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體育訊 從體育發展史來看, 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對自行車運動員進行了小規模的某些藥物檢測,這是首次在奧運會上進行興奮劑檢測的嘗試。全球正式開展反興奮劑鬥爭應從1968年的格勒諾布爾冬季奧運會和墨西哥城夏季奧運會開始算起。至此以來,檢測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尿檢和血檢兩種,其中尿檢是最常用的方法。而飛行檢查則是國際社會為推進反興奮劑鬥爭而祭出一記「殺手鐧」。
尿檢
尿檢,就對運動員的尿液樣本進行化驗,由此判斷運動員是否使用了興奮劑。為什麼通過尿液就可以判斷運動員是否使用了興奮劑呢?原理很簡單。由於人體服用或注射藥物後,這些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在一定的時間內或多或少地會出現在尿液中,通過對運動員的尿液作定量及定性的檢測工作,就能檢查出這些運動員是否使用過興奮劑。
尿檢的步驟通常是這樣的:當運動員接到藥物檢查的通知後,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到檢查站接受檢查,在同性別的工作人員監督下到專門廁所留取尿樣,然後檢查人員將採集到的尿樣分別裝入A、B兩個集尿瓶中。A瓶用做試驗,B瓶封存於專門的冰箱中待用。當工作人員查出A瓶為陽性時,將這一結果報告有關負責興奮劑監督委員會,再由它通知該運動員所屬的代表團,並要求運動員做出用藥說明。此外,檢測人員在有關方面監督下,開啟B瓶尿樣進行複查。若A、B兩瓶尿樣為同樣的結果,再報告上級領導機構,以決定對運動員如何處理。
取樣結束後,進行實驗室分析,目前所運用的是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通常分為兩個過程。
首先,檢測人員將這些尿樣經氣相色譜分析儀進行分析。樣本的一小部分經氣化後,經過檢測儀,樣本的化合物分解後依次排出,其特徵被記錄下來,並與計算機資料庫中一系列已知的參照物質作比較。因某些化合物氣化後會被破壞,因此對尿樣還需要用溶劑運載樣本,通過高性能的液相色譜儀分析,各種化合物便會分解出來。
其次,在以上兩種檢測的基礎上,把發現的有禁用物質的成分輸往質譜儀鑑定,並由計算機將此物質與資料庫裡的已知特性的物質作比較。
現在,利用最新的高分辯率質譜儀,檢測技術上有了新的飛躍和發展。按國際奧委會規定,從1997年開始,檢測的精密度從過去每毫升10納克提高到12納克,靈敏度提高了510倍。就如同一個25×50平方米的標準遊泳池中,過去加一小匙糖能正確測得含糖量,現在5—10個標準遊泳池放滿水,同樣加一小匙糖,照樣能測出。過去停止服用興奮劑兩周後查不出來的,現在即使間隔50—60天,也難逃高科技的法網。
血檢
血檢,即血液檢查,就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和要求,從運動員身體中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對其檢測和分析,然後依此判定運動員是否使用了興奮劑。
運動員只要使用了興奮劑,它就要和營養物質以及其他代謝物一起以血為載體送到體內各個器官、組織直細胞,並發揮它的作用。這時只要對血液進行檢測,就能及時精確地「抓住」服用興奮劑的證據。尤為突出的是,有的違禁藥物目前難以在尿檢中查出,如縮氨酸、荷爾蒙及其同類產品像促紅細胞生長素(EPO)、人體生長激素(hGH)等,而血檢則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血檢的程序與尿檢不同。以國際田聯1994年4月公布的《興奮劑檢查程序手冊》為例,當某運動員被選定進行血檢時,他將會得到通知書,並籤字表示認可。如他拒絕提供血樣,國際田聯反興奮劑委員會將直接通知運動員提供血樣。如果運動員在通知下達一周後仍拒絕檢查,即按照服用興奮劑進行處理。
取血應由醫學專業人員進行,取血前應向運動員出示醫學資格證明。取血器材包括止血帶、血樣包(內有無菌靜脈管、真空樣品管、注射器),還有無菌臺布和樣品包裝傳送盒等用具。運動員可自己選擇一個血樣包。
取血部位在運動員上肢肘窩處的表淺靜脈。一共抽取25毫升血液,分別注入4隻真空樣品管。由取樣員將其分為A、B兩組,編號置於樣品傳送盒中,立即封存。運動員在確認了自己血樣編號,認為抽血取樣程序無誤後再行籤字。
運動員在興奮劑檢查單上,還要詳細提供前10天內服用的所有藥物名單,說明前6個月內是否接受過輸血。運動員最後拿到興奮劑檢查單後,血檢即告結束。我國在第九屆全國運動會上已開始了大量的血檢工作。
飛檢
飛行檢查,簡稱「飛檢」,亦稱賽外檢查,指的是在比賽以外期間進行的不事先通知的突出性興奮劑抽查。
1991年,國際奧委會通過了一項議案,率先在其醫務委員會下成立賽外檢查委員會。如今,絕大多數國際體育組織和許多國家已開始實施賽外檢查計劃。
「飛檢」可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檢查重點一般都放在訓練階段,因為運動員最有可能在訓練階段為增加肌肉力量、快速消除疲勞而使用興奮劑。「飛檢」的主要對象是那些著名運動員和在短期內成績異常提高的運動員。執行「飛檢」的有關體育組織的代表、取樣官員和監察員可在未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突然來到受檢人員的訓練營地、宿舍或常駐地要求進行興奮劑檢查。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或拖延接受檢查。取樣官員和檢查人員應出示自己的身份證明或相關的委託書。
由於「飛檢」特有的突然性和威懾性,它已成為當前國際反興奮劑鬥爭的「殺手鐧」。例如國際田聯在1993年對27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入世界前20名的優秀運動員進行了476人次的飛行檢查,其中20例檢查結果呈陽性,陽性率為4.2%。而同年國際田聯在比賽期間檢查的陽性率僅為0.6%。二者相差近了7倍之多,事實說明「飛檢」更能如實反映運動員使用興奮劑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