什麼蒼天給他們設計了一個長牙前流口水,牙床子發脹,正好這時候手就能夠抓住東西遞給嘴巴了。這是第一練習使用他們的手,人類第一是生存對不對,那麼人類成長的第一個行為就是抓到東西能餵給嘴巴,就是保證他不會死能夠活下去。
第二,當嘴巴啃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的時候,大腦就受到了完全不一樣的刺激,大腦神經元就開始連接。那逐步發展到六歲,他們就形成了一個初步完整的由神經元連接起來的心智模式。而人類一輩子工作是不是聰明、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是強、是不是能夠把老師給的題解出來,都主要靠神經元連接的心智模式來決定。
大家覺得一個孩子為什麼腦子聰明,有的孩子為什麼不聰明?有的孩子為什麼那麼熱愛學習,有的孩子為什麼那麼不熱愛學習?主要是由心智結構決定的。
那心智結構又是怎麼來的呢?是「先天基因+後天環境」發展出來的。我們會看到,一樣的是軸突樹突連接起來的模式,有的人是連接成這樣子,
有的人會連接成那樣子。
那麼,神經元連接起來的不同模式,就是一個人跟別人不同的地方,而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智結構都一樣,想法、行為、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都一樣,只靠穿的衣服不一樣和物質身體長得不一樣來區別,那樣人類就從一個高級動物變成低級動物了。
所以說,在孩子開始吃手以後,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麼?把物質介紹給他。
你會發現,當你的孩子把手伸到嘴裡吃得很香,結果你拼命給他拉出來,拉出來他又塞進去,拉出來他又塞進去。我們就跟孩子戰鬥。其實你戰鬥的不是孩子,而是蒼天給到你孩子的發展機制,因為孩子從零到六歲他的學習的本能是先天帶的。
而且他六歲之前用來發展、用來學習這個力量,是跟他生命的快樂完全一體的。如果他能得到學習的機會,能得到發展,他就很快樂。
得到很好發展的孩子他情緒穩定,不能夠很好得到發展的孩子容易情緒糟糕。如果這個孩子又被爹媽經常呵斥或罵,他不敢情緒不好,那麼他就變麻木了,也不工作也不做事情,就呆呆的,很乖,你就抱著他,他就這樣子。
我看到小區有一些阿姨帶著孩子,到了孩子腿的敏感期,竟然不讓孩子下地走路。孩子硬要下硬不讓下,因為把人家的孩子摔了,自己要承擔責任。想想我們好不容易打拼,可能北漂廣漂上漂到大城市,職業上是一個佼佼者,卻把孩子交給完全不懂孩子、不理解孩子的人去帶。
好,我們剛才說的,當孩子能夠把手遞給嘴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物質介紹給孩子。
怎樣把物質介紹給孩子,把什麼樣的物質介紹給孩子呢?我們下一篇再講。
(本文為連載第一篇,未完待續)
李躍兒老師著作
識別圖中二維碼便捷購買
「躍兒學堂」APP裡有李躍兒老師主講的『隔代養育』系列課程,聚焦祖輩育兒難題,打通隔代養育痛點。可在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躍兒學堂APP。
課程有音頻視頻兩種模式,隨您所選,365天循環回放。課程購買諮詢請微信聯繫「躍兒學堂小助手」,微信號yueerxuetang1
0-7歲孩子在家玩點啥 | 窩家5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問答
孩子學習不專注,怎麼破
這個時候,媽媽請不要衝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