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印記:200多畝的祁東萬芳園,好大一個「家」

2020-12-22 騰訊網

蔬菜大棚:好大一個「家」

文/彭建華 圖/鄧松柏 彭 理

初秋的朝陽,依然燦爛,穿過薄薄的大棚白色塑料膜後,仿佛被過濾了一般,灑在一壟一壟的蔬菜和種苗上,使其顯得愈發青翠欲滴,嬌嫩可愛。此刻正是早上七點多鐘,塑料大棚裡還有許多菜農在忙碌著摘菜,然後一筐一筐地打好包裝,搬上一輛大卡車。日前,我們慕名來到祁東縣永昌街道趙坪村萬芳園種苗基地,便看到了這樣令人欣喜的一幕。

男主人何潔元出差在外,他的夫人雷小燕告訴我們,每天早上天剛亮就忙開了,大家採了菜,密封包裝好後運往廣州、深圳、長沙等地,為籤了合約的客戶供貨。

「基地有200多畝,全都是大棚種植。蔬菜和水果只是小部分,大部分培育的是在本地銷售的蔬菜種苗。」說起自己的事業,雷小燕侃侃而談。她告訴我們,其實她和丈夫種植蔬菜近20年了。1996年,雷小燕從長沙衛生學校畢業,在廣東陽江人民醫院從事護理工作。因為愛情的召喚,五年後毅然返鄉嫁給了趙坪村農民何潔元。當年,他們利用大棚種了3畝西瓜。期間,巧用嫁接技術將西瓜苗嫁接到瓠瓜根上,使西瓜重茬地連續耕作成為現實,解決了瓜農只能「一年一換地,一年只種一季瓜」的困境。2015年4月,何潔元投資550多萬元在村裡流轉了200畝土地,協議一籤就是50年。

2017年,萬芳園種苗園被納入祁東縣產業扶貧項目,並創新建立了「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企業參與、訂單推進、市場運作」的產業發展體制,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科研+農戶」、「農戶+協會+市場」的產業化路子。同時,創新農民專業協作組織管理辦法,引導支持成立了蔬菜無土育苗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實物分紅等方式,將利益同農戶捆綁在一起,不斷拓寬市場營銷渠道,帶動了更多貧困農戶投身產業發展。近三年來,累計為77個貧困戶250人提供了種苗和栽培技術,帶動了一方種植產業,使不少的種植戶每年都能賺數萬到十來萬元。村裡何剛丁原來是貧困戶,通過何潔元的幫助,自己建了大棚,如今每年能賺30多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村裡何剛丁原來是貧困戶,通過何潔元的幫助,自己建了大棚,如今每年能賺30多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預計今年培育蔬菜苗1500萬株,水果30萬公斤,年創銷售收入800萬元。

「潔元和我商量,再過一二年,將規模再擴大一些,建個大棚種植培訓基地,讓更多的村民回歸家鄉發上土地財。」說到這裡,雷小燕一臉的憧憬。

到8點到的時候,蔬菜採摘已經結束。當我們走進種苗基地的一號大棚時,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情景。棚內支架上有數不清的黑色小盤,一個盤內有72個小格子,每個格子裡都培育著一棵小種苗。20多位婦女正熟練地選苗、插苗。一位中午婦女告訴我們,她今年50多歲了,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並且一幹就是5年多。「工作相對來說也很輕鬆,每天幹8小時,能掙80塊錢呢。」 通過隨機採訪了解到,這些做工的村民原本是留守的大爺大媽,平時就是在家帶帶孫子孫女,只要有時間隨時都能來棚裡做事。「自由得很呢。」一位六十多歲的大爺樂呵呵地說。

雷小燕接著告訴我們,培育的種苗有西蘭花、甘藍、有機花菜、黃桃、棗子、西瓜等品種達30多個,一年四季都有得出售。現在正是旺季,本村和周邊村子每天都有七八十人來上班。工作也按勞動強度分了塊的,年輕的主要是採摘蔬菜和裝車運輸,年齡比較大的則在大棚裡選苗、裝苗、插苗。

我們一看,大棚裡還有6位70歲的老人在工作。見我們走了過來,其中一位老人主動跟我們說話。他未語先呵呵大笑:「別看我們老喲,我們可都是潔元和小燕夫妻倆的重點保護對象呢!」見我們一臉迷惘,雷小燕解釋說,他們年齡大,也就是給點特殊照顧,地裡有農活,優先讓他們幹,保證他們有穩定的收入。「其實,有了他們,我可賺大了呢。」雷小燕笑得非常開心,「俗話說,家有一老,有如一寶。老人們每天都會來,眼裡有活,啥活都幹。現在,他們已經把大棚當成了最為留戀的家。」

今年7月底,該縣太和堂鎮三口灣村「盲編奇人」劉愛國的事情傳開後,雷小燕第一時間帶著自家園裡最好吃的陽光玫瑰葡萄去看望老人,還送上了一個5000元的大紅包,最後還以每把100元的價格一次買走了50把竹椅。園裡的老人知道後,都向雷小燕伸出大拇指,誇她是個好閨女。

