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維的三大特點

2020-12-12 巧巧的小情緒

哲學思維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學的抽象性是一種「形而上」的,將人類的抽象能力發揮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無限」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學思維對命題和對象進行帶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哲學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頭不僅僅是「對外」的,即針對一切外部對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時也是「對內」的,即針對批判著的思想自身。

關鍵詞:哲學思維;哲學的抽象性;哲學的批判性;哲學的反思性

一、哲學思維的抽象性

哲學的抽象性首先通過哲學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現出來。人們談到哲學,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學往往因為抽象而顯得脫離實際、晦澀難懂。但在實際上,思維的抽象性不僅是哲學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優勢所在。因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維才能夠超越現象走向本質,超越個別走向一般。

抽象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維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對於具體而言的。抽象是從一些具體的事物中將一些共性的東西分離出來,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煉,從而得到一個超越了個體形象的認識或結論。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用到。比如,「水果」是從蘋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來的;「蔬菜」是從黃瓜、西紅柿、茄子等中抽象出來的;,這種抽象的意義,在於人們依次超越對象的個別屬性和表面現象,越來越深入地把握某一類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抽象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思維形式。

以「物質」、「存在」等概念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哲學的抽象具有以下兩個主要特性:

1.哲學的抽象是一種「形而上」的,將人類的抽象能力發揮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無限」的抽象。而哲學作為追根究底之學,其意義正在於它要擺脫感覺經驗的束縛,進入一個超越經驗的層次,提供對普遍性的整體把握。正因為如此,哲學在經驗抽象的基礎上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抽象,力求在對象的總和意義上把握其本質。這種更高度的抽象所達到的,就是用「物質」來概括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無限的、一切可以通過人的感覺來體驗的事物;用「存在(有)」來概括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在內的一切可言說對象的狀態。而「物質」、「存在」這樣的概念,因為它們本身已經超出了經驗的範圍,所以才能代表在「無限」意義上的抽象。同樣的抽象也表現在哲學其他概念,如運動、時間空間、質和量、可能和現實、必然和偶然等等之中。

在哲學的理論敘述中,基本的概念、範疇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典型的如「運動和靜止」、「現象和本質」、「歷史和邏輯」等;這種通過概念之間的橫向關係來自我限定的理論特徵表明,哲學的抽象始終是一種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徵的理性創造,並不是一種無所節制、隨心所欲、脫離現實的想像和臆造。

二、哲學思維的批判性

在高度理論抽象層次上的批判性,是哲學思維的主要特性之一。

通常所謂的批判,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對象的揭示、辨析、鑑別和選擇;二是對對象的否定、揚棄。

1.批判性是哲學思維的本性和精神標誌。,是哲學批判與一切科學批判的共同特點。但是,哲學批判永遠不滿足於既有結果,不迷信任何權威,不拘泥於習慣和成見,而是對它們保持一定的懷疑和審視態度,儘管其結果完全顛覆了既有的認知,卻總是探索新的路徑,走向新的發現、發展和超越。

當然,僅僅從概念自身來理解哲學的批判性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概念的辯證法歸根結底源自人現實的生命和感性的實踐活動的辯證本性,換言之,它們本身就是一個與人類在實踐中把握世界和自我把握相聯繫的生成和發展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概念的辯證的思維的把握中,始終要看到人自身的、社會歷史的辯證運動。所以馬克思指出,「合理形式」的辯證法的意義就在於它「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三、哲學思維的反思性

哲學批判是一種在邏輯上最具徹底性的批判。這種批判的徹底性還表現為,它的批判矛頭不僅僅是「對外」的,即針對一切外部對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時也是「對內」的,即針對批判著的思想自身。這就是哲學的反思性特徵。哲學的反思性與批判性總是相互聯繫的。

哲學反思的特點和意義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1.在各門科學中,哲學以最為自覺的理性形式,承擔著人類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批判的功能。

