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必須要用心對待,這是很多家長的共識。然而何為用心,許多父母卻並不清楚,用溺愛或者物質獎勵作為表達用心的方式,反而會耽誤了孩子確立正確價值觀的黃金時機。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是一門值得深入思考的大學問,因為這個命題,沒有明確的答案,只能在一點一滴中逐漸滲透。
孩子的自律、時間管理、行為問題和界限感等,都與家長的做法相關!
1、自律不是他律
從含義上說,自律是在他人無法監督的情況下,自己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一個優秀的人,必然是清楚的明白自己要做什麼的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比如放學後先寫作業再看電視,養成習慣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如果先看電視,會耽誤做作業的時間,也會不習慣這樣的做法。
成長期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監督,而形成習慣,便不再需要監督,這樣的態度就會變為自律。
2、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時間管理的範疇很廣,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成為扭轉人生的契機。前些年認識的一個同事,她是典型的拖延症,交代給她的工作一拖再拖,同事領導都無可奈何,一開始還試圖幫助她一起改變,但是到後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大家便放棄了,跟她同期進公司的另一個人,憑藉良好的時間安排,將工作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得到了領導的賞識,職位一路晉升。
學會對事情的緊急程度進行分類,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處於成長期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父母可以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管理的能力,這對她今後的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和價值。
3、行為問題如何處理
「他還是小孩子,你是大人,不能讓一下嗎」,這樣的對話似曾相識,卻經常無力反駁,問題出在父母的教育上。孩子第一次因為搗亂,因為不尊重其他人而對別人做出不禮貌的行為時,家長應該及時制止,而不是因為年紀小就去護著包庇他,導致的後果就是孩子的行為會越來越放肆,不受控制,等到成年時定了性就晚了。
另一方面,當出現問題時,也不要盲目的一味指責孩子,耐心地和他講什麼是可以做,什麼事絕對不能做,以及為什麼不應該如此做的原因,孩子了解了整件事情的因果關係之後,就會對事情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便會得心應手地面對了。這樣能更好地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在遇到困難時也會更加的自信從容。
4、沒有界限感很可怕
孩子在成長階段時父母儘量不要過分的幹涉或者介入,這樣會導致孩子的獨立能力得不到鍛鍊,面對問題時會自然地想到逃避,尋求父母的幫助。比如孩子在和朋友一起玩時,跑來跑去難免會撞到對方,有的父母看到了就會上前制止,甚至以後不允許再和他們玩,這樣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一種挫敗感,對人際交往也會產生牴觸的心理。
父母可以適當地放寬對孩子的管束,在原則問題上如誠信、尊敬老人等,堅決不能放任孩子,一定要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來規範。但是在某些問題上,比如正常的人際關係,在學校如何與老師和同學們相處,該選擇什麼樣的玩具等方面,則可以讓孩子自由選擇,自行處理。既是給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也會對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起到積極意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很善於模仿父母的行為和做法的。很多不經意的瞬間,可能就會被孩子記住。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古人有云,言傳身教,一句話一件事都有可能改變孩子對某件事的看法。
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時間合理安排的能力,以及尊重他人,有原則的規範自身行為,擁有對自己事情的處理決策權,是尤為重要的,因為,它有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把父母當成榜樣,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只有父母學會約束自己,不隨意亂改規則,才能做到言傳身教,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除此之外,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父母要學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糾正他們的壞習慣,多在親子閱讀中,陪孩子看看《兒童成長勵志故事書》,對於孩子來說,故事是一種接受知識的捷徑。
整套書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認識自我、學會做事等好品質,是教會孩子獨立成長的一套教育類好書。
每本書都有多個故事,每個故事都生動有趣,富有哲理,故事後面還帶有成長格言和成長啟示,讓孩子讀有所思、有所想、有所獲,全面養成好品質、好習慣。
全書一共4冊,分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書中圖文結合,彩繪畫面吸引孩子注意,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時間長了,也能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就可以搞定孩子的生活習慣、品質,非常划算,抓住黃金關鍵期培養,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