(圖為雷小燕帶著自家大棚出產的葡萄看望「盲編奇人」劉愛國)

請盡情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扶貧印記】人均3畝果樹,屏邊的枇杷荔枝獼猴桃等助農「綠色脫貧」
    【扶貧印記】人均3畝果樹,屏邊的枇杷荔枝獼猴桃等助農「綠色脫貧」 2020-10-02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南篇」祁東留守兒童合唱團:打造心靈港灣 歌聲孕育希望
    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正是祁東啟航學校的留守兒童合唱團。9月27日晚,《大地頌歌》在湖南長沙梅溪湖大劇院正式首演,啟航學校的留守兒童合唱團也參加了演出。再過幾天,《大地頌歌》將亮相國家大劇院,孩子們也將前往北京表演。大山裡的合唱團,走向了省城,走進了北京。「特別開心,一種形容不出來的興奮!」合唱團成員、11歲的周詩琪難掩自己的激動。
  • 湖南祁東|貧困少年喜「上」清華:不想過早掙錢 將一直深造下去
    不擔心學費 目前收到的捐款夠我讀完本科了謝湘江家住祁東縣城連墟鄉勝福村,離縣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父母均在雲南打零工薪水微薄,三兄弟在鄉下由爺爺帶大。2016年,他們家成為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坦言,其實如果沒有這些捐助,他也並不擔心上學的經費,因為隨錄取通知書一起寄過來的還有一份入學須知,上面告知,家貧學子可以向學校申請幫扶。「只要成績好,不怕沒書讀。」謝湘江笑容憨厚。
  • 扶貧印記·海報|微笑,是車陂村民幸福的表達
    智慧衡南推出「笑臉2020」系列海報,我們走進15個扶貧記錄村,拍攝最樸實老百姓的開懷瞬間。這一組組照片,也記錄了一個個激勵人心的脫貧故事,燦爛的笑臉,是他們幸福生活的最好詮釋。寶蓋鎮車陂村貧困戶胡丙華的妻子董梅分是從雲南嫁來的媳婦兒,二十多年來一直沒有辦理落戶,沒有身份證,無法享受國家的幫扶政策,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也受到限制。
  • 湖南祁東|貧困少年喜「上」清華:不想過早掙錢 將一直深造下去
    不擔心學費 目前收到的捐款夠我讀完本科了謝湘江家住祁東縣城連墟鄉勝福村,離縣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父母均在雲南打零工薪水微薄,三兄弟在鄉下由爺爺帶大。2016年,他們家成為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家裡偏遠,擔心錄取通知書收不到,謝湘江將錄取通知書的收件地址填寫為遠在廣東打工的伯伯家。伯伯收到錄取通知書後親自送到了祁東。
  • 關注|新田縣大元衝村:200畝無花果搭上電商扶貧「快車」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29日訊(通訊員 蔣軍君)近日,新田縣金陵鎮大元衝村舉行「電商扶貧,您我同行」無花果直播促銷活動,村裡的200畝無花果搭上電商扶貧快車,不僅促進了無花果的快速銷售,而且對無花果的宣傳推介起到了重要作用,進一步打響了無花果品牌。
  • 脫貧後,再加一把力(扶貧印記)
    臨江村今年新修的公路。他帶領駐村工作隊走村入戶,梳理、解決各項矛盾,凝聚精氣神;結合村情實際,對已有的產業項目進行整合,目前全村已養殖土雞2萬羽,種植蔬菜300畝、油桐700畝。通過工作隊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臨江村已於2019年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你做的一切,群眾心裡有桿秤」。何榮軍說,「脫貧後我們還會繼續留下來,為推動鄉村振興再加一把力。」
  • 扶貧印記丨興湘集團:翻身記
    編者按:「扶貧印記」短視頻,以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湖南21地、21支國資國企扶貧工作隊的鮮活故事,真實再現湖南國企扶貧故事的「此時此地」。翻身村坐落於鳳凰縣麻衝鄉東部,是一個純苗族居住的深度貧困村。
  • 扶貧印記|海利集團:只為苗鄉換新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扶貧印記」短視頻,以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湖南21地、21支國資國企扶貧工作隊的鮮活故事,真實再現湖南國企扶貧故事的「此時此地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帶動和引導下,這對患有殘疾的夫婦已經發展吊瓜種植80畝,由於吊瓜全身都是寶,現在麻紹芝夫婦已經成為村裡脫貧致富的典型,同時還帶動十多戶村民共同發展。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袁宇介紹,在大山深處,百姓脫貧致富的願望都很強烈,但由於產業選擇不準、缺乏理財常識等原因,觀念上的陳舊難以突破。
