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時間管理、行為問題和界限感等,都與家長的做法相關

2020-12-17 艾倫育兒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必須要用心對待,這是很多家長的共識。然而何為用心,許多父母卻並不清楚,用溺愛或者物質獎勵作為表達用心的方式,反而會耽誤了孩子確立正確價值觀的黃金時機。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是一門值得深入思考的大學問,因為這個命題,沒有明確的答案,只能在一點一滴中逐漸滲透。

孩子的自律、時間管理、行為問題和界限感等,都與家長的做法相關!

1、自律不是他律

從含義上說,自律是在他人無法監督的情況下,自己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一個優秀的人,必然是清楚的明白自己要做什麼的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比如放學後先寫作業再看電視,養成習慣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如果先看電視,會耽誤做作業的時間,也會不習慣這樣的做法。

成長期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監督,而形成習慣,便不再需要監督,這樣的態度就會變為自律。

2、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時間管理的範疇很廣,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成為扭轉人生的契機。前些年認識的一個同事,她是典型的拖延症,交代給她的工作一拖再拖,同事領導都無可奈何,一開始還試圖幫助她一起改變,但是到後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大家便放棄了,跟她同期進公司的另一個人,憑藉良好的時間安排,將工作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得到了領導的賞識,職位一路晉升。

學會對事情的緊急程度進行分類,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處於成長期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父母可以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管理的能力,這對她今後的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和價值。

3、行為問題如何處理

「他還是小孩子,你是大人,不能讓一下嗎」,這樣的對話似曾相識,卻經常無力反駁,問題出在父母的教育上。孩子第一次因為搗亂,因為不尊重其他人而對別人做出不禮貌的行為時,家長應該及時制止,而不是因為年紀小就去護著包庇他,導致的後果就是孩子的行為會越來越放肆,不受控制,等到成年時定了性就晚了。

另一方面,當出現問題時,也不要盲目的一味指責孩子,耐心地和他講什麼是可以做,什麼事絕對不能做,以及為什麼不應該如此做的原因,孩子了解了整件事情的因果關係之後,就會對事情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便會得心應手地面對了。這樣能更好地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在遇到困難時也會更加的自信從容。

4、沒有界限感很可怕

孩子在成長階段時父母儘量不要過分的幹涉或者介入,這樣會導致孩子的獨立能力得不到鍛鍊,面對問題時會自然地想到逃避,尋求父母的幫助。比如孩子在和朋友一起玩時,跑來跑去難免會撞到對方,有的父母看到了就會上前制止,甚至以後不允許再和他們玩,這樣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一種挫敗感,對人際交往也會產生牴觸的心理。

父母可以適當地放寬對孩子的管束,在原則問題上如誠信、尊敬老人等,堅決不能放任孩子,一定要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來規範。但是在某些問題上,比如正常的人際關係,在學校如何與老師和同學們相處,該選擇什麼樣的玩具等方面,則可以讓孩子自由選擇,自行處理。既是給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也會對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起到積極意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很善於模仿父母的行為和做法的。很多不經意的瞬間,可能就會被孩子記住。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古人有云,言傳身教,一句話一件事都有可能改變孩子對某件事的看法。

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時間合理安排的能力,以及尊重他人,有原則的規範自身行為,擁有對自己事情的處理決策權,是尤為重要的,因為,它有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把父母當成榜樣,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只有父母學會約束自己,不隨意亂改規則,才能做到言傳身教,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除此之外,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父母要學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糾正他們的壞習慣,多在親子閱讀中,陪孩子看看《兒童成長勵志故事書》,對於孩子來說,故事是一種接受知識的捷徑

整套書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認識自我、學會做事等好品質,是教會孩子獨立成長的一套教育類好書。

