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作者對崇拜藤校的中國學生和家長說幾句心裡話

2020-12-17 澎湃新聞
       《優秀綿羊》一書在美國出版,但書中觀念對於追求排名,非名校不上的中國學生和家長也頗有啟迪。為此筆者專門採訪了威廉·德雷謝維奇,提出了一些中國學生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提問者】

南橋,曾做過多年文學翻譯,現多關注教育比較和技術文化,著有《知識不是力量》、《及格主義》等。

【回答者】

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美國作家,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後任教於耶魯大學,著有《簡·奧斯丁式教育》、《改變你人生的六本小說》等。他還是《國家》、《美國學者》、《新共和》、《紐約時報》等報刊撰稿人。

       

問題1:學校排名重要嗎?

       南橋:

很多人選擇常春藤學校,看重的是它們很高的排名,能不能跟大家說說排名究竟多重要?

       德雷謝維奇:

排名對人們擇校的影響很大,但其價值被嚴重高估了。給大學排名的做法是1983年才開始的,這種做法更是讓這種聲譽的體系根深蒂固。現在,什麼學校都用同樣的指標來衡量,有的排20名,有的25名,有的17名。這些區別不僅微小,也很沒有意義。

       南橋:

能不能舉個例子?

       德雷謝維奇:

比如「聲譽分」,這種打分是這樣進行的:組織者讓全國一些學院的管理人對於學校「聲譽」打分。這些院長打分並無一個明確的標準,再說他們要給大量的學校打分,很多是根據這些學校在研究上的聲譽打分,而很多重要的領域,如本科教育怎麼樣,這些管理人員未必知曉。

       還有,排名是可以調的。這些排名由一系列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分別有不同權重,幾年前邁爾康姆·格萊維爾(Malcolm Gladwell)在《紐約客》上寫了一篇文章 ,說如果將這種比重調整一下,排名的結果將大為不同。

       南橋:

排名其實是一種綜合分?

       德雷謝維奇:

對的,如果你看《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你會發現,這種排名下面有很多指標。這種指標的設置,是把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當成了標準,看別的學校有多麼哈佛,多麼耶魯,多麼普林斯頓。這麼做大有問題。美國學校的種類很多, 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是人文學院,維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是女子學院,哈維穆德學院(Harvey Mudd)是技術大學,西點軍校(West Point)是軍事學院,大家性質都不一樣,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它們,不論青紅皂白堆一起衡量,我覺得很沒有意義。

       南橋:

這樣的比較是不是拿蘋果跟蘋果比,對不對?

       德雷謝維奇:

是拿橘子跟蘋果比,看橘子多像蘋果!格萊維爾提到了公立大學的預期畢業率和實際畢業率。預期畢業率是看入學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的實際畢業率比預期高很多,這說明賓州州立大學在幫助中低收入階層(而非富裕階層)學生完成學業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如果這一指標的權重提高,那麼賓州州立的排名會很高。它擅長於為特定類別的學生服務,這不說明它針對別的學生也擅長。同樣,賓州州立大學擅長培養的學生,哈佛未必擅長。學生五顏六色,學校品種也一樣。

       事實上學校每年的排名也會變動,因為衡量中數字總會有些幹擾。可是為了這些排名,人們做出了很多不合理的選擇。學校為了排名而改變自己的經營方式。

       南橋:

就好比排名是一考試,而各學校在從事「應試教育」?

       德雷謝維奇:

完全沒錯,說白了就是學校之間的「應試教育」。可惜這些排名產生了很大的經濟影響。學校的信用積分、校友捐贈都會受到影響,有很多現實的利益因素,遠不止是拿排名來吹噓的問題。排名還有一個問題:過去有些學校,本來有自己獨特的使命與角色,排名給它們帶來了不良的改變。最典型的例子是芝加哥大學。這個學校本來很出色,學風極嚴謹。其排名其實不低,排第十吧。可是,學校嚴格,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連聰明的孩子也不想來上,故而報名的人沒有那麼多,錄取比例比很多同類學校高,錄取率有百分之二十多吧。芝大不滿足,想和其他學校一樣,降低錄取率。為此,學校對錄取與營銷方式大加改變,開始和那些低錄取率學校一樣,錄取率降到了將近百分之十,申請數量增加了很多,學校排名也上升到了五、六名。可是,其代價是什麼?代價是芝加哥大學的獨特性!再說了,它排名本來就已經是第十名了,要升那麼高做什麼?

