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健聞 | 應對地震災難來臨 家中應準備的11種應急食物

2020-12-25 健康界

新華社6月17日報導,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據應急管理部官方微博消息,截至6月18日8時30分,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125人受傷。

○文 | 周亦川 編 | 袁月

美國Verywell網站介紹,各式各樣的自然災難,比如颱風、龍捲風、洪水、大地震等可能會讓我們被困在家中,失去電力供給,因此,我們需要準備足夠的應急食物加以應對。冰箱和冰櫃裡的食物可以冷藏一兩天,但除非有自己的發電機,否則我們要一些不需要電力來儲存或製作的食品。提前做好應急計劃,在緊急食品儲藏室儲備一些健康食品,可以讓家人都維持良好的營養,直到災難過去。

總的來說,這些應急食物應儲存在涼爽的地方,在容器打開後由於沒有冷藏條件,儘可能購買單份。我們還要定期檢查,防止過期。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食物建議:

1.肉乾和脫水肉

我們可以在雜貨店、便利店和超市等地方找到脫水肉,例如牛肉乾或牛肉棒,它們富含蛋白質,脂肪含量低,但鈉含量也高。肉乾在良好包裝條件下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儲存條件。其他類型的肉也可以買到,包括火腿和雞肉乾等。

2.水果蔬菜罐頭

桃子、梨、漿果和蘋果醬是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和其他必需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我們可以在罐頭水果上市時買一些囤積起來,或者在家保存新鮮水果。

蔬菜,如豆類、豌豆和胡蘿蔔,可提供大量維生素A、鉀、膳食纖維。罐裝豆類,如黑豆、藏青色豆和白豆也是很好的選擇。

3.罐裝湯或燉菜

罐裝湯和燉菜非常有營養,而且易於儲存。我們可以買一些可以加熱的湯,它不需要額外的牛奶或水,特別是在潔淨水不充足的條件更加實用。罐裝麵食也可以儲存很長時間,脂肪和卡路裡含量也很高。

4.脫水水果

脫水水果,如葡萄乾、蔓越莓幹和杏幹,是另一種儲存水果的方法。雖然脫水會損失大量的維生素C,但可以保留了所有其他的營養。只要保持容器密封,它們就會持續很長時間。

5.全麥餅乾

包裝好的全麥餅乾、椒鹽餅乾比麵包保質期更長,只要包裝完好無損,餅乾應該至少能保存六個月,所以它們適合作為緊急食品儲藏。我們可以準備少量包裝餅乾,注意在使用之前不要隨便打開包裝。

6.罐裝魚或罐裝肉

金槍魚或鮭魚罐頭是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ω-3脂肪酸的極好來源,有罐頭或箔袋可供選擇。你還可以儲備一些沙丁魚,它們也富含必需的ω-3脂肪酸。不喜歡吃魚的人還有其他選擇,蛤蜊罐頭、牡蠣罐頭和蟹肉罐頭都富含蛋白質和鋅,可以長期儲存。

你也可以選擇其他的罐裝食品,比如火腿罐頭、雞肉罐頭、三明治塗抹醬等可以和全麥餅乾一起就著吃。

7.堅果

緊急食品儲藏室還可以存放一些堅果。杏仁、核桃、腰果和山核桃含有蛋白質、纖維和有益健康的脂肪。沒脫殼的堅果保存時間最長,一些包裝好的堅果只要留意保質期,並保持容器密封也可長期保存。應急儲藏室裡還可以儲存一些花生醬或其他堅果油,可以和餅乾或脫水水果一起食用。

8.麥片

燕麥棒是美味的甜食,比典型的糖果棒更有營養。這些燕麥棒通常是單獨包裝,盒子打開後仍能夠保持新鮮。幹早餐穀物也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們富含額外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作為零食幹吃,如果我們手頭有保質期長的牛奶,還可以泡在牛奶中食用。

9.瓶裝牛奶、果汁

保質期長的牛奶已經過滅菌處理,在打開之前不需要冷藏。如果有人不習慣罐裝或盒裝牛奶,也可以選擇植物奶,如杏仁或豆奶,要注意要找可以一次性食用的小包裝牛奶。

果汁也是如此,我們覺得購買大瓶子更經濟,但是如果沒有冷藏條件,瓶子打開後也會有質量問題,因要選擇小瓶果汁,或者盒裝或袋裝果汁。

10.水

一個人沒有食物也許可以活幾周,但是沒有水卻活不了幾天。我們都需要保證水的乾淨、安全,沒有細菌和寄生蟲。

安全飲水提示

(1).準備幾個乾淨的瓶子裝滿水並密封,或者從雜貨店儲備瓶裝水。

(2).如果你不確定你的水源是否安全,美國紅十字會建議用氯處理水。

(3).你可以購買為徒步旅行者和露營者製造的淨水器,要確保你買的是淨水器,而不僅僅是濾水器。

11.維生素

如果緊急情況只持續幾天,那麼不用太擔心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問題。但是,如果狀況會很持久,每天服用多種維生素能幫助補充缺失營養,直到情況好轉。

