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好大一個「家」
文/彭建華 圖/鄧松柏 彭 理
初秋的朝陽,依然燦爛,穿過薄薄的大棚白色塑料膜後,仿佛被過濾了一般,灑在一壟一壟的蔬菜和種苗上,使其顯得愈發青翠欲滴,嬌嫩可愛。此刻正是早上七點多鐘,塑料大棚裡還有許多菜農在忙碌著摘菜,然後一筐一筐地打好包裝,搬上一輛大卡車。日前,我們慕名來到祁東縣永昌街道趙坪村萬芳園種苗基地,便看到了這樣令人欣喜的一幕。
男主人何潔元出差在外,他的夫人雷小燕告訴我們,每天早上天剛亮就忙開了,大家採了菜,密封包裝好後運往廣州、深圳、長沙等地,為籤了合約的客戶供貨。
「基地有200多畝,全都是大棚種植。蔬菜和水果只是小部分,大部分培育的是在本地銷售的蔬菜種苗。」說起自己的事業,雷小燕侃侃而談。她告訴我們,其實她和丈夫種植蔬菜近20年了。1996年,雷小燕從長沙衛生學校畢業,在廣東陽江人民醫院從事護理工作。因為愛情的召喚,五年後毅然返鄉嫁給了趙坪村農民何潔元。當年,他們利用大棚種了3畝西瓜。期間,巧用嫁接技術將西瓜苗嫁接到瓠瓜根上,使西瓜重茬地連續耕作成為現實,解決了瓜農只能「一年一換地,一年只種一季瓜」的困境。2015年4月,何潔元投資550多萬元在村裡流轉了200畝土地,協議一籤就是50年。
2017年,萬芳園種苗園被納入祁東縣產業扶貧項目,並創新建立了「政府引導、農民主體、企業參與、訂單推進、市場運作」的產業發展體制,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科研+農戶」、「農戶+協會+市場」的產業化路子。同時,創新農民專業協作組織管理辦法,引導支持成立了蔬菜無土育苗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實物分紅等方式,將利益同農戶捆綁在一起,不斷拓寬市場營銷渠道,帶動了更多貧困農戶投身產業發展。近三年來,累計為77個貧困戶250人提供了種苗和栽培技術,帶動了一方種植產業,使不少的種植戶每年都能賺數萬到十來萬元。村裡何剛丁原來是貧困戶,通過何潔元的幫助,自己建了大棚,如今每年能賺30多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村裡何剛丁原來是貧困戶,通過何潔元的幫助,自己建了大棚,如今每年能賺30多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預計今年培育蔬菜苗1500萬株,水果30萬公斤,年創銷售收入800萬元。
「潔元和我商量,再過一二年,將規模再擴大一些,建個大棚種植培訓基地,讓更多的村民回歸家鄉發上土地財。」說到這裡,雷小燕一臉的憧憬。
到8點到的時候,蔬菜採摘已經結束。當我們走進種苗基地的一號大棚時,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情景。棚內支架上有數不清的黑色小盤,一個盤內有72個小格子,每個格子裡都培育著一棵小種苗。20多位婦女正熟練地選苗、插苗。一位中午婦女告訴我們,她今年50多歲了,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並且一幹就是5年多。「工作相對來說也很輕鬆,每天幹8小時,能掙80塊錢呢。」 通過隨機採訪了解到,這些做工的村民原本是留守的大爺大媽,平時就是在家帶帶孫子孫女,只要有時間隨時都能來棚裡做事。「自由得很呢。」一位六十多歲的大爺樂呵呵地說。
雷小燕接著告訴我們,培育的種苗有西蘭花、甘藍、有機花菜、黃桃、棗子、西瓜等品種達30多個,一年四季都有得出售。現在正是旺季,本村和周邊村子每天都有七八十人來上班。工作也按勞動強度分了塊的,年輕的主要是採摘蔬菜和裝車運輸,年齡比較大的則在大棚裡選苗、裝苗、插苗。
我們一看,大棚裡還有6位70歲的老人在工作。見我們走了過來,其中一位老人主動跟我們說話。他未語先呵呵大笑:「別看我們老喲,我們可都是潔元和小燕夫妻倆的重點保護對象呢!」見我們一臉迷惘,雷小燕解釋說,他們年齡大,也就是給點特殊照顧,地裡有農活,優先讓他們幹,保證他們有穩定的收入。「其實,有了他們,我可賺大了呢。」雷小燕笑得非常開心,「俗話說,家有一老,有如一寶。老人們每天都會來,眼裡有活,啥活都幹。現在,他們已經把大棚當成了最為留戀的家。」
今年7月底,該縣太和堂鎮三口灣村「盲編奇人」劉愛國的事情傳開後,雷小燕第一時間帶著自家園裡最好吃的陽光玫瑰葡萄去看望老人,還送上了一個5000元的大紅包,最後還以每把100元的價格一次買走了50把竹椅。園裡的老人知道後,都向雷小燕伸出大拇指,誇她是個好閨女。
(圖為雷小燕帶著自家大棚出產的葡萄看望「盲編奇人」劉愛國)
▓請盡情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