  • 扶貧印記丨現代投資:與客溪同行 向幸福出發
    編者按:「脫貧印記」短視頻,以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湖南21地、21支國資國企扶貧工作隊的鮮活故事,真實再現湖南國企扶貧故事的「此時此地」。其他黨委班子成員先後到村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各分子公司也不定期的深入扶貧一線,助力脫貧攻堅。
  • 祁東的砂糖橘熟了!
    一個個讓人垂涎欲滴的砂糖橘掛滿枝頭,園子主人王順意的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王順意多才多藝,鄉親們都親切地叫他啊順。啊順介紹,姊妹嶺山好、水好、空氣也好,土壤肥沃,氣候獨特,晝夜溫差大,適合種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滿山遍野的桔子是家家戶戶的「錢袋子」。後來,由於不易存放、口感不佳等多方面原因,傳統桔子價格上不去,果子滯銷,桔子成了「野果」,漸漸被淘汰。
  • 「祁東四寶」•檳榔芋
    祁東檳榔芋個大肉白,白肉上布滿細小紅筋,粉多細膩、香味濃鬱,含澱粉率高。口感具有「香、粉、糯、軟」四大特點,有豆的清香,久煮不糊,入口清香味甘、粉而不膩、口感鬆軟,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地域特色。 祁東縣種植檳榔芋已有上千年歷史,也是祁東「三絕」之一。曾在宋朝、元朝、明朝及清朝康熙年間被列為朝廷貢品,因而享有「皇室貢品」之稱。
  • 祁東榜樣:被清華大學錄取的貧困學子謝湘江這樣說
    面對困境,謝湘江說這是成長路上的歷練屋內,牆壁上僅有的裝飾是滿滿的獎狀;屋外,院子裡唯一暖色的是前坪的兩株大槐樹……這是17歲男孩謝湘江的家。雖然身處逆境卻心懷陽光,困苦不僅從未擊垮過他,反而使他越發堅強。
  • 【京地地產】深圳京地地產進駐衡陽祁東市場!
    榮歸的遊子,歡迎你回家、返鄉置業鉅惠走得出世界的圈,走不出故鄉的圓世界那麼大,回來才是家。榮歸故裡,是情之所系丁達·狀元府,便是你歸根祁東的不二之選品牌狀元:湖南丁達置業  讓生活更美好從長沙到祁東,丁達置業強強聯合湖南方圓設計、省建築設計院,打造27萬方學府名門公園住區丁達·狀元府,為升級祁東品質人居而來
  • 【扶貧印記】玉峰山,森呼吸!
    【扶貧印記】玉峰山,森呼吸!扶貧幹部幫助建卡貧困戶陳孔秀銷售土雞。「經過幫扶幹部的悉心幫扶引導,我家現在每年養殖500多隻雞,銷售給村裡的農家樂,收入可不少呢。」說起家裡的變化,陳孔秀難掩心中的喜悅,原來居住的土坯房整治一新;過去的泥濘路變成了瀝青道路;昔日的撂荒土地種起了經果林木。
  • 扶貧日記丨我的「一畝三分地」
    我叫廖希根,來自醴陵市白兔潭鎮洙塘村,是一個「菜農」,如果這「一畝三分地」的菜生病了,我就會想辦法進行「施肥」或者「打農藥」,把產量提高。其實,我是一名扶貧專幹,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我們村的扶貧故事,來看看我們是如何打理我的那「一畝三分地」的。2017年4月份,在廣大黨員和村民的投票選舉中,我進入村委會,擔任扶貧專幹。從那時起,帶著大家的信任,開啟了我的扶貧之路。
  • 【法院人的扶貧印記】無所不能的「李三叔」
    【法院人的扶貧印記】無所不能的「李三叔」 2020-12-18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扶貧 志智雙扶 三峽博物館「重博扶貧印記」活動增強脫貧內生...
    巫溪縣通城鎮龍池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華成(右一)走訪貧困戶為助力脫貧攻堅,3年來,三峽博物館深入開展「重博扶貧印記」活動——統籌重慶市流動博物館聯盟赴30多個區縣(自治縣)巡展4802場,讓大山深處的孩子在鄉鎮上
  • 臺灣農業加工考察團考察湖南祁東黃花菜產業
    臺灣農業加工考察團考察湖南祁東黃花菜產業 2012年01月09日 13:1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月9日祁東消息 日期,由臺灣行政機構農委會科長王文良、臺灣宜蘭大學副校長吳柏青、臺灣蜜餞公會理事長林東隆、臺灣金針協會理事長李德發、臺灣聖母醫專副教授段有慧等五人組成的臺灣農業加工考察團,在湖南省、市臺辦有關領導陪同下來祁東縣考察黃花菜產業發展情況。
  • 扶貧印記|河北魏縣劉屯村:咱村有了扶貧微工廠
    邯鄲市魏縣劉屯村扶貧微工廠外景。2017年7月,劉屯村在魏縣扶貧政策的指導和沙口集鄉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利用村內8畝廢棄坑塘,建成兩座二層「扶貧微工廠」,廠房總面積1600平方米,引進了連峰服裝廠、怡怡箱包廠和雲城服裝廠等企業,建成全縣第一家扶貧微工廠,提供就業崗位120個,其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