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用一個詞,概括了成功人士的秘訣,孩子越早培養越受益

2020-12-25 騰訊網

媽咪讀呀 分享知識

作為世界名校,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在錄取學生的過程中特別注重8項個人素質:

1、 Self—confidence 自信心

2、 Warmth of personality 熱情

3、 Intellectual creativity 創造精神

4、 Intellectual curiosity 學習的欲望

5、 Initiative 學習的主動性

6、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責任感

7、 Reaction to setbacks 對失敗的態度

8、 Energy 活力

其中有兩項都與學習有關,哈佛商學院教授柯比說:唯有「學習力」,才能讓孩子真正提升效率,做人生的主人。

而無論是創造精神還是學習主動性,學習力背後的支撐離不開「專注力」——缺少專注力的人,學習中往往難以高效地完成學習,工作中以無法成為高效率的精英人士。

何為專注力?通俗而言,就是做一件事能夠全神貫注、不被外界幹擾。但在大多數情況之下,能夠擁有這份專注力的人其實並不多,這也是為什麼在人類智商水平起點差不多的情況下,一個班級的學生,總有有優劣之分。一位語文全國特級教師說過,課堂45分鐘學習,是學習好壞的風水嶺。

我的一位同事說:「自己的孩子上小學二年級,晚上從來不用費心輔導。」她問孩子為什麼題目都會做,孩子說:課堂專心聽講就夠了。在我們自己讀書時,大概也有同感,有的同學平時並不會在學習中投入大量時間,但每到考試成績卻十分優良。

這是源於專注課堂講解,把每一個知識點學習到位,問題都在課堂上解決掉了,課後需要花費的時間自然就會變少。專注力是提高效率的重要環節。

最近,經朋友推薦,閱讀了《奇特的一生》,讀後令人思緒萬千。書中主要講述了生物學家、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柳比歇夫的故事,以及他 56 年如一日的時間管理法。柳比歇夫的自我約束和專注力讓人無比欽佩。他嚴格制定每一天每一個時段的作息,並貫徹到位。

作者格拉寧由衷地讚美柳比歇夫:「他通過他的方法證明,如果把一切集中到一個目標上,可以取得那麼多的成就。只要連續多年有系統地、深思熟慮地採用他的方法,你就可以超過天才。」這句話很好的證明了,比起優越的智商條件,能夠讓一個人有所成就的最大因素就是對學習新知識的「專注力」。

試試這幾個小辦法,一定讓孩子的學習專注力有一個質的飛躍:

1、不打擾既是對專注力最好的保護

那天小小費正專心致志地玩玩具,姥姥推門進來就要給孩子餵蘋果,我悄悄拉拉姥姥的衣服說「讓他自己轉移注意力的時候再讓孩子吃吧。」

你是否很熟悉這樣的畫面,孩子正在研究一個玩具怎麼拆卸,搗鼓來搗鼓去就是不得要領,家長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動手拿過玩具說,說「來,媽媽幫助你。」

孩子吃飯,邊吃邊玩,忍不住就走過去端起他的碗:「吃得太慢了,奶奶餵吧,吃快點別等飯菜涼了。」

延遲、研究、迷惑,這些孩子在和困難或者新生事物打交道的過程,都是他們不斷挑戰自我的環節。允許他們慢一拍,不打擾,是對孩子專注力最大的保護。

2、記錄成就進行前後比較

「專注力」的培養不能空洞地告訴孩子,你該怎樣做,而是要在對比中讓孩子感受到「專注力」帶來的學習成果。家長可以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記錄每一次「專注學習」的時間。

比如,今天我們要畫畫,可以和孩子約定:「我們現在計時間開始囉。」然後記錄在白紙上,對比每一次專注學習帶來的收穫,讓孩子逐漸對自己充滿自信,開始主動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3、有意識地訓練

小小費屬於容易急躁的孩子,有時候遇到一些難題,他往往難以靜下心來。於是我和他玩了這樣一個「挖寶藏」的遊戲。

他有一大盒lego小積木,裝在一個塑料桶裡。我讓他閉眼,然後挑出一輛玩具小車(要區別積木),把小車迅速放進一大盒小積木堆的底部,並讓孩子挑出來。一開始,小小費只是拿手在積木堆裡劃拉,怎麼也找不到。

我告訴他:「挖寶藏,要有耐心、細心,專心。你看,把小積木一點點拿出來,放在桌上,隨著積木漸漸減少,裡面藏著的『寶物』不就露出來了嗎?」小小費大呼好玩。就這樣我們玩了一下午,他也漸漸學會和困難較勁。

