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 1964-)
主頁地址:https://billderesiewicz.com/
就在不久前,一名本科生前來徵詢我的意見,她不知道自己是該保研,還是出國念書。當時她已經拿到了保研名額,只要點點頭,下個學期多半就有書讀了。可是,有可能是因為有過當交換生的經歷,見識過不一樣的大學,所以她格外放不下去國外留學的誘惑。她的父母十分開明,兩個選項都樂意支持,聽憑她做主。於是,我們這位可愛的小朋友就苦惱了。到底該怎麼選呢?
我告訴她,這就是甜蜜的煩惱。好比我家小朋友,一下子得到好幾樣玩具,都不知道先玩哪一樣好了。事情總歸是好事情,畢竟有機會挑揀。所以,儘管心裡煩惱,情況卻並不糟糕。她本人完全清楚,留下來讀研最輕省,出國留學就難免有各種不確定,她懷疑自己是否真能搞得定;可是,如果選了保研這條簡單道路,她又心有不甘。
弄明白她的彷徨以後,我找出鈴木鎮一的《愛的哺育》(「會是『春天裡讀書』系列的一本」),從中挑了幾段覺得能入耳入心的話念給她聽:「才能並不是天生的和遺傳的,而是訓練和教育出來的。天才是一個光榮的名字,它只能加在一個經過培養和訓練而取得極高成就的人頭上。」「認定自己的宗旨,並且按照宗旨做出相應的行動,這就會給人帶來希望。」「不要急,但也不要停息。」……我的意思是要鼓勵她,希望她保持自信,不要著急懷疑自己;在做選擇的時候,多想一想自己的志向,更多奔著志向去努力。到了晚上,她來消息說決定放棄保研名額了。她心裡本就放不下留學的打算,只是有了保研這條捷徑才會有先前的猶豫。
有意思的是她發給我的一段話。我覺得頗能代表一些大學生的心聲,她的彷徨多半也來源於此:「《山月記》裡寫:『我不敢不苦功琢磨自己,怕終於知道自己並非珠玉;然而心中既存著一絲希冀,便又不肯甘心於瓦礫為伍。』雖然我沒有底氣說出『我還不錯』,但我享受追求夢想的這個過程,這使我自我感受到與眾不同。這讓我痛苦,也讓我快樂。」
我無法判斷有這類想法的大學生,在北師大的本科生當中到底能有多大比例。我更清楚,這類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代表千禧年前後出生的一輩。儘管如此,他們仍舊讓人牽掛。他們表現出的那種師長輩喜聞樂見的積極上進,真的未必是一件完完全全的好事情。和幾年前的學生不同,現在很少有學生跟我談錢上的事了。他們的話題雖然也涉及工作、讀研之類,但是往往沒有那麼強烈、明確的物質指向。這幾年的學生似乎更有仙氣,也可以說更加飄忽,不知道自己想追求什麼。替代物質欲望的,是對於自我認同的強烈需求。他們焦慮、彷徨,不曉得怎樣才算成功。抑鬱甚至輕生,都不鮮見。我教過的一個學生,在前兩年有過割腕的舉動。我前不久才聽到這個消息,心疼壞了。這究竟是怎麼了?跟我的學生時代相比,他們根本沒有那麼強烈的生存危機,多半是家裡的獨苗,念著985高校的本科,今後怎麼也餓不著。可是,他們心裏面就是有那麼焦慮。他們普遍熱衷於給自己找事做,仿佛做的事越多就越安心。可實際上,生活越是忙碌,心裡就越感到焦慮,因為總有一些人的日程表還要更加過分。他們普遍修讀雙學位,在四年內要拿到接近200個學分。他們每學期要修六七門課,有的人甚至晚上都排了四節課,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大四。為了一個好看的GPA,從與老師的課堂互動,到課程匯報、課程作業,都得小心在意。我打趣他們,說北師大學生有學習上癮症。他們的確是太忙了!為了勝出,他們還要做本基、國創課題、搞社團、參加支教、社會調查等等一大堆能夠加分的事。對於這部分大學生來說,每天一睜眼,就有滿滿的日程等在那裡。忙個不停,還擔憂自己不夠優秀,更不要說停下來休息了。結果女生不談朋友,男生不打遊戲,無事亂翻書更是成了一種奢侈。今早朋友圈裡有人發了一張酒吧照片,招牌上寫著:「讓我們一起來虛度光陰吧」。對於我身邊的好多大學生來說,「虛度光陰」真可算是難得的體驗了。前面那位苦惱的小朋友也是這樣,都已經那麼努力了,還嫌棄自己不夠優秀。她不敢談遠大志向,更在乎的是怎樣做更能證明自己。
《優秀的綿羊》(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 2014)雖然是寫美國的大學生,但同樣在刻畫一群精英學生以及他們付出的代價。他們可能來自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或者別的什麼常青藤大學。他們「大都聰明、富有天分,而且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又嫉妒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為了體現自己的領導力和服務精神,他們無止境地追求課外活動和社交活動,結果根本沒有時間全身心地傾注於某種摯愛。他們懂得如何扮演一位好學生,但是不懂得如何思考。他們不斷積累證書,而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的簡歷加分。他們習慣於優秀,但是對於所學並沒有什麼真正的認同。