       我要強調的是,家長和學生根據排名擇校。排名並不能告訴你這樣的學校對你是否合適,也不能告訴你學校能給你什麼培養,說來說去不過是虛名。

       說到底,排名排的是哪家學校資金最雄厚。

問題2:《優秀的綿羊》是否適合中國讀者?

       南橋:

《優秀的綿羊》是不是寫給美國人看的書?對中國人(包括海外中國人)來說,此書有什麼作用?

       德雷謝維奇:

我並不只是給美國讀者寫這本書的,我這裡說的是美國大學,美國大學生,因為我對這一切感到熟悉。

       可是我非常清楚,書中的現象影響到了全世界的人,全世界的學生。如你所知,美國教育現在成了全球性的品牌。東亞、東南亞、拉美的學生,以及全球其他各地的精英,都很想到美國讀書。美國高校國際學生越來越多,已經是百分之十、百分之十二這種比例了,或許現在更高。哈佛、斯坦福這些學校把自己當成了培養未來全球化精英的學府,或許這麼認為也有道理。這很像一百年前的情形。那時候美國在經濟上成為一體化國家,常春藤學校把自己視為美國精英的搖籃。那時藤校精英和他們的兒子聚到一起,互相聯絡。現在在哈佛與斯坦福,在劍橋與牛津,也在發生這種精英匯聚的事。還未上大學的年輕人,被家長根據這些學校的標準,「量身定做」地在培養。這些學校的淘汰率也高得荒唐,它們反過來影響了中上層人士培養自己兒女的方式。在中國、韓國、印度,都是這樣。我覺得此書對其他國家也很合適。

問題3:精英病不是美國獨有?

       南橋:

你書中說到哈佛、耶魯精英們缺乏目的感,容易憂鬱,這是不美國精英學校的一種「富貴病」。你接觸過的其他國家學生有沒有這些毛病,比如你的中國學生?

       德雷謝維奇:

我不大知道,這個問題我不能準確回答。我是英文教授,中國學生來學英文的很少。

       但是很多的成人教育,其實是在上大學前就已經完成了。完全要看家庭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以應對未來的錄取。我相信,來自日本、韓國、中國、印度的情況也不會有多大差別。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韓國高中學生非常不快樂,太多補習,家庭作業要做幾小時,要熬夜。估計中國精英學生也這樣。這些做法,造成空虛和焦慮。這種教育把學生當成了實驗小白鼠。小白鼠踩對了槓桿,就能得到吃的。踩錯了,就被電擊。你得完成特定任務,可是完成任務的動力在哪裡?目的是什麼?動力是外在的,是別人告訴你的。目的是神秘的,你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完成這種任務,這種任務為什麼重要?在我看來,美國學生只是覺得教育是達到下一個目標的過程,本身不存在什麼內在動力。為什麼我要做這些?我做這些,只是為了應付下一個測試。這樣的教育,造成了心理上的各種問題。

       南橋:

記得你在書裡記述了老布希總統競選中的一個比喻,說精英教育能讓火車準點運營,可是……

       德雷謝維奇:

不能指引火車去什麼地方。

問題4:擇校有沒有黃金法則?

       南橋:

對在考慮去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來說,你會給他們推薦什麼樣的學校?還像書裡那樣,推薦公立大學嗎,或者太出名的小型人文學院?

       德雷謝維奇:

我一般不會給具體的推薦,更不會給出籠統的推薦。所有高中升學顧問都會告訴你,你得找對你最合適的好學校。美國的學校種類非常之多,大型公立大學、小型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女子大學、技術大學,等等。 大家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類。當然這麼多選擇也會讓人眼花繚亂,再說還面臨信息不完整的問題。我能想像,對中國學生來說,信息不完整的問題可能比美國更嚴重。你知道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你可以使用這些工具去尋找所需信息,還可以看學校口碑,看學生以後想住在什麼地方,等等。我覺得,選擇中要看孩子的個性,看他們想從學校中得到什麼。

       南橋:

我明白你的意思,不同學校還是適合不同的人。但這裡的問題是,中國家長和學生未必知道如何了解什麼學校適合什麼學生。

       德雷謝維奇:

我知道很多人都想進入最好的學校,但是此前不妨放棄一些假設。什麼叫「最好」,這個概念很成問題,值得商榷。「最好」應該是個人化的。我理解,很多家庭很迷糊,不知道讓孩子上什麼學校好。可是你如果花這麼一大筆錢,而且孩子以後要在這地方呆四年,那麼你不應該去鑽研一下,弄個清楚嗎?

       南橋:

你多次提到一些私立的小型人文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s),這些中國人可能了解得非常少,這些學校有什麼好處?

