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父母心平氣和地談一談:界限感有多重要

2020-09-17 天天心理學院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方式上也增加了高科技的應用,比如說帶有GPS的防丟手錶,青少年模式的手機系統,監控攝像頭等。雖然可以理解科技使得父母對於孩子安全和生活的掌控更加容易,但這樣密不透風的關切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好嗎?

近日看到一則新聞,14歲男孩報警稱他的父親要在他的房間裡裝監控,警察到現場了解情況,父親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他表示:

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我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

這樣以父母的名義進行私人領域侵犯的行為,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都是打著「為你好,怕你長歪的旗號,認為「如果好好學習,乖乖聽話,自然不怕這種東西「,可是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每天都被一個攝像頭監視著,背後一直有一雙眼睛盯著你的一舉一動,該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不管攝像頭後面「關心」你的是你什麼人,你都會覺得毛骨悚然的,大人都不能接受的行為,孩子的內心又是何種感受?

可悲的是,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頻上熱搜,從街採視頻中可以看出,父母們對於這種做法非常滿意,並不認為有何不妥,而孩子們卻說「我不想被像囚犯一樣關著」。

有一位母親會在攝像頭後一直督促孩子有沒有按時讀書,坐姿如何,時不時來一句「你在看什麼書,你怎麼又在看動畫片?」這種畫面想想就是一陣惡寒。

不管初心如何充滿著關切和愛意,表達愛意的方式錯誤,最終都會造成成長的傷痛。

攝像頭是控制的化身,不是愛的表現形式。它能夠幫助家長管教出順從聽話的孩子,表面上讓家長們放心、省心不少,實際上卻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嚴重破壞,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01

那些拼了命為孩子「好」的父母,最後會失去與孩子好好相處的可能性

在學習當一個好父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如何將孩子看作獨立個體,擁有獨立思想與人格。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成年之前,都沒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需要父母的監護,需要聽話。

而發展心理學認為,大概在3歲左右,小孩會認出鏡子中那個小朋友就是自己,開始發展出有關「自我的觀念」。

所以,即便是幼兒園小朋友,也會有「我」這個意識,他們開始把「我」和其他區分開來,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個人隱私的作用。

父母會發現,大概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小孩就開始保守自己的秘密了。這個「秘密」的寶藏會越來越大,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到了幾乎讓父母驚詫的地步,也是父母和孩子矛盾的集中爆發期。

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既是違法行為,也是摧毀親子關係的烈焰,最終灼傷的不僅是孩子也是父母自己。

這種出於不放心的監控,會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感,導致自尊心受挫、自卑。同時也很難與家人和外界建立信任感。他的秘密將會越來越多,也難以對家人說真話,從此變得敏感、小心翼翼。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人員做的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多次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幸福指數低。

很多父母缺乏邊界感,將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獨立個體,將自己的思想放在孩子身上,從不詢問孩子的內心感受也不在意孩子的想法,肆意做著為孩子好的事情,認為「孩子現在會恨我,將來一定會感謝我」。

可我們也曾是孩子,也曾與父母鬥智鬥勇,偷偷跑出去找同學玩,偷偷藏著漫畫書和小說,偷看電視……我們也曾被父母不信任過,也曾因為父母偷偷翻看日記而憤怒,我們其實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和自己產生矛盾。為什麼我們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尊重他,用平等的姿態對待他。

02

他律不如自律,監控不如自控

還記得曾經大熱的電視劇《小歡喜》嗎?

英子學習也非常好,可儘管如此,媽媽依然將英子的房間布置成隔音室,通過透明玻璃來監視學習,最終將英子壓迫得喘不過氣,精神狀態極差,患有抑鬱症,最終反抗,離家出走。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過,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如古時候治水一樣,宜疏不宜堵。

外在的督促只會讓孩子感到不適,這種父母想要的「乖巧」只不過是孩子每天為了讓父母開心所扮演的角色,並非發自內心,自我被束縛,久而久之觸發會反抗機制,變得越來越叛逆,越來越會撒謊與假裝。

攝像頭可以製造出順從,卻不能給孩子帶來自信和自律,而後者不但是人格成長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習成績的關鍵。

有內驅力的孩子,不需要外界的督促,明白自己該如何努力達到目標,這將是一個人能否成才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最終會失去這種自驅力,放棄自我思考,成為父母的傀儡,習慣了被鞭策,被動學習導致對知識的獲取消失熱情,沒有形成自律習慣,一旦走出父母的控制後,便會放飛自我,變本加厲的玩,失去控制。控制過度的家長奪走了本屬於孩子的成長的機會。

