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市的東南方,
萬山群島的數十個小島散布在伶仃洋上,
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的詩句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為這些風景旖旎的島嶼
平添了一抹悲壯。
外伶仃洋(曉琳/視覺中國)
文天祥雕像(圖源:OK珠海)
時光荏苒,1950年5月萬山海戰中的垃圾尾(現桂山島)海戰,軍人們用生命為後繼部隊的最後勝利開闢了道路。
隨後的數十載時光,桂山因湧現出珠海第一個萬元戶冼十五而備受矚目,也因遠離陸地、經濟落後而遭人忽視。如今,文旅產業在這片熱土飛速發展——紅色文化旅遊和漁家樂旅遊憑藉其獨特的優勢讓桂山「老樹開新花」。
珠海桂山島(圖源:珠海視窗)
口述·紅色記憶
用生命開闢勝利的道路
楊長徵是珠海市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回想起當年的那段歷史,他總是感慨萬千。楊長徵說,這次海戰是人民解放軍初建時期協同陸軍進行的首次登陸作戰,萬山群島的解放,使得珠海地區的人民真正迎來希望的曙光。
時間拉回到1950年。此時的萬山群島是位於珠江口外多個島嶼的統稱,國民黨軍隊退守於此。
珠海萬山群島(黎存根 攝)
1950年4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南前線指揮機關下達解放萬山群島的命令,出動一萬餘人以及二十餘艘各類艦艇發起總攻。解放萬山群島戰役中,最慘烈的便是垃圾尾海戰,這也是人民海軍的第一場戰役。
1950年5月25日凌晨3時,解放軍以「桂山」號、「先鋒」號等六艘艦艇和其他登陸艇共18艘,向垃圾尾、三角山等島嶼發起登陸進攻。「桂山」號和「先鋒」號5點鐘率先到達垃圾尾海面與敵軍展開交火。戰至天亮,「桂山」號中彈起火,掩護「先鋒」號突圍,全艦近百名官兵視死如歸,搶灘登陸與敵人血戰到底,除一人重傷生還外,全部壯烈犧牲。
圖源:珠海發布
楊長徵說,垃圾尾一戰徹底將國民黨殘餘部隊僅剩的一點信心打下去了。解放軍「掏心」戰術大見成效,一路凱歌。8月4日,七十二天的解放萬山群島戰役勝利結束,「毛澤東主席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特別發來賀電,電文說:『這是人民海軍首次英勇戰例,應予學習和表揚』。」
1954年,珠海人民將垃圾尾島改名為如今的「桂山島」。
垃圾尾海戰,林文虎烈士乘一艘炮艇重創敵方旗艦「太和號」並重傷敵方艦隊司令兼萬山防衛司令齊鴻章,創造了解放軍以小艇打敗大艦的輝煌戰例。但林文虎烈士在衝向炮位排除故障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0歲,中南軍區追認他為海軍戰鬥英雄。
居住在廣州的林芃是林文虎烈士的女兒,今年71歲,海軍的紅色基因在家族的血液中流淌。「我也是一名海軍,這也算是子承父業了。」林芃提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驕傲且自豪,「成為一名海軍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之前徵兵的時候我是專門等到海軍才去應徵,晚了整整一年進部隊。」
現在早已退休的林芃依舊心繫中國海軍的發展,關注海軍方面的報導,去年因故未成行的湛江南海艦隊之旅讓她倍感遺憾。
「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把父輩的光榮傳統傳承下去,廣州只要有相關的活動我就會積極參與,實在去不了也會讓弟弟代為出席。一方面是支持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代表我的父親參加,希望把他們的精神和傳統講給更多人。」林芃說得很動情。
傳承·紅色文旅
萬山海戰打造成舞臺劇
桂山鎮委副書記王勝是一名老海島,「每年的5月25日,我們都會組織幹群到烈士陵園和桂山艦登陸點祭拜,緬懷英雄、重溫歷史、傳承精神。」王勝介紹,「我們還會請老兵和他們的後代開座談會,講講這些英雄的故事,希望能把紅色的基因傳承下去。」
珠海烈士陵園(圖源:珠海發布)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在桂山村建造了烈士陵園,把烈士的遺骨遺物從牛頭島遷到這裡,形成一個瞻仰烈士的地方。」