       德雷謝維奇:

你說出了我最喜歡的學校了,我書裡也說了。這種人文學院,大型公立大學也在效仿,它們所設立的「榮譽學院」(Honors College),就是人文學院的翻版。這種翻版最初只有四所大學有,現在幾十個學校都有了。有一次,我去裡德學院(Reed College)一堂政治課上旁聽,我發現課堂上討論的質量非常之高。這裡的學生非常聰明,對學習十分認真,對思維探索非常嚴肅,比常春藤學校不知好出多少。一般說來,這種人文學院不怎麼關注排名、職業培訓這些短線目標,不把自己視為職業培訓場所,而是更關注教育本身,關注思維的訓練,關注好奇心的培養。這裡的四年,你可以暫時「脫離現實」,一心一意訓練自己的大腦,訓練自己的價值觀。和研究型大學相比,這裡的老師也更樂意和學生互動,更願意在學生身上花時間。

       南橋:

我看你也推崇公立大學。這些公立大學有什麼好處?

       德雷謝維奇:

其實公立大學裡面的那種榮譽學院可能最好。這裡的學生兼得公立大學和人文學院的優勢。

       公立大學本身有真正的多元性,而不像藤校那樣,多元的只是膚色,而經濟上很單調:大多數學生是有錢人的孩子。還有,公立大學很多學生學業稍微遜色,但如果稍微努力一些,和教授互動、得到教授關注的機會更多。在哈佛這種地方,教授根本沒有時間應付任何人。還有,公立大學更便宜,當然我不知道對國際學生是不是這樣。

       南橋:

有的家長先送孩子上社區大學,然後轉入公立大學,你覺得這樣的選擇怎樣?

       德雷謝維奇:

美國社區大學在學術上聲望比較差,資金不足,老師負荷過重,學生在學術上也差一些,不過它們比較便宜。我甚至經常聽美國家長談論這些話題。他們未必是說要送孩子上社區大學,而是說怎樣在本科階段少花錢,而把大錢花在研究生階段。學生或許可以本科上州立大學,然後去私立大學讀研究生或者醫學院、法學院之類。

       南橋:

也就是說,到了研究生這類階段,上私立精英大學還是有好處的,是不是?

       德雷謝維奇:

沒錯,一旦你選定了職業道路,不管是職業學院,還是博士項目,你去什麼地方就很重要。到了這種階段,學校的學術質量和聲譽對你的走向影響就大了。也有很多國際學生在美國讀研究生。很多理工科的研究生來自其他國家,如中國。還有,很多博士項目是不收費的。

問題5:宗教大學怎麼樣?

       南橋:

你在書中也提到一些私立宗教大學不亞於常春藤學校。我所在的就是這種學校,我們學校學生在使命和價值觀教育上會得到更多訓練,我們甚至保留了古老的每天去禮拜堂(Chapel)的傳統,你會不會向人推薦這種學校?

       德雷謝維奇:

有些評論者非常反感我在書裡提到宗教背景的大學。哈佛大學的史蒂芬·平克爾(Stephen Pinker) 在《新共和》的文章中 提到這種學校時,非常痛恨。我想有些美國學術界人士、自由派學者,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任何和「宗教」這個詞有關的正面說法,他們聽不得這種話。我對這種學校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你剛才的描述,印證了我的猜測。暫且不說學術水平吧——我估計這種學術水平差距還是很大的——這些學校的學生好歹尚未失去使命、意義和目標,學校還沒有完全變成職業訓練所,而是讓人反芻價值、意義和目標的地方,讓人去思考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

       南橋:

事實上,我們大學在學術和價值上都很努力。比如我們理工科的本科項目很不錯,學生如果想上研究生、讀醫學院,我們的本科教育更嚴格。老師和學生互動更多。

       德雷謝維奇:

可惜這種學校人們知道的很少。大家眼睛都盯著聲譽、排名這些外在的東西。而常春藤學校的人總覺得不是它們藤校的就都是笨蛋。殊不知全美有各種學校,同樣能給出嚴謹的學術訓練,甚至更好,認識到這一點的人不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優秀的綿羊》作者反思美國精英教育
    這些學校可以說是美國精英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家長們心中的天堂。然而這位有著24年藤校經歷的教授卻辭去教職,並用文字扒開了美國精英教育那層光鮮的皮!作者對教育的構想也許過於理想化,然而當我們把大學稱為「象牙塔」時,所表達的不正是理想主義的理念嗎?本文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在藤校經歷了2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本科及博士,在耶魯大學任教十年。
  • 一位常青藤學生家長的反思:藤校是否「墮落」了?
    留學家長報公眾號ID:parentsdaily每年常春藤大學本科在中國大陸錄取的總人數也不到200人,所以能幸運地入主藤校曾經給這些藤孩兒,藤爸藤媽帶來無比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本本文的作者一直認為藤校的教育應該是充滿人文情懷的,藤校的學生不會以世俗的成功定義自己,有著創造真正快樂和幸福的使命感。可在她的孩子就讀藤校後,看到自己的孩子以及身邊其他就讀藤校的孩子的表現,她隱隱覺得藤校在「墮落」。本文是她的個人反思,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看看。
  • 「我把孩子送進了藤校,卻葬送了他的一生」
    藤校是否被過於神話了?美國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優秀的綿羊》,就針對藤校的現象做了深入分析。其作者是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前耶魯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作為藤校的學生和老師,他整整24年的時間都浸泡在精英式教育中,對於藤校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 周日閱讀分享:解析美國高等教育的實質,紐約時報暢銷書《優秀的綿羊》
    《EXCELLENT SHEEP》的作者William Deresiewicz在常春藤聯盟工作24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在耶魯大學任教10年。這本書,被紐約時報稱為給美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了血腥的細節」,引起了美國廣大教育界的關注,並迅速在《紐約時報》的銷售排行上榜。國內已經有中文版了,去年在國內也挺熱門的。
  • 《優秀的綿羊》閱讀分享
    中國的父母,大多對美國的大學,尤其常青藤盟校一廂情願地視作最佳國際高校選擇,那裡有全球最優秀的學生、最優秀的教授、最好的教育資源……而且,相對於中國只看重學習成績,似乎美國學校更重視學生的品格養成,搞很多體育和課外活動,以人為本。也許美國名校,才是我們心目中的理想大學,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那麼,實際情況如何?估計很少有人能回答。
  • 《優秀的綿羊》—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後臺回復【優秀的綿羊】獲取高清思維導圖。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優秀的綿羊》。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在耶魯大學擔任過10年英文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5年研究生導師。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在網絡上點擊率超過100萬次。
  • 對於藤校來說SAT1520和1560有何區別?藤校更偏向什麼樣的學生?
    經常會有家長疑問,成績重不重要?活動重不重要?藤校看中學生的什麼品質? 在此,先說一點,成績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我們要記住的是藤校只收最合適的學生,而不是最優秀的申請者。表面上看,美國名校的招生目標是要網羅最優秀的學生,實際上這個優秀的標準和中國的標準有很大區別。名校的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上學習,在與寢室室友的互動中,以及在飯廳、教室、研究小組、課外活動與他人的互動中,同樣可以學到很多豐富的經驗。也就是說,「人」是名校經歷裡最難能可貴的部分。
  • 中國家庭最大的冒險不是送娃出國,而是對藤校的神化與迷戀
    他GPA也就3.8+,體育、音樂和藝術都無所長,也沒拿過什麼國際大獎。大藤小藤的競爭那麼激烈,Alex不是十八般武藝樣樣齊全的牛娃,咱就別指望他爬什麼藤了,現實一點吧……」 上一周美本ED放榜,朋友圈和家長群比高考反應還激烈,沒想到Alex爸也在默默關注,居然跑去聽德國留學的講座,想曲線救國。
  • 中國家庭最大的冒險不是送娃出國, 而是對藤校的神化與迷戀!
    大藤小藤的競爭那麼激烈,Alex不是十八般武藝樣樣齊全的牛娃,咱就別指望他爬什麼藤了,現實一點吧……」  最近美本ED放榜,朋友圈和家長群比高考反應還激烈,沒想到Alex爸也在默默關注,居然跑去聽德國留學的講座,想曲線救國。尤其是看到今年MIT ED錄的兩個中國學生都是女生,作為一枚標準理工科男娃家長,Alex爸把目光轉向了注重設計與工程的德國。