他們已經習慣了追逐,但是並不清楚自己在追逐什麼。他們不對任何具體目標感興趣,真正感興趣的只是成功。他們極其聰明,同時又缺乏穩健的方向感。他們把學習看成一場耐力競賽,而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塑造品德或者探索世界。他們不知道怎樣才算成功,於是就靠著一次又一次的取勝來平復內心的焦灼。只有來自外界的肯定和讚美,才能夠讓他們感到暫時的滿足。他們不是在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以為只有在別人規劃好的道路上、拼命贏過眾人就能得到幸福。他們內心充滿恐懼,在精英的靚麗外衣下掩藏著對失敗的恐懼。所有這些對優秀的追逐,成了精英教育阻礙他們成長的因素:一邊努力,一邊因為深入骨髓的迷茫,而不敢放手一搏。他們在自負的同時,往往也容易陷於自卑。在職業上,他們不會選擇做教師、神甫或者工匠,而是更多選擇進入華爾街、進入諮詢公司。這種職業選擇上的高度一致,也是出於他們那種競賽的習氣。大家都在同一條賽道上,目標只是要超越他人。從事什麼職業、這項職業有什麼意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職業能標記他們的成功。對「成功」的渴求,強烈到成為一種強迫症。書中寫的所有這些,與我在北師大見到的狀況何其相似。
「大學的使命是成就一個更有意思的你。……一個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他有大量閱讀,習慣思考,放緩腳步,投入深度對話,並為自己創建了一個豐滿的內心世界。」我們的大學招生制度給我們造成了一種假象,好像大學學習必須要有多麼了不起的能力基礎、知識基礎。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只要有基礎教育提供的一般知識基礎,就足以勝任多數專業的大學教育了。那些沒有跨過大學門檻的人,雖然沒有得到入學機會,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讀大學的資質。「選擇做一些自發純粹的事情,就如同你小時候那樣;選擇做一些即使沒有外在獎勵你也會選擇做的事情;選擇做一些你可以廢寢忘食地專注去做的事情;做你最喜歡做的事,不是你認為自己喜歡或者應該喜歡的,而是你的真愛。」這是《優秀的綿羊》給「優秀的綿羊」提供的一些建議。概括來說,就是嘗試停止那種千篇一律的追逐。一個人如果一直被外界的聲音所幹擾,是無法聽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聲音的。哪怕讀到了最高學府的最高學位,可是對於眼前的工作也並沒有任何的情感認同。這時還談什麼內心的召喚呢?在大學裡,我見到太多以實用為導向的選擇了。從專業的選擇、導師的選擇到課程的選擇,一切都概莫能外,都在把實用性奉為圭皋。一些掌握了竅門的教師,就通過削減閱讀量、降低考試難度、提高分數等方式,來吸引更多學生選課。這種勾兌的結果,只能是大學精神的敗壞。
我跟一個學生說,十年以後你也會在某個城市生活,擁有今天你可能羨慕的一切。住著一間不大不小的房子,開著一輛或貴或便宜但是總歸貴不到哪裡去的代步車,每天操心家裡的老人小孩。今天可能讓你羨慕的這些成年人,他們擁有的一切你最後都會有。可是有多少已經擁有這些東西的成年人,會在夢醒時分厭惡起自己來,想要改換軌道而又沒有那個膽量。有那麼多事情,是在年輕時不做就再也沒有機會的。成年期如此冗長,在年輕時代就過一種徹徹底底的年輕生活,這不好嗎?十幾年的基礎教育已如此目標明確,到了大學就來一場自由走訪式的漫遊,這不好嗎?對於很多人來說,讀這所大學是拼了老命才得來的機會。真要是稀罕它,就該好好享受它。遠離跑道,去發現自己的道路。
開始提到的那位苦惱的學生,是否也是一位「優秀的綿羊」?我不確定。但是,她選擇放棄自己視若雞肋的保研名額時,我是相當佩服她的。追隨熱情,一定意味著放棄什麼,而她已經有放棄的勇氣並且付諸行動了。她已經脫離「正軌」,開始自己尋路。我在她申請國外大學的推薦信中提到了她拒絕保研名額的事,然後加了這麼一句總結:當下,她也許還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但是她至少知道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文字版權為作者所有,轉載需聯繫授權。部分圖片取自網絡,侵刪。)
【附】
我用的版本,京東有售:德雷謝維奇著,林傑譯:《優秀的綿羊》,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是英文版的封面。
第1章 那些頭頂光環的年輕人
第2章 「哈耶普」的上位史
第3章 「天才」背後的「魔鬼」式訓練
第4章 一流名校是如何運行的
第5章 大學的使命
第6章 創建自己的生活
第7章 聰明人的道德和責任
第8章 博雅教育與人文經典
第9章 教師的本職與學生最核心的能力
第10章 隱藏的常春藤
第12章 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