人類在重大普遍性問題上的反思和自我批判,往往通過哲學的反思和自我批判表現出來。而哲學的反思,則往往通過哲學家的批判性思考、探究以及哲學家們之間的爭論表現出來。

2.對概念及其邏輯體系無矛盾的完整性和徹底性,對理論與實踐之間統一性的追求,是哲學的使命,也是哲學反思性的內在動力。

可以說,人類「存在著一種系統感和對於我們思維的明晰性和統一性的要求——它們進入我們思維活動的根基,並完全可能進入到更深處——它們導源於我們所屬的這個物種和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不管是古典形式還是現代形式的形上學思想,其驅動都在於力圖把各種事物綜合成一個整體,提供出一種統一的圖景或框架,使我們經驗中的事物多樣性能夠在這個框架內依據某些普遍原理而得到解釋,或可以被解釋為某種普遍本質或過程的各種表現。」

3.在哲學的反思和自我批判中,同樣包含著強烈的前提性反思和批判意識。與此相應的是,哲學發展也表現出常常「回到起點」的特徵。

石裡克曾指出:「哲學事業的特徵是,它總是被迫在起點上重新開始。當然哲學的批判並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複雜的「揚棄」。每一個真正的哲學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亞里斯多德對柏拉圖是如此,康德對唯理論和經驗論是如此,黑格爾對康德是如此,馬克思對黑格爾是如此,海德格爾對胡塞爾也是如此。哲學的反思和批判並不僅僅停留於概念和思辨的形式本身,思想的歷史延續聯繫著人和社會發展的生命。正如馬克思在談到黑格爾哲學與現實的關係時所指出的,黑格爾哲學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達了最現實的人類狀況。正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達「最現實的人類狀況」,促成了哲學永無止境的反思和批判,

