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維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學的抽象性是一種「形而上」的,將人類的抽象能力發揮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無限」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學思維對命題和對象進行帶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哲學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頭不僅僅是「對外」的,即針對一切外部對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時也是「對內」的,即針對批判著的思想自身。
關鍵詞:哲學思維;哲學的抽象性;哲學的批判性;哲學的反思性
一、哲學思維的抽象性
哲學的抽象性首先通過哲學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現出來。人們談到哲學,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學往往因為抽象而顯得脫離實際、晦澀難懂。但在實際上,思維的抽象性不僅是哲學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優勢所在。因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維才能夠超越現象走向本質,超越個別走向一般。
抽象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維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對於具體而言的。抽象是從一些具體的事物中將一些共性的東西分離出來,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煉,從而得到一個超越了個體形象的認識或結論。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用到。比如,「水果」是從蘋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來的;「蔬菜」是從黃瓜、西紅柿、茄子等中抽象出來的;,這種抽象的意義,在於人們依次超越對象的個別屬性和表面現象,越來越深入地把握某一類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抽象是人類必不可少的思維形式。
以「物質」、「存在」等概念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哲學的抽象具有以下兩個主要特性:
1.哲學的抽象是一種「形而上」的,將人類的抽象能力發揮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無限」的抽象。而哲學作為追根究底之學,其意義正在於它要擺脫感覺經驗的束縛,進入一個超越經驗的層次,提供對普遍性的整體把握。正因為如此,哲學在經驗抽象的基礎上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抽象,力求在對象的總和意義上把握其本質。這種更高度的抽象所達到的,就是用「物質」來概括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無限的、一切可以通過人的感覺來體驗的事物;用「存在(有)」來概括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在內的一切可言說對象的狀態。而「物質」、「存在」這樣的概念,因為它們本身已經超出了經驗的範圍,所以才能代表在「無限」意義上的抽象。同樣的抽象也表現在哲學其他概念,如運動、時間空間、質和量、可能和現實、必然和偶然等等之中。
在哲學的理論敘述中,基本的概念、範疇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典型的如「運動和靜止」、「現象和本質」、「歷史和邏輯」等;這種通過概念之間的橫向關係來自我限定的理論特徵表明,哲學的抽象始終是一種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徵的理性創造,並不是一種無所節制、隨心所欲、脫離現實的想像和臆造。
二、哲學思維的批判性
在高度理論抽象層次上的批判性,是哲學思維的主要特性之一。
通常所謂的批判,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對象的揭示、辨析、鑑別和選擇;二是對對象的否定、揚棄。
1.批判性是哲學思維的本性和精神標誌。,是哲學批判與一切科學批判的共同特點。但是,哲學批判永遠不滿足於既有結果,不迷信任何權威,不拘泥於習慣和成見,而是對它們保持一定的懷疑和審視態度,儘管其結果完全顛覆了既有的認知,卻總是探索新的路徑,走向新的發現、發展和超越。
當然,僅僅從概念自身來理解哲學的批判性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概念的辯證法歸根結底源自人現實的生命和感性的實踐活動的辯證本性,換言之,它們本身就是一個與人類在實踐中把握世界和自我把握相聯繫的生成和發展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概念的辯證的思維的把握中,始終要看到人自身的、社會歷史的辯證運動。所以馬克思指出,「合理形式」的辯證法的意義就在於它「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三、哲學思維的反思性
哲學批判是一種在邏輯上最具徹底性的批判。這種批判的徹底性還表現為,它的批判矛頭不僅僅是「對外」的,即針對一切外部對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時也是「對內」的,即針對批判著的思想自身。這就是哲學的反思性特徵。哲學的反思性與批判性總是相互聯繫的。
哲學反思的特點和意義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1.在各門科學中,哲學以最為自覺的理性形式,承擔著人類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批判的功能。
人類在重大普遍性問題上的反思和自我批判,往往通過哲學的反思和自我批判表現出來。而哲學的反思,則往往通過哲學家的批判性思考、探究以及哲學家們之間的爭論表現出來。
2.對概念及其邏輯體系無矛盾的完整性和徹底性,對理論與實踐之間統一性的追求,是哲學的使命,也是哲學反思性的內在動力。
可以說,人類「存在著一種系統感和對於我們思維的明晰性和統一性的要求——它們進入我們思維活動的根基,並完全可能進入到更深處——它們導源於我們所屬的這個物種和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不管是古典形式還是現代形式的形上學思想,其驅動都在於力圖把各種事物綜合成一個整體,提供出一種統一的圖景或框架,使我們經驗中的事物多樣性能夠在這個框架內依據某些普遍原理而得到解釋,或可以被解釋為某種普遍本質或過程的各種表現。」
3.在哲學的反思和自我批判中,同樣包含著強烈的前提性反思和批判意識。與此相應的是,哲學發展也表現出常常「回到起點」的特徵。
石裡克曾指出:「哲學事業的特徵是,它總是被迫在起點上重新開始。當然哲學的批判並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複雜的「揚棄」。每一個真正的哲學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亞里斯多德對柏拉圖是如此,康德對唯理論和經驗論是如此,黑格爾對康德是如此,馬克思對黑格爾是如此,海德格爾對胡塞爾也是如此。哲學的反思和批判並不僅僅停留於概念和思辨的形式本身,思想的歷史延續聯繫著人和社會發展的生命。正如馬克思在談到黑格爾哲學與現實的關係時所指出的,黑格爾哲學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達了最現實的人類狀況。正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達「最現實的人類狀況」,促成了哲學永無止境的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