美國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在他的自傳裡寫到,他小時候的學習完全是自發的,他是一直靠著自己把握著自己的教育,很少會去徵求別人的意見。

在眾多成功人士的傳記中也可以看出,成就往往是因為自律。內驅力強的人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都會很強,同時非常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並自主努力,更容易成功。

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是把火炬點燃,而不是把容器灌滿。」

03

不做焦慮型父母,做顧問型父母

《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一書中寫道「自律給你自由」,自律是一件很重要但很難的事,也是自驅型的一個核心,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並讓其自驅型地成長呢?書中給了三個建議:

1.切換教育模型:由「挑戰-努力模型」(關注具體目標)切換成「壓力-控制感模型」(關注壓力,並提供成長動力)。

2.讓孩子成長依賴家長給的控制感:「這事聽你的」要做到幫助孩子排除無法承擔的後果、放手讓孩子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讓孩子承擔選擇後果。

3.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內在動機:滿足孩子的三個內在需求——自主需求(讓孩子自己做主)、勝任需求(建立勝任挑戰的信心)和歸屬需求(讓孩子感到被關心和關愛)。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書中寫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作為父母,時代發展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焦慮可想而知,但焦慮的做法並不能為孩子帶來任何好處,轉變觀念,做顧問型父母,反而會提升孩子的競爭力。