每本書都有多個故事,每個故事都生動有趣,富有哲理,故事後面還帶有成長格言和成長啟示,讓孩子讀有所思、有所想、有所獲,全面養成好品質、好習慣。

全書一共4冊,分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書中圖文結合,彩繪畫面吸引孩子注意,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時間長了,也能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就可以搞定孩子的生活習慣、品質,非常划算,抓住黃金關鍵期培養,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孩子的自律、時間管理、行為問題和界限感等,都與父母的做法有關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問題,是一種信號,而這種信號是在告訴我們,某些方面需要引起重視,某些做法,我們可以調整。 我們不怕有問題,就怕問題出現後,我們仍舊用老的眼光來看待,用「父輩教我們的方法」來處理,要知道,時代不一樣,教育,肯定也不一樣了。
  • 破壞孩子身體界限感的養育行為
    「總裁性侵養女案」需要我們反思的問題:「身體的界限」是什麼?父母該如何教給孩子什麼是「身體的界限」?關於孩子的性教育安全意識,父母該怎麼教給孩子?現在市場上已經有了紙尿褲,紙尿褲可以保護生殖器,還可以避免排洩物弄髒褲子,成年人不需要隨時警惕孩子是否排洩大小便而弄髒衣褲。如果經濟情況不允許使用紙尿褲的家庭,要堅持為孩子穿蒙檔褲的原則,圍繞這個原則來解決相關問題。
  • 心海無憂】抱持適度的界限感,家長必須知道的心理密碼
    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歷不同,讀得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面對這種差異,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你怎麼這麼辦事?」「你憑什麼這樣對我?」「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中國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
  • 家長的界限感教育,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但如果家長各種迴避,不但錯失教育黃金期,更會對孩子帶來隱形傷害。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往往來自家長的教育。對孩子做好性啟蒙教育,首先要從糾正家長的性觀念開始。 受中國傳統教育影響,很多父母雖然認識到做好性教育的必要性,卻往往因為內心的羞澀感,遲遲不肯開口,甚至會把性問題當作敏感禁忌話題。
  • 親親抱抱不只是玩玩,家長的界限感教育,要給足
    許多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忽略一個問題,就是有關於他們眼中與別人的界限感。當你上網查詢,會發現這樣的出人命惡作劇不在少數,許多都是熊孩子犯下的行為,結果卻要無辜的小孩承擔。在孩子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家長就要給他們灌輸界限感的概念。而父母的態度是最重要的,藏著孩子的認知觀。
  • 孩子對誘惑沒有抵抗力,不自律怎麼辦?這三招助家長巧妙管理
    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與自律水平呈正向相關關係。承諾書將孩子放任自己的後果都呈現了出來,孩子就會更願意去學習。如果孩子還是不自律,那麼孩子就能體驗到不良後果帶來的負面情緒,和對他行為上的影響。家長就能通過這樣的方式的引導孩子去改變對於誘惑沒有抵抗力的現象。
  • 凱斯國際幼兒園育兒分享:如何培養孩子自律
    自律,通俗地說就是為了獲得他們更加渴望的東西(如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孩子放棄他們想要的某些東西,這就是自律。每位家長都希望能培養出一個不用大聲哄叫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的孩子,那如何培養孩子自律呢?首先我們要檢查一下自己的育兒方式屬於哪一種。
  • 孩子自律能力差?了解這三招,培養孩子專注力和自律能力
    當然,也有一部分家長暗自竊喜自己的孩子非常自律,不用家長監督和催促,他們就能按時完成功課,非常自覺,不需要父母過多操心。其實,自律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自律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你知道為什麼孩子自律能力差嗎?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習慣?
  • ...科學管理丨讓孩子的每一次自律都有遊戲般的闖關獎勵感!這些...
    5.會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如果問題3及以後的問題你都能答得上來,我想你應該不存在孩子過度遊戲的困惑。02共同制訂玩遊戲的規則前文中講到,孩子喜歡玩遊戲,是因為有「即時反饋」,有社交參與感。我們不妨嘗試著用孩子沉迷於遊戲的原因,來管理孩子的遊戲行為。
  • 樹立行為的下限,守住身體的界限,每個孩子都值得被呵護
    圖片來源:網絡做家長的也希望我們的孩子學會界限感,懂得拒絕和承擔。在這基礎之上,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孩子也能更獨立自信。 一、親子關係沒有界限有哪些表現?如何修正?1.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爆棚他們什麼事都想知道,你在哪,做什麼,和哪些人在一起,他們覺得你沒有秘密才是應該的。