相關焦點

  • 從哲學思維方式看中國歐洲籃球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對中國籃球的啟示
    從哲學思維方式看中國歐洲籃球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對中國籃球的啟示
  • 鄧曉芒:黑格爾哲學的特點
    雖然我這次重點是講黑格爾的法哲學,但在這之前,我想把黑格爾哲學的思維特點和體系做一個整體的概括。我先從總體上概述一下,前面幾次課先大致上全面介紹一下黑格爾哲學體系,後面兩次課提綱挈領地談談《法哲學原理》的內容,然後再做一些評論。
  • 數學思維方法概述 ---數學思維方法與數學哲學
    數學思維方法的形成與發展往往與數學家,哲學家對數學整體的哲學思辨相關,對數學不同的哲學思考會形成對數學不同的思維模式。同時,對數學不同的哲學理解也對數學中不同的方法給予不同思維層面的解釋。因此可以說,數學思維方法與數學哲學是密切相關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數學思維方法與數學史,數學教育的觀念也有著密切的關聯。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文化的三大社會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文化的三大社會功能文化的功能除包括意識形態的功能外,還具有十分廣泛的社會功能。第一,文化具有知識傳承功能。文化的這一功能,使人類歷史的發展呈現出連續性特點,形成社會有機體的「社會遺傳密碼」,從而把社會和人自身按一定的方式不斷地複製出來。第二,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文化是由人創造的,人所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塑造人。
  • ——葛四友《哲學思維導論》通識課
    葛四友 課程名稱:哲學思維導論 開課教師:葛四友 開課院系:華東師大哲學系開課時間:2020年秋季學期選課模塊:思維、推理與判斷二、課程內容:整個課程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課堂的講解(學生要求提前預習相應內容),內容會從三個基本層面來展現哲學思維的獨特性,第一個層面是闡述與介紹哲學思維與方法的基本特點;第二個層面是從個人同一性、自由與理性等增強對人的認識;第三個層面則是從人性角度來考慮國家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論述,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方針。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龔雲表示,一個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質,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哲學社會科學來回答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 黑格爾為什麼說中國文化中沒有哲學思維?
    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大家,著作頗豐。其中四卷本的《哲學史講演錄》中,曾言中國文化中沒有成形的哲學,孔子的思想著重於人倫關係,學問不夠抽象。同時他替中國人可惜的是,《易經》有哲學思維的萌芽,但中國人沒有再次基礎上進行演繹。所以他在談論哲學時,只是依據西方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整理。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立足於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從現代社會生活和現代哲學所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出發,集中論述了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一致性。這是孫正聿先生花了十年時間研究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關係的力作,是作者關於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專題研究,既在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意義上推進了辯證法研究,又在辯證法理論的意義上深化了對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 樓宇烈: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就像一個太極圖
    中西哲學的差別,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差別,而是類型上的差別。要把握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要懂得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這樣才不至於霧裡看花、隔靴搔癢。哲學是一種形而上的學問。很多人把哲學看得很高,其實中國哲學一直在生活實踐中,不離人倫日用,這是需要我們重新來認識的。道和藝是兩個層次,但又分不開。離開了日常生活,藝不可能上升到道,可是又不能把道降低到日常生活的層面。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康德在柯尼斯堡的弗裡德裡克學校學習了7年,他說他對課程沒興趣,感興趣的是自然科學和哲學。1740年,康德16歲,他進去柯尼斯堡大學學習,期間在一個貴族家做了九年家庭教師,他獲得了人情世故,獲得了細緻的哲學知識。
  • 擁有哲學思維,你將事半功倍!
    然而,經過多年在政府、企業等各種組織內的摸爬滾打和親身實踐,我越來越篤定自己的感悟: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哲學乃真正的實用之學!擁有哲學思維方式的人,才可以做到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答案是思維方式,由表面的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了本質的抽象思維,而本質思維正是哲學思維方式的最顯著特徵。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一起感悟哲學智慧,學習哲學思維
    14絕對主義絕對主義把事物以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絕對化的思維方式。特點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認識的絕對和相對的關係,只承認其絕對性,否認其相對性。不承認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此過程必然轉化為他過程,不承認絕對之中存在著相對。
  • 哲學思維是什麼?很厲害嘛?
    事實上,除了偏商業,偏概念的風格之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提法,那就是「哲學視角」,即在教學活動中加入批判性的思維和思辨思維。批判性思維是西方國家的傳統教學理念,在英國排名靠前的院校中,critical thinking通常被作為評分標準中的一環。項目作品中如果能有隱性的哲學思考勢必能夠更吸引到老師們的注意。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3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為使哲學社會科學真正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探索努力。本版今天特刊發3篇文章,圍繞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進行探討。
  • 整體思維和人類視野推動三大體系建設
    「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是如何理解「三大體系」的內涵,更是我們應該首先思考的重要問題。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絕不是一個邏輯問題,也不只是理論問題,而是思想、教育和文化實踐問題。我們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不等於自我構造和構造自我,我們構造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性的學術思想體系。所以,在這一體系的建構中,我們絕不能以封閉的、縱向的思想資源作為我們唯一的支持,應該考慮將橫向的思想資源也作為我們的思想資源之一,或者作為參照。
  • 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從結構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1.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緒論」部分。  該章首先就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講到哲學的涵義,然後推出哲學的基本問題,由此劃分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等各種哲學派別。然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特徵、內容及其偉大意義。最後該章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科技、現代西方哲學的關係以及中國化的問題。
  • 《哲學思維方式與領導工作方法》出版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8年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14年入選「萬人計劃」第一批哲學社會學領軍人才。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國務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兼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 鄧曉芒:西方哲學的特點——與中國對比
    一個民族的文化最深層次的秘密可以從這個民族的哲學思想中尋求答案。在這裡,我想從哲學上闡明,西方文化近一百多年來成為了全球強勢文化,其根源何在?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就必須在對比中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深層結構,即西方哲學所體現出來的思維模式。
  • 張學智:中國哲學的起源與地域特點
    主張前說的大多是本土文化本位主義者,主張後說的大多是西方實效主義的信奉者,仍是現代中國不同哲學立場及其思維方向之間矛盾的體現。另有學者認為可以調和兩者,把先秦諸子各家都看作對周文疲敝這一時代問題的不同應對之道[1],但所用的思想工具,卻遠有端緒。夏商兩代,禮樂典章制度為代表的文化系統尚未完備,周朝特別是周公奠定基礎以後,在各代的努力下周禮始燦然明備。
  • 宋詞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詞語集合表達
    哲學的存在,是物質存在之後,或者同時的存在,是感知物質存在的存在,可能的先有或者同時物質存在後有哲學的存在作為存在。哲學的物質和感知的物質,可能是一個物質,也可能不是一個物質。這就要從哲學是什麼談起。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