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出生的遊信毅長於農村,兒時捅馬蜂窩被蜇得脖子又紅又腫的經歷讓他對蜂留下深刻印象。高考發揮失常,奔著「能上大學就行」的想法,他報考了福建農林大學的蜂學專業,目前全國只有兩所院校設置了蜂學專業。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在被蜜蜂要了幾千針後,他「免疫」了,真正能養一群蜂了。如今,他在一家蜂產品企業做養蜂技術員,在一線養蜂,成天和蜜蜂打交道,他希望通過革新養蜂技術,減輕養蜂人的勞動和增加收入,讓更多年輕人加入養蜂行業。
找不到工作還有一門手藝
福建省南平市康屯村裡種蘑菇的大棚多,馬蜂在大棚的頂部築巢,大人經常取了馬蜂窩裡的幼蟲,炸了吃,香脆,小孩也學著去捅馬蜂窩。上二年級的遊信毅膽子小,捅馬蜂窩時站得遠遠的,不敢上前,馬蜂一飛出來,他就跑。跑得快的他被蜇了一個大包,脖子又紅又腫,而站在原地的小孩反而沒事。遊信毅頭一回和蜂打交道,落下的印象是「蜂不認人」,畢竟動手捅它們的不是遊信毅。
2007年,遊信毅高考發揮失常,只高出了二本線十多分。畢業於福建農林大學的舅媽建議他報考福建農學大學的蜂學,原因是比較冷門的專業容易錄取,而且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也有一門手藝。「當時覺得能上大學就行了。」遊信毅說。
大學期間,別人一聽到遊信毅說學蜂學,就會說「氣象學,好高大上。」此「蜂」非彼「風」,目前國內只有福建農林大學和雲南農業大學兩所院校設立了蜂學。福建農林大學2020年蜂學專業計劃招生90人,雲南農業大學蜂學專業計劃招生30人。
本科期間,蜜蜂生物學、蜜蜂飼養管理學、蜜蜂生理學、蜜蜂病理學、蜜蜂保護學、蜜粉源植物學、蜂產品分析學、遺傳育種學、蜜蜂機具學、蜜蜂專業英語……一門專業細分出很多課程。
「蜂蜜好吃,但蜂蜜怎麼來的呢?」課堂上拋出的問題引起了遊信毅的興趣,老師解釋到蜜胃是蜜蜂一個很特殊的器官,它和人體消化食物的胃不一樣,它的後端有蜜塞,讓花蜜在胃裡不會流入腸道。當花蜜經過蜜蜂的醞釀,讓大部分蔗糖轉化成果糖和葡萄糖後再吐出來,內勤蜂又經過這樣一個吞吐過程,就釀出來蜂蜜。聽得津津有味,在後來的實驗課上,遊信毅還親自在顯微鏡下看到了解剖了的蜜蜂的蜜胃,「這是很有意思的。」
除此,他最感興趣的課程是蜜粉源植物學,「我敢說,全校的花花草草除了植物學專業的,就數我們專業最熟悉了。」這門學科學習分辨哪些植物是蜜粉源,哪些不是,判斷標準是蜜蜂是否會採它的花粉。有一節課,老師會帶著學生逛遍整個校園,看哪些植物叫什麼,是否是蜜粉源。學校的荔枝和龍眼最多,這也是蜜蜂最喜歡的蜜粉源,而同樣外形和荔枝花相似,同樣濃密的芒果花則不是蜜粉源。
遊信毅拍下附在龍爪槐上的蜜蜂。
如今,在外面遇到花上有蜜蜂附著,遊信毅都會好奇想知道這種蜜粉源是什麼花,他手機上還裝了識別植物的app。上個月,在銀川一個3D列印工廠考察,遊信毅看到了一隻蜜蜂附著在一棵樹的花上,淡黃色的細花,一簇簇的,遊信毅掏出手機掃一下,發現這是一種叫做龍爪槐,原來這也是蜜粉源。
真正養蜜蜂是在大三實習的時候,蜂學系的學生兩人一組,養一群蜜蜂。小時候被蜜蜂蜇過的經歷大大減少了遊信毅對蜜蜂的恐懼。不過真正看到一個蜂箱,四五張巢脾,每張長50釐米,寬25釐米,加起來有上萬隻蜜蜂的時候,遊信毅心裡還是慌了一下。
蜜蜂放在學校的一片十幾畝的雜木林裡。每天下午兩點半,遊信毅戴上能遮住臉的防護帽去照看蜜蜂。蜂箱裡個頭大,腹部長的就是蜂王,一個蜂箱裡有一隻蜂王,它是蜂群裡的主要繁殖者,它吃工蜂咽頭腺的分泌物,就是蜂王漿,而其他蜂吃蜂蜜。遊信毅時常要打開蜂箱,抽出巢脾,看看裡面的蜜夠不夠,需不需要加巢脾。天黑了,還要用準備好的糖水或蜜餵蜂。
