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由於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少數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作為一個節日,開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到明清時期,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重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把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中秋的月亮,因此也成為了親人團圓、鄉愁的象徵。
說起吟詠中秋和月亮的詩歌,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應該是李白的那首《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實在是流傳太廣了,幾乎就是婦孺皆知,詩歌朗朗上口,詩句淺白易懂。李白的另一首《古朗月行》,知名度也很高,尤其是前面兩句:小時不識月,喚作白玉盤。詩意明朗,淺顯可愛,有童心童趣在裡面。
吟詠中秋的詩詞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應該就是北宋大才子蘇東坡的那闕《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詞了。「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也因此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這闕詞寫於蘇東坡在密州任職的中秋節,詞前的小序裡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與弟弟蘇轍,兄弟感情篤厚,兩人是宜兄宜弟,也亦師亦友。這闕詞是酒後情緒激蕩所寫,感情飽滿,意境開闊,情懷蕩漾,情景交融,盪氣迴腸。美好,總是帶著一點偶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可謂是境界闊大,格調天然高,深情款款,細膩飽滿,讀來感覺盪氣迴腸,也非常唯美,尤其是起首兩句,開闊大氣,不同凡響。不過,個人覺得,張九齡的這首七律,可以只保留前四句,變成七絕,意境開闊,格局宏大,而又餘韻悠長。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張九齡祖上也挺顯赫的,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的十四世孫。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王維和孟浩然都曾得到過他的親手提拔。杜甫在早年也曾想獻詩於張九齡,可惜沒有付之於行動,晚年還後悔不已。胡應麟評論張九齡的詩歌說:「曲江諸作,含清拔於綺繪之中,寓神俊於莊嚴之內。」(《詩藪》)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和杜甫,被人稱為「小李杜」,李商隱的詩歌構思新奇,風格穠麗,但也有不少詩作寫得晦澀難解,撲朔迷離,以現在的眼光看,李商隱的詩歌很有種現代朦朧詩的味道。李商隱關於中秋的詩歌以《嫦娥》最為知名:「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後面兩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也成為廣為傳誦的千古名句。
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寫得清新自然,含蓄優美:「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其它的關於吟詠中秋和月亮的經典詩歌,也是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