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沉寂了世世代代的山西永濟中條山蠟燭臺下一下子沸騰起來了,為了戰備的需要,我國在這裡迅速建起了一座三線鐵路工廠,全國各地的精兵強將匯聚到這不起眼的山腳下。那個年代是激情四射的時代,非常重視宣傳鼓動工作,幾乎每個單位、村莊、學校都有宣傳隊。在工廠的建設隊伍中不乏有文藝才能的職工,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廣大職工、家屬提供了一道道精神大餐。圖為建廠初期的宣傳隊員在露天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表演。
那時工廠宣傳隊要經常參加上級組織的調演,還要到兄弟單位和軍營中慰問演出,所以特別重視演出的質量。為了建設一支準專業的隊伍,要專門特招一些從專業文藝團體退下來的演員,這樣就把廠內演員的水平也帶了起來。剛建廠許多職工、家屬都住在村裡,許多附近的鄉親們也參加了工廠建設並有部分子女進廠,所以宣傳隊要選一些農村題材的節目,這樣容易引起共鳴。圖中這些演員所戴的鬍子當時很流行,筆者曾看到演出時鬍子掉了的情景。
永濟當時雖是窮鄉僻壤,但這裡作為太行山支脈的中條山蔚為壯觀。筆者敬仰的一位湖南畫家來了之後感到很震撼,說我們有得天獨厚的藝術創作環境。每當春天杏花白了,桃花紅了,更是讓人流連忘返。這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作為從幾千名職工中選拔出來的女宣傳隊員,大家可以看看她們的顏值。圖中這張在桃園中拍的照片還有個故事:當時我的老師組織拍此張照片時,另一位忍不住也要拍,老師不讓,沒想到人家掏出了記者證他也沒有話說。
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初期,藏族舞蹈很是風靡一時,《在北京的金山上》和《洗衣歌》更是許多宣傳隊的保留節目。筆者1970年所在的運城南街小學宣傳隊就表演過此節目,只是遺憾的是學校買不起藏族服裝,使演出的觀賞性打了折扣;我1972年進廠後在長沙鐵道學院機械工廠培訓時培訓隊也表演過《洗衣歌》,表演解放軍班長的工友本身就是軍人後代,所以軍人服裝根本不是問題。圖為建廠初期宣傳隊在該廠幼兒園表演藏族舞蹈。
1974年,該廠正式投產之後,建成了有1300多個座位的禮堂,這下宣傳隊有了化妝室和排練演出的陣地。工廠為了提高演員的業務能力,經常聘請鐵道文工團、山西、陝西等歌舞團編導來傳經送寶,使表演水平更上一層樓。筆者曾隨著宣傳隊到外面演出照相,常看到大家驚嘆工廠的宣傳隊有如此水平,到部隊演出更是得到了指戰員們雷鳴般的掌聲。工廠為了演出效果購買服裝道具很是捨得花錢,筆者曾經管理過服裝道具庫,那和劇團真很像。
當時常見的是詩朗誦、三句半、對口詞之類短小精悍的節目,它可以根據形勢現編現演,發揮匕首和投槍的戰鬥作用。看到這兩位工友表演詩朗誦的照片,筆者不由地想起1966年在學校朗誦的情景:當時我們學校沒有禮堂,就借了大修廠家屬院的簡陋會堂舉辦演出活動;當時我的手凍腫了,戴上了母親為我織的紅毛線手套念詞,我還記得詞是「向雷鋒同志那樣……」結果下了臺階後同學們說我燒包有手套,其實我是覺得手凍腫了有損形象。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大家上溯三代大都和農村有關,所以農村題材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歡迎。1974年該廠招了大批農家子女進技校,職工們有過農村經歷的也不少,所以宣傳隊排練許多反映農村現實生活的節目:當時有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送公糧》、獨唱《我是公社的拖拉機手》、表演唱《俺是個公社的飼養員》等;記得一位挑擔子的演員在舞臺臺階上表演道路泥濘時不慎摔了下來歪了腳,但她仍咬牙硬挺著沒露破綻,觀眾還以為這是劇情需要。
在1976年以前,宣傳隊要表演一些樣板戲的片段,如《沙家浜》裡的「智鬥」、《智取威華山》裡的「我們是工農子弟兵」等等,這些節目雖然精彩,但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天天看。1979年,不滿足總演小節目的宣傳隊排演了話劇《於無聲處》,這場話劇在當時順應民意,不僅反映了群眾和「四人幫」鬥爭的故事,而且其中有愛情的小插曲,這在當時是破天荒的事,特別受到大家的歡迎。圖中的演員有東北、湖南人,但都能說標準的普通話。
宣傳隊員們經常早晨和晚上在舞臺上練功和排練。八十年代初,筆者從事攝影工作後就住在大禮堂中,見證了他們為提高演出水平所付出的心血和流下的汗水。圖中指揮的老師曾是我工會的同事,他在足球、音樂、表演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後來把我們工廠的健美操隊培養成為我國的一支勁旅,多次代表火車頭體協在全國比賽中力拔頭籌;唱歌的年輕人是我在部件車間一起工作了三年的工友,他不但車工技術精湛,也因男高音在當地很有名氣。
背帶褲工作服是六、七十年代機械操縱工人的標配,當時的機器容易把普通工作服卷進去釀成傷人事故。近些年來隨著數控工具機的普及,許多昔日的普通工具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所以這種工作服也距離大家漸行漸遠。經歷過這段歷史的朋友,看到這些表演的女工們肯定覺得很有時代感。宣傳隊重要的工作是反映身邊的好人好事,起到宣傳鼓動作用。這些女工們手中拿著的竹板,是那時表演的常用道具,她們手裡的小桶是不是為了反映油漆工的生活?
宣傳隊裡的北京人可以表演字正腔圓的京戲《蘇三起解》,而且是男扮女裝反串的蘇三;湖南人可以表演原汁原味的花鼓戲《劉海砍礁》和湖南民歌《瀏陽河》。遺憾的是好像沒有表演過當地的蒲劇和眉戶戲 ,當地農村的喇叭經常播放著地方戲,可能大家要調調口味吧。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昔日的毛頭小夥和妙齡少女都六十多歲了,他們肯定忘不了自己的宣傳隊的芳華。據筆者所知,他們中間至少有兩對伉儷都過得很幸福。圖為工廠的京劇演員。