當日日餵養的蜜蜂第一次咬了自己的時候,遊信毅確認了蜂是冷漠的昆蟲,「它不像寵物,它是完全不認人的,儘管餵養了它一個月,對於它來說,養蜂人都是陌生人。」戴手套會影響操作,遊信毅一般徒手開蜂箱,每日被咬上上百針都是常事。起初,傷口還沒疼一下,後來被咬多了,免疫了。「蚊子咬還起了包,蜜蜂咬完幾分鐘就沒事了。」
蜜蜂蜇了人之後,在它的蜇針被拔出的同時,蜇針上的倒鉤連同它的毒囊和一部分腸子會被鉤出,消化系統被破壞之後蜂很快就會死亡。為了減弱蜜蜂的攻擊性,遊信毅也儘量不讓蜜蜂感到受威脅。蜜蜂對黑色和強烈的氣味敏感,不穿黑色衣服、戴帽子蓋住頭髮以及不噴香水是遊信毅最常用的辦法。
從四月養到五月,荔枝的花期過完,遊信毅養的一箱蜜蜂產蜜了。這是養蜂人最期待的時刻。掀開蜂箱,抽出巢脾,放入搖蜜機裡搖出荔枝蜜,香甜純淨,期待有所得。
被蜇幾千針後學會養一群蜂
這份甜蜜一定程度上促使遊信毅繼續攻讀碩士。2011年,他留在蜂學學院攻讀碩士學位,主修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蜂學)。
對於遊信毅來說,養蜂是充滿期待的,每一年的環境和氣候都不一樣,蜂的成長軌跡也不一樣,產出來的蜜也不一樣的。從幼蟲到蜂到蜜,遊信毅覺得最難的是防止蜜蜂逃跑。
炎熱的夏日的某一天,遊信毅去蜂場餵蜂,撞見一大群蜜蜂正在出逃。他摘下自己的帽子就收起蜂來。所幸的是,蜜蜂出逃時攻擊性會比較弱。蜜蜂逃跑會選一個地方先落腳,大部隊休整,再派出一些「偵查蜂」找新的地方,遊信毅就在它們休整的地方把蜜蜂收回來,給它們換一個新的蜂箱。「大部分還是能抓回來了。」天氣熱的時候蜜蜂出逃最頻繁,遊信毅索性就剪了蜂王的翅膀,蜂王不逃,其他蜂也不會逃了。
本科加上碩士幾年學習,和蜜蜂打了7年交道,終於在被蜜蜂蜇了幾千針之後,遊信毅真正能獨立養一群蜂了。
遊信毅讀研究生的時候,有13個同學。畢業之後只有三個同學從事和蜂相關的事業,而他到了浙江江山養蜂產業化協會工作算是和蜂學關係較密切的。
在養蜂協會,遊信毅基本就是和養蜂人或者蜂產品企業打交道,沒能接觸蜜蜂,挺沒勁的。
工作了一年多,有一回一個蜂農的中華蜂被投了毒,報了案,派出所沒法取證,就找到了養蜂產業化協會。遊信毅負責寫證明材料,他跑到了養蜂場找線索,中了毒的蜜蜂嘴巴伸得特別長,特別想喝水,有點像人喝多了酒的狀態。再次見到一群密密麻麻布滿在巢脾上的蜜蜂,那種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
那次之後,遊信毅重投一線,做起了職業養蜂人。
最初,他跟著養蜂師傅從南往北追花。早春三月,他帶著30箱蜜蜂,近150萬隻蜜蜂到了浙江衢州,滿山的油菜花是最合適的蜜源。蜜蜂喜靜,在方圓十公裡沒有人的郊外,四點半晨露未消散之時,遊信毅就起床開蜂箱,做取蜂王漿的準備工作。日曬最熱的時候要歇息,也要防止跑蜂。太陽下山了,蜜蜂勞作了一天,養蜂人要查看每一個蜂箱的蜜量,及時用糖水餵蜂。夏天常常工作到晚上十二點才可以休息。郊外夜晚寂靜得幾乎只有田裡的蟲鳴聲,伴隨著草香入睡的夜晚,遊信毅的思緒回到了兒時幫爺爺看西瓜地的時候,舒適而自在。
三月底,花期一過,遊信毅又趕著蜂去江蘇,緯度越高,花期就越晚,江蘇的油菜花仍在盛開。之後去了延安採洋槐、秦皇島的荊條花……在每個養蜂人的腦海裡,都有一張特殊的地圖——花在哪兒,蜂在哪兒,養蜂人就在哪兒。一年下來,蜂蜜產量達到一千斤,總收入達到10萬塊,但是一箱蜂的成本達到2000元到3000元。「我是碰上下雨天多了,如果花期的時候晴天多,勤勞的養蜂人年收入能達到15萬到20萬。」漫長的追花路,大多時候養蜂人都陪蜜蜂呆在郊區。這樣的生活很多年輕的養蜂人耐不住,遊信毅樂在其中。「我不喜歡城市裡的燈紅酒綠,就喜歡和大自然在一起。」
