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方式上也增加了高科技的應用,比如說帶有GPS的防丟手錶,青少年模式的手機系統,監控攝像頭等。雖然可以理解科技使得父母對於孩子安全和生活的掌控更加容易,但這樣密不透風的關切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好嗎?
近日看到一則新聞,14歲男孩報警稱他的父親要在他的房間裡裝監控,警察到現場了解情況,父親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他表示:
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我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
這樣以父母的名義進行私人領域侵犯的行為,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都是打著「為你好,怕你長歪的旗號,認為「如果好好學習,乖乖聽話,自然不怕這種東西「,可是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每天都被一個攝像頭監視著,背後一直有一雙眼睛盯著你的一舉一動,該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不管攝像頭後面「關心」你的是你什麼人,你都會覺得毛骨悚然的,大人都不能接受的行為,孩子的內心又是何種感受?
可悲的是,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頻上熱搜,從街採視頻中可以看出,父母們對於這種做法非常滿意,並不認為有何不妥,而孩子們卻說「我不想被像囚犯一樣關著」。
有一位母親會在攝像頭後一直督促孩子有沒有按時讀書,坐姿如何,時不時來一句「你在看什麼書,你怎麼又在看動畫片?」這種畫面想想就是一陣惡寒。
不管初心如何充滿著關切和愛意,表達愛意的方式錯誤,最終都會造成成長的傷痛。
攝像頭是控制的化身,不是愛的表現形式。它能夠幫助家長管教出順從聽話的孩子,表面上讓家長們放心、省心不少,實際上卻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嚴重破壞,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01
那些拼了命為孩子「好」的父母,最後會失去與孩子好好相處的可能性
在學習當一個好父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如何將孩子看作獨立個體,擁有獨立思想與人格。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成年之前,都沒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需要父母的監護,需要聽話。
而發展心理學認為,大概在3歲左右,小孩會認出鏡子中那個小朋友就是自己,開始發展出有關「自我的觀念」。
所以,即便是幼兒園小朋友,也會有「我」這個意識,他們開始把「我」和其他區分開來,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個人隱私的作用。
父母會發現,大概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小孩就開始保守自己的秘密了。這個「秘密」的寶藏會越來越大,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到了幾乎讓父母驚詫的地步,也是父母和孩子矛盾的集中爆發期。
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既是違法行為,也是摧毀親子關係的烈焰,最終灼傷的不僅是孩子也是父母自己。
這種出於不放心的監控,會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感,導致自尊心受挫、自卑。同時也很難與家人和外界建立信任感。他的秘密將會越來越多,也難以對家人說真話,從此變得敏感、小心翼翼。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人員做的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多次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幸福指數低。
很多父母缺乏邊界感,將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獨立個體,將自己的思想放在孩子身上,從不詢問孩子的內心感受也不在意孩子的想法,肆意做著為孩子好的事情,認為「孩子現在會恨我,將來一定會感謝我」。
可我們也曾是孩子,也曾與父母鬥智鬥勇,偷偷跑出去找同學玩,偷偷藏著漫畫書和小說,偷看電視……我們也曾被父母不信任過,也曾因為父母偷偷翻看日記而憤怒,我們其實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和自己產生矛盾。為什麼我們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尊重他,用平等的姿態對待他。
02
他律不如自律,監控不如自控
還記得曾經大熱的電視劇《小歡喜》嗎?
英子學習也非常好,可儘管如此,媽媽依然將英子的房間布置成隔音室,通過透明玻璃來監視學習,最終將英子壓迫得喘不過氣,精神狀態極差,患有抑鬱症,最終反抗,離家出走。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過,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如古時候治水一樣,宜疏不宜堵。
外在的督促只會讓孩子感到不適,這種父母想要的「乖巧」只不過是孩子每天為了讓父母開心所扮演的角色,並非發自內心,自我被束縛,久而久之觸發會反抗機制,變得越來越叛逆,越來越會撒謊與假裝。
攝像頭可以製造出順從,卻不能給孩子帶來自信和自律,而後者不但是人格成長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習成績的關鍵。
有內驅力的孩子,不需要外界的督促,明白自己該如何努力達到目標,這將是一個人能否成才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最終會失去這種自驅力,放棄自我思考,成為父母的傀儡,習慣了被鞭策,被動學習導致對知識的獲取消失熱情,沒有形成自律習慣,一旦走出父母的控制後,便會放飛自我,變本加厲的玩,失去控制。控制過度的家長奪走了本屬於孩子的成長的機會。
美國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在他的自傳裡寫到,他小時候的學習完全是自發的,他是一直靠著自己把握著自己的教育,很少會去徵求別人的意見。
在眾多成功人士的傳記中也可以看出,成就往往是因為自律。內驅力強的人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都會很強,同時非常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並自主努力,更容易成功。
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是把火炬點燃,而不是把容器灌滿。」
03
不做焦慮型父母,做顧問型父母
《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一書中寫道「自律給你自由」,自律是一件很重要但很難的事,也是自驅型的一個核心,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並讓其自驅型地成長呢?書中給了三個建議:
1.切換教育模型:由「挑戰-努力模型」(關注具體目標)切換成「壓力-控制感模型」(關注壓力,並提供成長動力)。
2.讓孩子成長依賴家長給的控制感:「這事聽你的」要做到幫助孩子排除無法承擔的後果、放手讓孩子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讓孩子承擔選擇後果。
3.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內在動機:滿足孩子的三個內在需求——自主需求(讓孩子自己做主)、勝任需求(建立勝任挑戰的信心)和歸屬需求(讓孩子感到被關心和關愛)。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書中寫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作為父母,時代發展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焦慮可想而知,但焦慮的做法並不能為孩子帶來任何好處,轉變觀念,做顧問型父母,反而會提升孩子的競爭力。
家,始終是我們最放鬆的地方,千萬不要把孩子唯一的安全區變成牢籠,剝奪孩子成為獨特的人的權利。
文:嚕嚕
編:嚕嚕
來源:公眾號「和計劃心理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