  • 洪蘭:學習的根本是自製和自律,家長別因為孩子的耍賴而輕易妥協
    洪蘭教授還說:「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要教會他自製和自律,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學習的一個根本自治和自律,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不容易,因為孩子會耍賴,大部分的父母只要孩子一耍賴,哎呀,算了,算了,就給他了,就妥協了,那就不可以。」
  • 缺乏界限感,是人際關係痛苦的根源
    因為這篇文章的轉發率很高,但要麼沒有註明作者和出處,要麼填寫了轉發者的名字,原作者無從考究。這也許是這篇文章所提「界限感」的另一有力證明:現代人,對於智慧財產權也沒有界限感,分不清或者故意不去分清楚,不分別人寫的文章和自己寫的文章,任意抄襲。
  •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懂得自我管理
    在當下這個充滿浮躁的時代,自律已是被頻繁提起的高頻詞彙。學會自律、懂得自我管理,擁有一定秩序感的人,他的生活、他的成長過程一般都不會太差,就如俞敏洪說的一樣:「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
  • 孩子的問題行為,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我們看心理學的書籍和文章的時候,常常會看到規則與界限。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這是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涉及到的問題,所以我們都在跟孩子說要有規則,要講紀律。我們跟孩子談規則的話題,常常會在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出現。比如孩子做了大人們不喜歡的事情,然後被懲罰責罵。 又或是成年人給孩子強制規定,可以做什麼,不許做什麼等等。
  • 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原標題: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我們往往因為愛,而模糊了界限。父母和孩子是兩個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一個人有自我界限感是很重要的。
  • 我想和父母心平氣和地談一談:界限感有多重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方式上也增加了高科技的應用,比如說帶有GPS的防丟手錶,青少年模式的手機系統,監控攝像頭等。雖然可以理解科技使得父母對於孩子安全和生活的掌控更加容易,但這樣密不透風的關切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好嗎?
  • 自律的孩子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好,醫生教您:如何培養孩子自律?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的孩子上網課的居多,那麼上網課就是可以看出孩子自律的重要性,才不至於和其他同學拉開距離,最長寒假,線上教學,這對學生來說完全是一場自律能力的考驗。擁有自律能力的同學,很可能通過這個假期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不自律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脫離軌道。
  • 致孩子:自律者出眾,懶散者出局
    — 自律!很多人初始蒙臺梭利教育,第一感覺就是這種教育太崇尚自我,解放天性。也經常有家長提出這樣的問題:蒙臺梭利教育出來的孩子會不會太過自我?沒有規矩?把控好做與不做的界限,養成自我約束和遵守紀律的習慣。那麼,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呢?1、制定規則是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的基石。一個建立了規則的孩子,並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家長可以做這3點
    最近閨蜜總是跟我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太閒,每天毫無規劃,她心裡看著孩子吃飯、睡覺、打遊戲、看電視,心裡直著急。即使是上網課,也能在老師眼皮底下開小差,時間總是有限的。漫長的暑假就要結束了,很多時候,那些每天閒著的孩子還在原地踏步,而自律的孩子早已經衝在了別人前面,孩子沒有自律意識,不知道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我這裡有3個建議,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 孩子做事不守時,時間管理問題讓父母撓頭,慣例表可助一臂之力
    文|父母之道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孩子生來是自由散漫的,好奇什麼就去做什麼,但為了適應這個社會,需要先在家庭教育中獲得成長。因此,家長最重要的作用,是給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學會情緒管理、時間管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