大數據養蜂,開發追溯蜜源的系統
國外的職業養蜂人產生源於蜂群減少,農業受損。而國內的職業養蜂人不一樣,國內大規模的農業少,蜂群比較充足,所以養蜂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售賣蜂蜜等蜂產品。
如今,遊信毅正是在一家蜂產品企業做養蜂技術員。
養蜂看天吃飯,如果撞上花期的時候連續下雨,蜜蜂就不能採蜜,那段時間蜂農很可能顆粒無收。天氣無法改變,作為一個蜂學專業的年輕養蜂人,遊信毅和公司團隊的養蜂技術員研發技術減少蜂農的勞動。他們利用大數據養蜂,在蜂箱內裝了攝像頭,記錄蜜蜂的生長情況,免去了傳統蜂農要經常開箱的工作。
養蜂的主要收入來源在於蜂產品的銷售,遊信毅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參差不齊的蜂產品是養蜂人最大的競爭壓力,「好的蜜價格高,大眾對蜜的認知度還是偏低的。」為此,遊信毅和團隊的技術員開發了一個蜜的溯源體系,讓消費者可以追蹤到每一瓶蜜的源頭,源頭產量了多少,消耗了多少都可以清清楚楚,通過這樣的透明的釀蜜過程提升消費者的信心。「我們現在每瓶蜜都像帶了二維碼一樣,是獨一無二的。」
在福建農林大學蜂學系系主任段辛樂看來,國內的養蜂業目前老齡化較嚴重,且大多是小規模的、家庭式的養蜂。如此,蜂學專業出來的學生作為一支年輕的力量給這個行業做了很好的補充。「他們的實操經驗是不足的,但是在理念上和技術上都會有所革新,未來養蜂技術朝著一個規模化和智慧化發展,正是需要這樣的年輕血液。」
而蜂學這門學科培養出來人才遠不止養蜂人。段辛樂表示,蜂業全產業鏈廣而深,學生的就業面很廣,包括研發無人機養蜂等智慧化養蜂手段,研發更多蜂產品,進入蜂療等健康領域,進入傳播蜂文化等文化領域……
專業速遞:
生源存在缺口,大眾對蜂學領域認識不夠
1960年,農業部委託福建農業學院創辦二年制養蜂專修科(即如今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專業);1980年,養蜂專修科由二年制大專改升格為四年制本科專業;2001年,福建農林大學成立蜂學學院;2004年,獲特種經濟動物飼養(蜂學)碩士點授予權。
近年,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專業不斷發展,學校推進蜂學與理、工、文科交叉融合,比如蜂學與人工智慧結合,比如蜂學與生物技術結合……學校打造精品課程,讓蜂學專業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模式。
「福建農林大學的蜂學專業生源仍存在一定的缺口」,在段辛樂看來,這是大眾對蜂學領域的認知不夠深入,這不僅是蜂學專業的問題,也是所有涉農專業共同面臨的問題。而隨著近年來大眾對蜂產品認識的提升,市場對蜂產品的需求增加,蜂產業需要的人才越來越多。
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另外,結合近年國家的脫貧攻堅和和鄉村振興戰略,養蜂業作為綠色農業也有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養蜜蜂只是蜂產業鏈的前端,這個專業後面還有很多故事。」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麥藹文
文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鑽瑩
圖片由受訪對象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