準備開罐器和廚房工具

所有的緊急食品都處於包裝或密封,因此有些需要開罐器打開,所以我們的食品儲藏室還要備好開罐的設備。此外,還要準備一些刀子、叉子和勺子,碗、盤子和杯子等。我們還可以準備一些炊具加熱食物。野營爐或帶小丙烷罐的小型可攜式烤架可以用在戶外安全區域來加熱食物,別忘了火柴。

你也需要準備一些背包或其他的容器。萬一你不得不離開你的房子,你需要找一個大包裝好食物離開。

網站提示,一旦發生停電,冰箱冷凍室中食物最長可以保持48小時,冷凍的食物越多,保持的時間越長。冰箱冷藏室門也要關好,儘量保持食物的溫度。一些易腐食物容易變質滋生大量的細菌,因此這些食物未經冷藏應儘早扔掉,避免患食物傳播疾病。

當災難發生時,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當我們被困在家裡沒有電的時候,擁有儲備充足的應急食品會讓人更容易度過災難。

相關焦點

  • 專家建議每個家庭應配備一個應急包
    慧聰消防網訊    消防品牌盛會活動報名中    應急包是應對災難的工具包,根據災難的不同應急包的內容也有所不同然而在沒有經歷過災難的家庭中,很少有人有危機意識,應急包的準備情況也不盡如人意,專家提醒,還應該根據所處環境及家庭情況準備必要的應急包,這樣才能更好維護家人健康。     「災難的降臨往往是突發的,因此,我們建議大家在家庭裡配備幾樣防災應急裝備,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可以藉助這些應急裝備維持生存,等待救援。」上海備優安全防範專家姚先生如是說到。
  • 地震應急包別盲目照搬日本 專家支招自己設計
    但北京急救中心醫生李貝提醒說,「日本是地震高發國,對地震的應策達到非常精細的程度,但國人為自己家庭配置急救包時,還應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只是單純應對地震,我認為,應在以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內外科急症和損傷為主的基本配置上,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組裝應急包。」
  • 【防災減災那些事兒】第7講——地震來了,記得「抱頭」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9日至15日為第12個防災減災宣傳周,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這個日子我們應停下腳步,多多反思與學習。災難機率雖然小,但防災意識應人人具備。
  • 【防災減災】當地震來臨的那一刻……
    地震是地質災害的一種,也是立體災難,地震除了破壞地表、建築物以外,還會伴有次生災害,如:火災、水災、毒氣洩漏、放射汙染、細菌汙染、瘟疫等,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面對地震,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處變不驚,及時應對的,許多人因為對地震不夠了解,科學防患意識薄弱,當災害來臨時,稍一猶豫就有可能錯失逃生良機。所以為了自己及親人的安全,了解地震、掌握科學的自救知識尤為重要。 了解地震 造成地震的原因很多,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種主要類型。
  • 地震若來臨 該如何應對
    地震專家逐一講解應急措施通過地震實時監控系統可以了解到各地的地震監控信息,全天24小時都有人值班監控  都市報記者 陳志高 林莉娜(見習)  據悉,印度洋海嘯遇難人數已超過5萬人。這一驚人的數目令人們心情沉重的同時,也給世人敲響警鐘:地震來臨時怎麼辦?
  • 【九寨溝地震】危急時刻能救命!你的家中儲備應急包了嗎?
    &nbsp&nbsp&nbsp&nbsp新華網成都8月8日電(劉晴、粟曉舟)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裡。
  • 臺灣花蓮發生地震 地震時應做哪些應急措施?
    臺灣花蓮發生地震 地震時應做哪些應急措施?臺灣氣象地震測報中心數據顯示,27日中午12時2分,這起地震震中位於花蓮近海,即花蓮縣政府北偏東方32.6公裡,地震深度6.7公裡,規模4.6。花蓮縣和平5級,太魯閣4級,宜蘭縣南澳也有4級;花蓮市、宜蘭市、南投縣合歡山、臺中市、桃園市及新北市五分山各測得1級。那麼在地震發生時應該採取哪些應急措施呢?
  • 當災難來臨時,社交媒體是紐帶,是聲音,也是一種責任擔當
    亞當 · 克羅是美國一位資深的應急管理者,曾擔任堪薩斯州詹森縣應急管理局社區準備辦公室副主任,後為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應急準備處處長。在幫助社區、機構和企業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和災難,包括社交媒體在其中的應用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 未雨綢繆 你是否配備地震應急包?
    新快報記者走訪近20名白領,多數表示自己的防震理論知識還算OK,但所有人都表示自己不會在家中準備一個地震應急包,理由是「廣州應該沒什麼地震的吧」。「覺得一般是往外跑吧?空曠的地方。如果來不及,只能躲桌下、床下,或者牆角。」在中信上班的馬先生是外企職員,談起地震中的自我保護,他自我感覺知識還過得去。
  • 「包」藏生機——家庭地震應急包
