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濟/「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
2015-09-20 22:16 來源:澎湃新聞
這幾天,亞洲首富李嘉誠深陷輿論漩渦,關於他從內地撤資的爭論,仍然在唇槍舌劍地進行著。是正常的運作,還是道義的失守?是合法的進退,還是無奈的撤離?義憤填膺的道德審視、唱衰中國的負面猜測、恐慌情緒的傳染效應……所有這些元素,使得李嘉誠的撤離變得十分敏感。
那麼,如何看待李嘉誠「投資路線圖」的轉向?一些人選擇從感性的角度來審視。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的優惠政策、開放環境、巨大市場,是他走到今天的重要基石;而這幾年來,由於轉方式、調結構,內地經濟增速主動回調,李嘉誠的選擇就顯得尤為扎眼。
從普通人的樸素情感出發,好的時候同享福,遇到困難卻不能共度難關,這在觀感上確實讓一些人覺得有點說不過去。然而,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僅僅停留於感性。即便是有種種「看法」,也只能停留於個人內心的幾聲嘀咕,卻難以從公共層面進行「道德綁架」。畢竟,
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市場的規則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內,資本享有來去自由的權利。李嘉誠到內地賺錢,如果因為曾經給予優惠而主張「不宜想走就走」,
即便在道德上有正當性,在道理上也說不通,更與法治精神相悖。今天的內地,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當然有足夠的底氣接受任何資本的歸去來兮。只是,
如果缺少這樣的大視野,激於義憤而情緒失控,甚至公開叫囂「別讓李嘉誠跑了」,就顯得有點落後於時代的不自信了,也不利於企業家樹立信心。眾所周知,北京長安街的東方廣場,上海陸家嘴的東方匯經,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重鎮的標誌性建築,都打上了李嘉誠的烙印,他的撤離,無論如何都可能被視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說這不代表什麼,肯定不現實,但如果對此做過度解讀,甚至由此預測中國經濟不行了,則顯得有些誇大其詞。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超過12%,這麼大的盤子、這麼重的分量,一個商人的撤離能影響基本面嗎?
全球化時代,資本流動再正常不過,沒必要對此風聲鶴唳。與一些人的恐慌情緒相反,中國官方對此表現得從容淡定、舉重若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日前表示,「更多的外來投資對在中國投資信心逐步增強」,「我們現在推進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斯人已去,難以挽留也不必挽留,
市場經濟本就是多元經濟、流動經濟,有人走、有人來,有人看跌、有人看漲。只要中國深入推進改革、堅定完成轉型、保持市場活力,就不用擔心李嘉誠之後沒有資本進來。我們能做的,不是自降身份的挽留,更不是激於義憤的謾罵,而是把這個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今天的離開成為明天的遺憾。
資本沒有國界,但商人有祖國。
相信包容開放的中國,會為更多商人留一份溫情,不僅會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來容納他們,更會以超越金錢的胸懷來溫暖他們。如果僅僅把中國視為利益性市場,而不是戰略性市場,一些人可能會選擇離開。但時間將證明,內地錯過的可能只是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
(原文標題《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李嘉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