王勝表示,除了烈士陵園,2004年區、鎮投資一百多萬元,以紀念萬山海戰為主題,修繕擴建之前的小桂山紀念公園,系統整治和建設桂山港一號堤至吊藤灣桂山艦英雄登陸點、桂山艦烈士紀念碑周圍的海邊公路和登山石級和欄杆,目前形成一個遊客可以參觀、瞻仰、觀海的休閒遊覽景區。
桂山艦紀念公園(圖源:OK珠海)
在如今的桂山艦紀念公園拾級而下,望海亭、觀景臺和紀念碑廣場等景點一一呈現,在半山腰的觀景臺上便可眺望當年的登陸點。
「『桂山號英雄登陸點』這幾個字是1954年刻的。」王勝介紹,「我們還修建了海邊長廊,遊客可以走到登陸點近距離觀賞體驗。」
桂山號登陸英雄點(圖源:珠海發布)
2017年底,珠海市把桂山號登陸點作為黨性黨史教育基地,「我們以此為契機,對桂山號登陸點進行重新打造,改善周邊環境,修繕一些設施,通過外包服務聘請專業團隊進行對外宣傳和講解,吸引更多人前來了解。現在很多過來的團隊我們都提供免費的講解服務。」
提起現狀,王勝滔滔不絕,關於未來的發展,他更是充滿信心:「我們一方面會對烈士陵園進行重新改造,另一方面會把萬山海戰打造成舞臺劇,聘請專業演員和本地村民一起出演,這是宣揚萬山海戰和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該舞臺劇投資100多萬元,初步預算演員200人,預計在2020年對外演出。王勝表示:「我們打算在今年國慶把首場演出作為對祖國的獻禮,將來會形成經常性表演,吸引更多遊客尤其是年輕人前來觀看,逐步成為我們的品牌。」
圖源:珠海發布
如今的桂山島,「紅色旅遊」名號已經傳遍珠海以及周邊城市,在島上走一走,總能看到操著不同口音的遊客或是來自不同地方的公司一邊拍照團建,一邊了解當年的崢嶸歲月。
變遷·紅鄉新貌
漁村變身網紅打卡點
陳波現在是珠海市眾歸休閒漁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這個公司是桂山鎮的桂山村和桂海村村集體成立的。3年前,身為黨員的陳波辭去了桂山鎮資產經營中心總經理這個令人羨慕的職位,轉型帶領漁民致富。
「近海捕撈和養殖是桂山鎮的傳統產業,由於近年來近海魚量急劇減少,村民的轉型刻不容緩。」陳波介紹,「由於漁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我們將傳統的漁業和現代化的旅遊結合起來,為漁民帶來了一大筆額外的收入。」
廣東華嶼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是陳波的合作公司,該公司業務部經理陳定一告訴記者:「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旅遊,桂山島從風景到歷史文化都有很多的亮點和看點。」
儘管如此,陳波在前期推廣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漁民對這片海實在太熟悉了,熱情度不高,再加上傳統觀念重,我們逢人便推廣,再加上帶頭做、讓利多,才讓漁民慢慢接受。」陳波表示,「現在我們旗下的漁民熱情很高,都是我們的分銷商,每有一單遊客,便能得到10%的提成。」
桂山島(圖源:OK珠海)
自去年3月掛牌營業以來,陳波帶領漁民開闢了桂山環島遊、海上風車遊、漁排漁家樂以及海釣課堂等一系列新玩法。今年陳波還利用官網、公眾號、小程序等線上推廣加上漁民線下的推銷機制,在6-8月3個月的時間內,營業額達到20多萬元,公司的每戶漁民平均每月額外收入達13000餘元。
「現在漁民見到遊客第一反應就是拿出手機給客人推薦小程序上的遊玩方式。」陳波笑著說。
桂山島的「華麗變身」,也讓這個沉寂多年的漁村變成了現在的「網紅打卡點」。以前島上廢棄的房屋和船隻,經過再次利用,也呈現出新的價值。
漁排漁家樂(圖源:OK珠海)
來自廣州的容女士體驗的環島遊和海釣活動令她記憶深刻:「雖然很曬,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很好玩,很值得體驗。」趙女士則是帶著自己的孩子在漁排上餵魚:「我是第一次在海上參加這一類的活動,感覺很新鮮,我的孩子也很喜歡。」
遊客的認可只是陳波現階段的目標,他的「野心」不止於此:「我們利用現有的疍家文化和客家文化,推出『吃在漁家、玩在漁家、住在漁家』的漁村文化概念,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漁村』旅遊產業。」
文章轉載自羊城晚報,原文標題《伶仃洋不再嘆零丁 桂山「老樹開新花」》,作者:羊城晚報記者鄭達;圖片部分來自OK珠海、珠海發布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