    為應對各類災害事件,人們往往在家中準備各種應急包,地震應急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地震應急包是用於應對地震災害風險的一種組合工具與應急物品的集合體,可在地震發生後提供自救互救、個體防護、照明、生活、急救等用品,讓受災的人員能夠在等待救援期間積極自救,以及保障災後初期的基本生活。應急包的基本材料宜採用防水面料,顏色應當鮮豔顯眼,最好有夜光條的發光效果,在黑暗中也容易被快速找到。
  • 應急科普|地震來時,應如何科學高效避險?
    長城網訊(記者 張藝萌)7月12日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地震來時如何應對?(資料圖)河北省安全生產委員會、省減災委員辦公室、省應急管理廳日前編輯出版的《應急與安全知識手冊》,對地震的應對辦法作出說明,提醒大家要懂得科學高效避險。具體如下↓↓↓◆地震時,我們不主張室內人驚慌外逃。
  • 日本防災 | 地震日常:在生活中時刻準備著
    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保持對災難的關注和想像力?本篇將介紹日本的「地震日常」項目,如何把防震理念清晰易懂地傳遞給公眾。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讓人措手不及。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就像身邊的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發生。根據日本氣象局的數據統計,每年在日本及其周圍地區發生5級或以上的地震,平均有140次。
  • 預防地震,家庭應急包裡應放什麼?
    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記者餘曉潔)五年前的汶川8.0級地震還歷歷在目,今年4月20日雅安蘆山又發生了7.0級地震。科學預防地震,普通百姓應該怎麼做?北京市地震局製作了地震應急知識掛圖,在全國防災減災日於中國科技館展出。
  • 狼真的來了,你真的有所準備嗎?購賣地震包以為還有什麼你需要準備好的?
    5日強震當晚開始已有不少人緊急備戰,6日大早更多民眾採購和儲備急難物資準備因應大震再次來臨。急難專家表示,地震逃生,水和光最為重要,重點準備。6日一早,包括HomeDepot、華爾市場、塔吉特、好市多,以及一些急救物資專賣店已人滿為患;到中午時,許多商家的地震包和地震急救物資已所剩無多,一些商家短短數小時內新補貨好幾趟。
  • 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來臨時,如何保護自我和家園?
    自今年以來,全國各地發生了多次地震和洪澇災害,由此給我們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不計其數,這些災難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每年都會發生,只是嚴重程度不一而已,因此,當面對這些自然災害時,如何保護自我和家園顯得尤為重要,具體抗災知識我不敢講,因為我不是專家人士,在這裡我給大家提供一些科普網站
  • 四川省地震應急預案
    9.3 應急結束  10 其他地震事件應急響應  10.1 臨震應急事件  10.2 強有感地震事件的應急響應  10.3 地震謠傳事件的應急響應  10.4 鄰省地震事件的應急響應  10.5 外省特別重大地震事件的應急響應  11 地震應急準備  11.1 組織指揮體系建設
  • 你只需要這一篇終極地震急救包攻略 揭秘最好吃的壓縮餅乾,食物補給盒,還有自動加熱蓋澆飯
    最近關於加州地震的新聞再一次鬧得大眾沸沸揚揚、家喻戶曉。
  • 防災減災咱家裡該準備點啥?
    從火災、傳染病到地震、泥石流,這些災害使成千上萬的生命於瞬間消失。大多數家庭在面對災害時手足無措,連簡單的防護措施都沒有。經多國權威機構調查研究總結:80%的人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強烈的防災憂患意識,沒有給自己和家庭配備足夠的抗災所必需的應急工具,以至於在災害來臨時顯得無力無助!
  •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緣何市民不知曉 這幾個公園改造後標牌不見了
    地震應急避場所是為了應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經規劃、建設的具有應急避難生活服務設施,可供居民緊急疏散、臨時生活的安全場所。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運營存在不少問題。應急避難場所附近應設置明顯的標誌牌,為居民提示應急避難場所的方位及距離,並配備應急設施,劃定應急避難功能分區。在南山公園北門外的停車場旁,記者雖然看到了設立在草坪中的應急避難場所的綠色指示牌,但除此之外再無更多信息。
  • 地震來前先準備! 緊急避難包裝這15樣東西
    花蓮2月4日晚間連續發生地震,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為5.8,突如其來的天搖地晃讓難得有感的北臺灣民眾驚聲連連。不過,除了地震以外,各種天災、意外來臨時,逃命是第一準則,但平常也該做好防範準備,像是準備緊急避難包,當災害發生時,就能隨時「背了就跑」,像日本,面對聞震色變的民眾們,商店中也有銷售緊急避難物品與緊急救難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