武俠小說裡,曾寫為了讓習武者達到心無旁騖的境界,讓練習者「捻豆子」:把黑豆與黃豆混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分類。儘管今時今日,我們不用真的讓孩子捻豆子,諸如這樣的訓練會幫助孩子培養起專注度——一旦要開始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馬上把情緒和思維統統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當然 ,前提一定是這件事好玩、有趣。

在這個不學習就會被淘汰的社會裡,提高學習效率就是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學習的「專注力」更是重中之重。所以與其用高壓學習逼迫孩子,不如從小培養,尋找一個能夠調動他們「專注力」的方式,引導他們學會何為聚精會神。

相關焦點

  • 成功人士的童年有相似之處,如何培養孩子,哈佛大學告訴你
    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才,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長大以後成功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有這5個特徵,家長注意培養孩子的方法,孩子成功的機率更大。據了解這個男孩子平時就在家做家務,只有晚上洗碗早上才有早餐錢可以拿,孩子性格非常獨立,一看就知道平時父母在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成才的機會更多,因為更有自己的主見,更明白自己該過什麼樣的人生。專注力強專注力是決定一個人學習能力強不強的重要因素,很多的成功人士都提到過專注力的事情。尤其是對於科學研究的科學家而言,沒有什麼比專注力更重要的事情了。
  • 哈佛教授給出四條建議,培養孩子三種能力獲取成功
    教授,也是世界級管理大師克萊頓·克裡斯坦森,他將自己的經歷,與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相結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與我們探討人生規劃問題。作為一個母親,我尤其喜歡他在書中告誡我們,追求事業的同時,別忘了經營好家庭關係。工作和事業給我們帶來的是即時成就感,而家人給我們帶來的則是長久的幸福感。克裡斯坦森教授在論述如何經營好家庭關係這部分時,在如何培養孩子這方面特別有新意。他說,要培養孩子獲取成功的能力。教授在書中認為:戴爾曾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電腦筆記本生產商之一,後來因為頻繁地外包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小的時候,大多具備這個4特徵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家長們不僅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更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為成功人士,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支出也一直是居高不下,就連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支出都高達26%。由此可見我國家長對孩子成才的期盼有多大,但是光靠金錢堆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嗎?答案是當然不能,也不能說一點用都沒有但絕對起不到關鍵作用。
  • 哈佛大學研究: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越有創造力,別亂收拾
    哈佛大學研究: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孩子越有創造力文章為了引證觀點提到了哈佛大學研究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的研究,他認為:家裡越亂,說明孩子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越高。試想,一個故事從開始到結尾需要邏輯支撐、組織語言還有情緒填充,孩子能夠編一個完整的故事是非常有天賦的。家長不要覺得孩子聒噪,或者評判孩子的故事邏輯不對什麼的,因為孩子沒接受過系統訓練,語言表達、邏輯思維正在發展,所以故事有瑕疵是必然的。
  • 哈佛大學教授:右腦發達的孩子通常有「3」個特點,佔了一個也好
    其實開發右腦,可以獲取到平時生活中很難感知到的事情,通過右腦的開發,也會激發起左腦的潛能,讓孩子的左右腦潛力被共同開發出來。諸多科學研究發現:兒童年齡越小,他們右腦越具有潛力,要知道思考事物還是以右腦為中心,此階段也是孩子右腦發育的黃金期。
  • 哈佛教授滬上親傳:三大方法培養英語思維,越早知道越好
    烏切利(Paola Uccelli)教授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終身教授,致力於研究學術環境中語言能力的養成。前不久,作為哈佛-英孚語言學習與跨文化研究項目的負責人,烏切利教授接受英孚教育邀請來到上海,發布了始於2013年的「青少年跨語言發展研究」的五年合作研究成果。
  • 哈佛教授提醒:專注力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家長要儘早培養孩子
    科學研究數據表明,專注力強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倫·蘭格曾有一本著名的書叫做《專注力》,她曾在書中說道他們往往很聰明,也能夠在考試的時候考出好的成績,但是這樣的孩子不見得長大會成功。因為成功的因素本來就遠遠不止智力,成功的因素還在專注力。
  • 清華教授坦言:家長在這幾方面對孩子越「狠」,他長大越容易成功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那麼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成功呢?那麼怎樣才算是成功呢?成功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著名哲人拉爾夫福特曾說過:「成功,是內心的造就」。前不久,有位清華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指出:家長在這幾方面對孩子越狠,他們將來越容易成功,一起來看看吧,相信對各位父母大有好處。
  • 哈佛大學研究:一個孩子能否成功,關鍵不在智商,而在這7項指標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一個孩子的成功,歸結為這個孩子智商高。 Angela Duckworth教授把這個品質看為七項指標中最重要的一個。
