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今天首發的《畫說中醫藥文化》叢書 來源/主辦方供圖
不久前,在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與凱度華通明略、Lightspeed合作開展的第5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中,47%海外受訪者認為「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位居第二,僅次於第一名中餐(52%),高於武術(44%)。可見,中醫藥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在海內外都已深入人心。如今,西學東漸、西方醫學漸成主流學科,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傳統中醫藥學應當如何更好地學習、傳承、探索、發揚及創新?
中醫藥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1月30日下午,「畫說中醫藥文化」叢書發布會在上海舉行。此次發布會由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主辦,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承辦。
據悉,叢書包含《中醫史畫》、《養生新畫》和《藥膳趣畫》三本分冊,從中醫藥歷史、中醫藥養生之道以及食養藥膳的角度,分別闡述中醫的魅力與價值;邀請畫家羅希賢以傳統連環畫的形式進行配圖,又採用了宣紙線裝書這一中國獨有的圖書裝幀工藝,可謂多種傳統文化的珠聯璧合之作。這一編寫方式兼顧了藝術性和通俗性,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又易於讀者閱讀、理解。為了將中醫藥文化傳播到全世界更廣的範圍,該書還邀請上海中醫藥大學韓醜萍教授等優秀譯者翻譯為英文,並以中英對照的形式呈現在書中。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主任張懷瓊指出,中醫藥不單純是一門醫學,它既承載著維護中華民族健康的責任和使命,又傳承著中華優秀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和永恆的精神力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時代的要求,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代表,將擔當起應有的責任。
傳播中醫藥文化,已成為踐行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作為「畫說中醫藥文化」叢書的總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嚴世芸教授的發言則主要談到了這套書的一些創作特色。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讀者對於中醫藥文化中蘊含的古代哲學思想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更談不上應用。中醫藥要繼續發展,就必須讓世界各個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以及中國的年輕一代來了解中醫藥所蘊含的文化和思想,讓人們走近、走進中醫。「畫說中醫藥文化」叢書以圖畫的形式來描繪中醫藥文化,就出於這樣的目的。但這樣的圖說又不能流於瑣碎、片面,編委會專家們在編寫過程中一直致力於在普及性和專業性、系統性之間取得平衡。
該叢書另一位總編,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藥文化專委會主任委員範慧敏教授和畫家羅希賢先生的發言則互為印證。一位作為「畫說中醫藥文化」叢書的總編,組織中醫藥界的專家走出去,與多種文化元素進行跨界融合,以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中醫藥文化傳播;一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多年前就立志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之美,繼《普洱茶》、《兵馬俑》等作品大受好評之後,這次又進入中醫藥文化領域。他們彼此合作、共同努力,展現了中醫藥文化傳播的跨界趨勢。
該叢書由上海浦東新區中醫藥文化發展專委會發起,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為骨幹,匯聚中醫界、科普界、出版界專業人士歷時一年共同打造,編寫過程中更得到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上海市衛計委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以及多位院士、國醫大師的指導。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