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身上起的紅疹子除了溼疹還有就是毛細血管瘤,我家姑娘剛出生的時候手臂上就開始出現一個個小紅疹子,我是剖腹產最開始動彈不得,一直是寶寶的奶奶在照看,等我可以給寶寶洗澡的時候才發現她手臂上有很大一片紅疹子,她奶奶說是打疫苗過敏,我就沒多問了,但是接下來幾天我給寶寶洗澡發現它是在擴張,每天範圍都在增大,後來就是一大片了,密密麻麻很嚇人,我才意識到這不對,絕對不是過敏的現象,然後我再百度查了些文獻發現最有可能就是嬰兒毛細血管瘤了。
lai'y u'anwang'luo
嬰兒毛細血管瘤多發生於嬰兒或兒童。多見於頭、頸部皮膚,但黏膜、肝臟、腦和肌肉等亦可發生,以枕部的鮮紅斑痣最常見。出生時或出生後三個月至六個月內出現,影響寶寶外觀,2-8個月一般生長較為迅速,造成爸媽的擔心。父母的耐心加上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時不必治療就可痊癒;但具有危險性的嬰兒血管瘤,如長在眼睛、咽喉、肢體末端,則需特別留意。而且血管瘤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狀血管瘤等
毛細血管瘤:又名草莓狀痣,表現為一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壓之不褪色。好發於頭頸部,通常不在出生時出現,而是在出生後數周內出現,數月內增大,生長迅速,甚至可達數釐米。大多在1歲以內長至最大限度,以後可自行退化,數年內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來源wang'luo
混合型血管瘤:為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等其他類型血管瘤,兩種或更多同時存在一起的血管瘤。初起時大多為皮膚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紅斑,與單純的草莓狀血管瘤並無異樣,但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皮下侵犯的範圍可超過表面病損面積,形成隆起的包塊,形態不規則,多見於面部及四肢
蔓狀血管瘤:由曲張、蜿蜓、盤曲如腸襻狀的異常血管群組成。可見曲張的血管影,臨床上易誤診為海綿狀血管瘤。好發於口唇部和肢體部位。可見到一圓形或橢圓形隆起的腫物,皮膚有時潮紅,皮膚可成紫灰色,皮下隱約可見迂迴彎曲的血管搏動和蠕動。觸之可感到有震顫,並可觸摸到條索狀質軟擴大的血管及搏動,局部溫度增高,壓迫時腫物可縮小,壓緊時搏動可消失。
這就是寶寶手臂上起的,最開始都是鮮紅的,這是在消退的圖片了
這就是嬰兒毛細血管瘤的概括,後來我去醫院諮詢醫生,醫生也確定是嬰兒毛細血管瘤,醫生給我們建議說:嬰兒血管瘤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雷射治療,冷凍治療,但是我們的寶寶太小了,最好是先觀察,可以拿點藥水敷一下,每個月到醫院觀察一下它的生長情況,就這樣我們拿著藥水回家給寶寶先敷,敷了兩個月確實有效果了,雖然敷的過程很麻煩,擔著的心終於放下了,雖然沒有完全消退,但是確實是在退,至少這算是個曙光,比起那些雷射,冷凍真的好多了,寶寶少受罪是做媽媽最大的心願。我寫出這些只是想把我們家這個例子拿出來,讓你們知道,給你們一個嬰兒血管瘤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