  • 越早規劃 後悔機率越小
    生涯規劃是一個使用非常廣的詞,不管是在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畢業,以及我們的整個人生,都是需要的。目前,深圳一些比較好的高中已慢慢在滲透生涯規劃這個概念。生涯規劃,越早越好。」12月5日上午,升學規劃諮詢師、國家高級生涯規劃師雷思芸做客寶圖星期講座之文化茶座第407期活動,暢談生涯規劃對人生的重要性,吸引了很多家長和小朋友聆聽講座。
  • 教育專家告訴你:孩子有這"6種毛病",長大後都是相當成功人士
    我們寶寶自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不想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我們努力地幫助寶寶去發展,讓寶寶在一個好的環境中去實現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的未來。我們期望寶寶將來的人生是成功的,是讓他們自己和我們都比較滿意的一個結果。
  •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成績,而是抗壓力,父母越早培養越受益
    甚至於成績越好,孩子可能需要的抗壓能力越強。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可能更看重的是自己腳踏實地的小進步,而這種進步如果在家長的眼裡得不到肯定,那麼於孩子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有些人就算長大了,自尊心的發展仍然不完整,他們追名逐利,他們每日為金錢、為地位操勞,內心卻空虛無比。他們也會用外表的強硬掩飾內心的軟弱。
  • 父母越早懂,孩子越受益!
    從小得不到父母積極關注和回應的孩子,內心很難建立安全感,也沒有勇氣去嘗試新的環境。成年後甚至極有可能會成為低信任者和低安全感者,容易感到自我挫敗,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會存在困難,也不容易給予別人真正的愛。美國一個學前智能教育研究室曾對200多名2歲的孩子進行跟蹤測試,結果發現,以三年為期限,有些孩子的智能數據和正面性格上升很快,有的卻下降了。
  • 擁有6Q的孩子,人生會越來越開闊,父母越早培養孩子越快受益
    文丨池沐面對社會的日新月異,一個家庭應該怎樣培養孩子才更有可能成功呢?孩子要想成功究竟需要哪些最基本的素質?家長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著手?這都是是擺在每個父母面前的難題。如果讓孩子參加各類的興趣班或者給孩子買一本本作文書和各種習題集,讓孩子沒完沒了地進行題海戰術嗎,這種方式下恐怕孩子很難成功。就算成功了也只是一個書呆子而已。書呆子只是單純地把知識用在考試上,卻不能把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這樣的學識對人生是沒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
  • 哈佛研究:成功人士的童年都有這個共性,可不少父母不以為然
    研究人員跟蹤了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後來又引入史丹福大學教授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試圖尋找一個答案:那些成年後有成就的人,童年都有什麼相似處?從小做家務,今後職業更成功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今後職業成功,不管是怎樣的育兒理念的家庭,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 德媒:成功人士的秘訣是什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13日訊 近日,德國媒體《經濟周刊》網站發布了一篇題為「想成功的人必須知道的秘訣」的報導,編譯如下:  每個成功的人士都有一把通往成功的鑰匙,而他們的一些策略也可以為其他人所用。我們可以從馬克·扎克伯格、沃倫·巴菲特、比爾·蓋茨或埃隆·馬斯克等成功人士身上學到什麼呢?
  • 哈佛教授:培養孩子的五項創新技能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創新學者、被稱為「商業創新之父」的克裡.斯坦森教授帶領團隊通過對全球最著名創新公司的近百位創新企業家,比如蘋果公司賈伯斯、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等的調查、研究,這些具有極高創造力的企業家往往在五個方面會遠遠高於其他人,研究團隊發現這五項技能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習得的。
  • 「你真棒」最好少說,哈佛教授:不被誇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成功
    我們似乎一直接受的,所謂的正確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要不斷誇獎,不斷讚美,即使是孩子做得不對,也要找到可讚美的地方,好好地誇一誇。可我在讀過了哈佛教授的書籍之後,就不這樣想了,對這種教育方式的態度有所改觀。
  • 請別再盲目誇孩子「你真棒」了,哈佛教授:不被誇的孩子更易成功
    大多數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更信奉孩子是誇出來的,每當孩子做對了一件事情後,家長一定會隨後便會說出「你真棒」,「你真優秀」等諸如此類的話,認為這樣說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可是哈佛的一位著名教授佛格森卻並不贊同這種觀點。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有愛心的孩子更容易成功,這5種培養方法有效
    你在撫養好孩子嗎?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給出了5種培養他們善良的方法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通過對2000名在收入,社會地位,家庭幸福,職業成就等方面的成功人士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這些人在小時候,比其他同齡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善良,更有同理心,更懂關心他人,更有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