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周定鵬,華東理工大學食品研發方向博士研究生
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後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就要到了。說到中秋節,吃貨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月餅了。月餅可謂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在中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月餅象徵著團團圓圓,也代表著人民對幸福美滿的生活的嚮往。那麼中秋節到底為什麼要吃月餅呢?是因為月餅長得像月亮嘛?一起來看看吧!
月餅的由來
其實,最初月餅並沒有合家團圓的意義。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初唐時,北方突厥人多次犯境。李世民遣大將討伐後,天下康寧,四海安樂,八方昇平,一派安寧繁榮景象。有一位吐蕃商客,向皇上獻大圓餅祝捷。李世民大悅,令士兵將裝飾華美之餅盒打開,見圓餅見面,雕飾精美,似為鬼斧神工,餅味甘馨令人垂延。此時唐太宗指大餅呼日:「應將胡餅邀贍蜍。"唐太宗所言之「胡餅」,乃指邊民所獻之餅。所謂「蟾蜍」,乃指月亮。
北宋時期,月餅在宮中流行,逐漸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而到了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吃月餅的直接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元政府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在宮廷中,月餅也成為常見食品,如《明實錄·神宗實錄》裡就記載了皇帝十次賜給大臣月餅。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
月餅的種類
關於廣式月餅好吃還是蘇式月餅好吃的爭論每年都有,其實,月餅遠不止廣式月餅和蘇式月餅兩種。根據中國本土月餅和中西方飲食文化結合產生的新式月餅,將月餅分為兩大類:傳統月餅和非傳統月餅。
傳統月餅按產地可分為:京式月餅、廣式月餅、滇式月餅、潮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港式月餅、徽式月餅、衢式月餅、秦式月餅、晉式月餅甚至日式等;按口味可分為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從餡分類,有桂花月餅、梅幹月餅、五仁、豆沙、玫瑰、蓮蓉、冰糖、白果、肉鬆、黑芝麻、火腿月餅、蛋黃月餅等。
非傳統月餅較之傳統月餅,在外形上熱衷新意,追求新穎獨特,同時在口感上不斷創新。主要有法式月餅、冰皮月餅、冰淇淋月餅等。
其實,各種月餅沒有必要爭個高低,自己喜歡的才是最好的。
月餅雖好,不宜多吃
月餅的主要原料為麵粉、雞蛋、食用油、糖及各種餡料。從營養成分來看,每100克的月餅,能量有400千卡左右,蛋白質15克左右,脂肪20克左右,碳水化合物60克左右。總的來說,月餅的營養特點是三高,高能量、高糖、高脂肪。所以我們建議還是將月餅當作一種小點心來食用,千萬不要一次吃得太多了。此外,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不吃早餐或早餐攝入不足,不妨把別人送來的月餅放在早餐吃,再輔以牛奶水果,算是相對健康的早餐。
此外,月餅含有豐富的油脂和糖分,受熱受潮都極易發黴、變質,所以一定要將月餅存放在低溫、陰涼、通風的地方。在25℃的氣溫環境下,杏仁、百果等餡心月餅可存放15天左右;豆沙、蓮蓉、棗泥等餡心月餅,存放時間則不宜超過10天。至於鮮肉、雞絲、火腿等月餅,應隨買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