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或許是因為頗有一番經歷的緣故,慢慢對哲學類的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閒暇時泡一壺茗茶,捧一本哲學經典,與哲人對話,同內心交流,進而思考如何將哲理演化出模型、工具,如何運用這樣的原理、工具去解決現實中的種種問題,越來越覺得是人生值得追逐的一大樂事。然而,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會不由地穿越回到那青蔥歲月的大學時代,會想起大部分同學和自己對待哲學課時的態度:輕慢而不屑,厭倦而無視。乃至剛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裡,也從未想過這輩子再和哲學二字產生什麼剪不斷、理還亂的瓜葛。為何這般?相信各位都有感觸,哲學給人之印象,往往像是老學究躲在象牙塔裡自娛自樂的東東,似乎與這個快速迭代的VUCA時代、浮躁世俗的社會名利場格格不入,既不能當飯吃,亦不能當水喝,總之給我們普羅大眾一個終極印象:無甚鳥用!以致於某些學者也曾文雅地描述:非實用之學!
然而,經過多年在政府、企業等各種組織內的摸爬滾打和親身實踐,我越來越篤定自己的感悟: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哲學乃真正的實用之學!擁有哲學思維方式的人,才可以做到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先來談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我經常輔導女兒寫作業,尤其是數學這門學科,對於女孩來說似乎天生不佔優勢,女兒經常被各種輔助的圖畫吸引亦或稱作幹擾,同樣一道題目,如果輔助的圖案由「桃子」變成了「猴子」,她就會誤認為是道完全不同的「新題」,很容易做錯。後來在輔導過程中,針對此類情形,我有意識把她做過的同一類型的題目都記下來,放在一處,讓她針對一個類型自己總結出一條共性的抽象規律,經過多次練習,她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日益增強,成績提高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改變了什麼呢?答案是思維方式,由表面的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了本質的抽象思維,而本質思維正是哲學思維方式的最顯著特徵。
再來看一個工作中的例子,我的工作內容之一是給各類組織講授國際版權課程《The Leader’s Edge--問題分析與解決》,這門課程尤其受到各類企業的歡迎和認同,原因是課程邏輯嚴謹、工具實用,切實能幫助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起到為企業降本增效、開源節流之功效。再來細看課程內容,主要包含兩個分析問題的工具:情景分析和原因分析;兩個解決問題的工具:決策制定和計劃分析。如果只是跟學員解釋到這裡,就是停留在了表層思維上,學員也只是聽了幾個新概念,未必記得住,即使記得住也未必理解得了,就更談不上應用其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了。如果具備哲學思維,就很容易跟學員這樣解釋,情景分析就是搞清楚問題「是什麼」,原因分析就是搞清楚問題發生「為什麼」,決策制定就是搞清楚針對問題「做什麼」,而計劃分析就是搞清楚針對問題「怎麼做」。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四個通俗易懂的簡單詞彙,環環相扣、步步相連,就抽象成了最簡單而普適性的規律,再輔以形象化的案例和表單,學員就很容易聽得懂、記得住、學得會、用得上。
哲學思維是理性思維、哲學思維是客觀思維、哲學思維是本質思維、哲學思維是系統思維。通過以上兩個具體事例,我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哲學思維的實用妙處,當然哲學之妙遠遠不止於此。微觀到生活中的小問題、宏觀到組織中的大問題,擁有哲學思維可以讓我們輕鬆把握事物或問題的本質規律,以不變應萬變,獲得四兩撥千斤的倍增效果。因此,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越是浮躁功利的年代,我們越應該讀點哲學、學點哲學、用點哲學,要想收穫實用主義的「果」,得先灌溉哲學思維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