  •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常青藤的綿羊 萬維鋼
    作者虛構了兩個學生:清華大學的小明、和美國耶魯大學的 Joe,做了生動有深入的分析。這是一篇長文章,讀完它,讀懂常青藤名校的本質。但是讀過《優秀的綿羊》我們就會明白,這些整天立志「爬藤」亞裔學生根本沒搞明白藤校是怎麼回事兒。稍微具備一點百科知識的人都知道,所謂常青藤盟校,最早是一個大學體育賽事聯盟。可是如果你認為這些大學當初組織起來搞體育賽事,是為了促進美國青年的體育運動,你就大錯特錯了。常青藤的本質,是美國上層社會子弟上大學的地方。
  • 世界名校的學生們為什麼會被稱作為《優秀的綿羊》
    「優秀的綿羊」,是指畢業於哈佛、耶魯這些世界名校的學生,這些名校在今天已經成為「優秀」的代名詞。作者認為,這些外人眼中的天之驕子非常優秀,但他們內心非常脆弱、迷茫,缺乏獨立的思想,往往屈從於父母和外界的意願,一味追求功利,他們就像是一群綿羊,向著人們期望的方向前進,成為一群「優秀的綿羊」。
  • 《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為你揭秘常春藤盟校背後所隱藏的故事
    文|天山雪蓮前段時間在看萬維鋼的一本書,叫《智識分子-做個複雜的現代人》,裡面有一篇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常春藤的綿羊。他說現在很多憂國憂民的老派人物已經對中國的大學,包括一流的名校,有點不敢抱太大希望了。因為他們覺得中國大學現在不但學術能力不行,連社會責任感也不行。
  • 推薦書:《優秀的綿羊》
    今日重點推薦由威廉·德雷謝維奇所著《優秀的綿羊》一位耶魯大學教授對美國常春藤精英教育的反思,一本顛覆美國中上階層價值觀的警世之作。本書自上市以來,在美國社會引起廣泛爭議,迅速成為《紐約時報》、《新共和》、《洛杉磯時報》等各大媒體追捧的話題,在國內也得到了南方周末、鳳凰衛視、澎湃新聞網、環球時報、外灘畫報等媒體的報導。
  • 誰能進藤校?
    通過我們申請,學生可以享受優先錄取的綠色通道。憑藉多年的校際合作經驗,充足的本地資源,專業的學生督導,和全方位的管家式後留學服務。匹茲堡高中聯盟以學生全面成長為核心目標,致力於為每一位學生量身打造權威可靠具有個性化的青少年留學全服務。歡迎感興趣的學生和機構諮詢。每年,我們見到多少優秀的孩子,就要回答多少次同樣的問題,「怎麼能讓我孩子進藤校?」。
  • 美國藤校早申請收官,今年錄取了188位中國學生
    近日,美國8所藤校早申請收官。共錄取了188名中國籍學生,包括中國大陸中學學生99人和海外中學中國籍學生89人。 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強大,國際影響力不斷攀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願意留在國內就讀,而放棄到常青藤名校就讀的機會。 二、海外黨優勢明顯,非頂尖美高成績同樣優秀 今年海外黨表現比較亮眼。在8所藤校放出的188份offer中,有89名來自海外高中。
  • 常青藤盟校的五大迷思
    從近期的哈佛大學錄取醜聞中,我們可以看出那些有錢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進入精英院校學習,做了多麼過分的事情。在耶魯大學的一起醜聞中,一名女孩的家長斥資120萬美元製作了一份虛假運動員檔案,將他們的女兒「打造」成一名「足球明星」。為什麼無論是那些通過正規途徑申請,還是通過違規操作進入常青藤盟校的學生,都這麼想被錄取?
  • 怎樣讓你的孩子不淪為「優秀的綿羊」
    他們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像力,缺乏勇氣和自由創造自己的生活,不知道如何去尋找生命的意義。美國教育學家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把這些「精英」稱為「優秀的綿羊」。教育成果取決於教育的標準和體系。中國目前的大學教育標準,是在學習西方,特別是美國教育的基礎上建立的。
  • 攀藤計劃 | 在明誠, 全球頂尖藤校教授就是你的授課教師
    為了提升學生們的英語能力,輕鬆應對各類標準化考試,全面培養學生素養能力提升全球勝任力,北京明誠外國語學校攜手美國藤校教授及優秀博士生導師,共同開展適合中國學生的學習體系,以小班教學、課堂互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濃縮美國優質教育內容,為學生未來的升學申請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學術及素能支持
  • 博實樂英國上「牛劍」,美國進「藤校」
    除耶魯外其他藤校的全球錄取率均呈下降趨勢或與去年持平美國名校錄取的硬性指標相似,標化成績要求可以說奇高無比,且每年收分越來越高國際學校隨著中國家長的需求越開越多,優秀的國際老師開始供不應求,怎麼辦? 博實樂自己培養!
  • 多所藤校早申請錄取放榜,南京學生一路領先!
    ,「藤校+TOP10」美國頂尖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早申錄均已放榜!2020南京地區海外名校(部分)早錄取情況回顧去年的2019屆早錄取成果,南京學生也是收穫頗豐。在簡單分析之前,小新想說,無論是不是藤校,都值得為被錄取的學生們高興。除了藤校之外,其他更多的大學在教學或者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一樣出色,學校的排名也不該是我們選擇學校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