家,始終是我們最放鬆的地方,千萬不要把孩子唯一的安全區變成牢籠,剝奪孩子成為獨特的人的權利。

文:嚕嚕

編:嚕嚕

來源:公眾號「和計劃心理師學院」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原標題:什麼是自我界限 孩子有自我界限感很重要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我們往往因為愛,而模糊了界限。父母和孩子是兩個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一個人有自我界限感是很重要的。
  • 高中女生被爸爸要求全裸洗澡: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有多可怕?
    我覺得真不是。稍微搜索一下,其實類似的提問還有很多。父母所有對孩子在性和隱私上的「無界限感」和「越界」行為,都會扭曲了孩子的性發育!23歲和父兄全裸泡澡是親情還是變態?你們會發現,扭曲的家庭異性交往方式,即便是親生父母,沒有界限的接觸,很可能會成為兒童遭遇性侵危險的溫床!父母子女之間,保持「距離」非常重要。曾聽過很多年輕人抱怨:「爸媽常常不打招呼就進我房間。」
  • 高中女生和父親全裸洗澡:不分界限的父母,令孩子有多窒息?
    讓孩子明白界限的重要性,不僅能讓孩子們形成隱私意識,這對孩子的健康人格形成也有著重要意義!狄鶯夫妻二人想出錢救下獄中的安佐,但卻石沉大海做了無用功。狄鶯夫婦也為他們自己的過度溺愛,與不分界限的扭曲教育付出了代價。
  • 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應該是成年之後,許多人、事讓我領教和懂得『沉默』的力量,『親情』的弊端,不輕易寄託希望和依賴於他人的快活,『距離』的優點,『界限』的重要,還有,適時給我一盆冷水,讓我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令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嘗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扎,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這些都是誰惹的禍?
  • 缺乏界限感,是人際關係痛苦的根源
    因為這篇文章的轉發率很高,但要麼沒有註明作者和出處,要麼填寫了轉發者的名字,原作者無從考究。這也許是這篇文章所提「界限感」的另一有力證明:現代人,對於智慧財產權也沒有界限感,分不清或者故意不去分清楚,不分別人寫的文章和自己寫的文章,任意抄襲。
  • 掌握人際關係的密碼:界限感
    幼兒園裡有幾十個孩子,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師圍著這麼多孩子轉,老師不可能立即馬上滿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幼兒們的哭鬧或頑皮並不能立即換來關注的目光,於是他們慢慢發覺,原來這個世界不是他想像的那樣可控,原來人與人是有差異的,我與他是不同的。「界限感」慢慢有了雛形。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也必須建立一種界限感,比較良性的融入他們的校園生活。
  • 想跟孩子「做朋友」,又怕被孩子挑戰底線?先有規則感才能有界限
    劃清界限是為了規則明了很多人都說「和孩子做朋友是最好的教育」,可是我們真正抱著和孩子做朋友的心情去相處時,你會發現孩子不是頻繁挑戰界限就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嘴臉,於是每逢有人一說「和孩子做朋友」、「跟孩子講道理」的育兒理念時,很多家長都會說「站著說話不腰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孩子的自律、時間管理、行為問題和界限感等,都與父母的做法有關
    要知道,長期得不到肯定和鼓勵,孩子在精神上就會「缺乏營養」,為了獲得營養,孩子就會自動自發的做出一些事情來,如果」表現好「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孩子就會反過來,從」表現差「來獲取關注。 因此,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的確不是毫無理由。但會誇和能誇,也是父母的一項基本功。
  • 界限感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這一切的現象有待探索,僅從他們和採訪人員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一二。當採訪人員問到女兒為什麼不願意上班,女兒說她性格內向,在工作中屢次碰壁、喪失信心,所以才會辭職在家待業。當鏡頭轉向父母、問父母對此有何看法,她的母親悲憤的說,她的女兒長這麼大一事無成,她要是有出息、狗都能有出息。
  • 男子和前妻經常聯繫,被老婆怒提離婚:太沒界限感
    現在社會的婚姻觀念比以前是開放多了,大家只要你情我願,至於很多世俗觀念在現在看來都不是太重要。對於對象是有過婚姻這樣的事,很多朋友都持開明的接受態度,誰沒有個以前呢?只要能好好對待彼此之間的感情,這也沒什麼的。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好的關係,一定要有界限感
    家,成了他最想逃離的地方。但他發現當他脫離了父母的控制之後,依舊很痛苦。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小心翼翼又神經敏感。對心儀的人暗生情愫,不知道如何去爭取如何去挽留。第一次戀愛,不知道怎麼相處,只會被動承受。第一次一個人出門逛街,由於不知道如何和別人打交道買個快餐都會緊張到發抖。在他小時候曾一度以為,那些不分青紅皂白關心你的人是「真正」對你好的人,長大以後發現,過於熱情的人無一例外會讓他感到不適。
  • 孩子總喜歡關臥室門,家長的界限意識有多重要?
    也就是防衛自己的領域不被他人侵犯的自我防禦機制,領地意識和年齡無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家長多次無界限侵犯,孩子就會有被監視、不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覺。孩子直接選擇絕食,從此再也不願與媽媽對話,最後流著眼淚只說了一句話:那是我的小世界啊,是我最重要的東西!孩子至今不願意和媽媽說話。
  • 孩子偷喝奶茶被罵上熱搜:界限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尊重
    媽媽回來知道後,大發脾氣,對孩子氣憤地說:「我還特意囑咐你一百遍,我說你別動我這杯奶茶,別動你非得動!」不少網友認為她小題大做,我卻不以為然,她對奶茶的介意,給孩子樹立了明確界限感。界限感是什麼:是親近地保持距離。通俗來講就是: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 心海無憂】抱持適度的界限感,家長必須知道的心理密碼
    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歷不同,讀得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面對這種差異,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你怎麼這麼辦事?」「你憑什麼這樣對我?」「你怎麼竟有這種想法?」中國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
  • 和孩子劃清界限,我們輕鬆多了
    很快想辦法聯繫到了賈老師,接觸到了愛中管教理論,真正補上了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課。痛定思痛,走上了一條自我覺醒的路,讓我受益匪淺作家韓寒說過:「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有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誰相伴。」
  • 心理學家:父母與孩子之間,界限感很重要,否則出力不討好
    我們都以為孩子長大成人後,父母便可以過自己的生活,可事實上,父母依舊會為子女的生活操心,擔憂孩子出門在外是否過得好,工作是否順心。組建了新家庭後還是由父母操勞,好像只有孩子過得好他們才會安心,很難有自己的生活。
  • 「我就是跟你鬧著玩的」:界限感教育,是你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除了缺乏安全意識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缺乏基本的界限感。邊界感是什麼?王自恆在《家庭關係之痛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邊界意識》一文中寫道:他人的事務只能受到尊重和接受,不得強加或幹涉;正如孔子所說:不要對別人做你不想要的事。我們必須讓孩子明白,他們想要的不一定是別人想要的。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這種心理疾病常常出現在最親密的關係中,例如妻子關係,夫妻關係等, 有「侵擾症」的家長,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這3個方面,父母要重視:一、給孩子和睦的家庭。1、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很重要。
  • 孩子上幼兒園,如何幫助TA建立界限感、學會保護自己?
    真心爸媽,育兒和家庭教育研究者,兩孩父母,著有《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我們可以考慮是否有兩種可能:一是孩子在家裡維護自己的權益時,玩笑的成分居多,只在一些並不真正重要的小事上向父母聲明權益,比如父母戲稱「某某東西是我買的,所以是我的」,而孩子堅持「你給我買的,所以就是我的」。
  • 挑戰和父母心平氣和說話的第一天,失敗......
    可是事實上,孩子一定有過想要和父母心平氣和溝通的時候,有些問題,他們解決不了,也想要看看父母的建議,可是常常一開口,就後悔問出了口。今天這篇漫畫,就將完整的故事還原,從整個發展歷程以及心理活動看,究竟是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說話,應該有了比較直觀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